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何促进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成为古往今来哲学家追求的主题之一。那么,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在西方,柏拉图是这种观点的坚决倡导者,亚里士多德也继承了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道德与审美关系的表述也多被阐发为审美为道德服务的思想。如《尚书》中的“诗言志”思想被经学家们解释为诗(文学艺术)的内容必须传达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提出的“思无邪”被解释为《诗经》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符合伦理道德。但是,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德的进化往往发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审美和艺术却由于其创造性特征总是能够作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因此,仅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康德和席勒赋予道德与审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康德虽然将审美与道德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但同时也提出:“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把审美与道德看作一种类比关系。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并将其上升到人类学的高度。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自然阶段的人是感性的,道德阶段的人是理性的,是自由的。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成为理性的人,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审美与道德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统一,即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在尼采看来,人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人自身也是艺术品,人永不停歇地创造着自身,正是这种创造性把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欢乐,人生的意义才由此产生。人最大的价值不是道德价值,而是审美价值。法国哲学家福柯继承了尼采人生美学的理想,但抛弃了后者将审美与道德截然对立的观点。福柯通过研究大量的古希腊文献发现,古希腊人自愿进行道德实践。福柯所倡导的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与儒家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君子人格——不谋而合。“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既符合道德规范,又具有审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自由而不逾矩”。而这种人格要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实践过程才能获得。也就是说,美好的人生、理想的人格要经由语言的教化和道德的内化,才能在审美中最终实现。(摘编自赵菲菲《促进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材料二:21世纪初,有学者在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德性”的概念,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时恰当与适度的情感品质。然而,审美德性并非仅仅指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亦非审美与道德的简单叠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一是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二是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孔子所说的“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审美德性体现审美主体的内在修养。一是德性提升审美境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与审美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且获得震撼人心的审美体验。二是德性引导审美态度。事实上,伟大的艺术家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价值,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真挚的情感,创作出引发共鸣的作品。譬如周敦颐作《爱莲说》,正是在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时,领悟到了其与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可见,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准确体悟出对象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有力的感官冲击。因此,审美主体长期持有的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其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审美德性遵循审美活动的道德规律。审美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活动,是主体和客观对象所建立的对象性关系,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协调统一。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审美活动,既要符合客观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又要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即人遵循着道德规律,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等赋予到客观事物上。譬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作者将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鸟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呈现出对山河破碎、国家衰败的无奈感慨,才能获得满目凄然的审美效果。(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历史上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审美为道德服务,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B.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而审美和艺术有其创造性特征,所以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是错误的。C.福柯完全继承了尼采道德融于审美的人生美学的理想,审美价值是人最大的价值,而非道德价值。D.“审美德性”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审美德性由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决定,审美又彰显德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审美和道德三个阶段,由自然阶段到道德阶段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B.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体现了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的审美准则。C.周敦颐正是心中有着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然后观察发现莲花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创作了千古名句。D.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影响其审美观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道德修养影响其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点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景怡人 B.情人眼里出西施C.一切景语皆情语 D.车到山前必有路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论证的严密性。5.两则材料都围绕“道德”和“审美”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答案〗1.A2.C3.D4.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先直接用简明的语言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两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用总结性的语言再次点明论点。全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③论证语言上,“譬如”“可见”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5.材料一重点阐述实现道德与审美统一的两个方式,一是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二是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

材料二重点阐述“审美德性”的三个特点,即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审美德性体现审美主体的内在修养,审美德性遵循审美活动的道德规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所以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是错误的”错误。由“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德的进化往往发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审美和艺术却由于其创造性特征总是能够作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因此,仅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可知,原文的表述为“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而不是认为“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是错误的”。C.“福柯完全继承了尼采道德融于审美的人生美学的理想”错误。由“法国哲学家福柯继承了尼采人生美学的理想,但抛弃了后者将审美与道德截然对立的观点”可知,“完全”范围扩大。D.“审美德性由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决定,审美又彰显德性”错误。由原文“21世纪初,有学者在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德性’的概念,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时恰当与适度的情感品质。然而,审美德性并非仅仅指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亦非审美与道德的简单叠加”可知,原文说的是“审美德性并非仅仅指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亦非审美与道德的简单叠加”。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周敦颐正是心中有着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然后观察发现莲花本身的道德意蕴”错误。由“譬如周敦颐作《爱莲说》,正是在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时,领悟到了其与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可知,周敦颐创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先是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然后领悟到了其与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人的本质力量”,即人遵循着道德规律,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等赋予到客观事物上。譬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作者将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鸟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呈现出对山河破碎、国家衰败的无奈感慨,才能获得满目凄然的审美效果。A.“苏州园林景怡人”强调人们把喜爱之情投射到苏州园林上。B.“情人眼里出西施”体现了由于有感情,不论对方外表如何,都会觉得对方很美。C.“一切景语皆情语”体现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景物中。D.“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或者方法。不能体现把道德情感、道德理念等赋予到客观事物上。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二第三自然段,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第一句为总说,“审美德性体现审美主体的内在修养”;下面从两个角度,即“一是德性提升审美境界”“二是德性引导审美态度”方面以并列结构具体阐述;最后由“因此,审美主体长期持有的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其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可知,最后一句做总结。全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从论证方法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为引用论证;“譬如周敦颐作《爱莲说》,正是在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时,领悟到了其与君子‘夫唯大雅,卓尔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为事例论证。论证方法多样,逻辑严密,说服力强。从论证语言看,“譬如”“可见”“因此”“从而”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由“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可知,材料一重点阐述实现道德与审美统一的方式。由“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审美与道德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统一,即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可知,道德与审美统一的方式实现有两种方式:一是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二是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由“21世纪初,有学者在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德性’的概念,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时恰当与适度的情感品质。然而,审美德性并非仅仅指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亦非审美与道德的简单叠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可知,材料二重点阐述“审美德性”的特点。由“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审美德性体现审美主体的内在修养”“审美德性遵循审美活动的道德规律”可知,“审美德性”有三个特点。(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溪山秋韵图冷江明朝末年,池州出了一个丹青圣手,姓高名天云,字雅亮。祖上是池州望族,高天云五岁随池州名士吴宇琪学画,十岁拜在吴中巨匠唐仲鲲门下。十年磨砺,终得真传,在吴氏淡墨山水技法基础上,加入了唐门画法中的没骨和着色技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时人送雅号“云魔”,概指其画千变万化、气象万千。高天云有一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所求字画,均需按先来后到交付,不为任何人破例。他曾用百日之功,夙夜忧心,画成《溪山秋韵图》,自称平生一绝,无论众多达官显贵慕名巨资求购,高天云皆以画尚未告竣为由,婉言谢绝。当其时,大明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故都南京的一批文人名士以言兴社、以文结党,很快波及江南,蔚然成风。先是以反魏忠贤为旗帜的东林党声震朝野,后又有张溥等大儒一呼百应,复社势头一时无二。池州时属江南省,沿长江顺流而下,不出半日即可抵达南京。江水相依,池州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加入复社,其中吴应箕更成为复社领袖,名重江南。吴宇琪是吴应箕族兄,自然也是复社重要成员。受其影响,高天云或明或暗,频繁参与复社的各类活动。朝廷为控制江南局势,派大批锦衣卫混入各地,刺探舆情,甚至实施刺杀行动,手段凶狠毒辣。一天接到举报,有人告吴应箕在池州百牙山聚众集会,私刻禁书。当地衙门会同锦衣卫前来弹压。数百兵丁迅速将小小白牙山包围。正当锦衣卫要冲入人群拿人时,高天云站了出来。池州知府干咳一声,对高天云道:高先生,我等公干,切莫滋扰!高天云将知府请到一边,悄声道:请大人转告锦衣卫左大人,上月所言《溪山秋韵图》,因尚未完工,未敢造次奉上。今日看大人颜面,我当克日完成,三日后可派人来取。知府大喜。高天云正色道:在下还有一不情之请,今日我等文人墨客聚会百牙山,吟诗作画,只图一乐,别无他意,还请大人代为陈情。知府面露难色,高天云道:大人尽管放心,我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吴应箕先生!知府这才应允道:也罢,有你高先生担保,我自去劝锦衣卫诸大人。不过……高天云笑道:五日内,大人可派人来取您要的那幅《池阳十景图》!两幅画救了复社领袖,一时成为美谈。也有同好为高天云鸣不平的,叹息一世绝学《溪山秋韵图》从此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明室南渡后,清军兵临长江,兵锋直指南京。江南各地一片惶恐。吴应箕自南京回到池州,在牯牛降招兵买马,举义旗勤王。为资助吴应箕,高天云将多年画资悉数捐出。池州官绅百姓连夜竞相逃往稠岭山中,高天云独让妻儿老小暂避,只身仍留城内。有人劝他也避避风头,高天云正色道:国不存,家何在?清兵大举渡江,南明不战而溃。吴应箕联合徽州的金声义兵共同抗清,终因寡不敌众,退居牯牛降。清兵进入池州城。各家各户未能逃散者,心惊胆战,四门紧闭。唯独高天云大开四门,高坐中堂,品茗读书,怡然自乐。清溪大道上,一名汉官在众多清军骑兵的簇拥下,一路疾驰,来到高天云宅前。汉官命众兵士在前院驻留,只令一名兵丁手捧贺礼进入高家。见高天云端坐中堂,不禁微微一愣,上前作揖道:先生莫不是有云魔之称的高天云大画师?高天云也不起身,微微一笑道:小民正是高天云,不敢妄称大师!我看大人眼熟,莫不是大明锦衣卫指挥史左福海大人?汉官挺直腰杆朗声道:高先生好眼力!如今我乃大清国和硕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保举南京太常寺卿。亲王久慕先生大名,今派我前来拜见,一点薄礼,不成敬意!当下让随从献上贺礼——十两黄金!高天云微微一笑道:多谢亲王厚爱!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左福海听了不免恼羞成怒,但仍竭力克制道:亲王喜好书画,先生何不将《溪山秋韵图》献于亲王?高天云道:大人为何如此健忘?此画当年是小民亲手献于大人的!左福海冷笑道:高天云啊高天云,莫要再演戏了!当年那幅画你以假乱真,蒙骗本官,害我差点儿丢了性命。今日交出真迹来,我不但不治你的罪,还保举你为池州知州!高天云仰头大笑:小民只懂作画,不懂做官!左福海终于不耐烦了,厉声呵斥: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不交出画来,我让你全家死无葬身之地!高天云凛然不惧,肃然起身,手指左福海大骂:你为虎作伥,猪狗不如!左福海急了,大叫:来人哪,给我抓起来!就在这时,高天云怒目圆睁,一口鲜血遽然喷出,正好喷了左福海一脸。左福海狼狈不堪,门外清兵手执刀枪夺门而入。高天云口中鲜血往外喷流不止,身体缓缓向后倒去。高家被洗劫一空,从此,《溪山秋韵图》不知去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天云不仅作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画技高超,而且他一视同仁,不因求字画人地位的高低而改变先来后到交付字画的规矩。B.高天云悄声告诉池州知府《溪山秋韵图》尚未完工,三日后可派人来取,解释了上文婉言谢绝众多达官显贵巨资求购的原因。C.高天云以身家性命担保复社领袖吴应箕,知府应允劝锦衣卫诸大人不再查问吴应箕聚会、私刻禁书一事,表现了知府对高天云的高度信任。D.“国不存,家何在”“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等语句写出了高天云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好叹息《溪山秋韵图》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表明高天云早有打算,不会把《溪山秋韵图》交给左福海,这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小说通过对高天云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多处“笑”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挺身而出、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的文人名士形象。C.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显张力,丰富了主人公高天云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D.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场景,以《溪山秋韵图》为线索,串联全篇。整篇小说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8.作者冷江的作品具有“悬念迭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传奇性。〖答案〗6.B7.D8.①高天云答应将《溪山秋韵图》给锦衣卫,面对众人感叹高天云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②清军入关,高云天独不回避,其命运如何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高天云家被洗劫,《溪山秋韵图》最终到了何处,留下悬念,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9.①文章以明末复社为背景,富有当时江南地域特点;②高天云绘画技艺高超,其绘画受欢迎程度充满传奇色彩;③高天云一生的命运充满传奇色彩。〖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B.“解释了上文婉言谢绝众多达官显贵巨资求购的原因”错,通过后文“左福海冷笑道:高天云啊高天云,莫要再演戏了!当年那幅画你以假乱真,蒙骗本官,害我差点儿丢了性命。今日交出真迹来,我不但不治你的罪,还保举你为池州知州”可知,高天云谎称画作没有完成,是为了拖延时间,用假画来蒙混左福海。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整篇小说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故事”错,小说选取高天云《溪山秋韵图》有关的故事,并不是日常生活场景,而是具有特定性的场景;而整篇小说并不是都以对话形式展开,对话只是出现在两个场景之中。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悬念迭起”,是指本篇小说充满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高天云将知府请到一边,悄声道:请大人转告锦衣卫左大人,上月所言《溪山秋韵图》,因尚未完工,未敢造次奉上。今日看大人颜面,我当克日完成,三日后可派人来取”“两幅画救了复社领袖,一时成为美谈。也有同好为高天云鸣不平的,叹息一世绝学《溪山秋韵图》从此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此处高天云笑而不语,让读者产生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急于解开悬念;“各家各户未能逃散者,心惊胆战,四门紧闭。唯独高天云大开四门,高坐中堂,品茗读书,怡然自乐”,清军进入南京,百姓四散逃亡,而唯独高云天高坐中堂,让读者为其命运捏一把汗,吸引读者揭开悬疑;文章以“高家被洗劫一空,从此,《溪山秋韵图》不知去向”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到底《溪山秋韵图》去了哪里,让读者回味,增加了作品的张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池州时属江南省,沿长江顺流而下,不出半日即可抵达南京。江水相依,池州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加入复社,其中吴应箕更成为复社领袖,名重江南”“高天云或明或暗,频繁参与复社各类活动”可知,小说是以江南地域为背景的,充满了江南地域色彩;由“十年磨砺,终得真传,在吴氏淡墨山水技法基础上,加入了唐门画法中的没骨和着色技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时人送雅号‘云魔’,概指其画千变万化、气象万千”“高天云有一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所求字画,均需按先来后到交付,不为任何人破例”“无论众多达官显贵慕名巨资求购,高天云皆以画尚未告竣为由,婉言谢绝”可知,高云天绘画技艺高超,求画者络绎不绝,其先来后到的做法均可称具有传奇色彩;由“两幅画救了复社领袖,一时成为美谈。也有同好为高天云鸣不平的,叹息一世绝学《溪山秋韵图》从此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池州官绅百姓连夜竞相逃往稠岭山中,高天云独让妻儿老小暂避,只身仍留城内。有人劝他也避避风头,高天云正色道:国不存,家何在?”“高天云口中鲜血往外喷流不止,身体缓缓向后倒去。高家被洗劫一空”可知,高云天参加复社活动,为救复社领袖以性命和两幅画为代价,最后不折不挠,英勇而亡,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兵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有删减)〖备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B.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C.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D.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拒绝,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辞楼下殿”的“辞”意思不同。B.之,动词,到,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同义。C.丈人,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与《论语》中的“遇丈人,以杖荷蓧”的“丈人”同义。D.以,介词,把,与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的“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的儿子听从父亲的叮嘱选择了寝丘这一不被他人看好的封地,得以长久拥有,其父的处世智慧可见一斑。B.伍员在选择要投奔的国家时颇有主见,他果断摒弃了郑国,在明晰许公给出的建议后,他依然选择了吴国,C.渔夫帮助伍员顺利渡江逃亡,他既不求名逐利,也不告诉受助者自己的名姓,其高远的精神境界少有人可及,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答案〗10.A11.C12.B13.(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

(3)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恶”作“名”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荆人”作“畏鬼”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拒绝;/离开。句意: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拒绝了。/离开自己的宫殿。B.正确。句意: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C.“丈人,古时对男子的尊称”错误。在古代,“丈人”是对老年人的尊称而不是对男子的尊称。句意:他看到一位老人。/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D.正确。句意: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伍员在选择要投奔的国家时颇有主见,……他依然选择了吴国”错误。结合原文“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可知,伍员是受了许公的暗示才知道去哪里的,而不是自己有主见,依然选择了吴国。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懂得、知道;“以”,介词,把;“所恶”,所字结构,厌恶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判断句,标志是“……也”。(2)“昔”,从前;“过”,经过、路过;“犹”,尚且、还;“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今我以何子之千金剑为乎”。(3)“爱”,吝啬;“易”,更换;“宜”,理所当然;“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宋国的乡下人耕地时得到一块玉,献给司城的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我的宝贝我愿意献给相国你,希望相国接受。”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而我却以不受被人馈赠为宝贝。”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他的宝贝和别人的不一样。”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因闲坐偶成韵谢黄虚谷陈著梦曾骑马踏京华,老矣盟鸥寄水涯。回首故人多宿草,攒眉晚节自寒花①。南风②漫把初心鼓,西日难将只手遮。犹有穷吟谁管领,何时王翰作邻家。〖备注〗(1)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②南风: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虚写,勾勒出诗人昔日踌躇满志、备受瞩目、众人簇拥的热闹场面。B.“宿草”意为隔年的草,此处借指坟墓,意为故人多已凋零,富含深意。C.尾联连用两问,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唐朝诗人王翰一样在诗词上有所成就。D.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明白如话,诗句内容层层关联,笔力雄健。15.这首诗饱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诗人晚年仍有对理想不灭的追求。②诗人不顾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对文学成就充满渴望,坚持不懈。〖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明白如话”错。诗句中提到的“穷吟”意味着他仍然在艰难地吟咏,而不顾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他追问着“谁管领”,表达了他对于作品能否被他人所认可甚至上升到文学巅峰的疑虑。最后“何时王翰作邻家”,用典,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当时文坛宗师王翰为邻的向往和希冀,展现了他对于自己才华得以发扬光大的憧憬之情。故诗歌语言含蓄蕴藉。故选D。【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在饱经风霜的岁月中,回首过去,忆起曾经骑马游历京华的梦想。然而,岁月已老,身体已衰,只能依靠盟鸥(寄托理想)漂泊在水涯。诗人感慨地说:“回首故人,多是宿草”,意味着他的朋友多已故去,自己则孤独无依。他的晚年真可谓“攒眉”,象征着他的心情沉重,寂寞如寒花。然而,诗人并未放弃,他受南风的吹拂,鼓舞起初心,激励自己继续前行。虽然西日几乎遮蔽了他的手,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梦想。这首诗表现了晚年诗人对理想不灭的追求。②诗句中提到的“穷吟”意味着他仍然在艰难地吟咏,而不顾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他追问着“谁管领”,表达了他对于作品能否被他人所认可甚至上升到文学巅峰的疑虑。最后两句“何时王翰作邻家”,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当时文坛宗师王翰为邻的向往和希冀,展现了他对于自己才华得以发扬光大的憧憬之情。这首诗表现了晚年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理想不灭的追求,以及对文学成就的渴望,体现了晚年诗人的无奈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来引导弟子们围绕治国思想和措施来各抒己见。(2)《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极写宫殿走廊和屋檐的瑰丽精巧。(3)《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的高大和河海的深邃为例来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答案〗(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廊腰漫回檐牙高啄(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默默无闻到(A),中国科幻影视经过了几年的关键发展期,无论在叙事层面的探索、类型化的处理,还是技术的革新和思想内核的挖掘,都跃迁至全新的高度。科技进步为科幻影视崛起提供支撑。《流浪地球》系列几乎涵盖了视效制作的全部门类,特效镜头有几千个。而这些高难度特效镜头主要得益于3D打印、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和尖端装备的应用。《独行月球》用真人动作捕捉和后期特效结合表现数字角色金刚鼠,达到了(B)的程度。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时,有人这样评论:“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可以说,中国科幻影视也显示出同样价值,如《流浪地球》系列,“带着地球去流浪”浪漫壮举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园的眷恋。人们为拯救地球团结合作,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其背后则是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逻辑支撑。剧版《三体》、《独行月球》等作品,________________。未来,若想探索中国式科幻美学的更多可能性,创作出属于我们时代特有的更具真实感的科幻影视作品,影视从业者(C)。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A.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为土壤,用灵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书写对历史、时代、未来的诸多想象,展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B.用灵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为土壤,展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书写对历史、时代、未来的诸多想象。C.用灵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书写对历史、时代、未来的诸多想象,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为土壤,展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D.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为土壤,展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用灵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书写对历史、时代、未来的诸多想象。〖答案〗17.A.声名鹊起B.以假乱真C.任重道远18.A〖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强调中国科幻影视从默默无闻到知名度提升,故可用“声名鹊起”。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B处,语境强调《独行月球》用真人动作捕捉和后期特效结合表现数字角色金刚鼠像真的一样,故可用“以假乱真”。以假乱真: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C处,语境强调影视从业者的责任重大,故可用“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为土壤”是剧版《三体》《独行月球》等作品的创作源泉,故应放在句首,排除BC;“用灵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是《三体》等作品书写对历史、时代、未来的诸多想象的方式,排除D。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奇谭》凭借精美的画风、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其中的中式哲学,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成为2023年开年名副其实的爆款国漫。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奇谭》不仅在述往思来中开发了国产动画片创作和传播的新路径,而且演绎了一个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奇谭”故事。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的《中国奇谭》,秉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