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蝉”意象_第1页
唐诗中的“蝉”意象_第2页
唐诗中的“蝉”意象_第3页
唐诗中的“蝉”意象_第4页
唐诗中的“蝉”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唐代诗歌中蝉意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内涵丰富。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向去探讨唐诗中蝉意象的文化内蕴,分别是,蝉意象生成的原由、唐诗中蝉意象的基本类型、唐诗中蝉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从而凸显出蝉以其独有的特质逐渐成为中国文人表达立身高洁、羁旅乡思和离别伤时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究唐诗中的蝉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关键词:蝉意象唐诗类型影响意义AbstractsTheimageappearedmanytimesinthepoetryoftheTangDynasty,anditsmeaningwasrich.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heimageinTangpoetryfromthreeaspects,thatis:theoriginoftheimagegenerated,thebasictypeoftheimageintheTangpoem,theinfluenceoftheimageinTangpoetryonthecreationoflaterpoetry,thushighlightingtheinfluenceoftheimageintangpoetryonthepoetryoflatergenerations,thushighlightingtheimportantcarrieroftheChineseliterati'sexpressionofheight,homesicknessandpartinginjury.Ontheotherhand,furtherexploretheinfluenceoftheimageinTangpoetryonthecreationoflaterpoetry.Keywords:ImagesingsTangpoetrytypeinfluencesignificance目录TOC\o"1-3"\h\u一、引言 唐诗中的“蝉”意象一、引言“菀彼柳斯,鸣蜩嘒嘒”[1],从《诗经·小雅》中的第一声起,蝉意象开始了它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吟唱。从汉朝起到魏晋南北朝,蝉这种生物开始出现在赋中,因而蝉意象的基本模式在当时得以型塑。在唐代,蝉在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开始活跃起来,据《全唐诗分析系统》的数据得知,唐代蝉诗一共存有954首,其中有7首是以蝉为题目的。纵观这九百多首蝉诗,得知中晚唐的蝉诗数量是比较多,而且蝉意象也是层见叠出,很有研究价值。从唐代的发展历史中可以感受到蝉越来越受青睐与当时的社会状态息息相关。蝉的自身生物特性引发诗人们对于自身遭遇的感触,从而产生诸多优秀的蝉诗。本文旨在分析“蝉”意象在唐诗中所映现的浓厚文化内涵和对后世蝉诗的影响。二、蝉意象生成的原由在我国丰厚的诗歌库中,常常以大自然之物为吟咏进行创作。山鸟虫鱼,花草树木皆入诗,其中蝉更是在这博大的吟咏对象中获得几分宠爱。由于它自身的独特性和社会环境给予的象征性,让蝉这一微小的生物登上古典诗歌的舞台,发出属于自己的熠熠光辉。(一)蝉本身特点蝉,作为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昆虫,但它的生物特征却是十分独特。首先它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等待,需要在地下5-17年的蛰伏,才换来破土而出化身为蝉迎向阳光的时刻,可是这让它离自己生命的结束又更近了一步。它的寿命只有短短的九十多天,但它却在这九十多天里倾尽所有,用生命演绎了一个季节的灿烂。正是它自身生命的周期的特点,让众多文人墨客引发感想和思考。寒蝉夏生秋亡的这种季节更替,生命的轮回给人们更多离别愁绪,相思与怨恨,常常让人感慨年华易逝,感叹时光的荏苒。人们对蝉的鸣叫声很是感兴趣,它就像一位不知疲惫的歌唱家,从脱壳而出的那时起就全身心投入“歌唱”事业,在树枝上忘我地引吭高歌,直至生命的尽头。它的这种特质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立身高洁。最后它是依靠吸食植物的汁液来维持生命的,可故人却认为其以饮露水为生。故《荀子・大略》曰:“饮而不食者,蝉也。”还有《吴越春秋》记载:“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撝挠,长吟悲鸣……”因此蝉很早的时候就备受关注。古人认为它栖高饮露、长吟悲鸣、蜕而重生,故被看作是生性高洁之物,正因它独特的生活习性引发了文人对自身境遇的审视和对人生状况的思考。[7](二)文化原由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蝉作为独特的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因其独特性常常深受文人青睐,用它来抒怀明志或者借它来寄托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怀。《诗经》里就有许多咏物诗,它是我国咏物诗的起缘。虽然那时的咏物诗还不够成熟,其中的“物”更多的作用是“借物起兴”,而不是作为一个被集中刻画的单独的描写对象。[2]比如《秦风・蒹葭》里的“蒹葭”。继《诗经》之后便是“楚辞”了,诗人屈原作为写作第一篇咏物诗的作者,他的《九章・橘颂》可以看做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2]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多,但是作为咏物诗重要的特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二是南朝的齐梁时代。[2]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于浮华纤巧。[2]在唐代,咏物诗数量上激增。据有关资料统计,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咏物诗在数量上呈依次递增的趋势(晚唐最多),总数达全部唐诗的十分之一左右。唐代咏物诗初始阶段依然沿袭前朝的靡丽之风,直到陈子昂振臂一呼,风气才为之大变。咏物诗复又向建安风骨回归,重视内容和寄托,呈现出风格多样,形神兼备的特点,从而真正展现出巍巍盛唐的气貌。唐代咏物诗的繁盛碰撞上深具特色的“蝉”,自然产生出许多令人品味的蝉意象。(三)社会原由唐诗中蝉意象的高频率的出现是离不开唐代的社会状况的,因蝉的自身生命特征令人产生哀时感伤之情,而初、盛唐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清明乐观,此阶段的诗人对蝉的关注并不多。而且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诗人更多关注气势激昂的物象,小蝉关注度进而变小。虽然大多数的中唐诗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曾受到过盛唐文化得熏陶,但是后来的安史之乱带给他们的近十年左右的战乱感受,让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了莫大的冲击。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已经不在是以前的自信狂傲,对未来的憧憬也失去了很多信心,从心底里感到自己的衰老和无能为力。中唐诗坛里描写的蝉,多被赋予了诗人理想失落的痛苦和人生际遇的悲哀,这个时期的哀鸣之蝉将士人的孤独寂寞展现得淋漓尽致。唐代文学创作主体大多数都是寒士,寒士一般指家境贫寒或者不是高官子弟的知识分子。在唐代,有很多有名的诗人如初唐时的“四杰”便是这样一群“年少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寒士,盛唐诗人中,孟浩然、高适、岑参均可算作寒士。[8]杜甫在他漫长的求仕道路中无处不显示着寒士的影子,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3]中可以窥见一二他在长安求仕生活情景。中晚年的他更是历尽了颠肺流离的生活,从“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些诗句可以得知。寒士文人们的生活不外乎应举求仕、从政与漫游祖国风光。而唐末的社会却是兵连祸结、民生哀艰的一派末世景象,而家境出身微寒的诗人们的科举道路则更加艰险。此期的他们心境普遍不自信,对于自身的志向能否能实现是充满了怀疑的,他们的情绪并不高涨,常常萦绕着愁苦凄凄之感、精神萎弱,下笔的对象自然转向了与自身心境相似的蝉,笔下作品呈现的则多是末世之风貌。由于蝉的生活习性被世人认为它是餐风饮露的高洁之物,所以世人则将它代表高洁之志。唐末文人们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和时代的动荡,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们常借蝉表志或是诉说着不幸遭际下的感伤愁怨,通过作蝉诗表达自己人格的高尚和对理想的坚守。三、唐诗中蝉意象的基本类型唐诗中描写蝉的诗作数量繁多。诗人们常常用它来渲染一种环境或心境的表达,创造了丰富多彩且意蕴深刻的蝉意象类型。有的借蝉抒情,有的托蝉咏怀,显示出它动人的艺术魅力。下面就唐诗中蝉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点论述。(一)高洁清远之蝉古人把蝉当做立身清远高洁的象征,是误认为蝉是以餐风饮露为生的,故而文人骚客经常用来自喻或者比作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诗人们在赞美蝉高洁清远的品质之时,往往会融入自己曲折坎坷而又深刻的人生体验,而蝉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诗人人生境界的写照。在唐诗里,描写高洁清远之蝉的诗作并不少,其中有3首比较优秀被称为写蝉的名篇,素有写蝉“三绝”之名。其一便是太宗大臣虞世南的《蝉》“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它是一首典型的托物抒怀的诗,也是唐代最早的咏蝉诗。诗人开始先是着墨于蝉的外形和食性。将蝉头部的两根触须比作官员系在颈下的下垂的帽带,观察得非常细致,古人们都认为蝉栖息在树的高端,只喝清洁的露水,所以蝉是一种高洁的清新脱俗的生物。这里诗人用了比兴手法来展开叙述是在暗示自己的身份和内心清廉的品质。接着诗人写到蝉的鸣叫,蝉声从树枝稀疏的梧桐中发出来,这里诗人依旧在暗示自己的身份高贵。因为在古人的心里梧桐树就是高贵的象征,传说凤凰一类的鸟是非梧桐树不栖的。蝉的声音传播得这么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蝉栖身在高处。诗人以蝉来比喻自己,表达自己立身高洁,是不需要凭借这些“秋风”的。诗人的咏蝉包含了自己的为人和为官之道。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3]这首诗也是用了比兴的手法以蝉自喻,但是所承载的情感是比虞世南的《蝉》更加沉重和悲哀。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议论主张讨伐武则天,被获入狱。此诗以声声悲鸣的蝉声铺垫整首诗的基调,在狱中的被囚者思乡愁情深,怎奈何自己正当盛年时期,却要蝉在这里对我哀吟《白头吟》。前期描写了诗人当时的处境是悲凉的。风大露中的环境,蝉鸣的声音往往容易被掩盖掉,没有人相信蝉的高洁,那又会有谁来替我表明的我冰心呢?读到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无奈和悲凉,正如他在诗序里说的那样:“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3]再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3]李商隐是个悲哀的才子,虽然他才华横溢,志存高远,但是卷入牛李党争旋涡的他备受排挤,终生都过得郁郁寡欢。这首诗被誉为“咏物最上乘”的诗作,将咏蝉与抒情作了非常细腻的结合。诗人以蝉自况,居高难饱喻己为人清高但生活清贫是悲哀的,自己郁闷的情绪以蝉的“声嘶力竭”表现出来得到的回报却是“一树碧无情”。此诗用简短的40字将诗人孤寂无援、梗泛飘泊、悲愤无告的人生境遇表现得酣畅淋漓。(二)羁旅情思之蝉有离别那便少不了相思之意,蝉意象还唐代文人羁旅情思的表述载体。唐诗中表现相思主题的蝉诗作有很多,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里的别样人生景图。羁旅情思的对象主要有三,分别是友情,爱情和家乡亲情。1.真挚友情蝉鸣最容易勾起羁旅中的是让诗人们的相思之情。友情之于古人们是相当重要的,而友情相思的唐代蝉诗也是不枚胜举。诗人朱晦送友,别情依依:“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不能陪你走下去,但是有蝉鸣伴着我的心意相送你到扬州。白居易的《答梦得闻蝉见寄》“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3]诗人用平易的文字来述说自己对友人的思念。看着雨打槐花,夏柳飘飘的景象,想起来与友人一同相处的时光,仿若去年的蝉声在耳畔响起,感叹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于与友人离别的愁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相思友人的蝉诗还有李昌符“一别同袍友,相思已十年。长安多在客,久病忽闻蝉。”[3]晚夏的季节的蝉鸣加上生病的身体状况,让人更加感性,诗人便是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写下了这首相思友人的诗作。病时想念与友人能相逢并叙话,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相思更多是在清秋季,加上蝉鸣的渲染更勾起文人们的相思之情与表达之欲。2.永恒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在唐代,此类题材的蝉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更多了一份情致。初唐乔知之《相和歌辞·从军行》里“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将深闺等待丈夫归来的妇女的情感与蝉联系起来,用蝉声去做一个时光上的流逝,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虽然有对青春逝去与容颜的叹息,但是等待的妇女对丈夫的相思也是日复一日地浓厚。依旧是以女性角度来展现爱情的蝉诗还有晚唐韦庄的《闺月》“明月照前除,烟华蕙兰湿。清风行处来,白露寒蝉急。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欲言无处言,但向姮娥泣。”[3]以情深语秀著称的韦庄在温柔宁静的月夜下,感受徐徐微风,静听耳畔的寒蝉声。想到远方思念的那个女子,不禁愁上心来,欲说无处言,只能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里的嫦娥。3.愁思乡情羁旅之途极易勾起乡思,故乡在远游的游子心里是永远值得回望的最温暖清丽的风景。漫漫旅途,阅览风光无数,但一声蝉鸣便会击中游子的那颗乡思之心。高适就有这样的经历,在他的《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別》中说到“朔风忽振荡,咋夜寒啼。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3]诗人途径林虑山邂逅了杨十七并受到友人的热情招待,在太行山秋季寂静的夜晚,耳边的蝉鸣叫个不停,勾起高适对家乡的无限的思念。诗人前半段用欣喜的笔调来叙述初到太行山的所见所闻,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寂静秋叶的蝉鸣将诗人的情绪从欢喜拉到浓郁的思念伤感之中,言辞直率,情感真挚,读来津津有味。同样是闻蝉起乡思的还有陆畅“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3]诗人并不是在宁静的夜晚而是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日落之时,诗人听到蝉急促促地鸣叫声,似乎声声都是在催在外的游子回家。作为在外的游子,我又岂不是夜夜充满乡愁呢?这蝉声似乎来到的熟睡的枕边,伴着我在梦中回到了故乡。陆畅的这首蝉诗并没有含蓄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磊落表达自己思想的愁绪,甚至做梦都梦回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意。同款闻蝉思乡的还有“诗佛”王维怀念在远方的弟弟所作的“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3]思乡既是思念家人。(三)悲秋思绪之蝉《礼记》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6]由此可知,劳动人民早就已经意识到蝉与季节的密切关系。蝉的到来代表了秋天即将来临,而秋天自古以来都是被赋予了悲哀的韵调,正如刘禹锡说的“自古逢秋悲寂寥”,于是寒蝉就同落叶、霜,秋风等成为了悲秋的典型意象。悲秋思绪是多样的,有感叹时光的无情流逝,青春年华的易逝、岁月迟暮容颜易改等。这种种的悲伤情绪在秋季最易让人触发感伤。感叹时光流逝的蝉诗在庞大的唐诗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唐代的白居易和刘禹锡惺惺相惜,互相欣赏,时称“刘白”。他们互相之间的唱和之诗作就有百多首,其中不乏蝉诗。先看白居易的《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3]由于永贞革新,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司马,但是十年之后白居易又因宫官越职言事被诬陷,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在洛阳与刘禹锡唱和诗句。诗人与老友别离的十年间,常常听到夏季的蝉鸣,但是今年不是自己一个人独自静听,而是与好朋友齐听新蝉鸣。以噪衬托静,林子的静谧在蝉鸣的聒噪声中显得更加安静,忽然一阵凉风袭来,不禁触发悲秋之感,感叹时光流逝匆匆,感叹自己已经步入迟暮之年岁,希望时光能走慢一点,每年都能听一听这蝉声。悲秋的思绪比秋天的到来还要早,白居易在听到新蝉的鸣叫是发出时光流逝之叹。再看刘禹锡的回赠之作《酬乐天闻新蝉见赠》“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3]同样是感叹时光的无情流逝,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听着碧树上的蝉鸣这么多年不知不觉容颜已经改变了。萧瑟的秋天,极易引发悲伤的情绪,听见蝉鸣更是勾起往日的种种。秋蝉的哀鸣将诗人们心中那复杂悲凉的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这个意识古人早就明白透彻了。只有一次的短暂生命,就像是自然中的四季更迭,而萧瑟的秋天,万物寂寥,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就易感叹时光末路之悲叹,悲秋思绪油然而生。初唐诗歌的开拓者陈子昂听到蝉鸣就这样感叹“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3]秋蝉的哀鸣预示着萧瑟无生机的秋天的到来,岁月的无情脚步也在匆匆前行,这样的无奈,我又将如何去面对呢?诗人在秋蝉声中感到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悲哀。纵观这类的蝉诗,可以得知在古人们感叹时光匆匆的悲秋情绪之中渗透着要及时把握当下的生命意识,不要忘了对人生的把握和当下的执著。正如曹操感叹“人生几何”的同时,又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0](四)闲情逸致之蝉唐代蝉诗还有抒发诗闲情逸致,感受愉悦生活的意象。虽然这方面的蝉意象类型还处在一个比较浅层次,但亦是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向世人们展现了文人们生活中的另一面,从这些蝉诗中感受诗人们的接近自然,体会自然的治愈式清新的生活状态,带给我们一份愉悦的文学体验。清新美丽的风景然让人心生愉悦,放松心情。南朝梁著名诗人王籍就曾描述过这样的佳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用声音来突出森林的寂静,此时的蝉噪鸟鸣使整个境界更上一层。戴叔伦在《题友人山居》中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醉人的秋日山居图:“四郭青山处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3]诗人由远及近,先是着墨远远处的青山,感受迎面而来的徐徐秋风,吹来一身舒适;视线转移到山脚边的茅屋,数家茅屋坐落在溪边,旁边树林中的蝉声似乎在感叹在落霞的美丽。一幅醉人的秋日山居图在蝉的鸣叫中跃然纸上,闭上眼睛仿佛就置身在这美景里。“诗鬼”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三“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3]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蝉意的田园风光图。夏日的田园景色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农作物们的努力生长,清蝉的悠闲鸣叫,懒洋洋的阳光,一幅和谐、生机、舒适的田园风光尽在其中。诗人们在路途中欣赏到美景心中自然欣喜愉悦,喜欢这样的闲适生活,而诗人笔下的蝉诗更是代表了他们内心中对自然之景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郑巢的逍遥清雅之叹“绿云天外鹤,红树雨中蝉。莫使游华顶,逍遥更过年。”[3]这样的潇洒生活真是令人向往啊。晚年定居洛阳的白居易也曾描绘过此类悠闲淡雅的生活“睛引鹤双舞,秋生蝉一声。无人解相访,有酒共谁倾。”[3]平淡的语言,轻轻描绘,闲情毕现。此闲暇舒适之景就应该与老朋友一起感受!晚唐齐己在《遣怀》中更是吟唱出“闲身自有闲消处,黄叶清风蝉一林。”的潇洒自在之言。唐蝉诗中的闲情逸致意象虽然不是蝉诗中的主要意象,但是它向我们展示了诗人们的另一种生活状态,看到他们对于自然,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态度。文人们在面对压抑沉重的生活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景,悠闲舒适的景色是他们调剂身心,放松心灵的一种途径。四、唐诗中蝉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一)宋诗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朱文公在《南安道中》里说“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这样充满生机和乐趣的蝉诗让人读来心情愉悦。如徐玑的《秋行》中描述到:“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4]秋蝉戛戛的鸣叫声就好像古筝一样,诗人于傍晚时分在种满垂柳的河边悠闲地散步,耳边听着这蝉鸣声,甚至惬意。由潺潺流水的小溪汇聚而成的池塘,水面平静得犹如一面镜子,风气叶落,微风裹挟着落叶在溪水中荡起层层涟漪。清新隽丽的词语,将作者悠闲怡然的田园生活娓娓道来,令人心之向往。再如杨万里的“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4]中的蝉意象就是沿袭了唐诗中的报时之蝉的意象,但是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岳飞之孙岳珂的《豫庵三端诗·蝉竹》“气并阴阳正,仁无雨露偏。阖开知有地,奇耦自潜天。虽焕双纹异,仍存一节坚。薰风动蝉腹,槐绿又鸣弦。”[4]将品质清高的竹子与蝉结合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清白与高洁。正气是一直都存在的,风雨花露都是不会无端偏向哪一方。自开天辟地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这份正气正是代指这自己岳家精忠报国的正气和坚持。虽然生命短暂,一次又一次的焕发新的生命、新的面孔,但是那份坚贞的气节是一直都不会改变的,待到夏季薰风动蝉腹之时,正如蝉鸣般的正气之音又会再度响彻于世。岳珂在蝉的生命短暂结合重生等这些传统意象的基础上与竹子的清高亮洁、坚韧不屈的特质结合在一起,让蝉意象在宋诗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有了更高的寓意。(二)元明清诗元明清诗歌中的蝉诗的创作类型大致还是沿袭唐诗中蝉诗的基本类型,但在此类型中有细微的拓展和延伸,元明清蝉诗中的蝉被赋予上时代的印记,所描写的蝉多与诗人的自身经历紧密结合。如元末明初的诗人宋濂的《儗古其二》:“秋蝉啼枯枝,朝夕饮风露。岂无百虫食,政以廉洁故。”[5]诗人借物咏志,以蝉的饮露餐风的习性来明喻自己的清廉之志,正如他自己书写在大门上的一句话“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他笔下的蝉大致上看是写高洁之蝉,与唐诗中以蝉表明自己的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诗歌有所相似,但是细细品尝其实他在高洁之基础上拓展,表明自己廉洁的品质,就算是让自己陨身又有何妨的坚定之志。与宋濂并称为“明初三大家”的刘基在蝉诗的写作上也有所创新,如《过苏州》中“姑苏台下垂杨柳,曾为张王护禁城。今日淡烟芳草里,暮蝉犹作管弦声。”[5]这首诗中的蝉作为一种回忆的意象,诗人到苏州姑苏时,由眼前的景象生发联想,想到古时发生在姑苏城的事件,看到今时的一草一木,听到耳旁的暮蝉之声,不禁生发悲伤之情。诗中的蝉作为一种串联过去和现在的声音,在悲秋的蝉意象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以七言绝句为最的清代诗人朱受新为蝉作了一首五言绝句《咏蝉》,此诗风格颇近唐人,但又与之有所不同。诗言“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5]。隐藏在茂密的深林之中,不见其真身但闻其低吟之声,难道已经忘记自己的初心?非也非也,餐风饮露为生的生活习性已经表明了我的清心。同是喻高洁清心之格的蝉意象,朱守新的蝉与虞世南、骆宾王笔下的蝉少了几份凄凉和愁郁的心境,多了一份清新与自在。似是一种轻松地娓娓道来,向你表明我的清心立场。在高洁清远之蝉意象的表达方式上有了新的方向,使之更加丰富。(三)近代诗自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是近代诗的大概时间范围,近代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这一时期描写蝉的诗虽然数量上已经不是很庞大,但是其中的诗歌体裁多样,蝉意象类型也丰富多样,唐宋元明清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在近代的蝉诗中,诗人不仅将描述的视野放在蝉的习性,叫声和生命周期这几个方面,还将墨笔拓宽到蝉的外形特点上,由它自身的外形特点来进行诗歌创作。如苏曼殊《东居杂诗·其十一》笔下的“蝉翼轻纱束细腰,远山眉黛不能描。谁知词客蓬山里,烟雨楼台梦六朝。”用蝉翼来比喻轻纱,突出轻纱的薄、轻、透和曼妙的细腰。这首诗用美妙的语言描绘的“美人”实际上是代指家乡,虽然身居遥远的东京,但是家乡的烟雨、楼台、诗词等,常常在梦里回响萦绕。这首诗主要是表达诗人身居日本但心系家乡的思念之情。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霜花腴》里也有“蝉”的身影,“回首凤城花事,便玉河烟柳,总带栖蝉。”整首诗的基调是在绵绸的回忆中怀念自己的好朋友,诗里还提到了茱萸,黄菊等这些重阳节的标志物品,哀伤于无论是过节还是遇到美妙的场景都不能与朋友分享。诗的结尾“倩郦泉、与驻秋容,重来扶醉看”希望还能有机会与朋友扶醉看秋容。这首诗中的蝉意象是怀念有友人,全诗用了许多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栖蝉”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