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素养考向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1.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2.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3.列举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从“历史解释”角度说明宋代儒学的发展4.结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主干梳理

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1)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突破。(3)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______,在_____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稻麦复种制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宋朝元朝〔概念阐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构成特征。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______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_和_________。③______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______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_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________的发展。五大名窑青花瓷釉里红宋元丝绸煤东京造纸业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4.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1)商品市场:面向大众的____________蓬勃涌现。(2)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3)货币发展①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______需求量剧增。②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______”,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______发行。漠北基层市场榷场货币交子主币(4)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_______、南宋______、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5)海外贸易繁荣:____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_____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______、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______、明州等。东京临安外贸税收亚非香料泉州〔概念阐释〕榷场: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边界地区设立的互市市场。宋朝向辽、夏、金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并对民间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并收税,军用物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榷场起到控制边境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和安边绥远的作用。5.经济重心南移(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____________和______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______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多北少长江下游太湖税收长途海运航线二、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的变化(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______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2)宋朝门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______。②大批出身______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______、______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家族公平竞争平民政治经济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1)宋朝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______阶层数量显著减少。(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______。(3)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______,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______关系以外的______束缚。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1)____________、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贱民雇佣契约契约人身土地买卖〔概念阐释〕租佃关系: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三、儒学的复兴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____________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______和______。2.时间:从____________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3.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______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___________________、树立___________方面的作用。经书字句佛教道教北宋中期学术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基本价值观4.代表: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______、程颐兄弟和南宋的______。(2)内容①宇宙观:认为“___”是自然界和______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②人生观:主张“_________,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③方法论:____________。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④哲学范畴: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程颢朱熹理社会存天理格物致知(3)朱熹的教育贡献: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将《_______》《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______》《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4)地位:从______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论语南宋四、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和士大夫阶层活跃。②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2)特点①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___,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②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演唱,根据______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3)代表作家:以豪放派的______、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_________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词乐谱苏轼李清照2.元曲(1)散曲: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______演唱的需要。(2)杂剧①特点:演员将成套的______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_____、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_________,就形成了杂剧。②代表作家:_________、王实甫等。③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市井散曲舞蹈故事情节关汉卿3.话本(1)背景:宋元城市中,______演出非常盛行。(2)性质: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____________。4.书法绘画(1)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_____,不拘法度。(2)绘画:绘画成就以_________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和笔墨情趣。_________、_________水平也很高。说书白话小说个性山水画意境花鸟画人物画五、科技1.三大发明(1)概况①印刷术:______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______。③指南针: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雕版毕昇军事人工磁化(2)地位:三大发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文明的进步2.科学家(1)北宋的沈括:著__________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2)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__________________,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3)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____________,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____________的记载尤为丰富。《梦溪笔谈》天文观测仪器《授时历》《农书》农业工具[特别提示]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突破的原因(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考点探究

主题1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元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问题1]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隋元大运河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提示]信息: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到大都;从走向来看,元代的大运河走向一路东移,取道山东直入大都;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需求;南方经济发展,南粮北调的需求;海上交通发达。[拓展]1.宋朝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国家政策: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②丝绸之路: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③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粮食成为重要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④榷场贸易:对峙的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⑤社会风气: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2.宋朝前后“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政策严格控制放松控制商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政府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经营时间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②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的发展。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④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2)影响①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③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⑤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⑥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主题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儒学的发展[史料二]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史料三]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摘编自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问题]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提示]特点:重视儒学的传承发展;兼容佛、道,哲理化、思辨化;重视道德;重塑信仰。使儒学趋向世俗化、平民化。[拓展]理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成为哲学理论体系。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等,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代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影响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突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典例研析

1.(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2.(2023·湖北·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年份数据户别政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A[解析]

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3.(2023·江苏·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解析]

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找到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史书要用儒家思想去指导,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4.(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A[解析]

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