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1页
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2页
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3页
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4页
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内提要容】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关键词】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学习策略、良好的认知结构、小学数学、有效、建构点、心智模式、“脚手架”、元认知【正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3)课程观。建构主义者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4)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5)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会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6)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此简要介绍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种。①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其具体过程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②抛锚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③随机进入式教学,是指对同一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实现学习者对同一对象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理解。二、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对于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思想与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有根本不同的认识:数学学习不应被看作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就好似一个容器可以任意地被装进各种东西,恰恰相反,数学学习同样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建构,他按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建构(同化或顺应)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学说对于传统教学观的“授予说”是直接的否定,它必然带一些教育观念的转化。

“知识”是一种观念。作为现实存在的科学的数学知识。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历代数学家的数学观念通过文字符号等载体留给后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着数学家们的观念。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形成构造某种观念。教学,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师的工作,都在于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信息并帮助学生发展或改变观念,促进他们的观念操作水平。第二、“理解”是个性化的。知识是一种观念,对知识的“理解”(如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每个学生都因为其不同的已有认知结构而有个性化的不同的理解。如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人们先前强调的只是数学概念的“客观意义”(内含与外延)的具体把握,而忽略了主体对数学概念认知建构的自主性。按照斯根普(R.Skemp)的解释。理解事实上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也就是把新的概念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借用“同化”一词可以说,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结构的同化。而非认知结构同化于教材或教师的知识结构。

第三、没有“错误”只有“替代”。或者说对于“错误”的态度也由纯粹的否定转而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具体地说,在先前教师往往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同于“标准观念”(或“标准作法”等)的观念(或做法)看成是完全错误的,从而也就必须彻底地予以纠正。与此相对照,建构主义者认为对此应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并力图去发现其中的积极成分。并且对于前面所说的各种不同于标准的观念(或法则)事实上根本不应被看成“错误观念”而应正名为“替代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

第四、把“主体”还给学生。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一个漂亮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但在其基本的“授予说”的教学观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教师既是导演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被动的群众演员乃至为观众。“主体”给教师占去了。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而其它的是客体或载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体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毫无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发挥。主体参与,不是让主体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体现在对知识的主动积极的建构。正如莱纳所说:知识是无法传授的,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只是在它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被建立起来的。主客体(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认识活动本质所在。而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创设上述社会建构环境。在传统意义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结论是被告知的,方法是照搬的,习题是复制的,学生只需要在某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下作些熟悉、模仿等工作就可以了。建构意义下的参与,是观念与思维的全面投入,去感知发现问题,去接受问题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提供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和经验重新组合的机遇,从而产生内驱力,给参与行为注入活力,促进建构完成。第五,以学生为本的教师“主导”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识活动中认知主体的积极自主的参与。但其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为主的指导,单靠学生无法有效地完成认知建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他是数学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的主导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关注他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和认知策略水平等)及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选择适当的经验素材、教材内容,设置有助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问题情境,做好这一系列的设计工作。在课堂上与学生交互参与问题解决,并起组织指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参与必然可能带来一些教学设计之外的情节。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意料到的学生的认知反应行为。教师的对此的主导要求就更高。需要有教学机智,同时必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知行为的评价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评价来整合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三、建构主义观点下小学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是每个课改实验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开展建构性教学实践的研究,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使理论“操作”化,操作“理论”化。通过研究,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建构性教学的系统策略,促进了课题成员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成长。笔者试从环境、方式、效率三个层面开展论述,探究实施建构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一)、基于建构的教学环境策略1.把握“建构点”的策略“建构点”,即在课堂中可以用建构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机遇。课堂教学是一个“行为”“认知”“建构”的混合过程。一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有着它自身的作用和不同的目标,并不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适合用建构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建构点”,进行建构性教学。如未知领域的探求,规律的生成与概括,问题的提出、解决、改造与外推,认知过程的思路来源等,都是一些很有价值的“建构点”。“建构点”完全可以从中级难度水平的问题出发,逐步递增,使教师和学生逐步掌握建构的教与学的方法。2.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策略创设全真的情境。“当知识与技能孤立于使用它的场景时,迁移就会受到阻碍”。而从有意义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则比较容易成为迁移的知识,因为情境为这些知识的运用提供了支撑。另外,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易于知晓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境不仅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发挥真实情境的巨大潜在作用。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前面已学过知识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站在新知识的高度,不断扩大、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要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教材往往以结论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引导他们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案例:(音乐)师:小朋友今天,小灵通带我们去参观“红领巾小商店”。(摄影)师:小商店到了,你们看小商店里有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师:这么多的东西你想买吗?(出示1.5元)师:你知道这只铅笔多少钱吗?(同学回答)(出示各种东西的标价)师:这些商品标价怎么读,怎么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本领。这个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购买商品,当他们不会买、不会读商品的标价时,他们的求知欲就激发起来了。创设适时迁移的情境。实践告诉我们,利用高度相关的具体有力的例证可促进迁移,类似的扩展问题有助于学生发展灵活的知识表征能力,更好地理解嵌入不同情境问题中的关键数学原理和方法。主动迁移、改造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主动建构应包括主动思考、主动想象、主动质疑,而不只是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自主解决的过程。迁移包括:向部分类似的问题迁移、相同的方法用于不同情境的迁移、向“Whatif问题迁移(改变条件或结论中的某一因数,其他不变)和向新的背景、新的呈现方式迁移。(二)、基于如何建构的策略1.加强“会话”,通过“内化”与“外化”的双向转化,促进建构实现的策略学习是个体心理内化的过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内化”,就是把新的问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联显现出来。因此,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让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和教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共同分析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可以继续深入和发展,哪些认识是不合理的,需要怎样调整等等,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外显化。具体地说,第一,要把学生内化过程中对认知若隐若现的关联显现出来,并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反思。第二,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按照学生的思维和数学的内在联系展开过程。第三,要加强“对话”,使“会话”成为“双向转化”的催化剂,把培养兴趣、鼓励质疑作为建构主义人文关怀的起点。第四,要把握“动态生成”与“总体目标”的统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2.呈现专家认知生成过程和主动建构的方法,培育学生主动建构能力的策略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既来自于学生个体活动经验的积累,又来自于学习共同体共同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对社会文化的借鉴。分析问题的方法、自我调控的策略往往是以隐性的方式获得的,虽然每个学生个体“悟”的过程和方式各有其特点,但教学的过程,仍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呈现专家的思维和建构的过程,尽可能外显地对照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差别,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专家解决问题的“内核”,加快学生掌握主动建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方法。具体地说,包括:第一,在与新手对照演练中呈现专家的认知过程。第二,呈现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第三,呈现专家提出问题、改造问题、发现问题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第四,呈现专家优化认知结构的方法。第五,呈现专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认知活动的过程是其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单元为“图式”或“心智模式”——可能是捕捉物理世界各个侧面的空间形式,也可能是用类似方法表征某一事件的序列。有人认为,如果图式和框架这样的知识结构是用以表征“知识背景”的话,那么,“心智模式”则可以作为上述结构用以制订行动计划,揭示和预报外部事件的一种例示。因此,教学中,在巩固当前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不能只停留在单一水平的再现和重复上,应用联系的观点,形成知识和方法的网络,在新的层面上,重组认知结构。加强“会话”,通过“内化”与“外化”的双向转化,促进建构的实现,并注意呈现专家认知生成过程和主动建构的方法,培育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三)、基于建构的效率的策略1.掌握搭“脚手架”的度和“最近发展区”的距离,把握“个体建构与合作学习”的度,提高建构效率的策略在学生遇到或预计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搭建“台阶”“脚手架”来提供支持,使他们成功地通过难关。“多台阶”“小步走”,有利于减少困难,有利于学生模仿掌握,常用于巩固“双基”。但“小步走”减少了或缺少了运用已有知识面对新的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脚手架的跨度、台阶的高度和最近发展区的距离都要适度。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第一,“台阶”要搭建于“发展区”,而不全是“现有区域”。第二,“发展区”应是能够实现的,即“跳一跳”能“够得着”。在训练和培育中,要逐步而适量地增加发展区的“距离”。第三,小步走、中步走、整体呈现应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所长和互补功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案例:有位教师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提出3/4=6/(),28/100=6/(),括号内天什么数,等号两边的分数相等?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可能马上说出正确答案,于是急于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一新问题。这时教师及时转入正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必先学习新知识,接着出示大小相同的三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回答阴影部分用分数各怎样表示。2/44/8½再问:三张纸片中阴影部分1/2、2/4、4/8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怎样表示?(1/2=2/4=4/8)三问:1/2与2/4分子与分母之间各式什么关系?(2是1的2倍,4是2的2倍)1/2与4/8呢?(4是1的4倍,8是2的4倍)如果把1/2的分子分母都乘8(扩大8倍),新分数8/16与1/2还相等吗?(通过折第三张纸证明)四问: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相同的数,分数的阿小不变)由于几个稳点都选在新旧知识的过度出、转化处,所以通过几个问题教师很自然导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学得轻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技能和元认知水平的策略。元认知即主体对自身所从事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近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的高低,除了经验背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外,还取决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妨采取以下具体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第一,逐步逼近的策略。即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正的心理历程,获得认知逐步逼近的经验。既然人们认识事物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那么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失败和多次往复。错误有时是宝贵的,只有经历了错误,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积累如何从错误调整到正确这一过程的经验,比直接获得他人正确的结论重要得多。自我修正、逐步认知也是认知技能的重要方面之一。第二,整体与局部交替并行的认知控制策略。传统的教学顺序通常是从初级水平、局部技能的生成开始,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的策略有其合理性。但面临“结构不良”或真实情境或有较多思维通道的问题时,这种以局部技能出发去探索问题解决渠道的方法就会遇到很多困难,造成问题解决效率的低下,使问题解决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在解决问题的初期——制订计划、分析思路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着眼子全局,帮助学生在注重细节之前、着手操作之前先建构一张概念导图,让学生知道完成每个子目标的线路。当一条线路“走不通时”,就可以按照概念导图提供的线路,换一条线路进行探索。接着,从局部进行作业,调用具体的技能。当局部操作到某一阶段时,再停下来,回到或调整概念导图,重新进行全局把握,在新的层面上再回到局部……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监控自己的能力,发展自我修正的技能。第三,认知生成过程与认知评价过程共进的策略。认知生成的过程主要指知识的产生及获得、问题解决和认识发生的过程;认知评价的过程可分为知识领域的评价和认知技能及认知控制的评价。知识领域的评价就是我们熟悉的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动态的监控、诊断和矫正。所以,认知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认知技能及认知控制的评价、对认知发展的评价,即对“元认知”能力的评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生成与评价共进,知识水平和认知(包括元认知)能力的同步提高,才是数学教育的根本追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认知技能及认知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若隐若现的关联显现化;是否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当前的情境出发得出结论;从个体出发的认知过程是否合理;与专家或他人比较有五更好的途径;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反思;是否呈现了专家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否对照了专家与新手之间的差别;“最近发展区”的距离掌握得是否得当;对整体认知和局部认知的交替处理是否得当;根据对当前的状态评估,是否要调整和转换到另一”思路”;问题、结论和方法能否改造和外推;是否尽可能地用探索的方法呈现认知生成的过程,探索是否明晰化了;相近的问题、方法是否建立了联系,有无规律可循;学习者、评价者的角色是否经常进行转换。可以用这几方面的评价来促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认知能力的意识的形成,其中大部分条款也可以组成作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平台。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可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