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备考主观题提分策略课件 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备考主观题提分策略课件 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备考主观题提分策略课件 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备考主观题提分策略课件 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备考主观题提分策略课件 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观题题型结构与应对策略

2024历史高考

比较区别题新材料、新情境壹、非选择题的主要试题类型

论证题

概括归纳题

认识、启示题

史料实证题

解读材料、理解和评价观点题研究真题,总结归纳,掌握方法,笑对高考。贰、解答“高考主观题”的一般方法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解决思路】

(1)审清问题①辨清试题类型。②标出关键限定词。③确定答案数量。(几个问题,分数多少)(2)解读材料①划分层次(根据标点、主体或意思)②标出关键词句(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高频词语等)。(4)答案布局①序号化。②段落化。③要点化(言简意赅,废话少说)。【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指出)……

特点(背景、内容、影响等)。一、非选择题之第一种题型:概括归纳题(3)扣教材联系教材,梳理层次,转化语言,组织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力求全面,广度第一,深度第二)④术语化。(一)题型分析:原因、背景类

原因型非选择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形式。背景原因条件更注重主观性更注重客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题设中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

⑵、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如: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条件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题型分析:原因、背景类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

⑶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5、设问形式:限定性设问、宽泛性设问

⑴限定性设问:如该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等。

⑵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条件有哪些,等等。(一)题型分析:原因、背景类(2023广东卷.17)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4分)(一)真题讲解:原因、背景类第一步审问题: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单纯依据材料型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概括说明类背景、原因型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材料分层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

第二层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解题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工作中心转移的依据,都是从唯物史观角度突破,如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原理(一)真题讲解:原因、背景类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型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概括说明类背景、原因型(2023全国卷新课标.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一)真题演练:原因、背景类第一步审问题: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材料分层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第四层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的政权建设与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解放区的日益扩大;解放区新兴人民政权的建立。(一)真题演练:原因、背景类(二)题型:分析内容、措施类

内容、措施型非选择题,其实就是史实型非选择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一、内容、措施型试题有三大类别:(1)人物活动型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四个方面)归纳。(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3)思想观点型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不仅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更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二、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1)内容型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2)措施型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3)从设问词看,经常用概括、归纳、指出、说明等,概括最常用。内容、措施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二)题型分析:内容、措施类(2021江苏.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二)真题讲解:内容、措施类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单纯来自材料型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概括说明类内容措施型材料分层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

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近代教育,新旧交替(1)教育教材:私塾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二)真题讲解:内容、措施类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单一型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概括说明类内容措施型(2021江苏.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语汇合成中国拾起未来的基本力。——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材料分层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

第二层

学识范围广;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教育新旧交替,国民意识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二)真题讲解:内容、措施类影响跨期: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直接+间接;当时+后世;国内+国外;积极+消极)文明层面: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结构、文明转型……时间层面:当时(直接)+后世(深远、久远)空间层面:

古代——区域文明:中原+边疆;汉族+少数民族;农耕文明+游牧文明

(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边疆治理、民族融合、文化认同、文明的辐射传播、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5.近现代史——全球文明:国内+国外(国际)——近代全球化以来。(三)题型分析:影响、意义类(2022广东卷.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四)综合演练4.第四种类型——比较对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仅仅是个引子:结合基础知识,可从背景、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考虑比较对象的异同。

非选择题之第二种题型:比较、区别题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甲与乙的不同。其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解决思路】

判断试题类型;找对比较对象;浏览材料,判断作答方式。1.第一种类型——比较对象甲与乙在材料中均涉及,且分量相当:从材料中提取比较对象各自独特之处,即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

2.第二种类型——题干要求“与甲相比,说明、指出乙的特点”:甲为参照物,只须从材料提取乙的有效信息,即不同点,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

3.第三种类型——从A—B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中提取比较对象的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转化语言。(2020全国卷3.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第三种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分析、比较型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本设问为比较、分析型题目,套用比较、分析型答题模板)材料分层比较类别材料信息得出差异归纳成文第一层改革前粮食站出口额的35%以上改革后农产品仍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第二层改革前进口主要商品为工业品改革后使进口机器的支出……增加到……4680卢布第三层改革前从188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限制改革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关税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明显增加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明显增加2、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3、进口关税税率降低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1.(2019年新课标卷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一种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分析、比较型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材料分层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罗马

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材料一:①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帝国疆域广袤;国家统一;实行行省制度。②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在国家治理中,对境内各民族区别对待。③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帝国人口众多。④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⑤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行省拥有自治权。罗马帝国与罗马法;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材料分层比较类别材料信息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层汉朝

第二层第三层材料二:①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国家统一,制度法令统一;实行郡县制,地方没有自治权。②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人口众多;注重发挥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③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对民众管理时,不区别对待;语言文字统一。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归纳整理罗马汉朝务必注意逻辑和角度。不同点相同点

国家统一,帝国疆域广袤;

人口众多,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自治权;

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

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国家统一,制度法令统一。

人口众多,语言文字统一。

实行郡县制,地方没有自治权。

注重发挥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对民众的管理不区别对待。①行省有一定的自治权。②语言文字不统一。③注重法律。④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①郡县没有自治权。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③注重儒家思想教化作用。④对各地民众同等对待。

①都建立了疆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②都制定了统一的制度法令;③都建立了行政管理制度。第三步:整理答案真题讲解:比较、区别类【参考答案】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比较、分析型非选择题的核心是“比”,通过“比”,找出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做好以下三步:第一步,审清题干中心词,明确比较对象。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前提。第二步,仔细辨别比较对象,明确比较项。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对于题干已明确列出比较项的试题,只需依题干要求进行比较作答即可。对于题干中没有列出比较项的试题,则需依比较对象的相关内容确定比较项后作答。第三步,依据比较项,回归教材,结合材料,提炼答案,规范作答。除了遵循非选择题的一般答题规范——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之外,还应遵循比较题的特殊答题规范。如对于相同点的回答,直接叙述其共同的内容就行;对于不同点的回答,不仅要指出不同的方面,更要指出各自不同的具体表现。当然,在解答比较题的时候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很可能只熟知比较对象中的一个,而对另一个比较对象不甚了解;或者虽了解两个比较对象,但只了解两个比较对象的某些方面;或者虽熟知两个比较对象,但对比较项不甚明确,以致影响作答。在此情况下,可合理利用以下技巧:实战总结2.经验教训:必须围绕主题

经验:成功方面,较好的措施,有益借鉴

教训:失败方面,不好的原因,改正不足设问方式: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某主题变化的认识具体问题:怎样对待,有何认识答题思路:三、非选择题之第三种题型:认识、启示类3.启示方面:⒈必须围绕材料给定的主题范围(如经济)⒉围绕主题谈正确有益的措施⒊围绕主题谈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如何认识某事件或政策调整变化?

⒈强调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果关系⒉该政策(事件)调整变化的作用和意义⒊强调该事件政策反映的特点或有何目的(2020全国卷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真题讲解:认识、启示类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题干分解思维定向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型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认识、启示型真题讲解:认识、启示类(2020全国卷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真题讲解:认识、启示类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概括所学知识连词成文材料一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材料二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中德两国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德国坚持独立自主中德两国坚持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中德两国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新中国的外交,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变外交,推动全球化真题讲解:认识、启示类解题方法: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该怎样的模式进行作答是什么:解释解读和评价对象的内涵、外延即阐释历史概念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阶级立场、数据、变化趋势等解析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出现、变化的原因会怎样:一分为二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意义、影响该怎样:对于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方法,提出合理中肯的建议。如果是史料分析要指出价值判断,结合以上环节进行提升总结。四、非选择题之第四种题型:解读材料、理解和评价观点类这种题型一般是考查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的解读和评价。设问方式一般是“结合材料解读……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谈谈你的看法”等。(一)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二)均赋税议兴水利议筹国用议罢关征议……(三)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停武试议……(四)收贫民议稽户口议严盗课议复宗法议……(五)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抄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洋官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2023山东卷.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表2表3——据《江苏艺文志》等(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8分)真题讲解:解读、评价类解题步骤材料信息解读说明是什么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停武试议……稿本、抄本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津河广仁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1897-1898刊印次数增加明显

为什么结合历史背景,维新思潮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上升到制度层次,分析刊印次数增加的原因。

会怎样一分为二,两面分析影响该怎样成书与1861年,是鸦片战后新思潮萌发的体现,内容涉及改革封建制度,内容超前时代和社会,在洋务运动期间不受重视20年后才大量刊印,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1895年后该书广泛刊印并流行,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真题讲解:解读、评价类参考答案: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新思潮的萌发。(2)从表3中看得出该书成书于1861年,成书后抄本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但短期内并没有正式刊刻出版,说明书中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1895年后该书广泛刊印并流行,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

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真题讲解:解读、评价类五、非选择题之第五种题型:史料分析类解题方法:1、判断史料真伪:结合史料出处、作者(立场)、时间和史实判断史料的真实性。2、判定史料类型:从载体是什么、一手还是二手、作者的立场目的等进行分析,史料体现了什么内容和信息,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什么历史事物和现象,3、补充材料中未呈现的史料类型:任何一种史料都有其价值和不足,秉承孤证不立的原则,史料互证,补充题中所欠缺的史料类型。这种题型一般呈现多则史料,设问方式是判断史料价值、体现何种观点、还需补充哪些史料(2022广东.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表2明代财政收入——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解题步骤材料信息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史料一引自《明实录》的明朝政府收入数据

史料二据《醒世姻缘传》等,白银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

史料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主张废除金银的主张可补充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官方统计一手资料、文学作品、文人创作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学者观点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当时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学者观点,可用于研究当时人们对白银货币化的看法地方史志、考古文物、钱庄银票、外国文献真题讲解:史料实证类(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真题讲解:史料实证类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即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文字、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体现了命题人的追求与情怀。2、重大理论(内容开放):即命题内容往往涉及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马克思·韦伯之问、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3、宏观视野(角度开放):史学研究的魅力之一就是视野开阔,角度多元,思维灵活,作为一个选拔功能极强的试题,开放性试题打开了高考联通史学研究的一扇窗户,这也是开放性试题的魅力所在。4、答案灵活(答案开放):即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化、示例化,从“一题独解”到“一题多解”,从“观点正确”到“观点明确”,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开放度越来越大,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5、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往往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开放性试题五大特点六、非选择题之第六种题型:开放类开放型题命题思路与应对方略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历史流变(变化过程)时空观念(基本史实)历史解释(论证过程)表达能力完整的思考逻辑关系形式+内在六、非选择题之第六种题型:开放类2022甲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真题讲解:开放类解题思路步骤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