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67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67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67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67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生须知:1.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70分。2.本试卷共8页。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考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2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各题均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按要求用2B铅笔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下图是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据此可知北京人()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C.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D.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比较粗糙,是经过打制而成的,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B项正确;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排除A项;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的证据是灰烬堆,排除C项;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是山顶洞人,排除D项。故选B项。2.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不同地区文化风俗 D.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因此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火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D项正确;“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3.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①、②处依次应填()A.国人暴动大禹治水 B.三家分晋平王东迁C.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平王东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成为平王东迁,D项正确;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大禹治水是三皇五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家分晋发生时间分别是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2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4.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这说明()A.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C.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现代考古发现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印证了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的远古传说,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A项正确;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传说中有夸张的内容,内容不都是真实的,排除C项;考古发现证实了部分传说,“所有传说”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城市的发展 B.生产力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兼并战争不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这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没有体现城市的发展或商业的繁荣或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CD项。故选B项。6.如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其中用于提供灌溉用水的是()A.内江 B.外江 C.都江鱼嘴 D.飞沙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分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叫内江,主要用于灌溉,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A项正确,排除B项;都江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排除C项;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除D项。故选A项。7.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信息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如“文明”“和谐”“法治”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有相似之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表格信息未反映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仅从表格信息无法判读百家争鸣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疆域图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揭竿斩木”用以形容人民起义,这一成语典故源于()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张角 D.祖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揭竿斩木”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奉命戍守渔阳,遇雨误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陈胜、吴广带领下的900多个农民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即陈胜、吴广起义,A项正确;刘邦、项羽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与材料中的成语无关,排除B项;张角领导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北伐,与材料中的成语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史记》记载,汉文帝认为没必要用很多士兵保卫安全,于是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材料反映出汉文帝()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赋税 D.提倡节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汉文帝认为没必要用很多士兵保卫安全,于是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可知,材料反映出汉文帝提倡节俭,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鼓励开荒,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汉文帝减轻刑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免赋税,排除C项。故选D项。11.以下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是()中央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春秋》等作为教材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学习经过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A.打破官府垄断教育 B.诸子百家学说兴起C.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D.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办太学,以《诗》《书》《春秋》等作为教材,在地方也设立学校,学习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表明儒学在汉代居于主导地位,C项正确;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是孔子创办私学,排除A项;诸子百家学说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题干也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秦朝西汉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秦朝设监察御史、郡监,郡县官员向上级汇报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汉代建立刺史制度,郡设置督邮等措施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D项正确;表格没有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打击豪强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排除B项;题干没有关于促进经济交流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秦的灭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的盛世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故①处英填写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秦的灭亡,排除A项;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道教,排除D项。故选C项。1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结合所学,下图反映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汉代丝绸之路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代开创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到达了欧洲的大秦。促进了中西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达成了中西友好关系,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促使了丝绸之路的产生,但是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排除A项;玄奘西行指的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至印度,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D项。故选B项。15.我国有很多诗人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对杰出历史人物的敬仰,下侧诗作敬仰、怀念的人物是()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周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诸葛亮凭借才智,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盖世功业,他创造的八阵图,成就了千古英明。C项正确;刘备是蜀国皇帝,孙权是吴国皇帝,周瑜是吴国大将,都与八阵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关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八阵图》作者】杜甫【朝代】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A.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B.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孙刘联军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D.使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割据的状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曹操军”、“孙权、刘备军”、“赤壁”、“三分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该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不是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的战役,而不是曹操获胜,排除B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割据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17.秦和西晋两个朝代的共同之处是()①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②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及生成③王朝存在的时间短暂④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故①正确;②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八王之乱,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故②错误;③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灭亡,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两个王朝存在的时间短暂,故③正确;④秦朝统一后,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西晋时期留下的是行书、草书、隶书等,故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8.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汉朝时期南朝时期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粗放的耕作方式)……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A.游牧民族的内迁 B.东晋王朝的建立 C.南朝政权的更迭 D.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江南地区从汉朝的“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局面,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到得到开发、经济发展的情景,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内迁到中原地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晋王朝的建立、南朝政权的更迭,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19.以下图片出自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反映出当时河西走廊地区()①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②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③出现民族交流、交融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魏晋画像砖即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依据以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题干材料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0.下侧邮票纪念的历史人物是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纪念贾思勰主要是因为他A.撰写了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B.为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C.撰写的《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D.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C项正确;《水经注》是地理学作品,贾思勰为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21.考古•文物•历史材料一(1)材料中可佐证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的是A;可佐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的是B。(填序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材料二大盂鼎(国家博物馆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西周大盂鼎及铭文拓片(局部)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铭文内容摘译(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材料三图1居延汉简图2错金铁书刀(东汉)图3旱滩坡带字纸(东汉)1930年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出土简牍共三大批次,大多是记录兵器及屯军用品的文书书刀是汉代的文房重宝之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旱滩坡带字纸是最早的文书用植物纤维纸,说明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以下问题:①联系图1,推测图2在当时的用途;②谈谈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答案】(1)①②(2)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①人们在竹木简上书写时发生错误,需要用书刀将原字从简上削去,重新写。(在竹木简上刻字、修整竹木简、切割捆扎竹木简的绳索等)②原料易找,价格便宜,便于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便于书写记录。(或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序号:根据材料一中骨针的作用可知,可以用来佐证山顶洞人缝制衣服的是①;根据材料一中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可知可以佐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的是②。【小问2详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可知为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并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目的可知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小问3详解】①根据材料“大多是记录兵器及屯军用品的文书”“书刀是汉代的文房重宝之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可知人们在竹木简上书写时发生错误,需要用书刀将原字从简上削去,重新写。(在竹木简上刻字、修整竹木简、切割捆扎竹木简的绳索等)②结合所学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可知原料易找,价格便宜,便于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便于书写记录。(或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2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一春秋时期形势图战国初期形势图战国后期形势图(1)依据材料一,指出自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材料二秦铜诏版(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其铭文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颁布的诏书,共5行,40字。其内容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措施,选择其中一项措施,简要说明其作用。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政策的作用。【答案】(1)趋势:走向统一。(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作用:(任选其一作答)①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②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3)政策:推恩令。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形势图”“战国后期形势图”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朝实行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秦朝实行的措施是统一文字。作用:依据所需可知,①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②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小问3详解】政策: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作用: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推恩令的推行,使诸侯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削弱了侯国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23.国家治理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上》(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材料一文献相关知识内容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③,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倾邻国而雄诸侯④商鞅变法的影响:材料二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主要治水次数历史时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次数68156241620——摘编自整理自冀朝鼎《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2)依据材料二,指出治水次数最多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次数多的原因。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魏书》(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列举该事件中促进民族交融的具体措施。【答案】(1)②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④增强了秦国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汉代原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提高;等。(3)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或使用汉语;改穿汉服)【解析】【小问1详解】填表:根据材料一文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故②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③奖励军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④增强了秦国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主要治水次数”信息可得出治水次数最多的历史时期是汉朝时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提高。【小问3详解】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六宫及文武尽迁”信息可知该事件中促进民族交融的具体措施有:改穿汉服、使用汉语、迁都洛阳。24.点评历史人物材料一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后来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孔子到各国均宣传仁爱、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孔子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孔子本人也未得到重用。——摘编自骆承烈《孔子周游列国辨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分析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广泛涉猎各种古籍、档案资料,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还游历各地,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绝大多数篇幅围绕中心事件和人物展开,这是全新的创造。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人物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事迹,记载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摘编自郑志娟《求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一从司马迁写〈史记〉谈起》等(2)依据材料指出《史记》的历史地位,分别说明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材料三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故而力主起用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