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疏“疏”,

shū,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读准字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zhǎngjùnyōngxiéchùgǒng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鲜明地提出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句式有什么特点?

排比,且构成对仗工整。

文章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并且运用正反论证的方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反正排比句排比句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源不深望流远根不固求木长

思国安积德义

德不厚思国安臣知不可,而况明哲人君当重居大不念安危奢俭亦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观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治国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的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阀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述,言辞恳切,暗喻锋芒,值得细细玩味。第一段的观点是否有据可依呢?请齐读第二段思考在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说这条规律的目的是什?本段和第一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明确: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提出这一历史现象之后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得出历代君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说明能否恭俭下人,重视人民的力量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的原因。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普遍规律

殷忧:竭诚待人吴越为一体得志:纵情傲物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虽董以严刑振以威怒终免不怀仁恭不心服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盈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

垂拱而治不必劳神苦思十思: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简析:1提出“十思”的内容:2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戒骄傲(第3、4条)戒奢侈(第1、2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1“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十思”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内容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思考题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些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思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二.总结历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反面正面居安思危一.总结: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请你谈谈,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答:(略)积累词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2.载舟覆舟覆,使动用法3.则思知止而安人安,使动用法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宏,使动用法6.何必劳神苦思劳、苦,使动用法7.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5.宏兹九德总结巩固古汉语知识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9.惧谗邪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0.当神器之重11.居域中之大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2.择善而从之13.貌恭而不心服14.则思江海下百川15.乐盘游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貌,名词做状语下,名词活用做动词乐,意动用法通假字振之以威怒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振通震无通毋古今异义根本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虚心使心虚,今,谦虚的美德以为以之为,今,认为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

戒奢以俭[动词,用]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目的关系,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以上三句为并列连词]

[旧知回放]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长安君何以(凭)自托于赵?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哉

①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

③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