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之内容理解和分析_第1页
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之内容理解和分析_第2页
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之内容理解和分析_第3页
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之内容理解和分析_第4页
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之内容理解和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专练之内容理解和分析

一'设题方式:

年份卷别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I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2022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II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I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

2021年一项是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n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I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2020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高考卷II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解题技巧:

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

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

比对时间词、程度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比对句中词语乎”“已经”“未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i

是否绝对等

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比对句间关系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第1页共12页

比对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二'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

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苫女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

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

王室和贵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

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

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

万个字。

西汉司马迁根据所掌握的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

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

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

“市名裁浜",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

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

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辨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

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

作用。著名的学者胡适就主张,把古史压缩两三千年。杨宽、陈梦家质疑夏代的存在,甚至

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即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多卷本的《新编中

国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从秦汉史讲起。国外的影响更甚,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

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或者是周

朝人的回忆而已,就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

了我国古代史。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

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

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

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

第2页共12页

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的针对“古史辨派”

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

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

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

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

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

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

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

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

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

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遗迹。夏商周时期的“改朝

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

切的关系,大多诸侯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飒风甚般,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

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

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

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重要地位远不止历史文化价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之

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文学、古典文献学、书法艺术等等学科和门类,都有

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

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

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可以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

包括科技史,我们都能够从甲骨文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总形与前身,所以甲骨

文的文化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

不过分。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刻记在甲骨上,所刻记内容为占卜辞,主要出自殷墟的文字。

B."古史辨派"是一个学术流派,他们对中国上古史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C."极端的做法”在文中指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做法。

D."顺风转舵”在文中指大多数诸侯国抛弃旧王朝,承认新王朝统治的行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页共12页

A.司马迁根据王室档案材料编写的《史记》,用文字详细记载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被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信史。

B.罗王之学以罗振玉和王国维为代表,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并综合了多种治学工

具,公开地质疑古史辨派。

C.殷墟甲骨文发现的"夏"字虽然可能与历史上存在的夏朝关系不大,但这一发现从一定程

度上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D.甲骨文不仅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中华文化有持续的影响力,而且对一些学

科和门类产生了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出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更是人类

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B.在清代以前,中国古代史学家对先秦史的信史体系是确信无疑的,但从清代开始,学术

界开始形成一股质疑古代史的思潮。

C.按照李学勤学者的观点,如今的学术界已经具备走出疑古时代的条件,借助已有的研究

成果,我们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时代。

D.在夏商周时期,如果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就可能沦落为新王朝的敌对国,

从而遭到讨伐,甚至可能会被灭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

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

认识。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共同展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对《诗经》的接受和认知状况,

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学、艺术蕴涵。

《诗经》图像兴起于汉代。东汉桓帝时,蜀郡太守刘褒曾取意于《大雅•云汉》中的“旱

既大甚,蕴隆虫虫”“旱越为虐,如慑如焚"诸语,绘制《云汉图》,使观者见而觉热;又

取意于《邮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诸语,画《北风图》,使观者见而觉凉。

可见,那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图像表现《诗经》意境。

唐朝时的《诗经》图像多以写实笔触求“真”,描绘冠、冕、草、木、鸟、兽、虫、鱼

诸种名物的形貌,“以图佐文”,使观者获得对《诗经》所涉“豳远”上古知识的直观认知,

《诗经》阐释史上的“图说”“图解”式样亦自此形成。如开成年间,唐文宗因卫协所画《毛

诗》草、木、鸟、兽、虫、鱼及古贤君臣之象“不得其真”,令程修己另行图绘,程修己遂

撰成《毛诗草木虫鱼图》二十卷,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远无不详,豳无不显”(朱

景玄《唐朝名画录》)。

宋元时期,《诗经》图像的类型更为丰富,在汉、唐时以描摹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之图”

基础上,增加了众多表现礼制文教的“人文之图”,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指鉴贤愚、发明

第4页共12页

治乱”的政教功能。这一时期出现了《诗经》图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一马和之《毛

诗图》卷。此图作于南宋高宗时,简淡秀逸,构思精巧,别出心裁地展现了画家对《诗经》

时代人物事件、风俗物产、典章制度等的认知、理解与想象,故脍炙艺林,为后人激赏。

明清时期,《诗经》图像蓬勃发展。模仿马和之《毛诗图》的作品大量出现,如文徵明

《豳风图》、仇英《麻风图》、董其昌《衡门图》,以及丁云鹏、郎世宁、唐岱、管希宁、张

坦、周嫌的《豳风图》等。同时,涌现出很多取材《诗经》而自出机杼之作。例如,明代画

家周臣以《七月》为素材,“图豳雅意”而绘《豳风图》,侧重描摹农闲时乡间民众“斗鸡”

的场景,展现了盛世百姓丰衣足食的升平气象。这一时期曾将《鹿鸣燕会图》《柏舟图》《豳

风八图》等用于世俗生活中,或贺秋闱高中,或祝寿辰,从而淡化了《诗经》图像的政教色

彩,赋予其实用交际功能。《诗经》图像不仅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用于世俗生活中,还进入

商品经济领域,发挥着美化装饰的功用。

中国古代《诗经》图像的创作者既有帝王皇族、朝堂官员,又有文人、书画家、本草学

家、舆地学者,还有歌姬舞女、工匠技师,以及僧侣道徒等方外之士,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阶

层。作品式样既有绘画、版画,又有屏风、团扇、瓷器、漆器、刺绣等,涉及古代图像艺术

的多种门类。在题材类型方面,既有对《毛诗》诗意的整体呈现,又有对单独诗作如《豳风•七

月》的反复描画,还有对《诗经》所涉名物、典章等的“图解”。这些图像的生成、发展、

演变过程与《诗经》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中所保存的文辞,为了解《诗经》的异文、编纂

结集、流传等情况提供了线索;”以图解《诗》”的艺术呈现方式,为考察文士心态、时代

环境及《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诸问题提供了图像依据;同时,围绕这些图像,还衍生出不少

诗文和评点文字,对深入认知《诗经》学、艺术学与文化学中的相关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编自罗建新《〈诗经》图像的演进历程》)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方面,图像绘画文字著述都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学、艺

术蕴涵。

B.《诗经》图像兴起于汉代,对《诗经》阐释的"图说""图解"式样也在此时形成,到明清时

期获得蓬勃发展。

C.与汉唐时期《诗经》图像注重图解诗意与写实名物不同,宋元时期的《诗经》图像更注

重政教功能。

D.南宋马和之的《毛诗图》构思精巧,是《诗经》图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经面

世就被大量模仿。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了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诗经》图像的存在与价值。

B.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诗经》图像的演进历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第5页共12页

D.文章末段以对《诗经》图像的创作者、式样、题材类型和学术价值的概述收束全文。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者见《云汉图》而觉热,见《北风图》而觉凉,是因为两图写意地描绘了《诗经》的

相应诗句。

B.明代周臣的《豳风图》侧重描摹乡间民众"斗鸡”的场景,是取材于《诗经》的自出机杼

之作

C.中国古代《诗经》图像的创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作品样式和题材类型也丰富多样。

D.《诗经》图像的生成、发展、演变过程与《诗经》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具有多方面的价

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

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

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

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讪,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

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

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

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

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

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

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

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

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

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

“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

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

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

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

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

第6页共12页

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

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视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

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

《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

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

“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

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

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摘编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史记》的地位不如《汉书》,这与《史记》和《汉书》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无

关系。

B.不同的社会阶层喜欢不同的史书,相对于贵族阶层,平民阶层更喜欢“以文而见重”的《史

记》。

C.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希望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学习司马迁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特别推

崇《史记》。

D."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史记》的地位越来越

高。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汉唐到明清,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条理清晰。

B.第二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设问句的运用,引发了读者思考,并且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C.文章第四段引用钱钟书《管锥编》中的句子,说明韩愈相校于刘勰,更加喜欢《史记》。

D.文章在论证"据后以论前“观点时,先解释了它的具体含义,然后列举事例进行分析。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的《汉书》侧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司马迁的《史记》在叙述的同时还贯穿着对历

史的某种解释。

B.“史升汉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

因。

C.史书的地位不仅由作品本身决定,还和后来的效仿者有密切的关系,名家名作模仿者越

多,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D.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们对待《史记》和《汉书》的态度,可以窥知不同时代的学术氛围

与思想倾向。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

第7页共12页

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

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中的“忘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游艺''最

早的用法来看,它是士人通过对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儒家"六艺"的学习和实践来体

悟“至理""玩物造情”的形式,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游艺还肩负着政教功能,是执政者

治国理政的工具。如投壶,在先秦就是一种礼乐活动。秦汉时期,古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由从

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不难看出。

至建安时期,不仅游艺经历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娱乐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

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游艺开始迈入

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游”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

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艺"的活动,蕴含着"艺”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

神”(王粲《围棋》序)的文化意蕴。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

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此时不

少作品就是在文人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

游艺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受命而作和即兴而作。前者一般是受游艺组织者之命而作的。如

陈琳《武猎赋》、王粲《羽猎赋》等。后者是作者因游艺的激发产生灵感或冲动而作。如曹

丕的《戒盈赋》就表现了文人宴集时彼此即兴唱和创作的景象。这些作品是游艺和创作的有

机统一。

有些游艺文学作品通常是在游艺结束之后的某一时间,由文人之间的交流或文人独处时

的联想而完成的追忆之作。多回忆昔日游艺情景,怀念游艺中的美好体验,寄托和表达自己

的情思。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等。

建安时期,文人创作中出现了王粲的《投壶赋》和曹丕的《弹棋赋》等专门书写游艺知

识的作品。因为游艺之风的盛行,文人喜爱游艺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游艺的理性思考,所以

对游艺的类别及其历史、形制、技巧和娱乐审美功能等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作品反映出建安

文人对游艺的竞技性和专业性需求已不满足于技术和技能的层面,而要追求"艺"之道的更高

境界。

建安时期的文人游艺还培养了文人的艺术趣味,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游艺文学,使游艺

文学走向了独立。游艺文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围棋、田猎、斗鸡、弹棋、投壶、樗蒲、蹴

鞠等各种游艺活动,而且所运用的文体有诗、赋、铭、书信等。这些书写实践充实和丰富了

文学的意蕴,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与游艺的联系,开启了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二者互动关系的

新局面,对后世文人游艺和游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龙《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第8页共12页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人常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射等这些儒家所提倡的“六艺”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B.游艺文学的生成得益于建安时期游艺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地位和价值等的新变。

C.受命而作的游艺文学只是基于游艺组织者的任务要求而作,很难有自己的美好体验。

D.游艺文学涉及的游艺活动种类很多,游艺文学内容丰富,且所运用的文体也有多种。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阐述了建安时期的游艺变化及游艺文学的生成,起到总领下文内容的作用。

B.文章阐述游艺的由来和其在秦汉时的发展为建安游艺及其文学生成提供了历史基础。

C.文章的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增强了说理的深刻性与充分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章论证了建安游艺文学对后代游艺和游艺文学的消极与积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艺既可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也肩负着政教功能,从事游艺活动的人素来受人尊敬。

B.先秦的士人游艺内容主要是儒家“六艺",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发展,内容日趋多样。

C.游艺开始迈人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使得建安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书写游艺知识之作。

D.建安时期的文人对游艺的艺术之道的追求十分看重,而对其技术与技能层而要求不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色意识属于人的自我意识。角色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权利、责任、义务及行

为规范的自觉。有了角色意识,他就会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

行为的期待,并努力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并感染周围的观众。

诗人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法国诗人雨果说过:"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

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我们看见他飞翔以后,也要看看他走路……同时是人也是超人,这就

是诗人。完全离开了人,诗人就不存在了。”无论诗人怎样为自己营造象牙之塔,无论他怎

样自诩清高,想同社会隔绝,社会的影响都是摆脱不掉的。即使他一时离群索居,甚至毁弃

文明,吃野果,穿兽皮,但他意识里沉淀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也是永远祛除不掉的。诗

人是社会的人,这是不以诗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

当下,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是奋斗者、开创者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时代。但前进的道路

不会是一马平川的,而是充满了险阻和挑战的。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与大众文化洪流的冲

击下,诗人面临着生存危机与种种诱惑,这对诗人而言是严峻的考验。这也正是一些诗人提

出“重新做一个诗人”的出发点,其实,''重新做一个诗人”也就是对诗人角色的重新认定。

这些年来的诗坛,对诗人角色的认定存在着不同主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两类:

一类是强调私人空间,认为写诗纯属自己的事,与国家、民族、他人无关,他们或者是热衷

于身边生活现象的叙述,或是在形形色色的语言实验中自得其乐;另一类是强调公共空间,

主张诗人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面对社会问题、社会变革,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9页共12页

21世纪以来,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的兴起,特别是“抗震诗”等诗潮的爆发,更是引

发了诗歌界、理论界对诗歌现状的热议。现在面对底层,面对重大的社会灾难,又提出了诗

人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姿态,或者说诗人何为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当下社会,诗人到底应该

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坚守私人空间,还是向公共空间敞开,这是每一位诗人不能不考

虑的问题。

麦克里希的《诗与公众世界》,其中谈到了一个人的私人生活与多数人的非私人生活的

冲突,谈及公众生活冲过了私有的生命提防的现象。特别是21世纪以后,互联网和大数据

带来了产业格局、认知构架、生活方式等人类诸多领域的巨大变化,开启了一场人类认识世

界与改造世界的新的重要时代转型。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扩大,全球联系不断增强,

社会间的多样性在逐渐抹平,世界在压缩,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这使得公共空间对私

人空间的渗透与挤压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

方法问题,更是涉及诗人应该如何把握世界,如何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中找到自己的

定位,也就是诗人角色的认同问题。

我以为,不宜以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把"私人空间"绝对化,

钻入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用"公共空间"遮蔽"私人空间",看不到

诗人的形象,摸不到诗人的脉搏,听不到诗人的心音,诗歌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如何在诗歌

中既坚守私人空间,安放自由的心灵,同时又向世界敞开,汲取它的博大与生机,这对一个

诗人是重大的考睑。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诗人既能坚守自己的私人空间,同时又能在社会的大变局中不

断调整自己在公众世界中的位置,从独特的角度使"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对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