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1页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2页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3页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4页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对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阐述,明确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即“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并探讨其在煤炭行业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参考。接着,本文将重点研究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还将讨论循环经济在煤炭企业中的推广障碍及其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以期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共同推动煤炭行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方向迈进。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其基本内涵包括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以及近年来延伸出的修复(Remediate)和再生(Regenerate)等更深层次的策略。在煤炭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炭开采与加工过程应当遵循减量化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与设备,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和选煤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始资源的消耗和开采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在生产管理上,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煤炭企业在废弃物处理上要积极推行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如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等副产品应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如煤矸石可用于制砖或发电,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工业生产和农田灌溉,瓦斯则可通过抽采利用作为清洁能源。煤炭企业还应在修复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对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实现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并积极构建产业共生体系,打破传统产业链条的线性结构,形成上下游产业间的物质闭环流动,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旨在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一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分析在煤炭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的案例众多,本章节将重点分析几个成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以期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某煤炭企业通过改进开采技术,减少了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同时,该企业将产生的煤矸石和矿井水进行综合利用。煤矸石被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如砖块和混凝土,而矿井水则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家煤炭企业专注于煤炭的深加工,通过煤化工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多种化工产品,如甲醇、二甲醚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煤焦油和焦炉气也被有效利用,转化为其他化工原料或能源产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产品链。一些煤炭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在保持煤炭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减少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还降低了环境污染。循环经济的实施还需要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例如,一些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废物交换,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4.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在煤炭企业中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需要明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少、再利用、回收”。基于这一原则,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煤炭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煤炭的利用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煤矸石、煤泥等,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例如,煤矸石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煤泥可通过干燥处理后作为燃料使用,实现废物的有效利用。煤炭企业应积极探索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等,减少对传统煤炭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建立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形成产业链闭环。例如,煤炭企业可以与化工、建材、电力等相关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废物交换,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利用效率。煤炭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体系。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策略实现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与创新,更需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与行动方案。以下列举了煤炭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技术革新是推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应加大对清洁开采、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同时,装备升级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节能型采掘设备、智能化选煤系统以及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与废弃物减量化。煤炭企业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系统规划,构建涵盖煤炭开采、加工、利用、废弃物处置的闭合循环链条。提倡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将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形成资源共享、物质循环利用的共生网络,如建立煤矸石发电厂、矿井水处理回用系统、煤泥制砖等项目,实现副产品和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包括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废弃物排放控制、循环经济绩效考核等,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企业日常运营决策之中。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及地方的循环经济扶持政策,申请相关补贴、税收优惠等,同时,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引领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在不同产业间的有效转移与利用。鼓励与社区、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环保教育与公众参与活动,提升全社会对煤炭循环经济的认知与支持。培育循环经济专业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提升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营造绿色企业文化,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企业价值观,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循环经济工作氛围。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系统规划、政策引导、社会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多元策略,构建起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6.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效益评估7.结论与建议煤炭企业在实现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措施,煤炭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煤炭企业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实现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多元化经营转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再者,技术创新是推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政策支持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煤炭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同时,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动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例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依法经营,减少环境污染。再者,煤炭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形成全员参与的环保氛围。煤炭企业应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转变发展观念,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推动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9.附录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来源于煤炭企业的年度报告、政府公告、行业研究机构以及实地考察。数据分析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SWOT分析等。本部分提供了国内外成功的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包括其运营模式、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这些案例旨在为本研究提供实践参考。本研究对多家煤炭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实践经验。访谈记录在此部分详细展示。本部分汇编了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以便读者了解政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些假设和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本部分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如样本数量、数据来源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这些文献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列表在此部分列出。本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用于收集煤炭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意见。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部分展示。本研究使用了多种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如SPSS、Excel等。本部分对这些软件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简要说明。参考资料:煤炭行业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该行业面临着许多问题。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增强行业竞争力。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实施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脱钩,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煤炭行业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以下是几种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煤电一体化模式:将煤炭生产和电力生产相结合,实现煤电联产。同时,通过加大煤炭深度转化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洁净煤技术模式: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基多联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以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模式:对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如煤矸石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发电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循环型工业园区模式: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发展相关产业,如化工、电力、建材等,实现资源共享和废物利用最大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伴生资源,如煤层气、矿井水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采用洁净煤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循环型工业园区模式,实现煤炭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循环经济是解决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煤电一体化、洁净煤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未来,煤炭行业应继续深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型步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煤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能源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需要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旨在探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以期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煤炭开采环节:采用绿色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利用废石生产建筑材料等。洗选加工环节:优化洗选加工工艺,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对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再利用,例如生产煤焦油、煤气等。运输销售环节:采用绿色物流技术,减少煤炭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开展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贡献等方面。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评价。评价意义:通过评价,可以帮助煤炭企业识别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某大型煤炭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采用绿色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优化洗选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开展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该企业还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企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难点。例如,绿色开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物流和供应链的制约,需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政府方面:加大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包括财税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加强环保监管,督促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开采和加工技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企业方面:深入研究和推广绿色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意识;优化洗选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公众方面: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发挥监督作用,促使煤炭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文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明确了煤炭企业在各个环节上的改进和创新方向;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煤炭企业,其适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存在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未来可以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和实用的评价体系,为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指导。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021年0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们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就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从理论上讲,“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1)产品的绿色设计中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绿色设计包含了各种设计工作领域,凡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认识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绿色设计具体包含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产品基本功能属性的同时,还要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物质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即在资源开发阶段考虑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在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阶段考虑面向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设计思想;在生产工艺体系设计中考虑资源的多级利用、生产工艺的集成化标准化设计思想;生产过程、产品运输及销售阶段考虑过程集成化和废物的再利用;在流通和消费阶段考虑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命周期末端阶段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废物的再回收、再循环。(3)生态环境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即环境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空间、环境资源的再修复,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于再利用和再循环之间的界限,要认识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具有以下局限性:其一是再利用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废弃物再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最终的处理量,但不一定能够减少经济过程中的物质流动速度以及物质使用规模。其二是再利用本身还不能保证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活动。因为运用再利用技术处理废弃物需要耗费矿物能源、水、电及其他许多物质,并将许多新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其三是如果再利用资源的含量太低,收集的成本就会很高,再利用就没有经济价值。循环经济“3R”原则的排序,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思想进步的三个历程:第一阶段,认识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弃物提高到要求通过末端治理净化废弃物;第二阶段,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要求进一步从净化废弃物升华到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废弃物;第三阶段,认识到利用废弃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弃物到减少废弃物的质的飞跃。与此相应,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同的思想认识导致形成三种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一是线性经济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二是仅仅让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起作用的资源恢复方式;三是包括整个“3R”原则且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式。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应注意到,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投资、还有运行成本,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施循环经济是以“3R”为基本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实践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作为实践的指导。循环经济是较为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其基本工具是应用系统分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学科。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济思维理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违反了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像石油、煤和淡水等多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对此不加考虑,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是竭泽而渔。生产向自然界排出废弃物,生态系统的容量有限,不考虑这一点就是自毁基础。所以经济生产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同样,社会消费也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必须遵循基本的生态客观规律,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考虑,取得系统内各主体的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其生产中具有生态系统的成本。任何一个工业生产者在投资时,必须考虑自身资金情况,而借贷就需考虑偿还能力。同样,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应该有一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生态成本,是指进行经济生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以河流取水为例,传统工业取水,只考虑取水的工程、机械和人工的成本,而不考虑水资源的成本,并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认识相对水是富有资源时是对的,如取用海水;但如在取水后形成断流,破坏了下游生态系统,就不仅水资源有成本,而且有高昂的水生态系统成本;而向水中排污,破坏了水的质量,这是另一种用水,同样有高昂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应该有一个总量控制的概念。如从河流取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数百例统计研究,得出在温带半湿润地区从河流中取水不应超过河流水资源总量40%。即从整条河流中取用水资源总量40%以下的水,不至于造成断流,或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情况下,可以保持河流的自净能力。传统经济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闭环经济,形成合理的封闭循环,它要求人类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在循环经济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要求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弃物后的治理上。对生产过程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鼓励再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卸、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反对一切一次性用品的泛滥,鼓励人们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资源,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循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级再循环。也称为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循环用来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利用废钢铁生产钢铁。第二种是次级再循环或称为次级资源化,是将废弃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产品的原料的再循环过程,如将制糖厂所产生的蔗渣作为造纸厂的生产原料,将糖蜜作为酒厂的生产原料等。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企业必须有经济效益的支撑,必须盈利,必须不断地增值扩大,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因此回收废金属、废电子、废塑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企业来说,香港回收这些废品又比国内回收更具有经济意义,以为为企业减少关税支出,同时又环保节能,可谓一举多得。“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所谓“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的。这就能在源头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例如,我们使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使包装简单实用而不是豪华浪费;使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最少。要求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使用。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弃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集中区域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构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以生态园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形式,通过产业的合理组织,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在废物交换、资源综合利用,以实现园区内生产的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形成循环型产业集群,或是循环经济区,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3)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构筑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通过建立城镇、城乡之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循环经济圈,在整个社会内部建立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能量大循环,包括了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构筑符合循环经济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1)资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在农业生产领域,一是通过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如推广套种、间种等高效栽培技术和混养高效养殖技术,引进或培育高产优质种子种苗和养殖品种,实施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都能够提高单位土地、水面的产出水平。通过优化多种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沟渠等输水系统,改进灌溉方式和挖掘农艺节水等措施,实现种植节水。通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实现养殖业节水。二是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先进实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元素等农作物高效生长所需条件,改良土壤肥力。(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耦合农业循环产业链,是遵循自然规律并按照经济规律来组织有效的生产。包括:一是种植——饲料——养殖产业链。根据草本动物食性,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天然饲料功能,构建种养链条;二是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通过畜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将猪粪等养殖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和沼液,可向农田、果园、茶园等地的种植作物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畜禽粪便发酵后的沼渣还可以用于蘑菇等特色蔬菜种植;三是养殖——废弃物——养殖产业链。开展桑蚕粪便养鱼、鸡粪养贝类和鱼类、猪粪发酵沼渣养蚯蚓等实用技术开发推广,实现养殖业内部循环,有利于体现治污与资源节约双重功效;四是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产业链。在控制放养密度前提下,利用开放式种植空间,散养一些对作物无危害甚至有正面作用的畜禽或水产动物,有条件地构筑“稻鸭共育”、“稻蟹共生”、放山鸡等种养兼容型产业链,可以促进种养兼得;五是废弃物——能源或病虫害防治产业链。畜禽粪便经过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用能,用于照明、取暖、烧饭、储粮保鲜、孵鸡等方面,还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开展灯光诱虫等用途。农作物废弃秸秆也是形成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料,可以加以挖掘利用。(3)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是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实行清洁养殖。运用沼气发酵技术,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处理,化害为利,生产制造沼气和有机农肥;控制水产养殖用药,推广科学投饵,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探索生态互补型水产品养殖,加强畜禽饲料的无害化处理、疫情检验与防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采取生物、物理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土壤的农药毒素的积累;采用可降解农用薄膜和实施农用薄膜回收,减少土地中的残留。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赵家荣告诉媒体:经过近10年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6%,比2005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4年,我国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2014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从业人员2000万人,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近5亿吨,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节能近2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5亿吨。”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一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化。“十三五”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到循环经济,一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本身成效的指标体系,比如资源产出率等;二是评价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绿色化程度贡献的指标。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伴随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等的深入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将加快形成,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由于清洁生产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后者通过并实施后,将会和前者产生一些矛盾,有人认为应废除前一个法律。例如,前者规定,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后者规定,国务院发改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循环经济工作。而2003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已经撤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却没有撤销该部门。这就产生了发改委和地方经贸委的管理真空问题。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应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注重技术标准而不是具体技术。政府在制定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法规政策时,应当注重规定最终产品的指标含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的指标含量,而不是直接规定企业必须使用某种具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只有才能使不同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技术创新平台。否则,就容易限制企业多路径的创造力。控制标准尽量贴近最终用户,同时鼓励上游行业创新。贴近终端用户的标准规定,能使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分销渠道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各种中间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而且,避免废弃物污染的工作从上游入手,往往会减轻下游的很多压力。应当多制定一些鼓励上游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反过来说,如果从下游入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上游各个生产环节对产品和部件或多或少地规定了其材质属性以及产品构造,就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构成许多复合型的约束条件,使得下游企业的治理或改造成本增大,难度提高。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多阶段加以推进。产业投资循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节奏,即投资—经营—回报—积累—再投资。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当考虑到相关行业的产业投资循环节奏,而不应一味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标准的环保技术,甚至不顾及其应用成本。如果考虑到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以针对循环中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导向性政策,如在投资环节,设立设计和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在经营环节,设立生产、运输和回收利用方面的环保标准;在回报与积累环节,设立提留环保基金比例的政策;在再投资环节,设立更高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从而使企业能够在长期的投资、生产、经营循环中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由于所制定的相关法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对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这就使技术创新竞争在未来的企业市场竞争中成为一个主要的竞争点,能够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相反,如果制定的法规很急迫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环保标准的生产技术或高标准的污染治理技术,而不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能会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规避这些法规上,而不是如何创新与变革现有的技术,这最终会导致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创新。整合协调有技术关联的法规政策。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应避免把行业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而应当把技术性质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这是因为,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是变革许多现行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技术,而行业之间的技术影响往往不是垂直而是交叉扩散的。比如,塑料工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家庭日用品等许多行业的发展,通讯行业的技术发展会直接影响证券、航空、军工等行业的发展。以技术性质作为主要划分标准来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属于循环经济的教育文化产业,属于最为活跃的经济因子,和最为重要的经济因子;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动态支撑,具有绿色循环经济上限和下限的动态限制要求;所有的可循环资源再利用和再制造都需要经济投入,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有价值,必须拥有一定的投入产出比,否则就是祸国殃民,欺诈公信,损毁国家利益;经历史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可遵循的科学技术规律,都是绿色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基础,失去依托,空谈循环经济,也是毫无价值的;谨防利用循环经济概念,脱离综合国力的各类政策、法律、标准、规范、信息等环境资源的投资融资开发建设行为;专业研究机构支撑。国家层面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体管所循环经济体制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经所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研究中心等,其他地方政府和高校还有若干专业机构。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