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

(9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

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

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打

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

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

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次写

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

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意义与价

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每一个句子

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

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

性呈现。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成更大的张力,成为“力”的组

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篇气韵。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

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深处的奥秘。《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鳏鹏展

翅,似巅峰对决。《红楼梦》用诗化语言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

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花树带刺。

人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人物被刻画得是否丰满,其性格是否鲜明,他是否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能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下

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群像共同作用

于小说的整体,服务于小说的全部。《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

凡的世界》中的折射着时代光影,承载着人物雄浑的生命情感和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小说文

本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和文学形象代言人。

小说是用来讲故事的,故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集和纠葛的必然结果,由若干情节和细

节按照叙事伦理精密组合而成。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地推动故

事的发展和走向。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不再直白地呈现,但依然存在于

现代小说中。小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人们习惯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说,这是在强

调它的完整性。平时所说的故事感人,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精彩情节。

情节是人物在活动轨迹中最能储备能量和爆发能量的着力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

的愤怒与绝望,诱发读者发出“恩断义绝,情为何物”的追问;“桃园三结义”用三个好汉、

一壶浊酒奠定了小说的恢宏基调,成了后面好戏连台的逻辑起点……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情

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向探寻的深度,它

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故事当中,闪耀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

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节中获取的。

小说的张力,是语言、人物和情节三方参与的结果。三者绝不可分割开来,各行其道,

必须水乳交融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承担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张力》)

材料二:

李靖: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要将小说变成一个存在的博学观照,

必须掌握省略的技巧。你对这段话怎么看?

留待:我很早在阅读中就发现,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部分地不完

整。甚至可以说,遗憾和不完整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愈是好作品愈能调

动我们的参与度。

我前几年在一个创作里说过:小说的张力来自省略。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品,

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所有艺

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老子说:“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家的作品是“器”,

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省略或“留白”的技巧,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

(摘编自李靖留待《“留白”是一种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张力可以扩张和延展,但无论是小说的研究者还是读者,对于这种“力量”都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

B.小说语言讲求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

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小说张力提供的动力,但所谓“故事感人”,只局限于故

事中的的某个精彩情节。

D.留待在阅读中得出的“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的观点和昆德拉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

部分地不完整”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张力大小、强弱和小说优劣有关,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

阅读有关。

B.离开了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就不会生成与其自身相吻合的

内在张力。

C.语言、人物、情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才能使小说更有张力;若各行其道,则无法

保证小说质量。

D.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更能调动读者的参与度,这印证了这些作品包含了遗憾和

不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小说构成要素的角度谈张力,材料二则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谈张力。

B.材料二中留待引用自己创作中的话谈留白与小说张力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C.材料一第三段分别从意义、价值和整体美感的角度论述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D.材料二中留待最后指出,会省略或“留白”是一种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4)留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向读者解释清楚省略或“留白”?请根据文本简析。

(5)读书小组在高三复习完教材小说专题后,要针对小说的张力写一篇文学评论。经讨

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语言•人物•情节•张力;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留白•张力。

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以部编版高中教材中的小说为例(可以是某一篇,也可以是某几

篇),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评论思路。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

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

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

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

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

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莫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

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

沿着楼梯进了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后,问明来意。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见玛丝洛娃,就派

看守去找她,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

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而紧张。

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

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

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

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她立即打断

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

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几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

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想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

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

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

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

出来。“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

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

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我过得

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

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

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

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我不想和您告别,

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

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

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

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

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

生活的愿望。

B.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

他们服务。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

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

善良。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

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

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人式的体验并与

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以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思刻画了极其广泛的

生活画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内

容进行分析。

(4)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

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公四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觉。故名声莫不

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案得幽闲之地,茸一容

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

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

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日:

“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日:“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

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

Bo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

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

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

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天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

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谦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00

o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

圣人之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

B.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

C.已,停止、结束,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己”意思不同。

D.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认为自己已经六十岁了,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斋院取名为“止

B.赵公认为到现在才辞官,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过错了,不敢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

过错。

C.作者认为,止的含义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

有烦恼。

D.圣人的止是想做官时就做官,不想时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

快速辞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

②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

(5)前人对“止”的理解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问杜鹃

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①;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

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②何之。

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③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注]①传说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化为仙鹤,飞返家乡辽东,止息于城门前面的雕刻

着花纹的石柱。②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跃马称帝,不久败亡。③行藏,指对于出仕

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单刀直入责问杜鹃对别人抵死催归自己却不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出

归与不归的主题。

B.“身羁荒树,血洒芳枝”极言杜鹃断肠思故园之凄惨。而词人却并无思乡之意,一心

进取,建功报国。

C.“看锦江……何之”四句使用诸葛亮等人的典故,蕴含着对杜鹃的劝诫,阐明江山永

存、人生却很短暂的道理。

D.“我辈行藏君岂知”,词人以自豪的口吻嘲弄杜鹃不理解词人心志,却要一个劲地催归,

注定徒劳。

(2)前人评此词“诙谐其表,严肃其里”,在亦谐亦庄中尽显家国情怀。请结合全词,

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两句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省察

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用“,”写出了作者真正的

意图并不是在谈种树,而是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

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断的面容,那

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间社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

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介绍巍然耸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

这两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年龄差竟有240多万年。”在海枯石烂

的漫长岁月里,大王峰足足等了玉女峰240万年之久,这是怎样的等待呢?”这样的联想,

将自然地理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情感。

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甲0在作者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

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①)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它

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

水”的(②),娓规讲述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

湘学派代表人物张状之间的“朱张会讲”,细致钩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与朱熹的关联,

以及朱熹晚年创建武夷精舍的缘由.....某种意义上,作者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

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

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

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

代,资讯看似(③),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

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滥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

这才乙_______o

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真正懂得旅行、懂得山水还需要深入沉潜。风景不妨“看”,

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丙o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

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文中几处加点句中的“的”不可以删掉的一项是

A.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

B.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C.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

D.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到的“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的

观点,也适用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及时有效地

剔除“多余物”。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

(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

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

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打

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

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

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次写

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

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意义与价

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每一个句子

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

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

性呈现。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成更大的张力,成为“力”的组

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篇气韵。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

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深处的奥秘。《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鳗鹏展

翅,似巅峰对决。《红楼梦》用诗化语言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

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花树带刺。

人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人物被刻画得是否丰满,其性格是否鲜明,他是否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能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下

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群像共同作用

于小说的整体,服务于小说的全部。《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

凡的世界》中的折射着时代光影,承载着人物雄浑的生命情感和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小说文

本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和文学形象代言人。

小说是用来讲故事的,故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集和纠葛的必然结果,由若干情节和细

节按照叙事伦理精密组合而成。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地推动故

事的发展和走向。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不再直白地呈现,但依然存在于

现代小说中。小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人们习惯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说,这是在强

调它的完整性。平时所说的故事感人,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精彩情节。

情节是人物在活动轨迹中最能储备能量和爆发能量的着力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

的愤怒与绝望,诱发读者发出“恩断义绝,情为何物”的追问;“桃园三结义”用三个好汉、

一壶浊酒奠定了小说的恢宏基调,成了后面好戏连台的逻辑起点……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情

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向探寻的深度,它

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故事当中,闪耀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

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节中获取的。

小说的张力,是语言、人物和情节三方参与的结果。三者绝不可分割开来,各行其道,

必须水乳交融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承担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张力》)

材料二:

李靖: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要将小说变成一个存在的博学观照,

必须掌握省略的技巧。你对这段话怎么看?

留待:我很早在阅读中就发现,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部分地不完

整。甚至可以说,遗憾和不完整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愈是好作品愈能调

动我们的参与度。

我前几年在一个创作里说过:小说的张力来自省略。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品,

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所有艺

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老子说:“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家的作品是“器”,

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省略或“留白”的技巧,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

(摘编自李晴留待《“留白”是一种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的张力可以扩张和延展,但无论是小说的研究者还是读者,对于这种“力量”都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

B.小说语言讲求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

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小说张力提供的动力,但所谓“故事感人”,只局限于故

事中的的某个精彩情节。

D.留待在阅读中得出的“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的观点和昆德拉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

部分地不完整”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小说的张力大小、强弱和小说优劣有关,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

阅读有关。

B.离开了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就不会生成与其自身相吻合的

内在张力。

C.语言、人物、情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才能使小说更有张力;若各行其道,则无法

保证小说质量。

D.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更能调动读者的参与度,这印证了这些作品包含了遗憾和

不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从小说构成要素的角度谈张力,材料二则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谈张力。

B.材料二中留待引用自己创作中的话谈留白与小说张力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C.材料一第三段分别从意义、价值和整体美感的角度论述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D.材料二中留待最后指出,会省略或“留白”是一种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4)留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向读者解释清楚省略或“留白”?请根据文本简析。

(5)读书小组在高三复习完教材小说专题后,要针对小说的张力写一篇文学评论。经讨

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语言•人物•情节•张力;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留白•张力。

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以部编版高中教材中的小说为例(可以是某一篇,也可以是某几

篇),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评论思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

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的论证方法,再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不可言表”表述错误,由原文“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

一定难度的”可知,可以明确表达和总结,只是有一定难度,并非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B.“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错误。原文

说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

C.“只局限”过于绝对。由原文“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精彩情节”可

知,选项将偶然当成了必然。

D.正确。

故选D。

(2)A.“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阅读有关”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任

何小说都有张力”可做出判断,而原文“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

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的张力”,只是说小说只要被阅读,其张

力就会显现出来,并不是说小说不被阅读就没有张力。

故选Ao

(3)D.“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表述不当,原文“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

力”,只是说了这种技巧的两种内涵,并没有强调这二者的具体关系。

故选D。

(4)由原文“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品,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

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可知,以雕塑大师雕刻作品剔除多余物,

类比作品的省略或“留白”就是一个剔除多余物、使作品产生张力的过程。采用了类比

论证的方法。

由原文“老子说:'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

家的作品是'器',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可

知,引用老子关于器物的“有”“无”的论述,论证作家的作品中的“无”,即省略或“留

白”的作用。运用了引用论证(或“引证法”)。

由原文“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可知,将作家的作品喻为“器”,将

有用的部分喻为“无”,论证省略或“留白”恰恰有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的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或“喻证法”)。

(5)甲组示例:

由原文”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

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

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奥秘”可知,语言有

张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荷花淀》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白洋

淀地区优美的环境,以及在这样唯美环境中生活的那些女性,通过平时的对话反映出青

年妇女深挚的爱夫之情,也使唯美的环境描写与战争形成尖锐的艺术冲突,引导读者在

语言的张力中深思小说主题。

由原文”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

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群像共同作用于小说的整体,服

务于小说的全部”可知,人物有张力,达到无形胜有形的效果。《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

“通讯员”的形象,这个通讯员很年轻,还没有体验过爱情甜蜜。还塑造了一个“新媳

妇”的形象,这个新媳妇刚刚结婚,还出在甜蜜幸福中。最后“通讯员”牺牲了,“新媳

妇”用自己崭新的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的身上,“通讯员”的牺牲,使二者反

差更强,人物内在的情感张力得以扩大。

由原文“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地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小

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

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向探寻的深度,它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

故事当中,闪耀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

节中获取的”可知,情节有张力,达到无情胜有情的效果。《祝福》开篇写到“我”在祝

福的时候回到了鲁镇,见到了祥林嫂,而此时的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

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己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文中以“我”的视角写她未老先衰的面貌,为后买你写她的凄苦经历埋下

伏笔,形成情节的张力。

乙组示例:

由原文“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

值所在”可知,留白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哦,香雪》一文以山村姑娘们的呼喊“哦,

香雪!香雪!”为结尾,言简意赅,留白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彰显出小说的无尽张力。

由原文”作家的作品是'器',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

后的东西”可知,留白艺术能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哦,香雪》中结尾“哦,香

雪!香雪!”的欢呼声既是对走出大山的期盼,也是对香雪不畏艰险、敢于争取的赞美和

期待,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本文结尾的抒情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

的无限张力。

答案:

(1)D

(2)A

(3)D

(4)①类比论证。以雕塑大师雕刻作品剔除多余物,类比作品的省略或“留白”就是一

个剔除多余物、使作品产生张力的过程。②引用论证(或“引证法”)。引用老子关于器

物的“有”“无”的论述,论证作家的作品中的“无”,即省略或“留白”的作用。③比

喻论证(或“喻证法”)。将作家的作品喻为“器”,将有用的部分喻为“无。论证省略

或“留白”恰恰有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的作用。

(5)甲组示例:

①语言有张力,无声胜有声。《荷花淀》以平时的对话反映出青年妇女深挚的爱夫之情,

唯美的环境描写与战争形成尖锐的艺术冲突,引导读者在语言的张力中深思小说主题。

②人物有张力,无形胜有形。《百合花》中,“通讯员”是一个还没有体验过爱情甜蜜的

年轻小伙,“新媳妇”是一个刚结婚处于甜蜜幸福中的人物,但“通讯员”的牺牲,使二

者反差更强,人物内在的情感张力得以扩大。③情节有张力,无情胜有情。《祝福》中写

“我”和祥林嫂的偶遇,并以“我”的视角写她未老先衰的面貌,为后买你写她的凄苦

经历埋下伏笔,形成情节的张力。

乙组示例:

①《哦,香雪》一文以山村姑娘们的呼喊“哦,香雪!香雪!”为结尾,言简意赅,留白

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彰显出小说的无尽张力。②欢呼声既是对走出大山的期盼,也是

对香雪不畏艰险、敢于争取的赞美和期待,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本文结尾

的抒情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无限张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

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

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

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

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

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莫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

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

沿着楼梯进了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后,问明来意。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见玛丝洛娃,就派

看守去找她,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

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而紧张。

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

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

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

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她立即打断

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

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几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

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想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

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

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

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

出来。“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

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

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我过得

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

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

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

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我不想和您告别,

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

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

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

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

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

生活的愿望。

B.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

他们服务。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

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

善良。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

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

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人式的体验并与

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以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思刻画了极其广泛的

生活画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内

容进行分析。

(4)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

要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

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内容

和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潜台词,是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

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分析潜台词,应抓住每句话中强调的重点。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除了

直接找出原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外,还可以结合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举止等进行

分析。

【解答】(1)A.“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

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

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

者跟他进去”可知,典狱长带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进去,是因为他们有通行证,典狱长

只是在执行命令。

故选Ao

(2)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分析有误。

玛丝洛娃没有选择聂赫留朵夫,而是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是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

名誉和地位,是自我的牺牲,这体现了玛丝洛娃的高尚。

故选D。

(3)首先,从“反问句”这一句式特点来看,语句虽然说的是“我好”,但实际上表达

的是“我并不好”的意思。结合《复活》全书中,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来看,她虽然一

开始是个单纯美丽的女子,但因为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的引诱与始乱终弃,玛丝洛娃并

没有过上平安顺遂的人生,而是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甚至最终入狱,成

为了人人鄙夷的人(也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好”的人)。由此可知,句子的潜台词

意义之一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

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一个人真正“好”,不仅体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内心的满足安定。而对玛丝洛娃而言,她

心里仍然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她只能选择自我牺

牲放弃与聂赫留朵夫在一起。这从她说的“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

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以及她"'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

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

么,可是声音发抖了”的表现可以看出。

(4)原文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

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为全文烘托了一种沉重阴暗的氛

围,也衬托了聂赫留朵夫心情的沉重。而原文中“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

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更可以看出对他心情沉重的直

接描写。

而结合原文“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

莎见面而紧张”则可以看出,他在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

原文中,聂赫留朵夫一开始见到玛丝洛娃“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的反

应“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

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是因为他为自己

年轻时的举动而后悔,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沉重。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当确认玛丝洛娃最终选择西蒙后,内心是失望的。

此后,经过交谈后,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她说的正

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

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的反应,则展现了他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臊,

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的心理。

最后,从聂赫留朵夫说的话“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以及心理描写“但

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则可看出,他心中充满和玛丝洛娃告别时

的不舍。

答案:

(1)A

(2)D

(3)画横线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

(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

的呢?②“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

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就会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

有什么好呢?这句话饱含了玛丝洛娃的无奈之情。

(4)①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

丝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失望、沉重。④同玛丝洛娃

交谈时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公四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觉。故名声莫不

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案得幽闲之地,茸一容

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

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

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日:

“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H:“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

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

Bo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

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

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

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

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