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

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

此可见,这一制度()

A.受到了神权思想的影响B.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C.沿袭了前代内外服制度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K答案UB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西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

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法系统,大宗和小宗在血缘上是兄弟,在政治上是君臣,形成政权和族

权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

与商代管理地方的内外服制度无关,排除C项;宗法制虽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但“解决了”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

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

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

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K答案』c

K解析工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K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

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

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

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

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

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

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

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

变化()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K答案HA

K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K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

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

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

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

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4.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

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

汉时期()

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

K答案1A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弘农杨氏世传《尚书》学,四代

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学,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可

见,他们因儒学而为高官,印证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视,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两家

世传儒学,家族中出重臣,不能说明选官标准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两个家族出了

一部分重臣,不能证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确定豪强地主这

时开始崛起,而且杨氏、袁氏不是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

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K答案HD

K解析H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

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而非破坏了南方农业发展,

排除A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

据分裂,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

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

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统治方式说法

正确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B.唐太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政权D.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

K答案』D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D项正

确;据所学,汉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

海郡王,排除B项;唐高宗联合回纥灭的是西突厥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

因是()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

比例(%)4.017.2245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R答案1D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图表信息体现了从隋朝开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入仕的机会,I)

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主要推行于汉朝,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子弟很少有入仕的机会,排除C项。故

选D项。

8.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獴、鱼龟草

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

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唐代三教并行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D.手工业水平停滞

K答案』c

K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瓦当纹

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稚、鱼龟草虫皆有,但是在唐代,莲花纹是瓦当设计中的

主流,而莲花纹与佛教密切相关,这说明当时佛教盛行背景下,瓦当设计受到了佛教因素

的影响,c项正确;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并不能凸显出佛教在瓦当设计中的独特性,

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常识,排除B项;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了发

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北宋开宝四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

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

A.地方积极发展军事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交通决定地方威望D.地方积极扩展权力

K答案』B

K解析4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惟彼高邮,

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可知,高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条件便利,因此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

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能体现地方积极发展军事,排除A项;交通因

素影响地方威望,“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C项;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而不是地方积极扩展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0.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

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K答案2C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辽(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

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可知,辽朝统治者因担心让契丹族士子

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从而削弱契丹族子弟的战斗力,故

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格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C项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

A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蕃汉分治是政策,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

C项。

11.北宋仁宗时期,政府在淮南六州茶叶盛产区,设置“山场”十三个,管理茶叶的生产

和买卖,称为榷茶。场官先将官府收购茶叶的钱发给茶农,称为本钱,茶农在茶叶收获

后,必须将茶叶全部卖给山场,严禁私售。这种做法()

A.加重官府对茶农的高利盘剥B.表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C.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D.使得茶税成为最主要的税源

K答案IC

K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茶农在茶叶收获后,必须将茶叶全部卖给山

场,严禁私售”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政府茶叶买卖地区的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与官府对茶农的高利盘剥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加强对

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2.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府州县官,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

财,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表明明代

()

A.监察渠道体系的日益完善B.监察职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C.民众监督有利于吏治清明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加强

R答案』C

K解析4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贪官污吏,把民众监

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规范规范官员行为,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民

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无法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善和监察职能得到有效保

障,排除A、B项;材料反映了民众监察渠道,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项。故选C项。

13.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喝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

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

度调整()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K答案』c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废除藏王制度,由中央任命的驻藏大臣处

理相关事务,体现出了大一统理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夷的区分,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是否一体化,排除B项: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要看中央在

西南地区设置机构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南朝齐粱之际的文风柔弱淫靡,追求藻饰以掩饰内容

的空虚。主张诗“须以一气浑成为上”,反对诗作巧伪,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这可用于说明明末清初()

A.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加强B.理学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C.政治局势影响诗歌创作D.社会形成个性解放思潮

K答案1C

R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面对山河易

主,诗人在游历期间,家国沦亡与矢志抗清是反复吟咏的主题,他在诗中寄予悲痛、期待

山河重整,也在诗中思索明朝灭亡的原因,这与材料中顾炎武反对“文风柔弱淫靡,追求

藻饰以掩饰内容的空虚”,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符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局

势影响了诗歌的创作,C项正确;材料中顾炎武对诗歌的看法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排除B项;仅据顾炎武对诗

歌的看法,不能反映整个社会出现个性解放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00年前后,梁启超发表《新民说》《爱国论》《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文章,感叹在中

国数千年“德育”之下,国民“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

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将国民排除于公事之外,而使得“国民益不知公德为

何物”。梁启超这番言论意在()

A.抨击封建教育的虚伪说教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支撑

C.剖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源D.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K答案UD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00年前后的

中国。根据材料“感叹在中国数千年‘德育’之下,……将国民排除于公事之外,而使得

'国民益不知公德为何物‘。”可知,梁启超认为国民在儒家道德教育的影响下缺乏对国

家政治事务的参与,说明其意在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梁启超对

封建教育的抨击,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梁启超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的相关论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是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源,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魏源认为西洋商船和战舰仅以“军器之有无为区别”,所以,中国要大造商船,“日

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由此可知,魏源()

A.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竞争B.强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C.建议军事工业要官督商办D.指明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K答案』A

R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日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强调魏

源主张大造商船,主张和西方进行商战竞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发展军民融合产

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魏源对待军事工业的态度,排除C项;魏源提出该观点的

时,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

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

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

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

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

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

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

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

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一一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一一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K答案1(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

原因:平定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

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K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

和万邦’理想”得出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据材料“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

与周边和平交往”得出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材料“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可得出

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据材料“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

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得出设置了

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小问2】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变化:据材料“顺治帝发布《申严

海禁敕谕》,规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

得出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原因:据材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

禁”并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平定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

定;据材料“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并结合所学得出

经济上,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此外还可以从思想上统治者对外思想

的调整,以及个人因素方面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等方面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

壶……”

一一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

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

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9月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镑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

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

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

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

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

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

进口量。

一一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

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

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K答案》(1)史料一、二、三分别是信件、广告、公司账目,均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

较高,其中史料二由于是广告宣传,因此对茶叶药用功能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史料一

有助于研究海外英国人对茶叶的认知。

据此可推断,海外英国人最迟在1615年已饮茶;在日本的英国人向澳门同事求购中国茶

壶,是由于东印度公司贸易活动的开展,澳门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史料二、三有

助于研究英国国内饮茶之风传播的历史,据史料二可知,17世纪中期,茶叶作为一种饮料

在咖啡店里销售。由于医生的认可、饮用咖啡之风的传播,英国本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

能接触到茶叶。史料三是东印度公司将茶叶作为贡品向英国王室进贡。结合史料二、三可

推断,尽管茶叶进入伦敦的咖啡店销售,但由于价格昂贵,传播局限于上层,仍未成为大

众消费品。

(2)变化:从间接贸易输入到直接输入;从时断时续向稳定输入过渡;数量增多。

原因:英国被允许在厦门贸易;英国饮茶之风的逐渐兴起;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利润的

渴求。

K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9世纪(世界)。

根据“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东印度公司献给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可知,史料一、二、三分别是信件、广告、公司账目,均

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其中史料二由于是广告宣传,因此对茶叶药用功能的描述

具有一定的夸张性。所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海外英国人对茶叶的认知。根据这些史料推

断,海外英国人最迟在1615年已饮茶;在日本的英国人向澳门同事求购中国茶壶,是由于

东印度公司贸易活动的开展,澳门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史料二、三有助于研究英

国国内饮茶之风传播的历史,据史料二可知,17世纪中期,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咖啡店里

销售。由于医生的认可、饮用咖啡之风的传播,英国本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能接触到茶

叶。史料三是东印度公司将茶叶作为贡品向英国王室进贡。结合史料二、三可推断,尽管

茶叶进入伦敦的咖啡店销售,但由于价格昂贵,传播局限于上层,仍未成为大众消费品。

【小问2】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国、英国)。

根据''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

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

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

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可知,变化是由从间接贸易输入到直接输

入;从时断时续向稳定输入过渡;数量增多。

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被允许在厦门贸易;英国饮茶之风的逐渐兴起

以及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利润的渴求。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

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涵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

西周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

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

战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跳”

一一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

清楚)

K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阐述: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

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

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

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

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

己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K答案X)

K解析H

本题是探究类的论述题。时空是的西周到秦朝。论题:根据“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

内涵也是不同的”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根据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

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得出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

的地理名词;根据“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

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角度概括,

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概括,可得出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