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

一、积累运用io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

(2),泣孤舟之鳌妇。(苏轼《》)

(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2分)《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

最高的诗意应该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黛玉、等,离世时不带地球上的浊泥与尘埃。()

A.巧姐B.李纨C.晴雯D.袭人

3.(3分)学校电子图书馆“科学史文章”栏目将选编《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该文的内容摘

要。小松提交的稿件中有一处不符合摘要要求,请选出这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为了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乙】本文以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的出现

时间为线索,梳理这场论争的经过,分析了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丙】“浑盖”之争

的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丁】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二、阅读70分(一)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

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③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

——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一一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

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

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④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

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己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军为华,未免辜负编撰者

的本心了。

⑤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

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1942年),有删减)

材料二

①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

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

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

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②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

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

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

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

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③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

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

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

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

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

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④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

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

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

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

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1)根据文意,读者阅读《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时“以筌为鱼”的做法是:。

(2)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B.作者认为适合普通读者的经典读本无所谓是原书全本或节选。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习惯于用礼来合理地阐释社会治乱的原因。

D.汉学者所传习的《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时。

(3)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说《经典常谈》书中各篇的讨论只是陈述,“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以材料二第

③段为例,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4)小松要研究“礼治”的相关问题,读了《乡土中国》和《经典常谈》后产生了一些困惑,邀请你和他一起

探究。

①小松觉得,以材料二第②段和下面的文字为例,两书在提到“礼治”概念时,阐释概念的方式和语言风格各不

相同。请你和他一起用表格进行梳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有是主

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

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经典常谈》《乡土中国》

阐释概念的方式具象化描述①_____________

语言风格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②小松发现,与“礼治”有关的内容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无讼”等章节中反复阐述,但在《经典常谈》

中只在“三礼第五”中出现,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两本书的目录谈谈你的看法。

目*目录

IH9《•士•中■》■用序育.........(I)

—色................................(I)

悦文**第.............................

文竽下乡..................................(10>

周片第二...............................-------------------------------------------(20)

㈣书第三...............................短片幡・-----------------(2»)

”经第内................................事・•私人的**..........................(41>

三礼第五.................................................................................(31>

*秋三传第六(k就附).................a男丈・『...............................(60>

四书第七................................礼随段序------------------(6B)

无*...............

战湾第第八..............................(77)

无力•泊...............J(ts>

史足国书第九...........................

民WtM............................................................(92)

询不第十...............................

—MS...................................(100)

酢*笫十一.............................

W文明分............................(IM)

坤第十二.............................4改■”■............................(117)

文解十三.............................后吧(126)

《经典常谈》目录《乡土中国》目录

(二)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

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噜嗯噂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

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

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

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

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

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龊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

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

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

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

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

用蔑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⑪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

了帽檐。

⑫“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⑬“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

戴烂帽子的人说。

⑭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⑮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

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

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

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蔑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

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

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

的红布别在背箕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

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⑯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

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

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⑰“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⑱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⑲“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⑳“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

员为啥那样顺?”

㉑“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

㉒“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㉓“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㉔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

(有删改)

(1)小说第⑨段中为什么要简略叙述爷爷前三次出门情况?

(2)第⑮段画线句的描写很有特色,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本文的重要特征,请分析这一手法的妙处。

(4)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在㉔段画线处补写一段文字(40字左右),并阐述补写的理。

(三)

6.(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3a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①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②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①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②齐州:中州,即中国。

(1)下列关于本诗风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阔新奇B.直率奔放C.变幻怪调D.委婉清丽

(2)以下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以“梦天”为题,全诗紧扣住“梦”来抒写情感。

B.开头四句写梦中上天,在变幻的月色中飘然走进月宫。

C.第五、六句写在月宫回头看人世,看到人间迅速变化。

D.最后两句写诗人从梦中醒来眺望大海,抒发悲凉感慨。

(3)同为写梦,本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艺术和主题上都有不同,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四)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缗,

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

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殊峭正,弗甚用,为七品

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坦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

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

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

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②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

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暂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

多所原赦。

③帝尝作宫体诗,使震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

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

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日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

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④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日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秦王俊交除之

②然称峭正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妻妾被服圾王者

A.模仿B.相比C.对照D.超过

②宜省录累囚

A.反省B.探望C.废除D.审查

(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5)请结合全文,围绕虞世南“恳诚”这一品质进行分析。

(五)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息斋①记

(宋)胡宏

①绍兴二十有九年春,友生毛子请曰:“以谟斋房,衡麓先生名曰'不息’。越义之奥,至今十年,若存若亡,请

先生辞则达之。以比盘盂几杖之铭戒,席.可以朝夕从事。”

②予闻其言,喟然叹曰:先兄既为子名,我其可不敷畅厥义,以励子志?然难言也。子试察夫天地之间,有一物

息者乎?仰观于天,日月星辰不息于行也;俯察于地,鸟兽草木不息于生也;进而观之朝廷之上,卿士大夫不息

于爵位也;退而观乎市井之间,农工商贾不息于财货也。滔滔天下,若动若植,是曾无一物息者矣。今予兄以不

息教子,无乃使子泯泯然与万物同波,沦胥以亡乎?将何以收子之放志,表万物而正之邪?惟子知其有道也。

③子其审听吾之言乎?夫日月星辰,虽不息于行,而息于象;鸟兽草木,虽不息于生,而息于形;卿士大夫之不

息于爵位也,而固息于名;农、工、商、贾之不息于财货也,而固息于利。夫有所息,则滞于物;滞于物者,不

全于天;不全于天者,虽日月星辰不能以自化,而况于六尺之躯乎?

④噫!六尺之躯有神妙,而人不自知也。圣人启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心宰制万物,象不能滞,形不能

婴,名不能荣辱,利不能穷通;幽赞于鬼神,明行乎礼乐,经纶天下,充周遍满,日新无息;虽先圣作乎无始,

而后圣作乎无穷;本无二性,又岂有阴阳寒暑之累、死生古今之间哉!是故学为圣人者,必务识心之体焉。识其

体矣,不息所以为人也。此圣人与天地为一之道。

⑤大哉言乎!舜禹知之乎!吾徒其可以日月至焉而已②乎?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此不息之端也。言有尽旨无

穷,有志于道者可忽诸?

【注】①不息斋:胡宏朋友毛以谟的斋房名,斋名为衡麓先生(胡寅,胡宏兄)所提。②日月至焉而已:意指只

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或做到。

(1)对第一段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义之奥”:“惟”表示唯一,确定此斋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的深奥意义。

B.”请先生辞而达之”:“而”意为“并且”,是希望胡宏能用文辞表达清楚宅名的奥义。

C.“以比盘盂几杖之铭戒”:“以"表示欲把“不息之义”比作刻在盘盂几杖的铭戒。

D.“庶公可以朝夕从事”:“庶几”有希望的语气,表明毛以谟践行斋名奥义的决心。

(2)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3)以下例子不能体现第④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中流露出欧阳修对名利的释怀,他寄意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B.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抒怀,感悟到物与我皆无尽,当随遇而安乐享风月。

C.《祝福》中鲁迅无情地揭露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表现了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

D.《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终于参透生命是以不息的欲望将一场生死炼成了永恒。

(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9.(70分)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

一、积累运用io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苏轼《赤壁赋》)

(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

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

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o

【解答】故答案为: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重点字:逆)

(2)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重点字:壑)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2.(2分)《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

最高的诗意应该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黛玉、等,离世时不带地球上的浊泥与尘埃。()

A.巧姐B.李纨C.晴雯D.袭人

【分析】此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需要熟读名著,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特别是相似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答】晴雯与林黛玉的影射关系。

晴为黛影,最主要集中在影射黛玉的性格和结局线索。晴雯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

首。她与林黛玉的共同点非常多。

①晴雯自小被卖,父母家乡在何处一概不知。其实不是不知,而是她不想说。精神上晴雯与林黛玉一样都是孤儿

沦落到贾家。这令她们都有一个敏感、追求极致的性格。

②晴雯长得美,口齿伶俐,长相冠绝贾家所有丫头,且眉眼类似林黛玉,这是外型酷似。贾宝玉“爱”她,与此

最相关。

③晴雯心直口快、凡事争第一、不谦让、不妥协的性格与林黛玉“目下无尘”类似。晴雯比黛玉粗糙,但两人得

罪人的本领无二致。晴雯就像十五岁前的林黛玉,浑身是刺,伤人伤己。

④晴雯目下无尘,对身边的不法、不轨零容忍。坠儿偷东西,她觉得怡红院整体受到侮辱。袭人、麝月、碧痕与

贾宝玉的偷偷摸摸令她不齿。这与林黛玉追求“洁”的精神雷同。

⑤晴雯洁,对自己的要求远超普通丫头。她不同流合污,蝇营狗苟。判词说她“心比天高”,不是好高鹫远,而

是品性高洁如天,可以俯视一切污秽之意。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个洁也非是“肉体”之洁,同样是精

神的追求。

故选C。

3.(3分)学校电子图书馆“科学史文章”栏目将选编《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该文的内容摘

要。小松提交的稿件中有一处不符合摘要要求,请选出这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为了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乙】本文以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的出现

时间为线索,梳理这场论争的经过,分析了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丙「‘浑盖”之争

的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丁】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

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

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摘要要求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不加以评论和补充解

释,而丁则是评价。

故选:【丁】

二、阅读70分(一)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

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③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

一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一一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

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

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④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

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军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

的本心了。

⑤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

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1942年),有删减)

材料二

①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

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

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

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②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

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

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

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

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③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

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

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

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

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

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④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

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

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

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

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1)根据文意,读者阅读《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时“以筌为鱼”的做法是:读了《经典常谈》一类的书,对

《周礼》《仪礼》等有了粗略的了解,便不再阅读原著。

(2)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说文解字》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B.作者认为适合普通读者的经典读本无所谓是原书全本或节选。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习惯于用礼来合理地阐释社会治乱的原因。

D.汉学者所传习的《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时。

(3)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说《经典常谈》书中各篇的讨论只是陈述,“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以材料二第

③段为例,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4)小松要研究“礼治”的相关问题,读了《乡土中国》和《经典常谈》后产生了一些困惑,邀请你和他一起

探究。

①小松觉得,以材料二第②段和下面的文字为例,两书在提到“礼治”概念时,阐释概念的方式和语言风格各不

相同。请你和他一起用表格进行梳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有是主

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

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经典常谈》《乡土中国》

阐释概念的方式具象化描述①辨析界定/辨析比较/引用阐

语言风格②切实而浅明/通俗易懂③严谨准确

②小松发现,与“礼治”有关的内容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无讼”等章节中反复阐述,但在《经典常谈》

中只在“三礼第五”中出现,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两本书的目录谈谈你的看法。

目录目量

IHA《•土中。》■内停•…।)

•土*色........................….……….(|)

猊文篇字第.............................

文竽下乡..................................(10)

冏&第二...............................—-------------------------------------(20)

向书第三...............................黑序幡■..................................(29)

皆岭第闪................................•♦•私人的■*...........................(41>

三礼第五...............................--------------------------------------------(51>

春收三传第六《©语用》...................男女府■.…••••«••(60)

四书第七................................礼后秩序----------------------------------(6S)

战海陵第八..............................£*.................................................................(77)

无为•泊..................................(BS)

史记仅15第九..........................

..........................................................C2)

诸子第十...............................

—3♦...............................................(100)

醉总第十一..............................

名实■分鼻................................(HO)

坤第十二.............................«Aa9«m«—..........................(H7)

文嫣十三.............................litBid..........................-............................(12*)

《经典常谈》目录《乡土中国》目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理解词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

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本中阐释概念的方式和语言风格,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答题时

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合理作答。

【解答】(1)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

那就是以筌为鱼”可知,“以筌为鱼”就是“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

结合《经典常谈•三礼第五》可知汉代学者所传习的现存的两种经书是《周礼》《仪礼》,那么,“以筌为鱼”的做

法就是读了《经典常谈》一类的书,对《周礼》《仪礼》等有了粗略的了解,便不再阅读原著。

(2)A.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一“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

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可知,《说

文解字》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它能够帮助人们读懂经典,所以说它是“经典的一部分”。

B.正确。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范围扩大。有材料二第①段“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

的根本”,是“儒家”。

D.“《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时”有误,材料二第④段说“《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

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故选B。

(3)不同意。

由“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

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

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

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

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可知,此段作者首先阐述了“‘礼’本该通乎人情、诚而不伪,在

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礼‘和‘伪礼的观点。

由“《老子》里攻击礼,说……”“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可知,作者在提

出观点后列举了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人们对礼的攻击言论作为佐证,指出近来人们攻击礼教其实指的是伪礼,有一

定的现实针对性。

由上可见,作者的论述中暗含了自己的见解看法,并非“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

(4)由“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可知,在阐述“礼治”的概念时运用了比

较的方法进行辨析;“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知,在阐释概念时作者引用孔

子的观点加以分析。故第一处可填:辨析界定/辨析比较/引用阐释。

由材料二第②段中“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可知,在阐释概念

时《经典常谈》的语言多口语,通俗易懂。故第二处可填:切实而浅明/通俗易懂。

由《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好像”“其实”“可见”等词语的运用可知,在阐释概念时《乡土中国》语言较为

严谨准确。故第三处可填:严谨准确。

②二者文体不同: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

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文

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门书。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

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

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章节安排不同:

由材料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和所给目录可知,《经典常谈》编写体例按照传统的

经史子集的分类顺序,各章节相对独立,所以与“礼治”有关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介绍关于礼的著作部分“三礼第

五”。

由所给目录可知,《乡土中国》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

等各方面,各章节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无讼现象是礼治秩序治理下的必然结

果,两者有紧密关联,因此“礼治”作为书中重要概念在这些章节反复阐述。

答案:

(1)读了《经典常谈》一类的书,对《周礼》《仪礼》等有了粗略的了解,便不再阅读原著。

(2)B

(3)不同意。材料二第③段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礼”本该通乎人情、诚而不伪,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礼”

和“伪礼”。作者举了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人们对礼的攻击言论作为佐证,指出近来人们攻击礼教其实指的是伪礼,

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可见,作者的论述中暗含了个人的见解,并非“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

(4)①辨析界定/辨析比较/引用阐释

切实而浅明/通俗易懂

严谨准确

②《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介绍、普及国学经典,提升大众文化素养所著的名著导读,兼及文学、历史、哲学等

多领域。其编写体例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顺序,各章节相对独立,与“礼治”有关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介绍

关于礼的著作部分“三礼第五”。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论著。其中各章节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

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无讼现象是礼治秩序治理下的必然结果,两者有紧密关联,因此“礼治”作为

书中重要概念在这些章节反复阐述。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

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嚼噜咽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

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

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

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

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

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龊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

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

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

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

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

用箓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⑪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

了帽檐。

⑫“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⑬“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

戴烂帽子的人说。

⑭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⑮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

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

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

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蔑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

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

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

的红布别在背匏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