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心机校准规范_第1页
双离心机校准规范_第2页
双离心机校准规范_第3页
双离心机校准规范_第4页
双离心机校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JF1635—20171双离心机校准规范1范围本校准规范规定了双离心机的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适用于双轴平行的双离心机的校准。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G1066精密离心机JJF1426双离心机法线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规范GJB585A惯性技术术语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术语和定义JJG1066—2011、JJF1426—2013和GJB585A—199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3.1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relativeerrorofbiaxialsynchronizationanglerate主离心机和从离心机以相同的角速率反向旋转,主离心机角速率和从离心机角速率差值与给定角速率的比值。3.2双轴平行度biaxialparallelism主离心机平均轴线和从离心机平均轴线在铅垂面的夹角。3.3初始相位角initialphaseangle从离心机从角位置零位旋转至从离心机机械零位所转过的角度。3.4初始相位角误差initialphaseangleerror双离心机给出的初始相位角与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的差值。3.5俯仰失准角pitchmisalignmentangle加速度计输入轴方向与主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加速度方向,两者在垂直面内的夹角。4概述4.1原理双离心机一般由主离心机以及安装在主离心机转盘或转臂上的从离心机组成,且主离心机、从离心机的旋转轴互相平行。通过控制主离心机、从离心机的同时旋转运动,能够复现出不同波形的线加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双离心机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O1为主离心机的旋转中心,O2为从离心机的旋转中心,A为从离心机台面上与O2距离为R2的一点。R1为主、从离心机旋转中心之间JJF1635—20172的距离,即主离心机的静态半径;R2为从离心机的静态半径。图1双离心机原理示意图主离心机以角速度ω1旋转,从离心机以角速度ω2旋转,当两者旋转方向相同时,作用在A点、指向为R2方向的加速度为:当主离心机与从离心机旋转方向相反时,作用在A点、指向为R2方向的加速度为:a=ωR1cos(ω2t+Φ0)当主离心机与从离心机旋转方向相反时,作用在A点、指向为R2方向的加速度为:4.2用途a=ωR1cos(ω2t+Φ0)+(ω1-ω2)2R24.2用途双离心机通过其双轴的旋转运动,能模拟产生一定波形的线加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用于校准加速度计、陀螺仪、惯性测量组合等。5计量特性双离心机的主要计量特性如表1所示。表1双离心机的主要计量特性序号计量特性技术指标1加速度的幅值范围0.2g~100g2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1rad/s~50rad/s3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3×10-64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5×10-55初始相位角误差优于±0.1°6主离心机静态半径相对误差≤5×10-57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30μm8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30″9双轴平行度≤1'10静态俯仰失准角≤20″11俯仰失准角动态变化量≤50″12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绝缘电阻≥200MΩ13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接触电阻≤1Ω14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100mΩ注:1上述指标不做合格与否判定,仅供参考;2上述指标以某型双离心机为例,其他类推。36校准条件6.1校准环境条件a)温度:20℃±3℃。b)相对湿度:30%~80%。c)周围无强电磁场,无腐蚀性气体或液体,无强震源。6.2校准用标准及设备a)校准用标准及设备应经过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满足校准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b)所用仪器应良好接地。c)校准前必须对所用仪器通电预热,预热时间应符合仪器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仪器通电预热一般不少于30min。校准用主要标准装置及设备如表2所示。表2校准用标准装置及设备序号校准用标准装置及配套设备技术指标用途1量块三等工作半径2测长仪最大允许误差:5μm工作半径3测微仪最大允许误差:3μm工作半径4频率计0Hz~100MHz最大允许误差:±1×10-6角速率5加速度计稳定性:1×10-5反算半径6电子水平仪-0.5°~+0.5°最大允许误差:±0.2″主轴铅垂度7绝缘表(兆欧表)0.01MΩ~500MΩ最大允许误差:±(2.5%×读数+5字)绝缘电阻8毫欧表0.1mΩ~1kΩ最大允许误差:±(1.5×读数+60字)/106接触电阻动态电阻变化量9双轴光电自准直仪-300″~+300″最大允许误差:±0.5″俯仰失准角、初始相位角误差10圆光栅编码器最大允许误差:±5″初始相位角误差11电涡流微位移传感器线性度:0.25%动态半径俯仰失准角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7.1校准项目校准项目见表3。4表3校准项目表序号校准项目名称校准方法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7.2.12加速度的幅值范围7.2.23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7.2.34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7.2.45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7.2.56初始相位角误差7.2.67主离心机静态半径7.2.78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7.2.89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7.2.910双轴平行度7.2.1011静态俯仰失准角7.2.1112俯仰失准角动态变化量7.2.1213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绝缘电阻7.2.1314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接触电阻7.2.1415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7.2.157.2校准方法7.2.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双离心机外观标识应清晰、完整,机械结构部分外观无明显锈蚀。通电后显示器能正常显示,控制系统能正常工作,主离心机与从离心机均能正常旋转。7.2.2加速度的幅值范围7.2.2.1校准程序控制主离心机以最小加速度旋转,测量主离心机角速率并记录10次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主离心机的最小角速率ω1MIN。控制主离心机以最大加速度旋转,测量主离心机角速率并记录10次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主离心机的最大角速率ω1MAX。7.2.2.2数据处理主离心机静态半径R1采用其名义半径值。则最大加速度按式(3)计算:aMAX=ωaMAX=ωR1(3)aMAX———最大加速度,m/s2;ω1MAX———主离心机最大角速率,rad/s;JJF1635—20175最小加速度按式(4)计算:aMIN=ωaMIN=ωR1(4)aMIN———最小加速度,m/s2;ω1MIN———主离心机最小角速率,rad/s;R1———主离心机静态半径,m。加速度的幅值范围为:aMIN~aMAX。7.2.3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7.2.3.1主离心机角速率范围利用7.2.2中的方法,分别得到主离心机的最小角速率ω1MIN、最大角速率ω1MAX。主离心机角速率范围为:ω1MIN~ω1MAX。7.2.3.2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校准方法同7.2.3.1。通过校准,分别得到从离心机的最小角速率ω2MIN、最大角速率ω2MAX。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为:ω2MIN~ω2MAX。7.2.4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7.2.4.1主离心机角速率示值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7.2.4.1.1校准程序在主离心机角速率范围内选择7个以上的角速率点(含最高及最低角速率点),采用定角测时法测量,角度间隔为360°(主离心机旋转一周),测量步骤如下:a)按60s采样周期,将定角信号接入频率计,并设置频率计的采样时间及间隔;b)启动和调整主离心机角速率至待测角速率点达稳定运行状态;c)连续记录频率计输出周期10次,得到一组数,记为T1i(i=1,2,…,10);d)按选定的角速率点(从第二个角速率点开始),重复a)、b)、c)。7.2.4.1.2数据处理在每个角速率点,数据处理方法如下:a)角速率计算平均周期按式(5)计算:(5) T1———测量周期的平均值 T1———测量周期的平均值,s;T1i———给定主离心机角速率点的测量周期,s;ω1=2π(6)JJF1635—20176式中:T1———测量周期的平均值,s。b)角速率误差计算计算计:算给定角速率ω1j(j=1,2,3,…)时理论周期T10j。角速率误差按式(7)(7)式中:δωj—角速率为ω1j时的误差;T10j———角速率为ω1j时的主离心机转动一周所用时间的理论值,s; T1j———角速率为ω1j时的主离心机转动一周测量时间的平均值,s。取δωj中绝对值最大者作为主离心机角速率误差。c)角速率平稳性计算角速率平稳性按式(8)计算:式中: σ—角速率平稳性;T1———测量周期的平均值,s;T1i———给定角速率点的测量周期,s;从离心机角速率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的校准方法同7.2.4.1。7.2.5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7.2.5.1校准程序a)在主离心机角速率、从离心机角速率的量值重合段,选取角速率点,共选取j个角速率点;b)按照选定的角速率点,控制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同步旋转;c)按7.2.4中方法,用计数器同步测量得到j组主离心机角速率ω1j、从离心机的角速率ω2j。7.2.5.2数据处理按式(9)计算第j个给定的角速率下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取其误差中绝对值最大者作为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Δωj=(9)式中:Δωj—第j个给定的角速率下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JJF1635—20177ω0j—在第j个给定的角速率,rad/s;ω1j—在第j个角速率点主离心机的角速率,rad/s;ω2j—在第j个角速率点从离心机的角速率,rad/s。7.2.6初始相位角误差7.2.6.1方法一:利用从离心机自带的测角元件对于初始相位角误差绝对值大于0.1°的双离心机,可利用从离心机自带的测角元件进行初始相位角误差的校准。7.2.6.1.1校准程序在主离心机的横梁上安装光电自准直仪,在从离心机工作台面上安装反射镜,并使得反射镜的反射面与被校准加速度计的安装面平行,如图2所示。从离心机每转过360°,其轴上安装的测角元件(如角度编码器)输出N个脉冲信号和1个机械零位脉冲信号。旋转从离心机,使得反射镜的反射面与主离心机半径方向垂直,此时经光电自准直仪发出的光经反射镜后回到自准直仪,并且所显示的角度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则此时从离心机处于角位置零位。以较低转速(如10°/s)控制从离心机从零位角位置开始转动,计数器同时记录从离心机角度编码器输出脉冲个数。当从离心机经过机械零位时,零位脉冲信号触发计数器停止计数。所计得脉冲数记为N0,通过计得的脉冲数来计算初始相位角。图2初始相位角校准示意图1—转盘;2—45°反射镜;3—横梁;4—45°反射镜;5—双轴动态光电准直仪;6—微调底座;7—被校加速度计;8—反射镜;M—质量块7.2.6.1.2数据处理初始相位角按式(10)计算:×360(10)式中:φ———初始相位角,(°);JJF1635—20178N0———计数器记录的脉冲个数;N———从离心机转过360°角度编码器输出脉冲数。初始相位角误差按式(11)计算:式中:Δφ=φ-φ0(11)Δφ———初始相位角误差,(°);φ———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φ0———双离心机初始相位角标称值,(°)。7.2.6.2方法二:加装测角元件对于初始相位角误差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的双离心机,可采用加装测角元件的方式进行初始相位角误差的校准。7.2.6.2.1校准程序在被校准从离心机上同轴安装测角元件(如圆光栅编码器)。校准程序类似7.2.6.1。以较低转速(如10°/s)控制从离心机从零位角位置开始转动,计数器同时记录加装的圆光栅编码器输出脉冲个数。当从离心机经过机械零位时,零位脉冲信号触发计数器停止计数。计数器记录的加装的圆光栅编码器的脉冲数为N0。7.2.6.2.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方法同7.2.6.1.2。7.2.7主离心机静态半径7.2.7.1校准程序采用经事先计量的精密量块、基准环及电感(电容)测微仪分段测量主离心机轴线平均线到从离心机轴线平均线的距离L,见图3。图中量块的数量依半径大小不同可选用1~3块,主离心机静态半径R1s=L。图3静态半径校准原理图1—测微仪;2—基准环(与主离心机同轴);3—精密量块;4—基准环(与从离心机同轴);5—被校对象;6—静态压紧弹簧;7—动态压紧弹簧;C—质心校准步骤如下:1)借助动态压紧弹簧使精密量块顶在安装定位装置的基准面上,电感(电容)测微仪触头顶在量块的左端面;JJF1635—201792)摆动量块的一端,找到最小回转点,并调电感(电容)测微仪对零;3)松开动态压紧弹簧,借助静态压紧弹簧使量块左移,量块端推动测微仪直至顶到基准环上,记下电感(电容)测微仪输出δ0。7.2.7.2数据处理主离心机静态半径按式(12)计算:R1s=L=r1R1s=L=r1+δ0+l1+r2(12)R1s,L———主离心机静态半径,m;r1———主离心机基准环半径,m;δ0———离心机启动前电感(电容)测位仪实测的静态间隙,m;r2———从离心机基准环的半径,m。7.2.8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7.2.8.1校准程序a)把电感(电容)测微仪及其配套装置安装固定在主离心机上;b)启动主离心机以给定的角速率旋转,并达到稳定;c)读取电感(电容)测微仪在主离心机给定的角速率下的输出,采集10个数取算术平均值,计为δi。7.2.8.2数据处理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按式(13)计算:式中:R1d=δi(13)R1d———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m;δi———测微仪在主离心机给定的角速率下的输出值,m。7.2.9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7.2.9.1校准程序机停在每个转角位置上水平仪的输出Nφi(顺时针)及N'φi(逆时针),i=1,2,…,n。7.2.9.2数据处理主离心机正反转到同一位置时,水平仪输出的平均值按式(14)计算: (14)式中:Nφi———主离心机正反转到同一位置时,电子水平仪输出的平均值,mV;Nφi———主离心机正转到第i个位置时,电子水平仪输出的平均值,mV;Ni———主离心机反转到第i个位置时,电子水平仪输出的平均值,mV。JJF1635—201710 在相差180°的转角位置上两Ni的差值按式(15)计算:(15)式中(15)ΔN———在两组相差180°的转角位置上电子水平仪输出平均值的差值。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按式(16)计算:(16)γ———主轴铅垂度,(″);ΔNjmax———在两组相差180°的转角位置上电子水平仪读数平均值的差值的最大值;D———电子水平仪灵敏度,(″)/读数。7.2.10双轴平行度7.2.10.1校准程序按照7.2.9中的要求,通过校准获得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γ1。参照7.2.9中的要求,通过校准获得从离心机主轴铅垂度γ2。7.2.10.2数据处理双轴平行度按式(17)计算:(17)7.2.11静态俯仰失准角7.2.11.1校准程序Vjαmax及最小值Vjαmin。图4俯仰失准角校准原理图1—双轴动态光电准直仪;2—45°静反射镜;3—45°动反射镜;4—精密六面体;5—被校对象;6—离心机转盘(或悬臂);M—反射面。7.2.11.2数据处理俯仰失准角按式(18)计算:(18)JJF1635—201711式中:αj———静态俯仰失准角,(″);Vjαmax———双轴光电准直仪俯仰角输出最大值,(″);Vjαmin———双轴光电准直仪俯仰角输出最小值,(″)。7.2.12俯仰失准角动态变化量在主离心机转盘(或转臂)外上下安装两个电涡流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选择5~7个加速度点,其中必须包含最小加速度点、最大加速度点。在每个加速度点下分别测量两个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测量10组数据取平均值,通过三角换算得到一系列俯化量。7.2.13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绝缘电阻7.2.13.1校准程序用500V兆欧表(绝缘表)分别测量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各导电滑环之间,导电滑环与壳体之间的电阻值,并记录。7.2.13.2数据处理方法分别选取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各导电滑环之间绝缘电阻最小值,分别作为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导电滑环之间的绝缘电阻。分别选取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各导电滑环与壳体之间绝缘电阻最小值,分别作为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导电滑环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7.2.14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接触电阻7.2.14.1校准程序分别将导电滑环在主离心机、从离心机转盘上的各环路端点短接在一起,在导电滑环的输出端选取两个环路接到接触电阻测量仪上,按45。间隔正反方向各一周,测量环-i。(i=1,2,…,16)。取最大值,减去引出导线的电阻,即为该环7.2.14.2数据处理分别依次测量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各环路的接触电阻,按式(19)计算:RH-Hc=(19)式中:RH-Hc———静态接触电阻;RH-Hm———环路电阻最大值;RH-H0———引出导线电阻值。7.2.15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7.2.15.1校准程序1)分别将主离心机、从离心机工作台面的导电滑环引出端短接;2)把导电滑环另一引出端接线对应接到多路采集卡或多通道端子板上;3)在主离心机正常工作的角速率范围内,选择5~10个角速率点(必须包括离心12机最低、最高工作角速率点);4)以给定角速率点工作,在每个角速率点下用数字电压表测量导电滑环之间电阻,-Hji[j=1,2,…,n,n值与3)中选择的角速率点个数一致;i=5)停止离心机;6)重复1)、2)、3)、4)、5),按上述方法,完成其余导电滑环检测。7.2.15.2数据处理1)被测导电滑环在给定角速率下输出电阻平均值按照被测导电滑环分别计算该导电滑环在不同角速率下的测量电阻平均值,按式(20)计算:RH-Hji(20) RH RH-Hj———在给定角速率下两被测导电滑环之间的电阻值的平均值,Ω;RH-Hji———在给定角速率下两被测导电滑环之间的电阻值,Ω;n—测量次数,n=10。2)被测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在给定的角速率范围内,选择被测导电滑环电阻平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两者之差的一半即为导电滑环接触电阻的动态变化量。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按式(21)计算:ΔRH-Hc=(21)式中:ΔRH-Hc———被测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Ω;RH-Hmax———在全部角速率范围内被测导电滑环电阻的平均值的最大值,Ω;RH-Hmin———在全部角速率范围内被测导电滑环电阻的平均值的最小值,Ω。3)整个导电滑环的动态电阻变化量化量。8校准结果表达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反映。校准证书或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JJF1635—201713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i)短期稳定性的测试时间;j)短期重复性的测试时间;k)校准装置的溯源性及有效性标识;l)校准环境的描述;m)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准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9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JJF1635—201714附录A校准证书内页格式证书编号:校准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湿度:%地点:其他:序号校准项目校准结果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2加速度的幅值范围3主、从离心机角速率范围4主、从离心机角速误差及角速率平稳性5双轴同步角速率相对误差6初始相位角误差7主离心机静态半径8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9主离心机主轴铅垂度10双轴平行度11静态俯仰失准角12俯仰失准角动态变化量13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绝缘电阻14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接触电阻15主、从离心机导电滑环动态电阻变化量校准员:核检员:JJF1635—201715附录B双离心机主要性能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主离心机角速率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B.1.1测量模型根据7.2.4.1.2中式(7),主离心机角速率误差测量模型为:(B.1)式中:T10———给定主离心机角速率对应的测量周期值,s;T1———测量周期的平均值,s。主离心机角速率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传播模型为:(B.2)(B.2)B.1.2标准不确定度评定B.1.2.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1)测量周期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T1),主要是数据采集系统频率计引入的不确定度;2)主离心机角速率(周期)给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T10),主要是主离心机角速率引入的不确定度。B.1.2.2不确定度分量1)测量周期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T1)以某型双离心机为例,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最大允许误差为±1×10-6的频率计。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以角速率360°/s为例,此时,给定T10为1.0000000s,则不确定度分量u(T1)T10=5.77×10-7s。2)主离心机角速率给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T10)主离心机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由计量部门的校准证书可以得到。(,Tk1JJF1635—201716B.1.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主离心机角速率误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B.3)计算:以角速率360°/s为例,此时,给定T10为1.0000000s,测量得到T1为则,c2=-=2.50×10-7展s不,数代入式(B.3),可得u(δω)=6.29×10-7。取k=2,则主离心机角速率误r确(δ)度为:B.2不确定度:Urel=1.3×10-6。B.2.1测量模型根据7.2.6.1.2中式(11),初始相位角误差测量模型为:式中:Δφ———初始相位角误差,(°);式中:Δφ———初始相位角误差,(°);φ———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φ0———双离心机初始相位角标称值,(°)。则不确定度传播模型为:式中:c1=1;B.2.2=标-B.2.2.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u2(Δφ)=cu2(φ)+cu2(φ0)(B.3)0.9999997s,s,u(T1)=(B.4)(B.5)(B.6)1)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φ),包括:圆光栅编码器测角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N0)和光电自准直仪测角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α);2)初始相位角标称值给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φ0),主要由从离心机的定位准确度决定。B.2.2.2不确定度分量1)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φ)这里以校准某型双离心机为例,使用的角度编码器误差为±5″,光电自准直仪误差为±0.5″。角度编码器误差为ΔN0,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N0)为:=2.89″(B.7)JJF1635—201717光电自准直仪误差为Δα,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光电自准直仪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u(α)为:=0.29″(B.8)因两者不相关,则校准获得的初始相位角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φ)为:(02.(B.9)B.2.,u(φ0)=2.0″。初始相位角误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B.2.4扩展不确定度=3.53″(B.10)B.3(B.11)B.3.1测量模型根据7.2.7.2中式(12),主离心机静态半径的测量模型为:式中:R1s=r1+δ0+l1+r2(B.12)R1s———主离心机静态半径,m;r1———主离心机基准环半径,m;δ0———离心机启动前电感(电容)测微仪实测的静态间隙,m;r2———从离心机基准环的半径,m。主离心机静态半径的测量不确定度传播模型为:u(R1su(R1s)=cu2(r1)+c(δ0)+cu2(l1)+cu2(r2)(B.13)B.3.2.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离心机静态半径R1s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主离心机基准环半径测量误差、测微仪实测的静态间隙、精密量块误差、从离心机基准环的半径测量误差等因素。B.3.2.2不确定度分量B.3.2.2.1主离心机基准环半径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1)若主离心机基准环的测量误差为Δr1=0.7μm,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r1)为:=0.40μm(B.14)JJF1635—201718B.3.2.2.2测微仪静态间隙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δ0)若测微仪的静态间隙为δ0=1μm,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δ0)为:=0.58μm(B.15)B.3.2.2.3精密量块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l1)若精密量块的测量误差为Δl1=0.5μm,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l1)为:=0.29μm(B.16)B.3.2.2.4从离心机基准环半径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2)若主离心机基准环的测量误差为Δr2=0.7μm,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定度分量u(r2)为:=0.40μm(B.17)B.3.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由于主离心机静态半径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互相独立,则主离心机静态半径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B.3.4扩展不)=u2(r1)+u2(δ0)+u2(l1)+u2(r2)=0.86μm(B.18)B.4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u(R1d)B.4.1测量模型B.4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u(R1d)B.4.1测量模型根据7.2.8.2中公式(13),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测量模型为:式中:R1d———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式中:R1d———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m;δ———测微仪在主离心机给定的角速率下的输出值,m。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测量不确定度传播模型为:式中:B.4.1=B.4.2.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是测微仪。B.4.2.2不确定度分量若测微仪的测量误差极限为ΔRδ=1μm,按B类评定,假设为均匀分布,则不确u(R)=cu2(δ)(B.21)19定度分量u(δ)为:=0.58μm(B.22)B.4.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主离心机动态半径变化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B.4.4扩展不确定度u(R)=u(δ)=0.58μmB.4.4扩展不确定度JJF1635—201720附录C主离心机静态半径和动态半径变化量的其他校准方法C.1主离心机静态半径C.1.1测长仪法采用光学定位方法确定主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和从离心机回转轴线平均线的位置。利用光学倍乘干涉或激光干涉测长原理,测量两轴线之间的距离,即为主离心机静态半径R1s。C.1.1.1校准程序测量被校对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与主离心机回转轴端面之间距离,记为l0i,重复测量三次,取算术平均值,记为l01。C.1.1.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a)主离心机回转轴(基准环)半径主离心机回转轴的半径为已知,在主离心机装配前通过圆度仪等测量,记为l02。b)被校对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到其轴线平均线的距离被校对象安装定位装置端面到其轴线平均线的距离为已知,通过长度计量部门给出,记为l03。c)主离心机静态半径计算主离心机静态半径的平均值按式(C.1)计算。R1s=l01R1s=l01+l02+l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