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摘自《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革命故事,人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回答都不应有改变。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然而社会转型期,总有奇谈怪论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历史观、英雄观如果扭曲了,轻则精神缺钙、是非颠倒,重则思想滑坡、国家崩溃。李大钊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先有数典忘祖,后有祸起萧墙,历史上、国际上不乏这样的案例。《旧唐书》中说得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新的历史时期,从以各种形式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到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尊崇英雄、褒奖英模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抹黑英雄、虚无历史注定不得人心,近年来,各界人士抨击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错误言行,让英雄形象更为生动,让公众认知更为深刻,浚通了民族的精神血脉。新的时代,我国颁布并正式施行了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无论是卫戍边疆安宁、挺立抗灾一线,还是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摘编自李斌《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创作英雄形象不仅要注意文学语言,更要借英雄形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历史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和自我,文学艺术家可以凭借想象描写历史,没有必要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C.红色文学经典可以成功地塑造英雄,也可以使广大读者受到启迪;但错误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可能造成思想滑坡、国家崩溃。D.民族复兴大业离不了英雄气质,仍需要革命英雄主义,更加迫切呼唤英雄,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关于英雄创作和历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文学创作要从历史中汲取养料,这就要求作家有史识、史才、史德,不能戏弄历史。C.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一些驳杂的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D.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的目的就是对那些有曲解历史、恶搞先烈等错误行为的人加以惩罚。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红色经典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赵一曼等。B.革命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C.由《戏说乾隆》开启的戏说类电视剧火爆,在几大电视台同时播放。D.《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4.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塑造的科学家袁隆平为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5.如何正确看待英雄人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C4.①袁隆平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英雄形象,离不开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宣传,这正体现了“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观点。②袁隆平同志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标杆、“闪亮的坐标”,是“最可爱的人”,因此他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传遍了华夏神州。袁隆平同志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等精神品格充实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殿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5.①我们要认识到英雄的价值和意义,礼赞英雄,歌颂英雄;②我们要尊重英雄,崇敬英雄,把英雄当做我们的榜样,而不能亵渎英雄,伤害民族感情;③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④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方能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文学艺术家可以凭借想象描写历史,没有必要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即文学艺术家不可以凭借无限的想象描写历史,而应有自己的历史观,应尊重历史事实。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目的就是对那些有曲解历史、恶搞先烈等错误行为的人加以惩罚”说法以偏概全。从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新的时代,我国颁布并正式施行了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可知,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进而注入强劲正能量才是主要目的。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戏说乾隆》开启的戏说类电视剧”不符合材料一“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的观点,因为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塑造的科学家袁隆平为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形象。回答此题,要结合材料关于英雄形象的观点以及对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大致了解。①袁隆平之所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英雄形象,与沈英甲的宣传报道有关。而沈英甲的人物通讯正是“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的具体表现。②通讯中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英雄事迹,如写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等表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等精神风貌。他的言行举止,他率先垂范的点点滴滴,正是英雄身上“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的集中表现,是新时期的“国之干,族之魂”,因而其形象广为流传。正如材料一所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袁隆平坚持真理,敢于驳斥错误观点,坚持研究和创新,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精神的坐标。【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一段“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材料二第一段“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可知,我们要认识到英雄的价值和意义,礼赞英雄,歌颂英雄。②由材料一“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材料二第二段“然而社会转型期,总有奇谈怪论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可知,我们要尊重英雄,崇敬英雄,把英雄当做我们的榜样,而不能亵渎英雄,伤害民族感情。③由材料二第三段“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最后一段“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可知,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④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可知,我们要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方能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文本二: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吴召儿姑家庄园,既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B.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形象,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D.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B.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8.小说中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两段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答案〗6.C7.B8.①以反穿红棉袄,写出吴召儿的活泼、机智。②将红棉袄比作火花,突出吴召儿的勇敢、热情。9.①环境描写:侧重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多清新质朴。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叙事节奏缓慢,以散文式笔调叙事。虽然都写战争,但是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③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④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选文中描写雨夜放哨、《百合花》中描写中秋月夜,都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象美、诗意美。⑤主题思想: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选文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百合花》旨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纯粹,都是在弘扬美好的人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错误,结合原文“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可知,吴召儿形象是奋起抗日的百姓形象,不是“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她还在不断地成长中。选项“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过于拔高。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心理”错误,结合原文“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可知,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没有对吴召儿的姑父进行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可知,此时吴召儿要去截击扫荡的日军,因为穿了红棉袄目标太大,所以就把棉袄翻过来穿,体现她的机智和灵活。结合原文“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可知,这是一处吴召儿截击扫荡的日军,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时的描写,隐隐露出的红棉袄像一朵朵的火花,在山间跳跃,形象地突出了她的热情与勇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百合花》开头就交代,恰逢中秋时节,雨过放晴,乡间小路湿滑,庄稼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也弥漫着香味,“我”调动触觉、视觉、味觉三种感官,去品味、欣赏乡村清新静谧可爱的图景。尽管有敌人冷炮的轰鸣,提醒我们这是战争时期,但战争的残酷和形势的严峻构成的阴郁沉重,被极大地挤压浓缩,似乎已为这恬适静美的田园风貌洗涤净化掉了。两处想象通讯员在老家生活时的景致描绘尤为突出,使得小说的诗歌意境更加得到强化。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三处关于月亮的描写,分散在小说中间和尾部,它们彼此隐隐地相互照应着。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而且这些生活充满了生活气息,带着温情,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敌后的前沿包扎所为背景,以一个女性文工团成员的视角切入战争叙事,选取的几个场景,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小通讯员、“我”都很年轻,且充满着生活的热情,对当时的战斗形势有着正确的态度,并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洪流之中,特别是小通讯员、新媳妇,腼腆质朴、理性谨慎、顾全大局,人物形象含蓄内敛、淳厚质朴。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从语言特点来看,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如写小通讯员,“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一个“飞”字将小通讯员的腼腆内敛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写“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作者不再描写月亮是否圆,是否明亮,而是写眼泪晶莹发亮,但也正是因为月光明亮,才显得眼泪晶莹剔透,赋予了新媳妇一种像百合花一样的真挚与纯洁感,没有英雄式的悲壮,只有难以言说的悲凉,无可挽回的悲剧和无穷的遗憾。两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从主题思想来看,选文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形象,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的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两文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济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华、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缺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选自《三国志·曹洪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帝A即位B为C卫将军D迁E骠骑F将军G进封H野王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指跟随、跟从,与《师说》中“惑而不从师”的“从”意思相同。B.循,指顺着、沿着,与《登泰山记》中“循东谷以入”的“循”意思相同。C.济,指渡水,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意思不同。D.迁,指官职调动,在古代,“除”“谪”“贬”“左迁”常常指官员的降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洪识大体,忠心护主。在太祖失马被贼追的危急关头,主动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B.曹洪善于利用人脉办事。他凭借与扬州刺史陈温的交情,亲自带领家兵到扬州,在那一带招募到士兵数千人C.曹洪作战勇敢,能抓住关键。当时大饥荒,他冲在前面,率先占领东平、范县,搜集粮食接济大军。D.曹洪屡建战功。随太祖在东阿征讨张邈、吕布,吕布战败,于是占领了濮阳,并乘势连克十多个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2)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14.曹洪为什么被捕入狱?后又因为什么被释放?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G11.D12.D13.(1)太祖发动义军讨伐董卓,大军行至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2)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没能满足,常常怨恨他。14.①文帝年轻时向曹洪借钱未能满足而心生怨恨,后曹洪又因手下门客犯法受牵连而被捕入狱。②卞太后向郭皇后施压,郭皇后多次哭着向文帝求情,才免了死罪被释放。〖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文帝即位,曹洪担任卫将军,又升迁为骠骑将军,晋封为野王侯。“文帝”与“即位”构成主谓句,单独成句,A不断开,B断开;“为”与“卫将军”形成动宾结构,单独成句,“为”前应断开,C不断开,D断开;“骠骑将军”是专有名词,“迁”与“骠骑将军”形成动宾结构,单独成句,EF不断开,G断开;“野王侯”是一个专有名词,与“进封”形成动宾结构,单独成句,H不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正确。句意:曹洪就步行跟从太祖来到汴水岸边。/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B.正确。句意:曹洪就沿着河边找到了船只。/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C.正确。渡水/接济。句意:与太祖一同渡过汴河。/扶助有危难,救济困苦的人。D.“‘除’‘谪’‘贬’‘左迁’常常指官员的降职”错误。“除”意为授予官职,不是降职。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随太祖在东阿征讨张邈、吕布,吕布战败,于是占领了濮阳”错误,由原文“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可知,“东阿”与“濮阳”地点应互换。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讨”,讨伐;“为……所”,表被动;“败”,打败;(2)“少”,年轻;“假”,借;“称”,满意、满足;“恨”,怨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可知,文帝年轻时向曹洪借钱,曹洪没能满足他,文帝心生怨恨;根据“舍客犯法,下狱当死”可知,曹洪的门客触犯了法律,曹洪被牵连,被捕大狱。第二问,根据“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可知,卞太后向郭皇后施加压力;根据“泣涕屡请”可知,郭皇后多次向文帝求情,曹洪“乃得免官削爵土”。参考译文:曹洪字子廉,是太祖的堂弟。太祖率领义军讨伐董卓,大军行至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太祖失去了战马,敌兵追赶得很急,曹洪下马,把自己的战马给太祖,太祖推辞不要。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可以没有您。”曹洪就步行跟从太祖来到汴水岸边,水太深不能过河,曹洪就沿着河边找到了船只,与太祖一同渡过汴河,逃回谯郡。扬州刺史陈温向来与曹洪交好,曹洪带着自己的家兵一千多人,到陈温那里招募士兵,招到庐江上甲兵两千人,向东到丹杨又招到几千人,与太祖在龙亢会合。太祖征讨徐州,张邈背叛太祖,把整个兖州拱手献给了吕布。当时正赶上大饥荒,曹洪率兵在前面,率先占领了东平、范县,征集粮食来接济大军。太祖在濮阳一带征讨张邈、吕布,吕布败逃,曹洪于是占领了东阿一带,转而攻打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等十多个县,把它们全部攻打下来了。曹洪因为前后的功劳被授予鹰扬校尉一职,又升迁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许昌,授予曹洪谏议大夫的官职。曹洪单独带兵征讨刘表,在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打败了刘表派出的独立作战的将领,有战功,迁升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曹洪担任卫将军,又升迁为骠骑将军,晋封为野王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两千一百户,加位特进。后来又改封为都阳侯。当初,曹洪家里富裕但本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没能满足,常常怨恨他。于是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之机,把曹洪关进大牢并判处死刑。众大臣一同营救没能成功。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如果曹洪今天被处死,我明天就让皇帝废除你这个皇后。”于是皇后多次哭着向皇上求情,曹洪才得以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而不死)。曹洪是先帝的有功之臣,当时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明帝即位,授予曹洪后将军之职,又改封为乐城侯,食邑一千户,加位特进,又授予骠骑将军之职。太和六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园乐(二首)王维其四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16.“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5.D16.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解析〗【15题详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两首诗中的“巷”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各不相同,其四中的“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中的“巷”,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的师生间关系是相同的。(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清、哀伤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古代文人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渌水荡漾清猿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个时候,它还不叫秦岭。在陇南的褶皱里,崛起一群剽悍的秦部族。他们几度繁衍,日益强大;剑指中原,席卷六国,一统江山。而渭河南缘那座绵延千里的大山,因为这个传奇帝国的雄起才始称秦岭。秦岭是一座父亲山。它护佑了古都的繁荣与成长。它的山石林木,曾成为周秦汉唐夯宫筑苑的基础和廊柱;它的①、五谷佳酿,曾摆满皇宫御宴;它成全了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的美梦,特别是将煌煌大唐推向万国来朝的盛世峰巅。只有父亲一样的秦岭,才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辅佐人类成就开国立制的伟业!秦岭是一座母亲山。它携嘉陵,纳天水,收丹江,一路东进入长江,它穿汉中,通安康,贯荆楚,一路南下抵重庆。万里长江滔滔不绝,奔涌不息,秦山汉水砥柱中流,居功至伟。华夏文明的两大母亲河,都流淌着秦岭的乳汁和血液,浇灌着两岸的民生与风光,成为中华民族②的动力源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汇集了嘉陵江、天水、丹江等河流,向东注入长江;它纵贯汉中、安康、湖北等地区,一直抵达重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珍馐美味②生生不息19.①从修辞手法来看,原句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秦岭如母亲般的情怀,又增强了语势,凸显了秦岭磅礴的气势;②从句式来看,原句句式整齐,且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语言具有交错之美,增强节奏感。③改句只是客观叙述了秦岭中的河流及其走势,句子的节奏感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曾摆满皇宫御宴”可知,语境是说皇家的宴席上摆满了珍贵、美味的食品,应填“珍馐美味”。“珍馐美馔”,指珍奇贵重、味道鲜美的食物。第②处,语境是说秦岭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时为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应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手法来看,句中“它携嘉陵,纳天水,收丹江,一路东进入长江,它穿汉中,通安康,贯荆楚,一路南下抵重庆”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携、纳、收、穿”等动词将秦岭拟人化,生动形象,表现了秦岭母亲般的情怀,又增强了语势,凸显了秦岭磅礴的气势。从句式的角度看,分号前后两个句子构成整句,句子内部“携嘉陵,纳天水,收丹江”和“穿汉中,通安康,贯荆楚”也构成整句,又有“一路东进入长江”“一路南下抵重庆”,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语言具有交错之美,增强节奏感,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形成强烈的语势,凸显了秦岭磅礴的气势;而改句“汇集了嘉陵江、天水、丹江等河流”是普通句式,“向东注入长江;它纵贯汉中、安康、湖北等地区,一直抵达重庆”只是客观叙述了秦岭中的河流及其走势,句子的节奏感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