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附答案)

01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特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莘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

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荏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

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

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苻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

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行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t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305

篇之首,孔子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

中于夫子”。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

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

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存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

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

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

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全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

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

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

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

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

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

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

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

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

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

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

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主题】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昔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

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

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

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

(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

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

句子是:,o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

眠的句子是:,O

7.《关雎》中的男子由“,”引起“,”的美

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8.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O,。

【答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存菜,左右流之。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辗转

反侧。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阅读理解

1∙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o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

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5.《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

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7.《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

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存菜,起什么作用?

9.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0.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

美。

1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

用?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5.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16.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

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存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

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

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7.下列对《关雎》的相关说法有错误的一项为()

A.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词,更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

谐。

B.《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思念女子的爱情诗。

C.“赋”是这一首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D.本诗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

感情奔放。

18.对《关雎》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唱一和、相亲相

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的一片情思。

B.“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点出了这个小伙子所恋的就是那位在河边采

存菜的有着美好姿态的姑娘。

C.诗歌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以增加诗歌

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这首诗写的是小伙子对心上人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

的痛苦。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苇之”的“之”指代的是“存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

1.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窈窕淑女。

4.辗转反侧采之、茎之、友之、乐之。

5.《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

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

起兴之妙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

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

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

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8.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9.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0.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

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

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1.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2.(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

美。

13.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

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

14.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来起兴,引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

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答出比兴或重章叠句

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15.《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

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

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6.A17.D18.A19.C

02兼葭

【原文】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己。

所谓伊人,在水之淡。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t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

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

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

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

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

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兼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

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

人,而心爱的人却使他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

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至『‘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

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

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

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

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

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

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

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O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

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

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

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

由,故“溯涧”“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兼葭”起兴,

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涧”“溯

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

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

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

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

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

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

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

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

之感。

《兼葭》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之,《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

思想美可见一斑。

t主题】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

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

悲的。我们不妨把《兼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

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

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

境、仙界。

【写法】

(1)运用兴的手法。

(2)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

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

(3)《兼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

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兼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

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

ZE:,o,。,。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

:。。。

5.《诗经•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

句子是:,;,。

【答案】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3.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4.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册。宛在水中让。

5.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

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

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兼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

指的是同样的人。

C.《兼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

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爱上姑娘一一追求姑娘而不得一一幻想得到

姑娘”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兼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

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

可以看作是爱情诗,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差

别。

6.对《兼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兼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

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

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

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

边,再到水中沙滩。

7.对《兼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

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

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

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泡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

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8.对《兼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

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

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

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

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

押韵,奇句不押韵。

9.下列对《兼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

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

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

的绝望情绪。

【答案】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

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

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

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B5.D6.A7.D8.C9.D

03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

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

浆中!

【赏析】

《椰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邺风》,式作语助,微为黄昏,字面

意思就是暮色昏暗天要黑了。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

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

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

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

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

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主题】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

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

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写法】

(1)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2)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

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

子:,?,

2.《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

子:,?,?

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

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

是:,?,?

【答案】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平泥中?

3.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阅读理解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

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答案】

1.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

的满腔愤懑。

2.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

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3.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

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

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4.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5.C

04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

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

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

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

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

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

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

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

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

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

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

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

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

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

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

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

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

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

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

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

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

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

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主题】

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写法】

(1)采用倒叙手法。

(2)全诗除采用《诗经》惯用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

(3)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热切急盼之

情和望穿秋水、音信全无之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

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

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yntt,?•»

【答案】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3.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

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

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俳恻,婉转动人,即使穿

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t答案】

L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

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

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

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C

0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

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

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

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t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

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

赠给他这首诗。

这虽然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但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

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

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

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

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

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尤

其是诗中的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

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

对仗,颔联散行。这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又体现了不为儿女情长而牵挂的

宽阔、豁达胸怀。

【写法】

(1)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2)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

达。

(3)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

的诗句:,O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

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o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

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

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

爽朗的胸怀的诗句:,C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

:,。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为儿女之情所牵挂的诗句

:,。

【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

境遇“—”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

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

赏析。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

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

心情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