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深化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过程中,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光靠科学数据和模型难以完整地呈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人类社会与气候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更离不开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历史因素的塑造。作为一种记录和呈现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经验和见解的重要方法,口述史通过填补科学数据的空白或不足来丰富人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多维度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气候科学研究。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横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尺度,而人类记录和仪器观测的时间跨度则相对较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记录人们的生活经验、观察和记忆,口述史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尤为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土著社区拥有世代流传的关于气候条件、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实践的丰富传统知识。但是,这些土著文化和地方知识主要以口头故事、传统仪式等非文字形式得以传承,因而口述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选择。通过记录个人与社区世代相传的故事与记忆,口述史有助于人们追溯到更远的时间,可以提供正式记录保存之前的历史气候变化的信息与见解。简单而言,气候传播是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传播有关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与知识,进而教育和动员公众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危机。然而,将这一异常复杂的科学现象与知识传达给广大公众,并唤起他们的意识,激发他们的行动,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基于此,欧洲著名气候传播团队气候宣传工作小组(ClimateOutreach)曾指出,故事——以叙述形式呈现信息——提供了一种建立更加可持续和有意义的科学参与的方式,因为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故事而不是图表和数字来传播信息。而作为一种叙述与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口述史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口述史可以通过呈现真实的个人故事和经历,将气候变化相关的抽象概念与定量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与情境,使之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触发情感连接,口述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当个人分享他们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时,受众被邀请站在他们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愤怒、恐惧、沮丧和希望。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创造了一种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共鸣,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而当人们通过听取个人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和紧迫感时,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共情上,而是渗透到积极的行动意愿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虽然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但其影响极不均衡。正是如此,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指出“解决气候危机也意味着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这场风暴只是灾难的开始,救援不力还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危机。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社区,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缓解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基于此,2021年出版的《从风暴中幸存下来:来自波多黎各的声音》一书通过分享17位幸存者有关飓风及其长期后果的故事,尝试将口述史作为解析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的一种手段。该书呈现了一种多声部的灾难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灾失败以及受到这些失败影响的群体。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人类经验和见解的方法,在为气候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建立的专业气候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开始就强调利用口述史来挖掘和记录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或地方知识,进而帮助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战略。概括而言,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记录与分享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通过收集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个人和社区的应对策略与利益诉求,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与前瞻性的气候政策。总之,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合力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过程中,口述史将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摘编自杨祥银《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1.下列对“口述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口述史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与气候影响有关的非自然因素。B.记录非文字形式的口述史往往包含着人们对气候的观察、记忆以及丰富的人类经验等。C.与科学数据和模型相比,口述史对时间跨度长的气候变化的推断与研究更为准确。D.对气候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的口述史通过叙述与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来传递信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口述史对时间跨度长的气候变化的推断与研究更为准确”无中生有,原文第2段只是说“人类记录和仪器观测的时间跨度则相对较短”“通过记录人们的生活经验、观察和记忆,口述史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口述史有助于人们追溯到更远的时间,可以提供正式记录保存之前的历史气候变化的信息与见解”,但不能由此得出“口述史对时间跨度长的气候变化的推断与研究更为准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口述史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等对气候变化研究与应对的价值,比具体的科学数据价值更大。B.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极不均衡,只有发展中国家的口述史得到应有重视,口述史才能有力促进气候正义。C.人们可以参照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口述史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也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D.对口述史的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与经验总结是科学性、包容性、公平性气候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初定位:A项,根据选项中的“情感因素”可知选项对应原文第3、4段;B项,根据选项中的“发展中国家”“气候正义”可知选项对应原文第5段;C项,根据选项中的“不同地区和时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可知选项对应原文倒数第二段;D项,根据选项中的“科学性、包容性、公平性气候政策制定”可知选项对应原文倒数第二段。再比对:A项,根据文章第3段中的“作为一种叙述与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口述史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以及第4段中的“通过触发情感连接……进而激励气候行动”“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可知文章只是说情感因素在气候传播中有重要作用,选项夸大了口述史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且文章并没有将情感因素与科学数据对气候变化研究与应对的价值进行比较。B项,文章第5段中只是说“通过鼓励和确保……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只有……才……”说法绝对。C项,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记录与分享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通过收集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故C项表述正确。D项,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强调挖掘、利用口述史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与前瞻性的气候政策”,并没有说“对口述史的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与经验总结”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故选C。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D

)(3分)A.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诸多国家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涌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B.2023年7月是自1940年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甚至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C.近年来国际上出版了不少诸如《大地在说话:口述史与环境史交汇处的新声音》的重点论及口述史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著作。D.有学者通过采访坎耶培拉盆地的居民,记录了当地过去几十年洪水发生频率等信息,这些口述史被用于指导该地的开发管理方案。【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阅读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口述史对气候研究及政策制定有重要价值。A项阐述的是口述史研究机构和口述史研究成果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发展壮大,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论点;B项说的是2023年7月的气候情况,只涉及气候变化的事实,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论点;C项说的是重点论及口述史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著作出现,只能用来说明口述史和气候变化有关系,不能作为论据支撑“口述史对气候研究及政策制定有重要价值”这一论点;D项体现了口述史对环境政策制定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论点。故选D。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口述史的重要价值与作用。(4分)答:①口述史是气候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②口述史是加强气候传播的重要手段;③口述史是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④口述史是制定气候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从信息载体、传播手段、正义工具、政策信息来源四个方面作答,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步:梳理全文,把握内容。梳理全文,可以发现本文属于分总结构,第1—8段从四个方面对口述史在气候研究和气候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一段总结,指出口述史将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合力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有力工具。第二步:确定方向,筛选信息。要分条概括口述史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就要准确把握第1——8段的内容。第1—2段,从“作为一种记录和呈现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经验和见解的重要方法”“口述史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口述史有助于人们追溯到更远的时间,可以提供正式记录保存之前的历史气候变化的信息与见解”等信息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第3—4段,从“而作为一种叙述与传播……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口述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②点;第5—6段,从“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③点;第7—8段,从“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人类经验和见解的方法,在为气候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口述史能够……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与前瞻性的气候政策”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④点。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2023年6月,山东临沂的一条河流因高温干旱水流见底,鱼儿有的聚集在残存的小水带里挣扎,有的已经在干涸的河床上被晒成了小鱼干。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人们对当地气候及生态的关注。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想前往该地调查河流因干旱而干涸的情况,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调查方案或策略。答:①采访河流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当地居民,获取该河流的口述资料;②对所获取的口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河流水量变化间的关系;③联系当地气象部门,获取近年来6月份当地温度变化的数据,并进行研究。(从采访不同居民、对比分析口述资料、获取科学数据三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运用文中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文本中对口述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分析主要有四点,即提供气候知识、加强气候传播、促进气候正义、为制定气候政策提供重要信息。据此可知此题应主要结合“提供气候知识”“为制定气候政策提供重要信息”来拟写调查方案。根据与第一个作用相关的表述“口述史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通过记录个人与社区……历史气候变化的信息与见解”等以及与第四个作用相关的表述“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记录与分享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可以得出答案第①②点。另外,根据文章开头的“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光靠科学数据和模型难以完整地呈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可知在调查该河流干涸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时,也应把握“科学数据”,故可以得出答案第③点。由此分点概括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虫子陈永胜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零花钱。好在村里三面环山,上学的路上扒拉扒拉石头,偶尔就能翻到土鳖子、蝎子之类的小虫子,这都是难得的宝贝。那时候蝎子三四十一斤,抓到一只大的就能卖几块钱,好几天的零花钱都不用愁了。先从家里找一个旧的药瓶,在瓶盖上戳几个孔,再找一根筷子,从中间劈开,插上一根小竹签,一个夹子就做成了。蝎子会用尾巴上的钩子蜇人,用筷子保险点儿。当然我们是属于胆子大的那一批,都是直接用手去抓。我是村里孩子中抓蝎子的高手,抓回来的蝎子我都放在一个盒子里养着,等贩子来了一起卖。攒了一星期,小盒子里已经有五只蝎子了。这天小萝卜嚷嚷着要去我家看蝎子。小萝卜是张家寨的异姓人家,另一家就是我家。所以,虽然大家都不是很喜欢小萝卜,但我对他有莫名的好感。中午一放学,小萝卜就屁颠屁颠地跟在我后面。一到家,我就把蝎子拿给他看,他却很害怕,远远地躲在我身后。我抓起一只蝎子去吓他,他顿了一下后跑得老远。没一会儿,母亲叫我去端碗准备吃饭,我就让小萝卜自己看。等我端着碗回来,小萝卜已经不见了,估计也是回家吃午饭了。吃完了饭,我又去看蝎子,发现最大的那只没了,把盒子翻了几遍还是没找到。我脸憋得通红,此时我认定是小萝卜偷走了我的蝎子,气得肚子都鼓起来了,立马出发去小萝卜家质问。小萝卜正在吃饭。他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他和他奶奶在家。我直接就问:“我的蝎子呢?”小萝卜停下筷子,茫然地看着我。“我的蝎子呢?”我故意提高嗓门儿,企图让他奶奶听到。事实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他奶奶放下碗筷,用尽可能大的声音喊道:“你又偷人家东西了?”“我没有。”小萝卜站起来吼道。没有什么废话,他奶奶立马找来扫把,追着他就打。小萝卜被打得满院子跑,一边跑一边喊。他奶奶又大吼一声,他终于不敢跑了,跪在了地上。代表着审判的扫把一下一下打下去,起初我的心里非常解恨,似乎这一顿打已经抵消了我蝎子被偷的愤怒。这种感觉让我想起我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我坐在明镜高悬的衙门之上,小萝卜就跪在下面,他奶奶正是衙役,正按照我的要求打他五十大板。随着他奶奶下手越来越重,小萝卜也哭得越来越厉害。他的嘴不知何时已经肿了起来,我心里开始不安。小萝卜似乎很怕蝎子,连看一眼都要站得远远的,他怎么有胆偷呢?我反问自己,于是我感到害怕,我害怕我诬陷了他,害怕他因此仇视我、孤立我。“不是他拿的,应该是我没注意弄丢了。”我小声地说。小萝卜的奶奶听到我这样说,手里的动作慢了下来。我的脸火辣辣的,一刻也待不下去了,飞快地跑回家,看着盒子里的蝎子,那只最大的确实是不在了。这事之后,我很害怕小萝卜记恨我,害怕他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让别人疏远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他还像往常一样和我玩。只是他的嘴肿得很严重,听说后来还打了好几天的吊瓶。我就这样怀着愧疚和他一起度过了小学生活,我曾经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他不说,我也知道,这件事一定对他的心理造成了莫大的难以弥补的创伤。好多年一晃过去。前些天同学聚会,这件事又重现心头。我本来是不想去的,但同学们一直盛情邀请,我最终还是参加了。小萝卜现在活泼开朗,和小时候截然不同,在饭局上总能讲一些段子引得大家发笑。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小时候抓的那些虫子,他说:“小时候都爱卖蝎子,就我爱吃,生着吃挺好吃的,咸咸的。有一次我又生吃蝎子,一下蜇到我下嘴唇,嘴唇肿得老大,俺奶带我打了好几天的吊瓶才好。”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只有我,心里那一堵巨大的由愧疚组成的石墙轰然倒塌,剩下的是无尽的愤怒与委屈。压在我身上十几年的事,他根本就不在意,并且都已经忘了吃的蝎子是哪儿来的了。“你吃的是我的蝎子。”我最终还是没忍住,站起身尽可能平静地说道。大家似乎看出来了我的不对劲儿。没等小萝卜说话,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一句:“不就是只虫子吗,计较个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我”与小萝卜都是张家寨的异姓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因此“我”对他有着莫名的好感。B.“我”看到小萝卜奶奶打小萝卜,不禁想到电视剧中的场景,这主要凸显出“我”丰富的想象力。C.“我”发现丢蝎子时很愤怒,以为小萝卜嘴被打肿后又很愧疚,展示了“我”内心深处的美好人性。D.同学们为小萝卜童年被蝎子蜇肿嘴而发笑,却对“我的不对劲儿”不以为意,揭示出人们的冷漠。【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A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主观臆断,小说中只是说“大家都不是很喜欢小萝卜”,并没有说大家当时对“我”的态度。B项,“这主要凸显出‘我’丰富的想象力”错误,根据前文中的“起初我的心里非常解恨,似乎这一顿打已经抵消了我蝎子被偷的愤怒”,可知这里主要凸显了“我”的痛快和解恨。D项,“揭示出人们的冷漠”过分解读,同学们对“我的不对劲儿”不以为意,是因为大家觉得那是小事儿。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小说开篇用一系列简单的动词,展示了“我”制作抓蝎子工具的丰富经验以及“我”想要抓蝎子的迫切心情。B.“我”拿蝎子给小萝卜看时他“远远地躲在我身后”,这一情节为后文“我”认为他没偷蝎子的情节做了铺垫。C.“我”“小声”地对小萝卜奶奶说是自己弄丢的这一细节,流露出“我”被小萝卜奶奶打人的阵势吓到的心理。D.标题“虫子”指的就是蝎子,它串联起全文的故事情节:逮虫子——看虫子——丢虫子——发现虫子被吃的真相。【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流露出‘我’被小萝卜奶奶打人的阵势吓到的心理”错误,从前文中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小萝卜似乎很怕蝎子……害怕他因此仇视我、孤立我”,可以看出这一细节流露出“我”觉得自己错怪了小萝卜的愧疚心理。8.结合文本,赏析下面两个“又”字的效果。(4分)(1)你又偷人家东西了?(2)这件事又重现心头。答:(1)此处的“又”字暗示了小萝卜经常偷东西,为小萝卜的确偷了“我”的蝎子埋下了伏笔。(2分,要答出暗示、伏笔)(2)此处的“又”字写出“我”因为愧疚而不敢面对小萝卜的心态一直存在,凸显了“我”对小萝卜的愧疚。(2分,要答出凸显愧疚)【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该题主要考查重要虚词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第(1)句的“又”字出现在小萝卜奶奶说的话中,这时“我”认为小萝卜偷了“我”的蝎子,因而来小萝卜家兴师问罪,奶奶说“你又偷人家东西了”,说明奶奶已经默认小萝卜的确偷了蝎子,“又”字点出了奶奶会这样认为的原因。此外,联系小说情节的发展来分析,此处的“又”也为“我”最终得知小萝卜的确偷了蝎子一事埋下伏笔。第(2)句的“又”字出现在对“我”的心理描写中,这时是多年后办同学聚会,但“我”一开始并不想去,因为“这件事又重现心头”,说明“我”一直为自己错怪了小萝卜、怕小萝卜心里记恨“我”而愧疚。9.小说以“计较个啥?”作结,“我”究竟计较的是什么?这样写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1)“我”计较的不是蝎子,而是“我”一直以为自己错怪了小萝卜而愧疚不安,而小萝卜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2分)(2)①小说以局外人的反问作结,他人的不以为意与“我”的耿耿于怀形成强烈对比,有较强冲击力。②以反问作结,具有较强的留白效果,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在思考中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③从“我”的计较中可以看出“我”的愧疚心理,这体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4分,可从形成对比、引发思考、表现人性三个方面任选两点作答,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步:抓住关键,破解题干。阅读题干可以发现此题有两问,第一问问的是“我”计较的是什么;第二问问的是这一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需要把握住“艺术效果”的分析方法看这一结尾的语言特点,以及结尾在主题、情感、阅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第二步:联系文本,细致分析。在小说结尾时,“我”终于知道原来小萝卜当年的确偷吃了“我”的蝎子,并且他这么多年毫不在意,而“我”却因为以为自己错怪了他愧疚多年,由此可推知“我”所计较的事。这一结尾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此处运用反问句,意思是有人认为“我”不应该因为一只虫子而跟小萝卜计较,他人的不在意和“我”的计较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凸显了“我”的委屈和愤怒;从阅读效果来看,文章以反问句结尾,会引发读者对“我”“计较什么”和“我”“该不该计较”的思考,读者在思考中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从文章主旨看,“我”计较是因为之前“我”一直为错怪小萝卜而愧疚,“我”的这种计较恰恰能反映出善良,美好的人性。小说结尾艺术效果出人意料式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悲剧式结尾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令人感动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结尾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留白式结尾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五代梁末,魏博兵乱,囚贺德伦降晋【注】。庄宗入魏州,梁将刘鄩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以通饷。梁帝诏鄩出战。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坐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节选自《百战奇法·变战》,有删改)【注】晋:指尚未称帝的晋王李存勖,后文“庄宗”是其庙号。材料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节选自《孙子兵法·九变》,有删改)材料三:夫兵者,非恃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节选自《孙膑兵法·见威王》,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晋兵未易

A

B/

C

彼进

D

E/

苟得

F

机便

G/

岂敢坐

H

滋患害?【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晋兵未易击”的意思是“晋军不容易打败”,语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俟彼进取”意思是“等待敌情变化再进攻”,“苟得机便”意思是“倘若有了时机”,两句潜在的主语都是“我军”,但语意均独立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岂”表示反问,一般位于句首,其前需断开,故应在G处断开。故此句断点为BEG。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因,意为根据,与成语“因循守旧”“因噎废食”中的“因”含义均不同。B.军,指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含义相同。C.斛,与升、钧等都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常用于计算粮食,亦是古代量器名。D.先王,指古代圣王或已故的前代君王,与“举先王之政”中的“先王”都指前者。【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与升、钧等都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错误,“钧”是重量单位,而不是容量单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梁国将领刘那在莘县时增修营垒,疏通河道,并修筑通道确保粮饷运输通畅,以期持久对抗晋军,但战事拖后太久,晋军军力大增,最终造成梁军大败。B.最初刘郭以晋军士气正盛、我军难以攻克直接告诫诸将不要轻易出兵,但诸将不以为然,仍想出战,直到刘那以喝黄河水一事为喻才劝住了他们。C.孙武指出,用兵的法则一般是主将先接受国君的命令,然后集结组织军队,将领如果能灵活运用各种机变,并知道“五利”,便能发挥军队的作用。D.前两则材料说明,凡兵法韬略,要随着敌情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策略,材料三在指出兵无恒势后还点明了战争胜负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初定位:A项对应材料一中的“梁将刘郭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岂敢坐滋患害”“又遣中使督战”“帝又数遣人促之”“少顷,晋兵继至……梁兵大败”。再比对:“但战事拖后太久,晋军军力大增,最终造成梁军大败”曲解文意。深分析:材料一中刘那做好战斗准备,静待进攻晋军的时机,但是因为皇帝多次催促出战,刘那迫于压力只能率军进攻,最终造成梁军大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大将特许自主征伐,(即使是)皇帝的命令有的也不要接受。面临敌人要因变制胜,怎么可以预先谋划呢?(2)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战争取得胜利,那么可以存续将亡之国并承继濒于断绝禄位的世家。战争没有取胜,那么就要分割土地进而威胁到国家根本。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君命有所不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的。(3分)答:①材料一中的“君命有所不受”是刘寻在对部将分析作战形势时提出的,用以说明将帅自主制订临敌策略是交战中应变取胜的前提条件。②材料二中的“君命有所不受”是孙武在阐述“五利”时提出的,是将军用兵的注意事项。(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题干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一、二中“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那么应通览两则材料,准确找到“君命有所不受”所处的位置,然后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材料一此句出现在第2段,根据“帝怒曰……又遣中使督战。郭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材料二此句出自“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根据“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可知“君命有所不受”是孙武提出的“五利”之一,是将军用兵的注意事项,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②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兵家的用兵法则,关键在于适应变化。喜爱古代兵法而通晓用兵的,采取行动之前必定要判断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趁其发生变化,根据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才有利于取胜。兵法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胜利的,叫作用兵如神。”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镇发生兵变,叛乱者囚禁了(当时的节度使)贺德伦并向晋王李存勖投降。李存勖进占魏州,后梁大将刘郭就在莘县驻军,增修营垒,疏通河道,从莘县到黄河,修筑通道来确保粮饷运输畅通。后梁皇帝诏令刘郭出兵作战。刘郭上表说:“晋军不容易打败,(我军应当)等待敌情变化再进攻,倘若有了时机,我怎么敢坐视滋养祸害呢?”皇帝派遣使者询问刘寻决胜的对策,刘郭回答说:“臣下没有奇计良谋,只要能供给每人十斛粮食,等到粮食吃完就把敌人打败了。”皇帝(听完)发怒说:“将军留存这些粮食是准备充饥吗?”又派遣使者督察作战。刘郭对部将们说:“大将特许自主征伐,(即使是)皇帝的命令有的也不要接受。面临敌人要因变制胜,怎么可以预先谋划呢?现在我分析敌人士气正盛,很难轻易战胜,各位认为怎样?”众将领都要求出战,刘郭沉默不语。一天,刘郭又召集诸位将领依次坐在军营门前,给每人一杯黄河水,就命令众人喝下这杯水。众人没有推测出刘的用意,有的喝了,有的推辞未喝。刘郭说道:“喝一杯黄河水都像这样困难,滔滔不绝的黄河流水能喝尽吗?”众将听后都变了脸色。这时李存勖率领军队迫近刘的军营,刘郭也不出战。皇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郭出战,刘郭(于是)率领一万士兵进攻晋军营阵,俘虏的晋兵很多。不一会,李存勖的大军赶到,刘郭撤退。后来两军又在故元城激战,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审夹击刘郭的军队,梁军大败。材料二:孙武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集结军队,聚集士兵,(出征时)在难于通行的地方不要扎营,在四通八达的地方要结交四邻,在极为险恶、毫无出路的境地方不能停留,在被包围的地方要巧设计谋,在走投无路的地方就要战斗。有些道路不要经过,有些敌军不要攻打,有些城池不要占领,有些地域不要争夺,国君的某些命令不要接受。因此将领能够通晓各种地形灵活利用的好处,就是懂得用兵了;将领如果不通晓各种地形灵活利用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利用)地形的便利。指挥军队不知道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上面五种情况的好处,也不能发挥军队的作用。材料三:军事作战,不能依靠固定不变的形势。这是先王传授的法则。战争取得胜利,那么可以存续将亡之国并承继濒于断绝禄位的世家。战争没有取胜,那么就要分割土地进而威胁到国家根本。所以,用兵作战不能不明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秋思陆游少日猖狂不自谋,即今垂死更何求?简编不隔圣贤面,梦寐时为河岳游。浊酒未倾心已醉,长歌欲发涕先流。石帆射的【注】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注】石帆射的:指石帆山和射的山两座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首句追叙自己年少时不知谋划而难以实现志向,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表意不同。B.首联下句运用反问,写自己将死之身不敢再有所求,渲染出诗人晚年悲哀凄凉的心境。C.颔联说自己手执书卷,感受圣贤教诲;执着功名,不如漫游河岳,体现诗人的归隐情怀。D.诗人本想借酒浇愁,长歌当哭,但“未”“已”“欲”“先”点出诗人无须这些便情难自抑。【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执着功名,不如漫游河岳,体现诗人的归隐情怀”错误,“梦寐时为河岳游”是说诗人梦见自己重回中原游览黄河与五岳,表达的是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情志。16.本诗尾联堪称“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答:①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山中烟岚晚景亦是人生晚景,过雁鸣叫意境悲凉,将年老无为、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寓于秋光晚景之中,更显深挚。②用词精妙,意味深长。“又”字突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又一次经历季节变换,加深了诗人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的悲怆之情。③运用双关,拓展诗境。“射的”一语双关,既是描绘的山景之名,又象征射的建功的理想,用语巧妙,意蕴深长。(从以景结情、用词精妙、双关三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白话诗歌】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我年少时随心所欲,不知谋划自身,到如今身老将死又怎敢有奢求?手把经卷,如圣贤耳提面命,时常梦见重游黄河与五岳。浊酒还没入口心已沉醉,长歌还没咏起泪已先流。石帆、射的两山傍晚笼罩在升腾的雾气中,在大雁南飞声中又迎来一年秋天。【诗歌鉴赏】诗歌首联上句写诗人早年随心所欲,不知谋划而难以实现心中志向,下句写诗人将死之身,不敢再有所求,从中可见悲哀凄凉之情。颔联上句写诗人手把书卷,感受圣贤教诲,下句写梦见重游中原河山,表达渴望收复故土的拳拳爱国之心。然而雄心虽在,壮志难酬。颈联写诗人想要借酒浇愁,放声长歌,却未饮先醉,未歌先泣,情感难以自抑。尾联以景结情,“射的”一语双关,既是描绘的山景之名,又象征建功立业的理想,用语巧妙,意蕴深长。诗人将年老无为、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寓于秋光晚景之中,更显深挚,耐人寻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逐客书》中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也用相似的内容表达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2)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登山游学活动,当他登上顶峰,四望远眺时,不禁吟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句来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当人工智能与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写作机器人的加入给文学创作领域增添了更多的想象力。业内普遍认为,尽管当下AI创作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已在新闻、广告、设计、绘画、游戏等领域①初露锋芒,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AI创作的规模化应用将指日可待。虽然在与人类竞技时AI常②大获全胜,但对于AI来说,写作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当前的AI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受限于模式和参数的设定,而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对社会现实的种种感受,却难有“套路”可循。和人类相比,AI在对内容语义的理解上依然难以望其项背。依靠预训练大模型,AI已经具备很强的生成、理解能力,能够自动生成AI画作、AI歌曲、AI视频等创意。但是,大模型们依然会犯很多低级错误。互联网相关技术人员坦言,从生成内容和质量上看,人工智能模型容易生成一些重复的语言,在写作情感的表达与逻辑关联上,还是没有人类出色。想要输出用户喜爱度更高的内容,还需要不断优化训练语料的质量,并且进行算法策略与模型架构的创新。尽管应用还待完善,但技术进步神速的AI写作已让人们③刮目相看,其步入商业化阶段的阻力开始消失。有人将此举视为市场教育,有人将其看作技术普惠,但归根结底是AI写作去掉技术壁垒,将能力释放至普通百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书写成语。第①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说AI创作已经应用于新闻、广告、设计、绘画、游戏等领域,展现出了能力,所以可填“初露锋芒”之类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中的“虽然在与人类竞技时AI常……”和后文中的“但对于AI来说,写作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可知此处与后文形成转折,应该是说AI常常获得胜利,故可填“大获全胜”之类的成语。第③空,横线前说“技术进步神速的AI写作已让人们”,由此可知此处应填人们对AI写作的看法,再根据前文中的“尽管应用还待完善”,可知此处语意应有转折,应表示人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AI写作,所以可填“刮目相看”之类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依靠预训练大模型,AI已经具备很强的理解、生成能力,能够自动生成AI画作、AI歌曲、AI视频等创意作品。(4分,改对“理解、生成”“创意作品”各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通读句子,可判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生成、理解”不合逻辑,应将二者互换位置;二是“能够自动生成AI画作、AI歌曲、AI视频等创意”成分残缺,应在“创意”后加上“作品”。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语段的内容,要求不超过50个字。(4分)答:①AI创作尽管处于初级阶段,②没有人类写作出色,③但是其进步神速,④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步入商业化阶段。(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第一步:概括各段内容。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各段具体内容,第1段介绍了当前AI的总体发展情况,关键句为“尽管当下AI创作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AI创作的规模化应用将指日可待”。第2段指出了AI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在写作方面比不上人类,关键句为“人工智能模型容易生成一些重复的语言,在写作情感的表达与逻辑关联上,还是没有人类出色”。第3段则再次强调了AI写作有望步入商业化阶段,关键句为“尽管应用还待完善……其步入商业化阶段的阻力开始消失”。第二步:整合组织答案。压缩语段时应注意综合各段内容,把握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语段虽然认为AI写作没有人类出色,但语意重点应为AI写作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步入商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