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空定位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背景(1)礼制的产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新思想萌发: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2.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导火索: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实行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实行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3)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又主动参与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1)唐朝的法律①发展: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③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2)唐朝的教化①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儒学的基层渗透: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①发展历程:北宋目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球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②影响: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面具有约束力,重点理解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发展的趋势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特点:礼法结合、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原因:吸取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儒法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影响:积极: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伦理;

以礼入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礼法结合,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漠。

重点理解

★中国古代法律及法律儒家化的趋势1、汉代: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开始援儒入法,以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封建专制统治。2、魏晋设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属为量刑原则。3、唐代(唐律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特别重视“孝”,

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大唐开元礼》建礼仪

制度集大成,律令儒家化基本完成;唐代社会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4、宋代沿用唐律,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南宋的民间礼教书籍是《朱子家礼》(朱熹);元代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引用唐律。5、明代《大明律)(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6、清代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明清时期“礼下庶民”,儒家伦理民间化,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民众推广

实施的。7、宋元至明清时期,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儒家的伦理规范、礼教制度走向社会化、民间化(出现了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变化趋势)。★学法指导从中国古代法制文明起源的角度认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宗法等级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2)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是以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形式完成的;

(3)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家族和宗族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备相一致;,以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物权即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学法指导(4)懂得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明确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明确理学的实质是宋朝儒学向基层的渗透,明确乡约的实质是理学深入社会基层,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以此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重点知识解读:《唐律疏议》的背景和特点1、背景:①唐朝总结隋朝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②唐初社会稳

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都已经呈现出来,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③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为唐律的制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2、特点:①以刑为主,诸法合体;②科条简要,刑罚适中;③依礼制法,礼法合一;④体例完善,结构严谨。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知情不报被视为“故纵”罪论处),而废格沮诽穷治(搁置、诽谤皇帝诏令者处以极刑)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受牵连而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二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辛未,(唐太宗)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全部回返),诏悉原(赦免)之。——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作为国家乃至百姓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教化规范,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日益神圣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俨然成为国教,对刑罚的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判定刑罚轻重的决定因素。儒家思想与刑罚互动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仁德思想在本质上与酷刑思想相冲突,客观上起到了抑制酷刑泛滥的作用;二是儒家思想与酷刑有着共同的目标——维护统治秩序,儒家思想又成为维护和推动酷刑的一种力量。于是,在刑罚上出现了儒家思想的二律背反对我国古代酷刑的抑制与推动两种不同的作用。——摘编自许便红《论儒家思想抑制与推动中国古代酷刑的二律背反》

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两则史实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补充均可,并阐述理由。)历史现象: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官吏流行用《春秋》断案,强调“论心不论迹”(按动机定罪),造成酷吏当道,罪案株连甚广的状况。材料二:唐太宗将大量死囚遣回家中过年,约定第二年回京执行死刑,由于死囚全部信守承诺,唐太宗将其死罪全部赦免。观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酷刑有抑制与推动双重作用。评析:我认同这一观点。自汉武帝尊崇儒术起,儒家思想便被逐步纳入立法、执法、司法领域,成为其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符合圣君贤主自我标榜的要求;“慎刑”原则也对不少君王产生了显著影响,如唐太宗赦免懂得感恩、讲诚守信的死囚的行为,便成为“仁君”的典范。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意识形态,在打击皇帝的政敌方面,必然对酷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汉武帝时期的王国势力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甚至部分中央官吏都有勾结,汉武帝借淮南王等谋反一案,大兴刑狱,一举铲除了诸多政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的酷刑,看似有着相互矛盾的影响,其实质统一于巩固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礼与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历史现象: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官吏流行用《春秋》断案,强调“论心不论迹”(按动机定罪),造成酷吏当道,罪案株连甚广的状况。材料二:唐太宗将大量死囚遣回家中过年,约定第二年回京执行死刑,由于死囚全部信守承诺,唐太宗将其死罪全部赦免。观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酷刑有抑制与推动双重作用。评析:我认同这一观点。自汉武帝尊崇儒术起,儒家思想便被逐步纳入立法、执法、司法领域,成为其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符合圣君贤主自我标榜的要求;“慎刑”原则也对不少君王产生了显著影响,如唐太宗赦免懂得感恩、讲诚守信的死囚的行为,便成为“仁君”的典范。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意识形态,在打击皇帝的政敌方面,必然对酷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汉武帝时期的王国势力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甚至部分中央官吏都有勾结,汉武帝借淮南王等谋反一案,大兴刑狱,一举铲除了诸多政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的酷刑,看似有着相互矛盾的影响,其实质统一于巩固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当堂检测1.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