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2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2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2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2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空定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5年前356年前256年前221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战国开始商鞅变法东周灭亡秦朝建立春秋战国阶段特征总体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社会民族关系【阶段特征】“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视;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铁犁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工商业发展,打破工商食官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乙】农业生产【新课标】百家争鸣湖南·士人阶层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

江苏(7)·2·墨子思想2019【Ⅱ】秦国加强中央集权【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高考考情分析知识点一:政治变动诸侯纷争,权力下移——传统制度走向瓦解

1.背景:东周时礼崩乐坏,周王室控制力削弱,诸侯势力坐大→争霸兼并。2.概况:时期列国数目周室地位战争形式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春秋时期170多个势力已衰,但名义上尚被诸侯尊为“天下共主”争霸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讲究礼节世卿世禄制度;郡县制度萌芽

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初期有20多个,后来剩下7个强国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追求统一兼并战争,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列国大多采用中央集权政体;以俸禄制代替世禄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稳定更广泛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材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3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I)【问题探究】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权力下移分封制走向瓦解知识点一:政治变动1、(2020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2021安徽)据载,“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天子)二,如京师者一,而如晋至二十……天子来聘者七(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而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周天子已大权旁落 B.周朝的分封体系遭到破坏C.官僚政治逐渐形成 D.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在出现B知识点二:民族融合【概念解析】华夏文明与华夏认同何为华夏文明、华夏认同?华夏认同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概念: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而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华夏认同的原因:1、战乱客观上推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2、华夏文明的先进:生产力先进(农耕);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的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三: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①耕作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铁犁牛耕;②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水利工程:芍陂(quèbēi)(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郑国渠(关中地区)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作用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小农经济含义土族。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重农抑商【知识拓展】:小农经济(2020·四川)王磐在《农桑辑要》序言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材料: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导致兵员不足,滋生厌战情绪;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思考】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影响: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知识拓展】重农抑商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必修2·P22】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1.必修2·P36】(2)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3)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4)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知识点三:经济发展(2020全国高考)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B知识点四:改革与变法1.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选择性必修1·P22】政治:①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选择性必修1·P3】;②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春秋战国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

改革赋税制度鲁国季文子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而教、平籴法法律:制定《法经》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三代后收回俸禄、奖励军功其他诸侯齐国邹忌、赵国公孙连、韩国申不害2.目的:富国强兵4.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实质:新兴地主阶级与传统贵族的权力争夺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社会【知识拓展】商鞅变法军功授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县制管理:废分封,行郡县制,君主任免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农商政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小家庭化: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连坐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加强了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赋税知识点四:改革与变法法律层面承认土地私有县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井田制分封制(地方分权)贵族政治社会转型【链接——选择性必修1】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思考】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知识点五:思想争鸣概念解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士,属于西周时期贵族的最低阶层,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以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以作为卿大夫的家臣。东周时,士这个阶层发生了分化,既没有了“食田”,又没有了原先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者主持宗教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崛起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核心思想

“仁”和“礼”,

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方法论:“中庸之道政治思想强调“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察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文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等其他“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①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②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春秋时期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孔子知识点五:思想争鸣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的原因(1)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2)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有利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儒家思想被尊崇、长盛不衰对孔子思想的评价①“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②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③“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的倾向,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①自身原因:有利协调人际关系和

稳定社会秩序②体系开放:不断吸取其他思想

与时俱进进行调整③适应时代:经过改造适应了封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

治的需要④政治支持:历代统治者的推崇1.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克己复礼A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

B.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C.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

D.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3.《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

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张克己复礼A人文思想B哲学思想世界观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方法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春秋时期B老子知识点五:思想争鸣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人性论(人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性论(人性本恶);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法家韩非子建立一个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诸子百家韩非主张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脱离政治实际,过于理想化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采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进取和加强专制集权的迫切愿望认识评价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消极避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知识点五:思想争鸣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A.蕴含统一思想B.成为主流思想

C.主张中央集权D.强调仁义礼法1.(2022山东)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A2.(2021山东)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BA3.百家争鸣的影响(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当时: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②利于教育普及;

③削弱血缘贵族地位,促进社会转型。(3)后世:各家学派为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会治国理论;(4)精神:彰显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发展也起巨大推动作用。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