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险、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种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大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也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因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摘编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的含义,小到一个人,大到全天下,说明“家”有很强的伸缩性。B.现实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差序格局是完全相同的,哪怕是亲兄弟。C.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D.西洋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给父母膳宿费,是对成人权利的重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农村的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B.“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C.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D.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C.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D.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4.简要阐述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中国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答案〗1.C2.A3.D4.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将西洋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的柴”、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

②对比论证。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

③举例论证。如贾府和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5.原因:

①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

②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打破地域限制,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

③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

④农民生活现状和个人意愿,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们自己选择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错误,以偏概全。人情冷暖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中心势力的厚薄对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范围的影响,也是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从而导致自身贫困”错误,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可知,“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与“导致自身贫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过去农民贫困究竟是什么原因,本文中并没有交代。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只有“自己”独处的现象,没有与他人的关系。而“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其它三个选项都能体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比喻论证。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我们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第三自然段“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地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对比论证。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说明差序格局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举例论证。“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说明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农村传统文化意味着解体,儒家思想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了,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也越来越弱,甚至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多了。农民人际联系日渐广泛,“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域限制,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农民的生活现状和个人意愿促使他们可以依照理性的算计决定自己选择何种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文本二: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B.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用史厚重感。C.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D.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B.《荷塘月色》侧重对荷塘景色的描绘,以描写见长;文本一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叙述、议论见胜。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D.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8.文章中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9.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答案〗6.C7.C8.①增加亲切感,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

②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9.①表明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紧密相关;

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暗示作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追求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错误。文章中有对荷塘月色的动人描述,有对朱自清先生高尚品格的由衷赞扬,有对现代人、现代文明的深沉思考,全文并非“感伤的基调”。B.“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错误。作者是有意识地回应《荷塘月色》,是向经典作品致敬。D.“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结尾“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有对故人深切的怀念,也由此引发作者对做人的思考,没有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错误。文本一是散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你”反复出现,增加亲切感,你活出了尊严,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采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形式,仿佛朱自清先生就在对面、便于情感的交流,亲切自然,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更能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表层、深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来分析概括。题目的表层含义:“又见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为“荷塘月色”,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题目深层义:“又见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读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并且感触颇深,又来到了当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发,可见该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题目与主旨(思想感情)的关系: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句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暗示作者、我们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欲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念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优记之,固善。天宝以未,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益,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中的“负”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中的“负”含义相同。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C.“复何道”中的“道”与“师道之不复”中的“道”含义不同。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名号。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4.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C13.(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14.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七世祖名茂,有功于后魏,封为安定王。父亲名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德政,离任后,县里人为他刻石歌颂功德。官位终于秘书郎。“封安定王”的主语是“茂”,承前省略,“封”作谓语,“安定王”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封安定王”前停顿,排除BC;“德”作“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含义不同。对不起;/凭依。句意: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B.错误。“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错误,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C.正确。说;/风尚。句意:还有什么好说的。/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D.错误。“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错误,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错误。由原文“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可知,是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延凑也就不再追赶,并不是因为韩愈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才突围而出。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极大的;“安”,怎么;“宽假”,宽容;“来”,使动用法,使……来,招致。(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参考译文:文本一: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七世祖名茂,有功于后魏,封为安定王。父亲名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德政,离任后,县里人为他刻石歌颂功德。官位终于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延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延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延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韩愈《师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B.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C.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诗对琴声的具体描写着墨不多,着重表现听者的感受和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16.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对僧人的琴声、琴技的赞美,“洗流水”“入霜钟”写琴声清灵纯净,余音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②听琴的愉悦畅快之情,琴声涤荡胸怀,令诗人心旷神怡;

③得遇知音的欣慰,“客心”为琴声所“洗”,琴声与钟声交响,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手法和情感等的能力。B.“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错误。此处是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间接表现两人之间的友谊。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僧人的琴声、琴技的赞美。听琴的愉悦畅快之情,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琴声涤荡胸怀,令诗人心旷神怡。“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所建立的知己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客心”为琴声所“洗”,琴声与钟声交响,“馀响入霜钟”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表达了得遇知音的欣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洒衣襟。(2)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3)“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渲染悲凉的气氛,引发诗人无尽愁绪;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答案〗(1)梦啼妆泪红阑干江州司马青衫湿(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风急天高猿啸哀金风玉露一相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前夕,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①。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③……濯濯山坡技上了锦裳,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脱贫攻坚精神赓续弘扬,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一目了然②焕然一新③络绎不绝19.“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固脱贫攻坚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①上下两句“人”对“船”,“半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紧密相连。

②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具有节奏感的语言极富感染力,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指“作战图”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该村的扶贫成绩,可用“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第②空,语境指该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