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_第1页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_第2页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_第3页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_第4页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一、本文概述在科学研究领域,不端行为的查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科研诚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也是保障科研质量和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本文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其范围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伪造、篡改、剽窃等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详细分类和描述,为后续的查处工作奠定基础。接着,文章将梳理现有的查处程序和机制,从法律法规、科研机构内部规章、以及学术出版伦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现行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查处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不端行为的发现、调查、证据收集、责任认定以及后续的处罚和纠正措施。文章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证据难以获取、责任认定困难、处罚措施执行不力等,并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提高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二、科研不端行为的识别与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篡改、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等,对科研诚信和学术环境的破坏力极大。如何有效地识别与发现这些行为,成为了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一环。识别科研不端行为,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和类型。数据造假、剽窃、不当引用、利益冲突等,都是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人员应熟知这些行为,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识别。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等也应对这些行为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审稿、评审等环节中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打击。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则需要依靠多种手段。一方面,科研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如定期审计、同行评审等,以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诚信度。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之间也应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通过学术交流、论文互评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也是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途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公开、透明地进行科研活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对于公众和媒体揭露的科研不端行为,科研机构应迅速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科研不端行为的识别与发现,需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公众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识别与发现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诚信和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三、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是维护科研诚信和学术秩序的关键环节。一个健全、高效的查处机制不仅要能够及时发现和查处不端行为,还要能够预防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现通常依赖于科研人员的自我报告、同行评议、期刊编辑的审查以及公众的监督。一旦发现可能的科研不端行为,相关机构和人员应立即向上级机构或专门的科研诚信监督机构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详细、准确,包括涉嫌不端行为的具体内容、相关证据以及可能的影响。接到报告后,专门的科研诚信监督机构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调查过程应公正、透明,遵循法律程序和科研诚信原则。调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性,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对于查实的科研不端行为,应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处罚措施包括警告、通报批评、撤销成果、限制科研活动、取消职称资格等。同时,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样重要。这需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教育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避免过度追求成果和利益,营造健康的科研氛围。还应加强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监督。建立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合规性和科学性。对于科研人员,应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其科研行为和诚信状况,作为其参与科研项目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应包含发现与报告、调查与处理以及预防与监督三个环节。只有建立健全这一机制,才能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诚信和学术秩序。四、科研不端行为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机制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基础。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制定科研诚信规范,明确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义务。同时,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评价体系,将科研诚信作为科研人员晋升、奖励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激励科研人员自觉遵守诚信规范。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科研伦理和诚信教育课程,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减少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科研不端行为。加强科研项目的监管和审计也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有效措施。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建立科研项目监管机制,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管,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诚信度。同时,定期对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建立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奖励机制也是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途径。科研机构和高校应设立举报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举报发现的科研不端行为。同时,对举报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保护,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研诚信建设的积极性。预防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建立健全的科研诚信机制、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科研项目的监管和审计以及建立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奖励机制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活动的公正性和诚信度。五、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与纠正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除了需要明确的定义、识别机制和预防策略外,更重要的是对查实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罚和纠正。这不仅能维护科研的公正性和诚信度,还能对潜在的科研不端行为者起到警示作用。对于查实的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科研伦理规范,对行为人进行严肃处理。处罚的形式可以包括警告、通报批评、撤销项目、追回经费、禁止一定期限内参与科研活动等。对于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科研不端行为,甚至应当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如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同时,对于受影响的科研成果,应当进行纠正和撤销。这包括撤回已发表的论文、撤销已授予的奖项和荣誉、从数据库中删除相关数据等。对于已经基于这些不端科研成果做出的决策和决定,也应当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处罚和纠正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在处罚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关注如何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这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加强科研伦理教育和培训,以及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与纠正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在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的同时,注重预防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以维护科研的公正性和诚信度,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六、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挑战与对策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面临着诸多挑战。科研不端行为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难以被直接观察和发现。这使得查处工作往往依赖于举报、审计或其他渠道的揭露,增加了查处的难度。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到专业知识,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审查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和判断。当前许多科研机构和专业组织的审查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一些科研机构存在利益驱动的问题,对于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决心。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应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和科研诚信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通过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培养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和道德责任感,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包括举报渠道、调查程序、处罚措施等。同时,应提高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查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应加强科研机构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减少利益驱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应对。通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完善的查处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七、结论明确界定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应当具体、明确,避免模糊地带。这有助于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确保处理过程的公正性。建立多级审查机制:为了提高查处效率和准确性,建议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包括初步调查、详细审查和最终裁决。每一级都应有明确的职责和操作流程。保障当事人权益:在查处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确保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强化教育与预防:除了对已发生的不端行为进行查处,还应加强科研伦理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不端行为的发生。公开透明的原则:查处过程和结果应尽可能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科研工作的信任度,同时也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持续改进与更新:随着科研环境和技术的发展,查处程序也应不断更新和完善。这要求相关机构定期评估现有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国际合作与交流:鉴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全球性特点,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享经验、建立共同标准,可以更有效地打击跨国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需要综合考虑法律、伦理、效率和公正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不断完善和执行这些程序,我们可以期待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公正的科研环境,促进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资料:科研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抄袭、剽窃等,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研究的公正性。为了维护科研诚信,各类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查处程序。本文将详细探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必要性、现状、创新点以及实践应用,以期为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是指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端行为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具体而言,查处程序通常包括举报、受理、调查、处理、申诉等环节,旨在确保科研不端行为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和有效遏制。目前,国内外对于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举报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确保举报人不受报复,同时提高举报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调查与认定:如何制定合理的调查和认定程序,确保不端行为的判定准确无误,同时保护涉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处理与申诉:如何建立完善的处理和申诉机制,确保对不端行为者的处罚得当,同时保障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申诉权利。尽管现有的查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举报机制的覆盖面仍需扩大,调查和认定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待提高,处理和申诉机制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程度尚需完善。拓展举报渠道:除了传统的举报方式,还可以引入网络举报、匿名举报等多样化渠道,以便更有效地收集和整理举报信息。加强调查和认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通过设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方式,确保调查和认定的公正性;同时,公开调查和认定结果,提高程序的透明度。完善处理和申诉机制:对于处理结果,增加多种申诉渠道,如通过学术委员会、专业机构等进行申诉,以便当事人能够得到更全面和专业的复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查处程序的效率和精确度。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的不端行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调查和认定,减轻人工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应用中,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不断完善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诚信度得到了有效提升。查处程序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科研人员对查处程序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是对其科研能力和成果的质疑;由于程序本身的局限性,也可能出现误判和错判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实践应用效果,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其对于查处程序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查处程序本身,提高程序的公正性、透明度和灵活性。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是维护科研诚信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出发,分析了现有查处程序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创新点以及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研究对于促进全球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欧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现状、影响、原因及治理体系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科研环境改善的建议。让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是指基于法律、政策、机制等,针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识别、调查、处理、惩戒和预防的体系。这些体系由政府、学术界、机构等共同构成,旨在确保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欧美科研不端行为的现状如何呢?据相关调查显示,欧美科研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科研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可信度,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欧美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和原因是什么?从影响来看,科研不端行为会损害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破坏科研环境的公平和公正,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从原因来看,主要包括学术浮躁、利益驱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学术浮躁是指在学术界,部分学者过于追求成果数量而非质量,导致了不端行为的发生;利益驱动是指一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或机构的利益,而不顾学术道德和规范;评价机制不完善是指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科学,也会促使一些学者采取不端行为以获取更好的评价结果。让我们探讨欧美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体系比较分析。在欧美国家,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法律制度:欧美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处罚机制。学术机构:欧美国家的学术机构在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包括学术期刊、学术团体等,它们制定了严格的审稿和评审制度,并对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监督机制:欧美国家建立了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监督、学术机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政府部门监督是指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科研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术机构内部监督是指学术机构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内部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对科研活动进行监督和反馈。教育培训:欧美国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意识。这些培训包括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研究方法培训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基础。我国应该加强立法工作,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学术机构在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加强学术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审稿和评审制度,并加强对学术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关键。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监督、学术机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反馈。加强教育和培训是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我国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意识,并加强研究方法培训,以提高研究质量。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研究对于促进全球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机制,加强学术机构建设和监督管。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呢,这是认识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对于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各个国家及各个国家部门都有类似的,但不尽相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各自认为科学和准确概念划界:为了使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美国联邦政府1995年任命的科研诚信委员会(TheComissionofResearchIntegrity)几经修改最终于2001年推出科研不端行为的新定义,“科学研究不端行为”指的是“在申报、开展或评议研究项目,以及报告研究结论等过程中的捏造、篡改或者抄袭的作为”。该定义于2000年11月6日以新政策的形式出台,并应用到其他联邦科研资助机构以及接受联邦资助的科研机构中。如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2000年将“科研不端行为”(researchmisconduct)定义为:“在立项、实施、评审或报告研究结果等活动中伪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或抄袭(Plagiarism)”,简称为FFP。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1)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2)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3)是否有充分的证据。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更广义的认为,“科研不端行为是指有关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未能坚持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违背科学价值准则和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各类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我国科技部在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2003),《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2004),《科技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加强科技部科技计划管理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意见》(2006),《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6)等章程办法中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如下: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①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②抄袭、刹窃他人科研成果;③捏造或篡改科研资料;④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⑤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⑥其他科研不端行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2007),《院士科研道德自律行为准则》、《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等准则中认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基金申请、受理、评议、评审、实施、结题及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违背科学道德或违反科学基金管理规章的行为。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是基于主体的主观有意作为。对于在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研究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以及与科研活动无关的错误等行为,不能认定为科学不端行为。Martinson等人利用美国健康研究院(NIH)的专家数据库,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人员中发生“捏造和篡改”的比例为3%;发生“抄袭和剿窃”的比例为4%;发生“不恰当署名”的比例为0%;“用同一资料或研究结果发表多篇文章”的比例为7%;发生“迫于资助方的压力而改变研究设计、方法或结果”的比例为5%;发生“未能恰当地保存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记录”的比例为5%,总体来说有1/3的科学家发生了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因此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了“科学家的行为很糟糕”。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Titus等的调查发现:被观察到的涉嫌科研不端行为,58%向所在机构作了报告,37%没有被报告,因此存在大量科研不端行为没有向有关机构报告,因而实际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可能更为严重。中国科协于2004年披露了当前中国学术的七大“不端行为”,分别是:抄袭剿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资料;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汪俊对2005-2007年期间,经监督委员会认定存在科学不端行为的案例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是:伪造占74%(主要是申请者伪造职称、学历、年龄等信息),抄袭及剿窃占14%(主要是抄袭他人的论文及申请书,以及不合理的文献标注),一稿多投占3%。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频率相当高,在1994-2007年间,被确定有不端行为案件总数为173件,其中出自大学的案件数为132件,比例高达3%。从报告中还可得知,这些大学绝大多数为研究型大学,其中不乏哈佛、耶鲁、斯坦福、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近年来,中国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频率相当高,弄虚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典型案例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李连生在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大肆造假。2010年3月21日,西安交大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有学者4认为“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也即每个主体的私人信息能够完全为其他主体所了解,那么也就不存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基础:缺乏科研精神的培养和科研道德的教育,短期利益驱动使得科研不端行为成为一些人的非理性选择,监督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备的科研不端行为信息的共享平台以及缺乏完善法律法规。这种观点把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相关主体的信息不对称,这只是出现科研不端行为的表面原因,是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控制把关不完善,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已经出现后的控制和管理,而这对科研不端行为最初始的产生影响不大,最多只能是其出现的次要原因。既然是谈科研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那只能是从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源头去探索,从科研不端行为出现的社会大背景、时代大背景去寻找原因。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为使科研人员的行为适应科研活动的一般要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科学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广为接受的科研道德规范。它是约束科研人员的有感情色彩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规定了科研人员的一般行为方式。那么这种科研道德规范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的约束,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时代,恶俗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心态浮躁,关注表面问题,什么吸引眼球关注什么,网络让人们迷失,精神空间变得空虚,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件搞创新的事情,而搞创新需要人们冷静的思考,通力的合作和全面的投入,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大的难度。在如上所述的时代大背景下,踏踏实实搞科学研究的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科研不端行为自然而然的就多了。这才应该科研不端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从科学研究价值的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现今人们对待科研的态度和从事科研给人们利益密切相关。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初,科学倾向于被认为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追求真理,科学知识应属于全人类,科研人员不应以科学成果为自己谋取利益。即使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总结出的四条科研人员行为规范中,科学知识公有性和不谋私利性仍作为理想化的规范。而技术的目的确实是一直追求经济效益,包括为自己谋取利益。随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技术之中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人们看待科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科学真理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是荣誉和利益的集合体。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失去了原来的客观、公正和清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甚至出现了在科研当中混饭吃的“包工头”和“打工仔”现象,以致出现在这种极端功利的价值观影响下的科研成果的滥用等问题。创新是在表达一些新思考,新想法,这些新想法往往来自灵感的不经意闪现,不可能在社会人群中大量的出现,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科研者有的论文发表数量,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得到升级和评职,但是这样的科研者(包括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各个层次的学术人群以及搞科研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太多,所需的论文量太巨大,出于利益的驱使,不得不铤而走险,出现科学研究的越轨行为。科研创新属于新事物往往都不够完善,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严格的论文表达格式,这种格式、框架和语言对新想法的限制影响是极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扩大化。要在根本上杜绝科研不端行为,还要从其根本原因上得到启发。既然是社会大背景、时代大背景导致了这样的科研不端行为,那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应该改良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让人们不再浮躁和追名逐利。甚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应当简化科研创新的表达方式,去掉繁冗的论文格式要求,使科研者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但这些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从伦理方面寻求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机制。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伦理问题,很难通过制度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适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本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川,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萌动。加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当加强正面教育,强调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