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新坐标】(通史版)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专题限时集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安庆模拟)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措施()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B[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苏俄工业化是1928年开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表明并未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2.(2016·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C[“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苏俄尚未实行计划体制,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3.(2016·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导学号:02792112】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D[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4.(2016·甘肃一诊)《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社会经济C.缓和工农矛盾 D.发展马克思主义A[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5.(2016·宜春一模)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B[材料“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与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受到广大农民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不符,故A、D两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正确;由上所述,这种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6.(2016·凉山二诊)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60%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D[表中数据德国相对其他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三个方面都不是最大的,由此不能说明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呈现六个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不能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1933年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六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7.(2016·滨州模拟)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导学号:02792113】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材料中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挽救经济,已不再是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兴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后才提出的,故C项错误;政府有限的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D项错误。]8.(2016·宜春一模)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材料中的社会保障计划与政府机构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计划本身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但题干问的是这一计划的目的,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新政可以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9.(2016·河北名校模拟)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C[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可知该学者强调罗斯福新政调整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未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10.(2016·南京、盐城模拟)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导学号:02792114】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D[根据材料“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它”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物理学,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11.(2016·北京平谷区一模)20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C[报纸和杂志产生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铁路和飞机是交通工具,不属于信息传播媒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期”及材料对事物的描述可知,促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故C项正确;网络产生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2016·乌鲁木齐二诊)艾瑞克·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能够体现“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的艺术流派是()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D[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17世纪,倡导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其艺术作品中有浓郁的人文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于18、19世纪,与材料“20世纪”不符,故B、C两项错误;现代主义应用夸张怪诞的手法,反映人内心的苦闷、迷惘、虚无的精神创伤,与材料“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02792115】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材料二20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苏联兴亡史》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9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2分)【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可知,当时在旧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经济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2)问,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可以归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第二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是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4)问可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处理好民生问题等角度回答。【答案】(1)政策:自由放任政策。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3)措施: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原因: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4)启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要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4.(2016·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2分)【解析】由材料一、二可知,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结合两国的经济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