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单元过关测试(四)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山东济南二模)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解析:选B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的措施,可以得知宋时减轻了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宋代“折杖法”的使用是为了处理社会矛盾,而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宋是在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上进行的改进,不是新的体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折杖法”在使用过程中区分官僚阶级和普通百姓,没有提到官僚阶级是否有特权,排除D项。2.(2019届安徽宣城二模)《宋史》记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解析:选A“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表明官员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故选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司法不独立,排除B项;理学强化了皇权,没有坚定司法官判案立场,排除C项;礼法合一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点,材料未体现这一传统受到破坏,排除D项。3.(2019届山东济南高三期末)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C.理学被统治者推崇D.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宋代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朝廷重视科举选官和文官治国,故选B项;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是材料中现象本身,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被统治者推崇,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初”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化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无关,排除D项。4.(2019届福建宁德高三上学期期末)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A.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B.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皇帝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说明在“二府三司”制度之下,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D项;题干述及了宰相的副署权,不是行政事务的处理权,排除A项;题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不能表明相权侵蚀了皇权,只能反映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限制,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通过“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分割了相权,排除C项。5.(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解析:选A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40%下降到30.4%,结合宋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客户比例,故选A项;佃户是客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只有40%,未超过一半,排除B项;从题干看不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更迭,排除D项。6.(2019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二轮复习诊断)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解析:选B据材料“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可知国家政治中心的雕版印刷品不如杭州的,据“蜀刻甲天下”,可知南方的印刷品高于北方,这从侧面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品地区差别,而未涉及毕昇改进印刷术,排除A项;据“宋时蜀刻甲天下”,可知蜀刻精良,而未涉及交子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雕版印刷品超过北方,而未涉及程朱理学相关内容,排除D项。7.(2019届安徽蚌埠三模)宋代明州鄞县酒坊乡名酒坊名数量阳堂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7翔凤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7手界青山、张村、邓桥、郑湾4丰乐道陈、横溪、张濠、板弄4鄞堂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7总计29上表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宋代()A.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C.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明州鄞县酒坊的数量统计中,酒坊名都位于阳堂、翔凤等乡,这反映的是宋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明州鄞县的酿酒业,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主要行业这个结论,排除C项;宋代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8.(2019届湖北武汉五月调研)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社会结构根本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解析:选B由“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可见,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项;“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只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A项;“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排除C项;“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与“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矛盾,排除D项。9.(2019届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却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A.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D.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结果违背了理学家的初衷,体现了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故选D项;由材料信息“‘存天理,灭人欲’……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可知,理学并没有背离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由所学过的宋明理学的史实可知,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排除B项;“民众生活日益艰难”是统治者限制其基本生活权利的结果,而不是理学家造成的,排除C项。10.(2019届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解析:选A通过对天文学岁差、地质、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的研究探讨,朱熹深刻地探究了万物,得到了“理”,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朱熹对古代科技的研究探讨,无法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项;材料只有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探讨,体现不出对古代科技的极大促进作用,排除D项。11.(20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作者旨在说明北宋()A.诗词散文繁荣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中央集权加强 D.科技文化高度发达解析:选D根据材料“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可知,宋代以印刷术、火药技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不断成熟,故选D项;唐代时期诗词散文就已经兴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北宋尚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贯穿于封建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非北宋特有现象,排除C项。12.(2019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解析:选C行省长官不能单独决策,与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相符,故选C项;材料中“行省重大事务”是地方而非朝政,排除A项;“避免了”与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也会出现争议甚至扯皮,不一定提高了行省效率,排除D项。13.(2019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解析:选A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君臣关系,排除B项;中书省的设立意在加强皇权而非精简机构,排除C项;由材料“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可知,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14.(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解析:选C材料反映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这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举方式进行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因而B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排除D项。15.(2019届云南一模)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解析:选B由材料“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可知,商家通过广告语积极参与商业竞争,故选B项;材料中仅有两张广告,不能说明广告服务业的繁荣,且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私营手工业的激烈竞争而非地位的改变,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共37分)1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元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为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基层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至元七年二月,元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以自然村编社,50~100家为一社,设社长,专管农业。元朝明令限制蒙古贵族在封地内自行派遣官吏之权,不允许其在封地内横征暴敛。——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依据“元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中书省直辖”“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等信息归纳。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地方分权相互制约等。(2)特点:继承中国传统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中书省、行省制具有创新性;带有民族特色;注重基层管理。(3)意义: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组织地方经济发展;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初步奠定了明清以后的地方政治格局;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它论题亦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