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空坐标】世袭制隋:州县唐:道州县三省六部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省府县明:内阁制清:军机处宋:路州县元:行省宋:中书门下元:门下省朝代特征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时代特征早期国家的产生社会大变革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夏、商、周(BC2070年—

BC476年)秦朝清朝(BC221年—AD1912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课前活动【思考】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前活动【思考】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原始社会: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2、奴隶社会①创立者:(1)夏朝政治制度: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②特点: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传子取代了传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③实施必然性: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阶级对立和国家产生发展的产物。④传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注意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表述方式的多样化: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c.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

)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习题训练家天下:概念解析管理天下的权力在一家分配、世袭公天下:管理天下的权力不在一家分配世袭,就是按才干政绩在全天下选拔、任用官员的理念。宗族关系:以父亲血缘纽带划分的家族关系大同社会:就是禹以前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推举贤能为首领的理想社会小康社会:以礼制纲纪为统治手段,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知识点解读〗此前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民主推选、传贤,天下为公。夏启开创王位世袭、传亲——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等,天下为家;容易产生三对矛盾——子与子之间,弟与弟之间,弟与子之间,但政权的私有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一个进步。(2)商朝政治制度:世袭制、内外服制①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②世袭制: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④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国家管理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神权政治中央(内服)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外服)册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有很大自主权,外服需臣服、定期纳贡、奉命征伐③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甲骨文中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如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然后让“贞人”(掌占卜的官吏)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并将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

B.神权即王权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解析】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是因为商王用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A、B、C三项均与此信息不符。故D项正确。

商代的占卜多由贞人(巫人)解释并宣示神意。从已经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后期的范围则大为缩小;前期的卜辞多为贞人的解释和发布,后期则成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了商代(

A.商王不得不借助神权来维护其统治B.巫人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C.神权对王权的巩固存在着双重效应D.商王把持着沟通人神间沟通的特权答案:C〖试题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的占卜在前期有很强的维护王权的作用,但是在后来也会制约着王权,成为国王行动的记录。(3)西周的统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内容①分封:②义务与权利:影响积极:

消极:天子统治天下,管辖王畿诸侯管辖国邑卿大夫管辖食邑士服务食禄庶民得田而耕缴税服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色彩浓厚天下共主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周王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爵位世袭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拓展了疆域,开发边远地区;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后期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内容含义:用

来分配政治权利,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影响积极: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体现家国一体;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忠孝、尊老爱幼、家国凝聚力、儒家思想、宗族自治)消极:贵族政治不利于社会竞争与发展;重男轻女不良风气。家国同构:大宗与小宗既是兄弟也是臣属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注意: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知识延伸长子继承制中的特殊情况:如何保证王位继承人的惟一性,避免权力分争?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个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这个原则中,关键是“长”、“贤”、“贵”,“贵”是指身份(第一标准);“长”是指年龄(第二标准);“贤”是指才能(第三标准)。如果兄弟二人是双胞胎,而且又都是嫡子,在这种情况下,“年均以德”、“德均则卜”。这样,宗法制也就保证了继承人的惟一性和制度的稳定性。〖知识点解读〗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嫡长子是大宗;余子是小宗。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是“国”的大宗,卿大夫是“家”的大宗。大宗与小宗具有双重关系,血缘上一般是兄弟关系,政治上绝对是君臣关系。从亲疏看,嫡、长是亲,庶、幼为疏。从尊卑看,嫡、长是尊,庶、幼是卑。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而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而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义务具体是什么,故D项错误。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

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B解析:材料“西周的封建社会……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正确;西周尚未形成权力集中的体制,故A错误;“家天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已经开始,故B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没有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错误。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器物也不一样。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名称土地兵力

财力、人口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东周面积缩小经济薄弱政治地位下降兵力下降结论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方圆百里

直辖14万人

直辖几千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4)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探究】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变法运动)政治经济军事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的影响性质:一场较彻底的改革运动,一场封建化运动积极: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为秦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⑴政治上: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⑵经济上: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⑶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消极:⑴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导致后来秦朝的暴政;⑵压制工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⑶旧的制度、文化未彻底废除士阶层崛起

战国时期的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是当时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阶层。他们脱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治国安邦,从事政治实践。(四民分业(指士农工商);富贵合一到富贵分离;世袭到流动)

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来自士阶层;战国中期以后,各国有权势的大臣多养士为食客。士阶层的活跃带来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排除D项。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D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等级制度的顾覆C.礼乐制度的破坏

D.分封制度的崩溃C(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确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解释:(1)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即地方服从中央。(3)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中央机构设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即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分掌具体事务,是职能部门。各官职互不统属、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加强皇权。(3)朝议制度:三公论政、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的决策失误。(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地方机构设置:削弱地方权,加强中央集权(1)废分封、郡县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县令、县丞、县尉)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2)意义:郡县制区别于分封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思考】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和影响?①经济因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②政治因素:维护国家统一和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③思想因素: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思考】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和影响?①积极影响: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B.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C.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影响:D.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终导致秦短命而亡。E.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F.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贵族政治与与官僚政治〗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权力运作权力机构收入来源官吏选拔“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来源于他的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至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A

〖知识点解读〗御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御玺是皇帝专用,体现皇权至高无上,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官员所用御玺不同,说明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选拔和考核官员制度:(军功爵制,上计制)一种是中央自上而下考核,一种是官员自下而上汇报政绩,根据考核结果厉行赏罚。5、法律制度: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罚,是加强皇权、中央集权的工具。6、军事措施:(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2)开凿灵渠,统一岭南。(3)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桂林兴安灵渠

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一“公路”是指(

)A.长城B.直道C.灵渠D.五尺道B〖名词解析〗

驰道

秦统一后第二年,秦始皇就下令,修筑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基本遍布全国,主要郡县都有驰道与首都咸阳相通。

直道

北方匈奴仍然是秦帝国最大的威胁,为保证军队的快速调遣及后勤物资供给,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自咸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境内)直通九原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的大道,称为直道。秦直道全长700多千米,路面最宽达60米以上。秦驰道就是当时的国家级公路,而秦直道则因道路通畅、路基优良而堪称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五尺道

五尺道是征服西南夷后修筑的,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2022·广东·模拟预测)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陡军的存在A.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C.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D【详解】灵渠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在灵果设置陡门是为了防止边疆地区进攻中原,因此有助于中原王朝控制边疆,D项正确;陡门的作用是控制交通,不是收取税收,所以不会加重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材料中陡门显然是政治和军事作用较强,不是经济作用,排除B、C两项。故选D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国,加强中央集权③州郡县三级制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④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变为州、郡、县三级。⑤“河西四郡”指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的四个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是西汉的重要防线。⑥西域都护府:西汉在西域(今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唐朝:道州县三级制①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后增加为15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行政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唐朝:道州县三级制②都护府: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著名的六都护府有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③羁縻府州:指唐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承认当地土著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④藩镇: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玄宗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后导致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官职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官职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闽王审知武威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南汉刘隐静海军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南平高季兴荆南节度使(2)唐朝:道州县三级制(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宋朝:路州县三级制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派通判监督。财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强干弱枝,更戍法,统调分离。四监司(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4)元朝:[1]行省制度:a.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中央任命行省长官,拥有地方大权,但受中央节制。b.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2]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3]宣政院:管辖西藏[4]土司制度:西南地区(1)汉朝:西汉内外朝和东汉尚书台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外朝中朝御

夫丞

相太

尉执行机构九卿决策机构【思考】该制度有哪些特点?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逐渐增大;④东汉时期,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专制主义的发展(2)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思考】该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相权三分,加强皇权;②独相变为群相;③职权分明,提高效率;④群策群议,提高决策科学性;⑤一定程度限制君权;⑥将皇家事与国事分开;⑦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政事堂(3)宋朝: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调兵)【思考】该制度有哪些特点?①分化事权,一职多官;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兵部(财政)三司使(计相)(行政)(军事)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吏部礼部刑部工部枢密使副枢密使度支盐铁户部(4)元朝:一省两院制皇帝宣政院中书省枢密院【思考】该制度有哪些特点?相权反弹;政专中书。(宗教、西藏)(行政、腹里)(军事)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由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稳固和加强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排除A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官吏对秦朝典章制度的了解程度,排除D项。B(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C【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解析:根据“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知,宋代地方管理机构臃肿,职权交叉,相互牵制,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D;宋代地方制度是在废除藩镇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A项;“消除了”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宋代地方管理机构臃肿,治理模式有待优化,排除C项。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D解析:由“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等信息可知,北宋参知政事和南宋三省枢密院事均参与执政,其目的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宋代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官僚政治的变化有本质区别,A项错误;参知政事和三省枢密院事的设置与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没有因果关系,B项拔高了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丞相职权范围的变化,D项错误。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高宗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同时废除尚书左、右丞。南宋初年,还曾设“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这反映出宋代()A.官僚政治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央行政机构走向完善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丞相职权范围略有缩小C(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中央集权的加强(1)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行政)、都指挥使(军政)、按察使(监察),后增设巡抚、总督。(2)清朝:①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①废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评价: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有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权力和地位日益提升,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地位和票拟由皇帝决定。③司礼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乱政,政治黑暗。君权过分集中。④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加强监察,巩固皇权。2、君主专制的加强

(2)清朝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君权。③雍正帝:[1]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容: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评价:简化处理政务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2]密折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权力更集中。3、明清政治概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提高行政效率,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解析:明初朱元璋为了避免宦官专权和干政,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朝中后期,皇权不断强化,宦官专权和干政便是主要表现之一,宦官可以参与中枢决策,因此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在“丧失”,排除。中枢决策权力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内阁具有代皇帝拟定奏章处理意见的“票拟”职能,这一做法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故C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首辅才有资格票拟本章,遇到本章过多不能及时处理或首辅生病不能入值的情况就只能将本章送至首辅私室拟票,本章出入于私室和宫禁之间,时间过长,经手之人过多,不利于增强政治决策的保密性,故排除A。内阁制度强化了皇权,并非制约皇权,排除B。内阁代拟本章与决策正确与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C。

明代时,呈送皇帝的题本章奏先由内阁代拟初步处理意见,如果参考意见得到皇帝首肯,则可转到批红环节,下发执行;若皇帝不同意拟办意见,则由内阁另行拟写,直到票拟出皇帝满意的处理意见为止。这一做法()

A.增强了政治决策的保密性B.严重制约了皇权

C.利于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D.难以形成正确决策C一条主线:两对基本矛盾:三个发展趋势:四项主要制度:▲整体认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即国家权力不断集中(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中

央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1.分散相权直至废除丞相,集中皇权,强化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