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四校联考地理学科试题卷命题人缙云中学高一地理组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3年1月1日,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撒入中国空间站内时,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记录下了这壮观的一刻,并开启直播模式,让观众随着空间站的第一视角鸟瞰地球,一眼千里。完成下题。最可能对航天员太空直播造成干扰的现象是()A.耀斑爆发 B.极光现象 C.黑子增多 D.太阳辐射【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空间站与地球站通信联系依靠的是无线电短波。耀斑爆发属于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A正确;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发光现象,该现象对通信影响小,B错误;黑子增多不一定对航天员太空直播造成干扰,C错误;太阳辐射不影响通信,D错误。故选A。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于每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左图为某网友设计的“鹊桥”相会的创意画。牛郎星距离地球16.7光年,表面温度7000K。织女星距离地球25光年,表面温度约9000K。完成下面小题。2.牛郎星和织女星()①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②和太阳属同一级别天体③位于银河系自身能发光④具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右图中,与该日浙江某校学生傍晚观测到的月相最接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B3.C【解析】【2题详解】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恒星,彼此之间没有相互绕转,故不会形成天体系统,①错误;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恒星,故和太阳属同一级别天体,②正确;牛郎星距离地球16.7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25光年,太阳系直径为2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十万光年,故位于银河系自身能发光,③正确;牛郎星表面温度7000K,织女星表面温度约9000K,温度过高,不具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④错误;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农历七月初七,应为上弦月,上弦月亮面朝西,①②错误,排除AB。上弦月正午前后月初,子夜前后月落,傍晚时刻月上中天,高度较高,③正确,④错误,排除D,故选C。【点睛】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以此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下面小题。4.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5.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①提高城市人口比重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4.B5.D【解析】【4题详解】扩大粮食进口规模,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没有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困境,且均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AC错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减少农业耕作对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缓解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B正确;农村劳动力外流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的必然结果,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则会对城市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且并不现实,D错误。故选B。【5题详解】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城市非劳动力人口增加,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务压力,①④正确;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主要为非劳动力,这些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明显,②错误;平均工资是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与迁入后未从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关系不大,③错误;故选D。【点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基础设施压力大等。2023年暑期,位于漳洲东山岛海岸的浪漫绝景“天使之路”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其每天出露水面的时间不定,可通行时间仅有4小时左右。下图示意“天使之路”景观。完成下面小题。6.限定“天使之路”通行时间的海水运动形式是()A.风浪 B.风暴潮 C.洋流 D.潮汐7.塑造“天使之路”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蚀 B.海浪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答案】6.D7.B【解析】【6题详解】“天使之路”每天出露水面的时间不定,可通行的时间仅有4小时左右”,这说明该海域受潮汐活动影响,分别有涨潮和落潮,当落潮时,天使之路浮现(仅有4小时左右),行人可以在上面行走,D正确;风浪和洋流是指海水的运动,而天使之路出现时相关地区没有海水,AC错误;风暴潮属于台风带来的自然灾害,况且风暴潮发生时海水淹没大量沿岸地区,不会出现天使之路,B错误。故选D。【7题详解】据图示可知天使之路是地势相对低平的沙滩,而沙滩是由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如果受海浪侵蚀形成的海岸地貌会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景观,不会形成沙滩,A错误;如图示该地少有河流分布,且流水侵蚀地貌地势不会如此平坦,C错误;流水堆积地貌形成于河流沿岸或河口地区,当地形成沙滩与流水堆积无关,D错误。故选B。【点睛】潮汐是一种发生在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主要是由于海水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而引起的周期性运动。具体来说,潮汐包括海面垂直方向上的涨落以及海水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海面垂直方向上的涨落称为潮汐,而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则被称为潮流。黑河—腾冲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下表为1990—2020年“胡焕庸线”两侧我国人口变动统计。完成下面小题。年份人口规模(亿人)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东南侧西北侧东南侧西北侧东南侧西北侧202013.180.9293.506.50321.8717.23201012.460.8693.526.48304.3616.24200011.640.7993.67633284.2314.78199010.610.6993.886.12259.1413.018.导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稳定的主导因素是()A.自然环境 B.交通运输 C.经济水平 D.社会文化9.2000年至今,西北侧人口比重变化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生态环境改善 B.生育政策驱动 C.就业机会增加 D.人口容量增加【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焕庸线”东侧总体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分布较多,而西侧地形起伏大,气候比较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少,所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稳定的主导因素是自然环境,A项正确;“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这种差异主要由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而交通运输、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因素都属于人文方面的因素,在这里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排除BCD。故选A。【9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迁移)。从表格中数据推知,2000年至今,我国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及比重一直在增加,说明西北地区的人口增加大部分是由机械增长导致,即迁入的人口较多。随着我国西北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北地区就业机会增加,导致2000年至今西北侧迁入人口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C项正确;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在“胡焕庸线”两侧差异较小,B错误;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而生态环境改善、人口容量增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故不是人口迁移到西北的理由,所以排除B、D项两错误。故选C。【点睛】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用来反映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一条假设线。它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出发,经过云南省腾冲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这条线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显著差异,即东南部地区人口密集,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下图为某地灌丛沙丘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灌丛沙丘分布区()A.气候较湿润 B.地形起伏大 C.土壤肥力高 D.有一定水源11.结合灌丛沙丘的形成原理,在沙漠地区防治风沙天气可采取()①大规模植树造林②铺设草方格沙障③种植耐旱植物④积极发展灌溉农业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10.D11.B【解析】【10题详解】图示灌从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多,西北地区气候较干旱,A项错误;由图可知,灌丛沙丘分布区域,地势起伏较小,B项错误;沙丘主要由细小的沙粒组成,这些沙粒之间的空隙较大,导致土壤结构疏松,保水保肥性能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肥力低,C项错误;灌丛生长需要一定的水源条件,因此有水源分布的地方才能生灌丛,D项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沙漠地区原本水资源就比较缺乏,大规模植树造林需要大量灌溉水源,而沙漠地区难以提供,①错误;铺设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速等,从而防止沙尘飞扬,②正确;耐旱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生命力,能够在干旱地区生存并发挥固沙作用,种植耐旱植物改善土壤条件,抑制风沙天气的发生,③正确;沙漠地区的水资源有限,发展灌溉农业实施难度较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点睛】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治风沙侵袭的工程措施。它通过将稻草、麦草、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编织成方格形状,然后将其铺设在沙地上,以减缓风速,防止沙尘飞扬。草方格沙障可以改善地表状况,减少风沙天气的发生。12.云南省东川市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山区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下图为该小组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绘制的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题。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①腐殖质含量低②通气透水性好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意可知,该地位于云南,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腐殖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排除①;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通气透水性差,②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所形成,其位置正确,排除④。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地震与火山喷发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左图为某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地震信息图,右图为地球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此次地震()A.震源位于上地幔上部②层 B.与甲地相比,乙地震级高,破坏大C.纵波向上传播时速度减慢 D.横波经过③、④间界面时突然消失14.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源于右图中的圈层()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3.C14.C【解析】【13题详解】从右侧图示中可以看出①为地下30km左右以上的位置,所以判定①为地壳;②位于①的下部,应该为上地幔的顶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往下深度在400km(最深到达900km)左右应该都属于上地幔,上地幔上部有一层软流层的存在,即③为软流层。由图文材料可知,四川九寨沟县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km,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所以地震震源属于地壳部分,A项错误;地震能量大小需要通过地震震级表示,无法通过等震线进行,且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项错误;地震波由下自上进行传播时,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减小,所以横、纵波向上传播时,速度也都会减小,C项正确;地震波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幔中③、④间的物质依旧以固态(岩浆熔融态密度较大)形式存在,所以,横波依旧可以传播,而不会消失,D项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的相关知识。依据上题分析可知,①是地壳,②上地幔的顶部,③是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④上地幔的中部。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③)中,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完成下面小题。15.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NSS B.GIS C.RS D.VR16.关于该滑坡多发区成因及防范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一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B.坡面平缓雨水下渗强烈一坡顶修建水库C.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一坡脚修筑抗滑挡墙 D.道路修筑破坏坡面稳定—禁止工程活动【答案】15.A16.C【解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监测传感器沉降和偏移主要是监测到固定到某个区域的传感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点状地理事物进行定位,主要利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A正确。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分析、查询地理信息,B错误。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面状地理信息,并不能用于定位,C错误。虚拟现实技术VR不能监测传感器沉降和偏移,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滑坡多发区降水较多,A错误;滑坡发生区域坡面较陡,B错误;断裂发育的地方岩石破碎,为滑坡形成提供物质条件,故在坡脚修筑抗滑挡墙,有助于防范滑坡造成的危害,C正确;道路修筑破坏坡面稳定,诱发滑坡,但不能禁止工程活动,而是做好防护措施,D错误;故选C。【点睛】滑坡是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7.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A.风力大 B.日照强 C.降水多 D.气温高18.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高大、屋顶尖、窗小 B.低矮、屋顶缓、窗大C.低矮、屋顶缓、窗小 D.高大、屋顶尖、窗大【答案】17.A18.C【解析】【17题详解】选项中降水多,风力大,日照强,气温高都是该岛气候具备的特点,而民谣的话都是聚焦在风力大这个点上。“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说明当地多大风,房子像碉堡是为了防风。该岛处于东亚季风区前沿地带,加上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全年大风天气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当地风沙大,为了减少风沙的危害,房子比较低矮,屋顶较缓,窗小。同时像碉堡一样的房子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石头来建房,也比较坚固。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该地风力大,破坏性强,所以当地房屋在建造的时候要重点考点坚固抗风以及减少风的影响。高大、屋顶尖的房屋易被风吹到,不适合在该地建造,窗大可以增加进入室内的风,便室内受风的影响大,再结合当地的房屋像碉堡一样,可推测当地民居的特点是低矮,屋顶缓(利于风缓爬升经过,受影响小)、窗小。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下左图为示意考察队乘坐的“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时部分航线,右图为不同纬度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9.甲、乙、丙海域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分别对应图中的()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20.“雪龙号”航行过程中不同海域的水温与船舶吃水深度的变化是()①水温:乙>甲②水温:丙>乙③先变深再变浅④先变浅再变深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丙处在副热带海区,表层海水盐度最高,①对应丙海域;甲处在极地海区,表层海水盐度最低,③对应甲海域;乙在赤道附近海区,盐度居中,②对应乙海域;甲、乙、丙海域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分别对应图中的③②①,故选D。【20题详解】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甲乙丙三处表层海水温度最高是乙,然后是丙,最低是甲,①正确,②错误;表层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增,因此“雪龙号”从南极洲中山站到上海基地码头航程中海水的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③正确,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A。【点睛】一般情况下,海水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大,浮力大,轮船吃水深度越浅,海水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小,浮力小,轮船吃水深度越深。足迹化石可反映造迹生物的习性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下图示意某地区部分代表性足迹化石形态。其中,甲足迹化石反映了造迹生物利用前肢或后肢触底推动身体在水下撑行的行进方式,与乙、丙足迹化石的造迹生物生活环境迥异。完成下面小题。21.中生代()A.我国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格局B.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C.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D.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造煤期22.若地壳稳定,根据足迹化石特征可推知该地()A.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湿 B.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湿C.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干 D.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干【答案】21.A22.C【解析】【21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A正确;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的是新生代,B错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是在古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盛,是古生代,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由材料“甲足迹化石反映了造迹生物利用前肢或后肢触底推动身体在水下撑行行进方式,与乙、丙足迹化石的造迹生物生活环境迥异”可知,甲足迹化石生物生活在水生环境,乙丙的足迹化石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因此,可推知,甲到乙的过程中气候变干,水体环境面积缩小,A错误,C正确;乙丙动物生活环境为陆上环境,根据足迹特征无法推知气候的变化,BD错误,故选C。【点睛】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首先应是在潮湿的环境留下脚印,另外,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环境,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整体搬迁。完成下面小题。23.图示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科技发展水平低24.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整体搬迁的该村最适宜选址在()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23.C24.A【解析】【23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个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以及资源消耗等的能力,首要影响因素为资源。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提到了土地资源,再从图文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可以判定,该地为乡村地区,有直接关联的就是土地,那么,土地生产力低就是该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的主要体现,土地生产力低通常表现为土壤贫瘠、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些都会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人口密度大、经济规模小、科技发展水平低虽然也会对区域环境承载力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首要影响因素,对其影响有限,所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2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M县制定的是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因此生态搬迁不考虑N县的乙地,B项错误;设问要求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根据图中的时令河和绿洲,可以推测该地水资源匮乏,而甲地有河流流经、绿洲面积大且居民点密度小,因此甲地是生态搬迁的首选之地,A项正确;丙地居民点密度大,绿洲面积小,不适宜进行生态搬迁,C项错误;丁地有地质公园,需要重点保护,不适宜布局村落,D项错误。故选A。【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资源消耗等人类活动的极限值。它是一个衡量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重要指标,体现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 B.工业园区C.住宅 D.物流园区26.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答案】25.A26.D【解析】【25题详解】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项错误。【26题详解】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故A、B、C错误。【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7.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效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8.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27.B28.C【解析】【27题详解】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28题详解】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点睛】本题以安徽省常住人口的时间变化为线索,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给图文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判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风速昼夜间都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山谷风现象。下图为“湟水谷地某地段山谷风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9.湟水谷地该地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大致是北京时间()A.6时前后 B.11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3时前后30.该地山谷风的风速差异及其原因是()①山风大于谷风②谷风大于山风③夜间同高度的山坡与谷地上空温差大④白天的太阳辐射强于夜间的地面辐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解】根据所学热力环流知识可知,白天吹谷风,空气沿山坡上升;晚上吹山风,空气沿山坡下降。据图可知,该地存在两种风,一种为偏西风,一种为偏东风,由此可以判定两地风向势力强弱相互转换时,便是山谷风的山风和谷风转换之时,两者交点一个在晚上23时前后,另一个在白天11时前后,所以先排除A、C两项;湟水谷地地区白天应吹谷风,晚上应吹山风,由此可确定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大致是北京时间白天11时前后,而非夜晚23时前后,B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B。【30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湟水谷地地区白天应吹谷风,晚上应吹山风。再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北京时间白天11点以后该地风速较大,夜晚23时以后该地风力相对较小,说明白天风力强于夜晚,即谷风大于山风,①错,②对;夜晚时风力较弱,说明山坡与谷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也就证明了山坡与谷地的温差小,所以夜间同高度的山坡与谷地上空温差小,③错;白天风力强盛,说明太阳辐射强烈,山顶升温快,与谷地温差大;夜晚风力弱,说明其夜晚的地面辐射弱,温度低,山坡与谷地温差小;白天风力又大于夜晚风力,说明白天的太阳辐射要强于夜间的地面辐射,④对。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要明确山谷风的成因及特点。山谷风白天吹谷风(从谷底吹往山顶),晚上吹山风。其主要原理是: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的热力差异。白天山顶受热多,空气增温,气压低,所以风从气压高的谷底往上吹,晚上正好相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图1为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3分别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两处植被景观。(1)亚马孙平原植被类型为_______,图2中的高大乔木树基具有_______现象。巴西高原的植被类型为_______,图3植被特征指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2)图1中洋流按性质属于_______,对沿岸气候起_______作用。(3)亚马孙平原的土壤土层深厚,分析其主要原因。(4)简述亚马孙平原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答案】31.①.热带雨林②.板(状)根③.热带草原④.干湿季分明(降水季节变化大)32.①.暖流②.增温增湿33.终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强烈;植被茂盛,生物风化强烈;平原地势平坦,流水沉积作用强;34.气候湿热,雨林广布;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城镇稀少;开发历史短。【解析】【分析】本题以“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洋流、土壤、人口分布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因此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图2中的高大乔木树基具有板状根现象,这是热带雨林中很多树木的一种特殊适应,有助于树木在竞争阳光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光照;巴西高原纬度低、地势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区,因此其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这种植被的特点是草本植物居多,树木较少,反映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干湿季分明,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短暂而强烈。【小问2详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巴西位于南半球,沿海有一支向南流动的洋流,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这是巴西暖流。暖流的性质是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它会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这使得巴西沿海地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气候较为湿润。【小问3详解】依据亚马孙平原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及其地形进行推测可知:亚马孙平原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速了岩石的分解,使得土壤颗粒更加细小,土层更加深厚;亚马孙平原地区植被为为热带雨林,植被茂盛,生物风化作用强烈,植物的生长和死亡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进一步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和土层厚度;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容易沉积,这也使得土壤土层更加深厚。【小问4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及其所在地区可知,亚马孙平原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气候湿热,雨林广布,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其次,该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匮乏,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再次,城镇稀少,人口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较大的社区;最后,该地区开发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有限,导致人口分布较少。3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图1为我国西南与东南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乙城市的气候资料。(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上游、下游的流水地貌存在显著差异,上游多____地貌,下游多____和三角洲地貌,其直接原因是不同河段河流的____差异,导致流水作用存在差异。(2)甲地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说出其主要的形成条件。(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乙地5~10月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并指出乙地防御洪涝的主要工程措施。【答案】32.①.峡谷(V形谷)②.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③.流速33.石灰岩(可溶性岩石)广布,多裂隙发育;气候暖湿,流水溶蚀作用强烈。34.原因:降水量大且集中;中上游河流径流量大;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河水受海水顶托,下泄缓慢。措施: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完善排涝设施等。【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与东南亚部分区域示意图与乙城市的气候资料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与洪涝灾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显著,多峡谷(V形谷)地貌,下游地势变平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多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其直接原因是不同河段河流的流水差异,导致流水作用存在差异。【小问2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形成的。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多裂隙发育,水易与石灰岩发生反应;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暖湿,降水量大,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小问3详解】主要从来水量大(快)、排水慢的角度展开分析。读图可知,乙地位于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中上游还有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