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国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材料二: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游”是由“家”到“国”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C.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D.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意识也可能产生。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4.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5.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1.A2.B3.C4.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5.(1)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②儒家思想要实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式思想引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C.“确立了”置换关键词,原文是“建基”。D.张冠李戴,“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是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误解原意,“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点。原文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中说,“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A.边塞思乡之悲。B.游子思家之悲。C.国家不能一统之悲。D.游子思家之悲。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外在性”和“内在性”的含义,该句在材料二第三段,“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外在性”的含义在第二段,由“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可知,“外在性”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内在性”在第三段,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可知,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答案〗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由“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可知,人对家的深厚感情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由“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可知,儒家思想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西方:由“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可知,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一)选择题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编写D.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故选C。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良庖岁更刀,割也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足之所履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在上下文中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例句中,“兄”修饰“事”,是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译文:你替我把喊他进来,我能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A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译文:好厨子每年换一次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B项,“王”,使动用法,“让……称王”。译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就让他称王。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踏”。译文:脚所踩着的地方。D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译文: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故选A。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约为婚姻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 D.依乎天理,批大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今异义,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B.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古今同义,缺乏礼貌。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D.古今异义,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句意: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连接的缝隙。故选C。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臣未之闻也。D.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本题,例句是判断句,判断标志是“……者……也”;句意:我所喜好的,是道。A.与例句都是判断句,判断标志是“也”;句意:好厨子每年换一次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B.状语后置句,“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后置了,应调整为“于君有益”;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C.宾语前置句,“之”是“闻”的宾语,被前置了,应调整为“未闻之”;句意: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D.被动句,“为所”字表被动;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故选A。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不行冠礼,而在十五岁时行“笄礼”。故选C。(二)课内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蓄: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答案〗11.B12.D13.B14.(1)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2)把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对于游走的刀刃来说,是很宽绰并且有余地的。(3)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B.制,规定、安置。句意:开明的君主安置民众的产业。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①“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样民众可以很轻松的跟从。②“之”代词,这些;句意:鸡猪狗这些牲畜。③④“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这样之后便对他们施以刑罚。/然后使他们向善。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理解错误,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应为在“养”的基础上有“教”。故选B。【14题详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是形容词作动词;“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于道路负戴矣”。(2)“以”,把;“间”,间隙;“恢恢乎”,宽绰的样子;“于”,介词,对于。(3)“故”,特意;“出入”,进来,是偏义复词;“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一旦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便会放荡无耻,无恶不作。等到他们因自己的行为获罪,便对他们施以刑罚,这是坑害人民。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为这个缘故,开明的君主安置民众的产业,必然使他们对上可以赡养父母,对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份终年丰衣足食,灾荒的年份免于死亡。然后使他们向善,这样民众可以很轻松的跟从。现在呢,安置民众的产业,使他们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份终年艰苦,灾荒之年避免不了死亡。这种情况下,人民避死求生还来不及,哪有闲暇去顾及礼义廉耻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可以穿上帛衣。鸡猪狗之类的牲畜,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有肉吃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庄稼播种生长的季节,八口之家可以避免饥饿。重视学校教育,教给人民忠孝礼法,头发斑白的老者便不用再奔波劳苦。老年人穿帛衣,有肉吃,一般百姓不用受冻挨饿,能做到这些还不能称霸的,是没有的!”(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错误,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翻译: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大肆侵害着人类健康。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为守护百姓的健康,广大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成为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主心骨”和“定心丸”。这些“白衣战士”,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用满腔的工作热情来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生动____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____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急先锋,也是救治患者的主力军。有人闻令而动,瞒着家人深夜驰援湖北武汉;____①____;____②____;……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广大医护人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做出了巨大贡献。病毒无情人有情。医护人员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人。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医护人员和患者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定格了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温暖瞬间。这是____的决胜战线,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我们向每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向每一位奉献在救死扶伤岗位的白衣天使学习。只要万众一心、____,疫情防控阻击战定能捷报频传,广大医护人员定能早日凯旋。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展现彰显同仇敌忾同舟共济B.展现彰显众志成城风雨同舟C.彰显展现众志成城同舟共济D.彰显展现同仇敌忾风雨同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命担当、职业素养,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B.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C.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D.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依照前句,依据疫情防控现状,仿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符合语境,字数、形式基本一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C19.C20.①有人主动请缨,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治一线;②有人孜孜不倦,不断向公众普及科学防控知识〖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展现:明显地表现出。彰显:鲜明地显示的意思。在这里应为彰显追求,展现品质。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没有仇恨的情感,强调团结,故选“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这里不强调遭遇风风雨雨,而是更体现团结一致。故选C。【19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词语按照逻辑顺序应为“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保障是指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应用于“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屏障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应用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句式、内容和修辞。本题应根据上下语境,并结合医护人员的情况,进行仿写,如写他们勇往直前,直冲一线;写他们运用自身知识,构建知识防线……仿写要看示例“有人闻令而动,瞒着家人深夜驰援湖北武汉”,仿写的句子要保持与示例的句式结构一致,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21.对《红楼梦》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C.黛玉应贾母之招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D.凤姐梦见秦可卿来向她嘱托筹划贾府将来之事,醒来后听说秦可卿死了,吓了一身冷汗;彼时合家皆知秦可卿死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B.“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错误。应该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故选B。

22.对《红楼梦》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B.由于贾母王夫人等要给湘云还席,大家又齐聚大观园。刘姥姥也有幸参与了这些活动。首先是在秋爽斋,刘姥姥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接着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幸无大碍。C.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王夫人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D.宝玉挨打后,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们,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便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宝玉自此以后甘为诸丫环充役,宝钗等偶尔劝他留心仕途经济,他便斥之为“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不留情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首先是在秋爽斋”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