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_第1页
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_第2页
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_第3页
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_第4页
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1.本文概述研究背景:介绍为何需要比较这两种研究方法。可以提及它们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临床决策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影响。队列研究简介:简要介绍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强调其在观察性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追踪特定人群来分析暴露因素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随机对照试验简介:同样地,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作为“金标准”的原因、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随机分配来控制混杂因素,从而确立因果关系。方法学比较的必要性:阐述比较这两种方法学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指出在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下,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设计对于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至关重要。本文目的与结构: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即系统比较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告知读者可以期待从文章中获得哪些信息和见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医疗干预的效果。在众多研究设计中,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因其在确定因果关系和证据质量上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旨在系统比较这两种方法学,探讨它们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队列研究作为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通过追踪特定人群,分析暴露因素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疾病自然历程的重要视角。而随机对照试验,以其随机分配的特点,有效地控制了混杂因素,确立了因果推断的“金标准”。每种方法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局限性。队列研究在揭示长期风险和保护因素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控制混杂和避免信息偏倚方面存在挑战。相反,随机对照试验虽然在因果推断上更为精确,但可能因成本、实施难度和伦理问题而受限。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学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以及在不同研究场景下的选择和适用性。通过比较分析,旨在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研究问题时,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设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章接下来将首先介绍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随后分析它们的优势、局限性,并在最后总结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2.方法学基础在撰写关于“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比较”的文章时,第二部分“方法学基础”可以这样展开: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作为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领域两种主要的研究设计类型,各自具有独特且严谨的方法学基础。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基于人群暴露与非暴露状态的前瞻性或回顾性追踪,探究特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之间的因果关联。其方法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研究群体的选择:建立一个明确定义的初始队列,其中包含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成员,并尽可能确保基线时不存在目标疾病。暴露测量:准确、可靠地记录各个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包括暴露的时间、强度及持续时间等要素。随访与结局判定:通过长期监测或数据记录来确定每个研究对象是否发生预设的健康结局,并保证结局判定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统计分析:运用生存分析、发病率计算及相关回归模型等统计手段,评估暴露与结局间的风险比或危险度比。相比之下,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实验性研究设计,旨在通过干预措施的分配实现对因果关系的更直接检验。其核心方法学特征包括: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以消除选择偏倚,确保各组在其他所有潜在混杂因素上的均衡分布。干预措施:清晰定义并严格实施干预措施,确保其可操作性、标准化和可控性。盲法设计:单盲、双盲或多盲设计有助于减少参与者、研究人员或数据分析人员的主观偏倚。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采用精确的终点指标衡量干预效果,同时关注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意向性治疗分析和或符合方案集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尽管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在研究目的、设计原理以及执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都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揭示病因联系或干预效应,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方法学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可行性及伦理考量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合3.实施过程比较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在实施过程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研究设计的角度来看,队列研究通常基于已有的数据或资料,通过追踪和观察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意味着研究者需要预先设定一个明确的队列,然后定期对这些队列成员进行随访,收集健康状态、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相关数据。队列研究的实施过程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相比之下,随机对照试验则是一种更为干预性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主动对试验对象进行某种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然后观察这些干预措施对试验对象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确保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除了干预措施以外的其他所有方面都保持一致,以便准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过程更加注重对试验对象的控制和管理。从实施难度和成本上来看,队列研究通常更容易实施,因为它主要依赖于已有的数据或资料,而不需要额外的干预措施。随机对照试验则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成本,因为它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干预,并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源和人员投入。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在实施过程上各有其特点和难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可用资源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4.数据分析方法对比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作为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设计类型,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各有其特点与挑战。队列研究通常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计算发病率、患病率等指标来描述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疾病发生的风险差异。在分析暴露因素与结局关联时,主要运用因果推理模型如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暴露水平下的危险度及风险比,并可能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生存分析也是队列研究的重要手段,用于研究时间对疾病发展的影响。相比之下,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数据分析更侧重于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在RCT中,由于研究对象已按随机化原则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因此可以直接应用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analysis)或符合方案集分析(Perprotocolanalysis)来估计干预效应。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U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比较两组间的主要结局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当试验设计包含多个时间点的数据收集时,还可能采用重复测量资料分析或混合效应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在数据分析阶段都需要保证严谨性和科学性,队列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环境下的暴露—效应关系,而随机对照试验则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测试干预效果,故而在统计建模、假设检验的选择以及处理失访、不依从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策略和考量。5.结果解释与证据强度评估队列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关于暴露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在结果解释方面,队列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时间序列,从而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队列研究通常能够包含大量参与者,这增加了结果的统计效力。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也可能受到一些限制。例如,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参与者可能会出现失访,导致数据丢失,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队列研究往往难以控制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这也可能对结果的解释造成影响。随机对照试验(RCT)被广泛认为是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在结果解释方面,RCT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随机分配来平衡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供高度可信的因果关系证据。RCT的设计允许研究者精确控制干预措施的实施,确保研究结果的内部有效性。RCT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其通常涉及较短的研究期限,可能无法捕捉到长期效应。RCT可能面临招募困难和参与者依从性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和外部有效性。在评估证据强度时,队列研究和RCT各有其特点。队列研究因其能够自然地观察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在因果关系证据方面较强。由于无法像RCT那样随机分配暴露,其证据强度可能略低于RCT。RCT由于能够通过随机化控制混杂因素,通常被认为提供了最高级别的证据强度。特别是在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时,RCT的结果被广泛认为是高度可靠的。综合评估队列研究和RCT的结果解释和证据强度,可以看出两者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队列研究在自然观察和长期效应的捕捉方面具有优势,而RCT在控制混杂因素和评估干预效果方面更为精确。在选择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应考虑研究目的、可行性以及资源的可用性。在某些情况下,结合队列研究和RCT的结果,可以提供更全面和有力的证据基础。本段落综合比较了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在结果解释和证据强度评估方面的差异,并提供了对两者综合评估的见解。6.应用场景与局限性讨论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作为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两种主要的研究设计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队列研究通常适用于探究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关联,在病因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通过长期追踪观察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群体,可以准确评估吸烟对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其局限性在于:由于依赖于前瞻性观察,此类研究耗时较长,且可能面临随访丢失的问题,影响数据完整性和结论可靠性虽然可以估算相对危险度,但难以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尤其对于潜在的未测量变量某些罕见疾病的队列研究往往因样本量需求大而实施困难。随机对照试验被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在药物疗效验证、新型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三期临床试验就是严格的RCT设计,能够清晰地揭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估计治疗效应大小。RCT同样存在局限性:一是伦理考虑,对于已知有害或无效的干预无法进行试验二是实施成本高、周期长,尤其对于慢性病等需要长期随访的情况三是外部有效性受到质疑,RCT的严格控制条件可能使其结果难以直接推广到真实世界的复杂环境中四是受试者选择偏倚和脱落率问题可能导致结果失真。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在不同研究目的和条件下各有优劣。研究者应当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可行性及资源情况,权衡两者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研究设计方法,并充分认识到所选方法的局限性,以便在解读结果时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探索如何结合两者优势或者采用创新设计来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7.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这两种流行的研究方法在方法学上的异同及其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系统性的对比分析发现,随机对照试验因其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因果推断力强的特点,在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药物疗效评估和新疗法开发等领域。其实施成本高且受伦理考量限制较大,不适用于某些无法随机分配或长期随访的情况。而队列研究作为观察性研究的典型代表,以其自然环境下的长时程追踪和大样本量数据收集能力,在揭示疾病危险因素、探索病因关联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尽管其因果关系推断强度相较于随机对照试验可能较弱,但其在大规模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及慢性病流行病学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综合来看,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研究价值,选择哪种研究设计取决于研究目的、可行性条件、伦理要求及资源分配等因素。未来的研究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到两种方法学的互补性,灵活运用并结合其他研究手段,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科学证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服务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参考资料:在临床试验中,随机对照试验(RCT)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方法,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RCT的设计阶段,样本量估算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将介绍RCT设计中样本量估算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基于假设的样本量估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预期的治疗效果和不确定性来计算所需的样本量。这种方法通常基于一个假设,例如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我们希望通过试验能够证明这种差异的信心程度。基于假设的样本量估算通常使用Z值和α值来计算。Z值是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值,用于确定检验的效力。α值是一个概率值,用于确定检验的可靠性。基于经验或历史的样本量估算是一种基于先前类似研究的数据来估算样本量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依赖于研究人员的经验或对先前类似研究的了解,以确定所需的样本量。基于经验或历史的样本量估算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和不确定性。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谨慎考虑其适用性和可行性。基于统计模拟的样本量估算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用于确定在给定参数和不确定性水平下所需的样本量。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以确定所需的样本量。基于统计模拟的样本量估算的优点是可以考虑多种因素,如治疗效应的大小、变异系数、检验的效力等。这种方法还可以提供对参数不确定性的敏感性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样本量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时间来进行模拟和分析。在RCT设计中,样本量估算的重要性在于确定所需的样本量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如果样本量过小,可能会导致试验结果不稳定或存在偏差;如果样本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试验成本增加和浪费资源。合适的样本量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控制试验的成本和时间。在RCT设计中,样本量估算是一个关键环节。基于假设、经验或历史数据以及统计模拟的方法都可以用于估算样本量。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样本量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控制试验的成本和时间。在RCT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估算方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一种对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某种疗法或药物的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特别常用于医学,生物学,农学。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具有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临床试验设计、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倚,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统计学检验的有效性等诸多优点,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国际上第一个RCT是1948年由英国医学研究会组织实施的,验证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1967年Schwartz和Lellouch最早提出了临床试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用性与解释性态度的区别,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机对照试验已被国际上公认为临床防治性研究方法的金标准,主要有两种设计形式: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explanatory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explanatoryclinicaltrials)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pragmatic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pragmaticclinicaltrials)。在临床试验发展中,思考研究本质是“解释性的”还是“实用性的”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Schwartz等最早对比了这两种试验性质,指出解释性试验竭力探寻一项治疗效应是否存在,干预是如何起到治疗效果的,对明确有效的机制具有较高价值,但很少能告诉我们结论能否推广到更宽的现实环境中及更宽范围的不同人群中。而实用性试验则是在临床实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中比较,朝向提供最佳治疗决策。实用性研究更关心在真实条件下治疗病人的效果怎么样,很少洞察为什么能治疗或怎么样治疗。随机对照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和重复的三原则,利用统计学知识,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研究程序和管理措施,消除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疗效的主观影响,达到与已经上市的药物之间的有效比较,进而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西医之所以能够建构出这种试验方法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相对可靠的评价,本是由其内在的理论特征决定的。下面我就结合西医西药的理论特征来对随机对照试验内涵的原理进行论述。我们知道随机对照试验在进行设计和结果分析时,主要依赖的数学工具就是统计学知识,而统计学知识所处理的对象就是那些可重复发生的独立事件,体现在医学临床研究中就是可重复性的治疗案例。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的试验和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主要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也称对照临床试验(controlledclinicaltrial),即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即给予安慰剂(placebo),前瞻性观察两组转归结局的差别。RCT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设置对照组(control),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Randomization)和盲法试验(blind)。盲法试验主要包括单盲试验(single-blinded)、双盲(doubleblinded)试验等,单盲试验是仅研究者知道每个病人用药的具体内容,而病人不知道,单盲试验虽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偏倚,但仍未能防止来自研究者方面的影响。双盲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随机对照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和重复的三原则,利用统计学知识,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研究程序和管理措施,消除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疗效的主观影响,达到与已经上市的药物之间的有效比较,进而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西医之所以能够建构出这种试验方法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相对可靠的评价,本是由其内在的理论特征决定的。下面我就结合西医西药的理论特征来对随机对照试验内涵的原理进行论述。我们知道随机对照试验在进行设计和结果分析时,主要依赖的数学工具就是统计学知识,而统计学知识所处理的对象就是那些可重复发生的独立事件,体现在医学临床研究中就是可重复性的治疗案例。西医理论内涵的机械原子主义恰好为这种可重复性治疗案例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知道西医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采用的是理性的还原思维,研究者将病人患病的原因还原到次级的组织部位,消除了因病人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单一的病理模型。西医的每一种疾病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建立了相应的病理模型,这些病理模型是独立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而存在的,建立有确定的诊断标准和治愈标准。同时,每一种病理模型的诊断标准和治愈标准都有详细的定性定量指标,而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指标都是通过一定的仪器检查来完成的,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临床医师因个体知识差异而造成的主观随意判断,保证了每一种疾病之下的每一个患者的可重复性诊断。西药一般都是化学结构清晰的单一化合物或者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它们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都已经进行过详细的工艺和质量研究,能够制成具有特定重量和外观形态的药物,比如片剂、胶囊剂和膏剂等等。这些等量的固定形态的药物便于和对照药物(或安慰剂)进行双盲或者单盲对照。西药新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要求最大限度地单独给药,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具有独立的病理模型、不受医师主观因素影响的检测手段和指标、固定的药物形态和单独给药的约定,这些特征保证了符合统计学原理的独立事件的可重复性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尽最大限度地排出了病人个体差异和医师个体差异对整个事件的影响,使其达到最大限度的可控与可重复性。统计学对统计对象的要求一般是需要一定数量的,在此基础上的统计处理才具有可靠的意义。西药新药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在短时间内达到统计学要求的治疗个案的数量,就必须要有每日具有一定门诊量的规模化的诊疗场所;为了保证临床研究按着设定的程序严格地展开,就必须要有一套周密详尽的管理措施。西医所具有的还原思维对人体的认识是割裂性的,与此相对应的诊疗也是专业分工的,精细的专业分工形成了集中规模化的医院行医模式。这种集中规模化的医院行医模式为西药新药研发所需要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了保证,它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收治大量的病人,进而保证在这些病人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新药临床试验。同时,这种集中规模化的医院诊疗场所由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比较集中,也容易按着既定的研究程序进行管理。我们知道西药新药临床研究多采用大样本随机双盲(单盲)对照试验,这种分期性试验要求几百个治疗病例,一般需要几个单位分工配合才能完成,比如药物的生产和研发单位,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临床试验单位等。在这些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无论是临床病例的随机编码还是盲态设计与监督,无论是试验过程的监督检查还是试验终结时数据的封存与处理,都需要周密而又详尽的管理措施。只有严格按着随机、双盲(或者单盲)和对照的试验要求进行管理,才能保证一种新药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可靠评价。综上可以看出,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西药新药临床研究疗效评价标准本是依据西医西药的本质特征,利用现代统计学知识建构出来的。作为现代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化合物,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用于治疗人类的疾病,就必须利用现代统计学知识通过大样本的随机盲态对照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的有效性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由西医西药自身的特征决定的。正是因为西医病理模型排出了患者个体的差异,而导致新的药物在短期内进行有限的试验,而不能全面地评估那些因为患者身体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毒副作用。我们看到虽然大量的西药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之后被批准上市,但一旦应用于大量的患者身上,那些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导致的毒副作用就会突显出来,有些药物甚至因毒副作用太大而最终被淘汰掉。实用性RCT是测量干预效果(effectiveness)的试验,主要目的是effectiveness,是指在常规条件或实际临床情况下,干预产生的作用。解释性RCT是测量干预效力(efficacy)的试验,以解释干预的特异性作用机理为目的,重点强调的是efficacy,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干预产生的特异性作用。实用性RCT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扩展了简单RCT的外延,基于临床实际的复杂情况,针对一个总问题的解决,总设计为实用性RCT,但在总研究过程中可以体现出两种或多种设计方法的结合。例如,结合文化人类学定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RCT。实用性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还属于探索阶段,它的特征提炼有待于结合实际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积累,才能升华到更高的理论层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突破固有的观念、吸取实用性RCT的设计理念、掌握其技术要领、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是我们当务之急。评价RCT设计的方法学质量可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员手册,内容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应用、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有无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和其他偏倚来源等。对RCT的严格评价则采用2010版CONSORT声明提出的报告规范。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去询问作者是否随机、如何随机分配及隐藏、如何实施盲法、如何进行统计分析等,这样的做法看似严谨,但实际上难度很大。一是不一定能联系到作者,特别是有些文献发表的年代久远,或是国外文献,难以获得作者的有效联系方式;二是即使与作者取得了联系,但作者已经遗忘临床研究的细节,或者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并不愿意配合,拒绝接受询问;三是即使作者愿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假如研究没有真正开展,或者研究并没有进行随机或实施盲法等,只要作者对临床研究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就按照临床研究的规范方式给予回答,由于缺乏原始资料进行核对,反而会因为作者的回答而判定其论文是高质量的研究。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包括7个方面:①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②盲法分配(选择偏倚);③所有研究参与者和人员采用盲法(执行偏倚);④结果评估的盲法(观察偏倚);⑤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⑥选择报道(报告偏倚);⑦其他。最后以文字、表格或图示方法显示对所有纳入文献的评价结果。Jadad量表在临床试验的评价工作中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发表了大量以Jadad量表作为评价工具的系统评价,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献集中在药物临床试验为主的研究,在非开放式RCT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随着人们对临床试验实施标准的不断修改完善,尤其是开放式非药物临床试验的RCT研究在临床上广泛开展,Jadad量表的评价标准有时不能完全客观、透明地反映出开放式RCT的研究质量,从而可能将质量较高的RCT误认为低质量RCT。国产阿卡波糖(胶囊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卡波糖片剂(拜唐苹)为对照,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将17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国产阿卡波糖胶囊剂,A组)89例、对照组(进口阿卡波糖片剂,拜唐苹,B组)90例。每例受试者在治疗前均有2~4周的平衡期,疗程8周。分别于受试后的4周和8周随访。结果完成试验165例(A组81例,B组84例),脱落14例(A组8例,B组6例,均因患者不合作)。治疗4周时,A、B组的空腹血糖下降值分别为(1.81±2.75)mmol/L和(2.08±2.65)mmol/L,餐后血糖下降值分别为(5.43±4.34)mmol/L和(5.09±4.59)mmol/L。第8周时A、B两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下降(2.35±2.64)mmol/L和(2.62±2.65)mmol/L,餐后血糖分别下降(5.93±4.61)mmol/L和5.98mmol/L;HbA。值分别下降1.07%和1.20%,下降百分率分别为11.39%和11.50%。在4周和8周时两组间血糖及HbA。下降值和下降百分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肠胀气、肛门排气增加,其发生率在A、B两组分别为32.53%和48.81%。结论国产阿卡波糖(胶囊剂)的疗效与拜唐苹相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比阿培南治疗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患者分别按中心分层随机接受比阿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结果①比阿培南组和美罗培南组有效率分别为0%(107/123)和90.1%(109/121),其中两组细菌性肺炎有效率分别为90.0%(63/70)和91.9%(57/62),尿路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3.0%(44/53)和88.1%(52/59);②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3%(77/80)和98.8%(79/80),其中肺炎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42/42)和100%(39/39),尿路感染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1%(35/38)和97.6%(40/41);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6/129)和3.1%(4/128),药物相关实验室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7.1%(22/129)和19.5%(25/128),分别有2例(1.6%)和4例(3.1%)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阿培南治疗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其临床和细菌学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对照药美罗培南相仿。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部分双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初步证明对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患者,采用扶正培本为主中药(参一胶囊、益肺清化膏)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卡氏评分并有增加患者体重的趋势,改善术后患者身体状况、功能状况及社会家庭状况等领域生存质量状况,调节患者NK细胞及T细胞亚群,延长患者一年及两年生存率,并有减少患者复发与转移的趋势,且经安全性分析,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不会给患者带来风险,故推荐临床常规应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它主要包括术后辅助化疗与辅助放疗两个方面,其应用在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对术后辅助化疗效果的质疑缘于1995年非小细胞肺癌协作组(non-smallcelllungcancercollaborativegroup,NSCLCCG)的荟萃分析,该研究包括了52项随机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辅助性含铂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存有轻微益处,相对死亡危险比减少13%,5年生存率增加5%,但无统计学差异(P=08)。2004年引起轰动的美国癌症和白血病研究组B(cancerandleukemiagroupB,CALGB)9633研究,借助紫杉醇+卡铂方案,使Ⅰb期NSCLC的4年生存率提高了12%。但时过境迁,仅过两年,2006年ASCO大会上公布了CALGB9633研究随访5年的生存率最终结果,是一个阴性结果,5年生存率辅助化疗组为59%,单纯手术组57%(P=375),中位生存时间为95个月和78个月。这对早期NSCLC尤其是Ib期的辅助化疗是一个打击。从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来看,Ⅰb期NSCLC的辅助化疗不应成为标准治疗。Pignon等对5项随机对照试验所作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为主的辅助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获益程度与肿瘤的期别相关,其中Ⅱ~Ⅲa期患者获益最大,术后5年生存率从5%提高到8%,而Ⅰa期患者不能从中获益,并且疗效与顺铂联合药物的种类未见相关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指标来预测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放疗方面,Cochrane系统评估共收集了9个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包括了3个未发表的研究,总病例数达2128例,研究组1056例(101例死亡),对照组1072例(661例死亡)。中位随访时间9年。主要结果显示,术后放射治疗对生存率有负面影响,死亡危险性相对增加了21%(95%置信区间08-34,P=001),相当于2年生存率下降7%(95%置信区间3%-10%),即总生存率从55%降为48%。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不利于术后放疗组。目前对术后放疗的评价基本趋于统一,对于完全性切除的NN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至于N2病例,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尚有争议。同时,中医药能否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生存期及提高其生存质量也是中医肿瘤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科作为全国中医肿瘤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医扶正培本治则为主的防治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初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了可喜的苗头。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循证医学依据,在本课题试验药物和方案的确定方面,按照系统性评估的原则和循证医学理念,以临床资料真实充分,疗效确切为前提,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进行分析,结合当今本领域专家的意见及既往研究成果,选择参一胶囊及益肺清化膏作为试验用药,开展了此次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参一胶囊是从扶正中药人参中提取的Rg3单体,为国家一类新药,在其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证明其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我科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也证明其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等作用。益肺清化膏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经验复方,国家准字号药品。主要由生黄芪、沙参、三桃仁等组成;功能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主治气阴两虚,瘀毒内阻型的肺癌患者,用于防治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以及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我科大量的基础与临床试验初步表明,益肺清化膏可以减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转移,延长生存期。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初步证明,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中医扶正培本为主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其中尤以术后一年最为明显;同时还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有减少患者复发与转移的趋势。这充分显示了中药在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两方面的突出疗效。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可能是中药发挥以上作用的重要机理。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扶正中药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故推荐临床常规应用6个月以上。罗健等复习目前中医肿瘤QOL研究的文献,发现许多作者在科研方法上存在不足,主要包括:(1)例数太少、无对照组(或对照组缺乏可比性)、缺乏随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2)QOL评价指标简单、过时、片面、不科学,QOL评价缺乏统一性及可比性,例如用Karnofsky评分代替QOL;用普通量表来评估癌症患者或正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的QOL;使用一些未经过科学修订的国外量表或一些未经过科学制订的自制量表。本研究采用了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量表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国际公认的并有正式中文版发表的FACT-LV0中文版量表。FACT是由美国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St.Luke医学中心的Cella等研制出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unctionalAssessmentofCancerTherapy)。该系统是由一个测量癌症病人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目前已有正式的中文版发行,本课题选用了其肺癌专用量表0中文版。在本临床研究中,发现该量表的中文版对肺癌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建议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