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勃列日涅夫改革。(2019·全国Ⅱ卷,35)2.赫鲁晓夫改革。(2018·全国Ⅲ卷,35)3.赫鲁晓夫农业改革。(2017·全国Ⅲ卷,34)4.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价值。(2017·全国Ⅱ卷,35)5.勃列日涅夫改革。(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6)知识回顾: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损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战后苏联进行了多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克服弊端,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苏联的改革为何会失败?这又说明了什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196419821991主干梳理认知拓展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背景①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②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更是有增无减。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赫鲁晓夫(1953--1964)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2.措施①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改革重心②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经济(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平反冤假错案成效不大,改革失败3.结果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4.评价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消极性: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实质: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史论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1)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2)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3)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的改革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5.失败的原因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④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根本)【图解历史】赫鲁晓夫改革(2018·全国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A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1982)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措施(1)前期有所发展(2)后期逐渐停滞(70年代初)(60年后期——70年前期)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②改革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概念理解】“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的“新”体现在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影响: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但没有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后期经济陷入停滞,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2.结果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政治实力可与美国匹敌(美苏争霸占据上风)后期: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困境。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8%5%1971—19757%4%1976—19803%4%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50%;社会总产值为美40%;农业劳动生产率25%。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苏联兴亡史论》

改革的结果:最终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3.评价①积极:初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③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长期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4.失败的原因①仍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根因)②对国情的错误判断,脱离实际。③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暮年上台,执政短暂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材料一:苏俄人民生活水平从1917年的欧洲第5,1985年跌至世界第88。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材料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材料三:俄国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且发展极不平衡。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材料四:“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政治生活僵化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锐经济负担大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政治生活僵化发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锐关系紧张,急需缓和旧体制的束缚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2.措施(1)开始阶段:经济领域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计划经济体制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政府减少指令性指标,代之以指导性指标;③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④企业开始实行租赁和外包,农庄和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国营农场。(2)后期阶段:政治领域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实行多党制,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1991年12月)。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苏联解体①缺乏对苏联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②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4.失败的原因【史论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在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

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调动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史论归纳】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三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部分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查错补短】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苏联改革的不足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①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②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归纳总结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了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④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⑤改革中阻力重重。

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及苏联改革的启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改革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模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从苏联改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3)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新教材链接】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和平演变,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西方和平演变】四、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1991.8----国家政权发生质变<<明斯克协定----独联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该次事件起因是苏联中央政府以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为首的保守派希望废除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并挽救即将走向解体崩溃的苏联。政变领导人是由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等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和保守派组成。他们认识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众共和国,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8月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8月21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此次事件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并恢复了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权力,却加速了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使得戈尔巴乔夫欲通过签署一个新的联盟条约来维护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存在的计划彻底破灭。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俄罗斯,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问题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2)、历史原因:民族高压政策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