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QBT 8038-2024 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_第1页
(正式版)QBT 8038-2024 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_第2页
(正式版)QBT 8038-2024 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_第3页
(正式版)QBT 8038-2024 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_第4页
(正式版)QBT 8038-2024 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QB/T803813.020.4013.020.40CCSCCSZ05QBQB/T8038—2024DeviceforobjectsurfacedisinfectionbasedonUVorUVphotocataly2024-03-29发布2024-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QB/T8038—2024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 1紫外线杀菌灯ultravioletgermicidallamp 13.2 1紫外线消毒ultravioletdisinfection 13.3 2紫外线强度ultravioletintensity 23.4 2紫外线消毒剂量ultravioletdose 23.5 2消毒周期disinfectioncycle 23.6 2消毒时间disinfectiontime 23.7 2紫外线杀菌灯有效寿命effectivelifetimeofultravioletgermicidallamp..23.8 2光催化photocatalysis 23.9 2液态光催化剂liquidphotocatalyst 24消毒效率分级 35要求 35.1外观 35.2工作环境 35.3部件和原材料 35.4性能 45.5电磁兼容 55.6安全防护 56试验方法 66.1外观 66.2试验环境 66.3部件和原材料 66.4性能 76.5电磁兼容 76.6安全防护 87检验规则 87.1检验分类 87.2出厂检验 87.3型式检验 87.4判定规则 98标志与包装 9QB/T8038—20248.1标志 98.2包装 99运输与贮存 99.1.运输 9.2.贮存 10使用说明书 附录A(规范性)消毒效率分级 附录B(规范性)液态光催化剂材料要求 附录C(规范性)物体表面消毒实验室微生物杀灭试验 附录D(规范性)物体表面消毒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 表1紫外线消毒剂量表 4表2对指标微生物的灭杀效果 4表3抑菌效果分级 表4电源适用范围试验要求 6表5检验项目 9表A.1消毒效率分级及等级标志加入正文为表1 表B.1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感官要求 表B.2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光催化抗菌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QB/T803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福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福州大学、漳州众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福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电计量检测(福州)有限公司、福建物联网应用促进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健、张子重、徐韬、戴文新、袁英姿、魏璟毅、韩闽毅、丁峰、王梅燕、左娟、林永辉、陈标玲、赵超强、张海军、林灏、兰冬寿、张荣华、朱家国、陈继胜、黄曦、曹星标。本文件为首次发布。1QB/T8038—2024本文件规定了基于紫外线及紫外光催化的物体表面消杀装置(以下简称“消杀装置”)的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运输与贮存,以及使用说明书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基于200nm~280nm波长的UV-C紫外辐射源的硬质物表连续消杀装置的设计、生产检测、销售和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6753.3涂料贮存稳定性试验方法GB/T9254.1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电磁兼容第1部分:发射要求GB/T9254.2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电磁兼容第2部分:抗扰度要求GB/T13306标牌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7988食具消毒柜安全和卫生要求GB/T18202-2000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GBGB/T23763-2009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参考文献?)GB/T26125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GB/T26572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GB28235-2020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GB/T30706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评价GB/T32092紫外线消毒技术术语GB38598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通用要求HJ2537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水性涂料3术语和定义GB/T3209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紫外线杀菌灯ultravioletgermicidallamp直接利用紫外线达到消毒目的的主要波长在200nm~280nm的特种电光源。[来源:GB28235-2020,3.1,有修改]3.2紫外线消毒ultravioletdisinfection2QB/T8038—2024利用病原微生物吸收波长在200nm-280nm紫外线能量后,其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导致细胞不再分裂繁殖,达到灭活病原微生物的目的的消毒方式。[来源:GB/T32092,2.2]3.3紫外线强度ultravioletintensity单位时间内与紫外线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紫外线能量。[来源:GB28235-2020,3.8]3.4紫外线消毒剂量ultravioletdose物体表面消杀装置在被消毒物品表面处的紫外线强度(3.3)和照射时间的乘积。常用单位为毫焦每平方厘米(mJ/cm2)或者焦每平方米(J/m2)。3.5消毒周期disinfectioncycle消杀装置实施一次消毒操作处理达到消毒要求的全过程。[来源:GB28235-2020,3.10]3.6消毒时间disinfectiontime被消毒物品在消杀装置消毒段被紫外线辐照的时间。[来源:GB28235-2020,3.11]3.7紫外线杀菌灯有效寿命effectivelifetimeofultravioletgermicidallamp新紫外线杀菌灯(3.1)的紫外线强度(3.3)值降低到本文件规定的70%时的累计点燃时间。[来源:GB28235-2020,3.12,有修改]3.8光催化photocatalysis在一定波长光源照射下,所产生的催化作用。[来源:GB/T23763-2009,3.4]3.9液态光催化剂liquidphotocatalyst具有光催化性能的材料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液。3QB/T8038—20244消毒效率分级根据消杀装置达到5.4.1所要求的最小紫外线消毒剂量(即20mJ/cm2)所需的最短消毒时间,对消杀装置消毒效率分为3个等级,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5要求5.1外观消杀装置表明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毛刺、变形和污染,表面涂镀层应均匀,不应起泡、龟裂、脱落和磨损,金属零部件表面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内胆应耐热、平整、光洁;内角宜为弧形结构,宜采用反光性能较好的材料。5.2工作环境5.2.1工作条件温度:5℃~40℃。相对湿度:15%~60%。大气压力:86kPa~106kPa。5.2.2电源适应性电源电压在(380±38)V或(220±10%)V,频率(50±1)Hz范围内,消杀装置应能正常工作。5.3部件和原材料5.3.1紫外线杀菌灯5.3.1.1紫外线强度应符合GB28235-2020中4.1.1.2的要求。5.3.1.2紫外线强度波动范围在开机5min后,正常工作状态下紫外线强度变化应达到稳定,波动范围不大于均值的±5%。5.3.1.3紫外线杀菌灯有效寿命低压高强汞/汞合金灯在连续运行或开关频率不超过4次/d的运行条件下的有效寿命不应低于12000h,其他形式的紫外线杀菌灯有效寿命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5.3.2液态光催化剂材料使用的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感官、光催化抗菌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有害物质限量均应符合附录B要5.3.3电缆及电线连接紫外灯和电子镇流器的电缆及电线应具备抗紫外性能或防止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暴露紫外灯下的电缆及电线应覆盖耐紫外线老化的保护层,如采用聚四氟乙烯、金属、陶瓷等材料。5.3.4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4QB/T8038—2024除紫外灯管外,消杀装置限用物质的限量应符合GB/T26572的要求。5.4性能5.4.1紫外线消毒剂量用紫外线消毒时,经消杀装置的最短消毒周期处理后,应使用物体表面接受的紫外线消毒剂量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量,数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紫外线消毒剂量表≥5.4.2消毒效果5.4.2.1实验室微生物杀灭试验在实验室温度为20℃~25℃,开机作用至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最短时间,对指标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应符合表2规定。表2对指标微生物的灭杀效果大肠杆菌噬菌体MS2(ATCC15597或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Poliovirus-1)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ATCC10231或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ATCC16404表2对指标微生物的灭杀效果(续)QB/T8038—20245.4.2.2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在现场自然条件下,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条件进行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开机作用至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最短时间。经模拟现场试验对被试物体表面上污染的指标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应不应小于3.00,现场试验对被试物体表面上污染的自然菌杀灭对数值应不应小于1.00。5.4.2.3光催化剂制品抑菌率使用了液态光催化剂的消杀装置,应在现场自然条件下,经紫外光催化消毒处理后的物体表面光催化剂制品,在一定波长光照条件下抑菌性能应符合表3规定。表3抑菌效果分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5.5电磁兼容5.5.1抗扰度消杀装置的抗扰度应符合GB/T9254.2的规定。5.5.2无线电骚扰消杀装置的无线电骚扰应符合GB/T9254.1的限值要求。在产品标准中应明确规定选用A级或B级的无线电骚扰限值。5.6安全防护5.6.1噪声整机运行时,设备噪声不应大于65dB(A计权)。5.6.2紫外线泄漏量6QB/T8038—2024距消杀装置周边30cm处,紫外线泄漏量不应大于5µW/cm2。5.6.3臭氧泄漏量消杀装置工作时,室内空气环境中的1h平均容许最大臭氧浓度为0.1mg/m3。5.6.4消杀装置控制消杀装置控制应具备设置紫外线累计使用时间、温度过高保护、灯管故障告警等功能,在设备完成所有正常消毒及监控功能。灯管、电容到达预设寿命或出现异常闪烁时,应有告警和停机功能。5.6.5紫外灯防护紫外灯灯箱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T4208规定的IP54防护级别。5.6.6防电击消杀装置应符合GB4793.1-2007中第6章的要求。6试验方法6.1外观用目测法进行检测消杀装置内部及外观表面。6.2试验环境6.2.1试验条件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均在下属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相对湿度:15%~60%;大气压:86kPa~106kPa。6.2.2电源适应性电源适用范围试验要求见表4,在表4规定的5个试验点各试验15min,受试消杀装置应能正常工作。表4电源适用范围试验要求123456.3部件和原材料6.3.1紫外线杀菌灯QB/T8038—20246.3.1.1紫外线强度按GB28235-2020附录A的方法测量。6.3.1.2紫外线强度波动范围设5个时间检测点,应包括开灯5min和有效消毒时间,分别测定紫外线强度,计算均值及其波动范6.3.1.3紫外线杀菌灯有效寿命按GB28235-2020附录B规定的方法试验。6.3.2液态光催化剂材料6.3.2.1感官按目视法进行。6.3.2.2贮存稳定性,按GB/T6753.3的试验方法进行。6.3.2.3抗菌性能,按GB/T30706的试验方法进行。6.3.2.4有害物质限量,按HJ2537的方法进行。6.3.3电缆及电线由原材料厂家提供相应试验报告。6.3.4限用物质的限量试验按GB/T26125的规定进行。6.4性能6.4.1紫外线消毒剂量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选取最大和最小尺寸的被消毒物,在被消毒物表面均匀选取30个点(均匀分布于被消毒物表面,可根据设计优先选取紫外剂量最弱的点)作为紫外线消毒剂量检测点。设备开启运行稳定后,使用由计量部门检定的且在有效期内的紫外线强度计,将带有透紫外滤片的检测探头置于检测点,以积分模式测试设备在消杀装置说明书中给出的最短消毒周期内该检测点所受到的紫外线剂量。6.4.2消毒效果6.4.2.1实验室微生物杀灭试验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测定。6.4.2.2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按附录D规定的方法测定。6.4.2.3光催化剂制品抑菌率按GB/T30706规定的方法测试。6.5电磁兼容6.5.1抗扰度8QB/T8038—2024按GB/T9254.2的规定进行。6.5.2骚扰度试验按GB/T9254.1的规定进行。6.6安全防护6.6.1工作噪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空载状态运行,在离开设备1m处的任一点,用声级计测得噪声值。如设备具有声音提醒、告警功能,应关闭该功能再进行噪声测试。6.6.2紫外线泄漏量按GB28235-20208.1.5.1方法测定。6.6.3臭氧泄漏量按GB/T18202-2000中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6.6.4消杀装置控制目测动作是否准确,按钮是否可靠,指示灯是否正常,是否设置紧急断开装置。在消杀装置上模拟设置灯管、电容(核实)的工作次数达到预设寿命或灯管非正常闪烁时控制系统是否会正常报警和停机。6.6.5紫外灯防护按GB/T4208的规定检查消杀装置的安全IP等级。6.6.6防电击按按GB4793.1-2007中第6章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7检验规则7.1检验分类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2出厂检验每套设备出厂均应进行检验,检验项目为5.1、5.4.1。7.3型式检验7.3.1消杀装置有下列情况下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7.3.1.1产品在设计和生产定型时;7.3.1.2生产工艺改变时;7.3.1.3主要零部件改变时;7.3.1.4产品定型鉴定时;7.3.1.5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7.3.1.6正常生产满一年继续生产时。7.3.2型式检验抽样与检验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9QB/T8038—20247.3.2.1消杀装置在设计和生产定型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的样机为一台;7.3.2.27.3.1.2-7.3.1.6的情况应进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的样机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套消杀装置作为样品进行型式检验;7.3.2.3型式检验的项目见表5。7.3.3检验项目检验项目见表5。表5检验项目序号项目条款编号要求检测方法1234567.4判定规则7.3.4出厂检验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套产品不合格;7.3.5型式检验中5.4,5.4中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为不合格;其它项目若有一项不合格时,应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只要其中有一套复检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8标志与包装8.1标志消杀装置应在明显位置固定铭牌,铭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标注内容应符合GB38598中5.1、5.4的要求,并按附录A标明消毒效率分级标志。若消杀装置使用了光催化剂,则应按5.3.2.3标明抑菌率等级。8.2包装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运输包装标签标注内容应符合GB38598中5.2的要求,并按附录A标明消毒效率分级标志。若消杀装置使用了光催化剂,则应按5.4.2.3标明抑菌率等级。9运输与贮存QB/T8038—20249.1.运输可用一般交通工具运输,运输过程中应有防雨、防震措施。9.2.贮存应贮存在无腐蚀性气体、干燥、通风的室内。10使用说明书说明书标注内容应符合GB38598中5.3、5.4的要求,在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中应特别注明被消毒物允许的尺寸,以及相应最短消毒时间等信息。QB/T8038—2024消毒效率分级消毒装置消毒效率分级划分为A、B、C、三个等级,3个等级应符合表A.1的规定。表A.1消毒效率分级及等级标志加入正文为表1AB>5,不应大于10C>10,不应大于30达到20mJ/cm2所需最短消毒时间按说明书中规定的最短消毒时间确认,并按6.4.1方法进行测试,在说明书规定的最短消毒时间内,30个点均≥20mJ/cm2,该时间方可作为消毒效率分级的依据。消毒装置的铭牌和说明书应标明消毒效率分级标志,用以提示区分不同的使用场景。QB/T8038—2024(规范性)液态光催化剂材料要求B.1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感官应符合表B.1要求表B.1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感官要求均一无B.2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光催化抗菌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表B.2要求表B.2液态光催化剂材料的光催化抗菌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有害物质限量要求QB/T8038—2024(规范性)物体表面消毒实验室微生物杀灭试验在实验室内测定消杀装置杀灭载体上试验菌所需最低剂量,以验证其杀菌性能是否达到合格标准。C.2试验设备和器材大肠杆菌噬菌体MS2(ATCC15597-B1)、白色念珠菌(ATCC10231)、黑曲霉菌(ATCC16404)和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疫苗株。b)染菌载体:边长≥18mm×18mm的玻片,或直径≥18mm的圆形不锈钢片,必要时根据消毒对象选用其他载体。c)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d)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PBS)。e)有机干扰物:3.0%或0.3%的牛血清白蛋白(用于污染状态消毒时加3.0%牛血清白蛋白制备菌悬液、用于清洁状态消毒时加0.3%牛血清白蛋白制备菌悬液)。C.3试验菌菌片的制备a)消毒试验中使用的菌片是以菌悬液滴加于染菌载体上制成。b)所用载体于染菌前应进行脱脂处理。脱脂方法如下:将载体放在含洗涤剂的水中煮沸30min;以自来水洗净;用蒸馏水煮沸10min;用蒸馏水漂洗至pH呈中性;晾干或烘干备用。c)载体经干热灭菌后,使用滴染法染菌。d)染菌用菌悬液(含芽孢悬液使用TSB配制,取第4代~第8代培养的菌悬液,含菌量约为1×109CFU/mL,可使用浊度计调整菌液浓度。然后加入等量3.0%或0.3%的牛血清白蛋白,含菌量约为1×108CFU/mL~5×108CFU/mL。e)滴染法染菌时,将经灭菌的载体片平铺于无菌平皿内,逐片滴加菌液。菌液滴加量每片为10μL。染菌用菌悬液经振荡器振荡分散处理5min,用带刻度的10μl微量进样器精确移取10μl滴染菌液,按5×5分25滴均匀分布至1cm2载体表面(10mm×10mm的正方形或直径12mm的圆形菌液切勿接触载片边缘,以免边界效应改变紫外光照射情况。滴染菌液后,染菌载体可置37℃温箱内干燥(20min~30min或置室温下自然阴干后再使用。整个制片过程载体片注意水平放置,避免倾斜造成菌液聚集,使紫外线辐照剂量不均匀。f)每个菌片的回收菌数,按活菌培养计数所得结果,应为1×106CFU/片~5×106CFU/片。C.4微生物杀灭试验操作程序a)按C.3方法制备菌片。QB/T8038—2024b)消杀装置试验时,样片每2片为一组,勿重叠并平放于无菌平皿中,若箱内容积过小,可将试验菌直接涂染于所设计消毒的物品表面进行试验,每2件为一组。c)将装有菌片的平皿放于测定架预先确定的照射位置上或对试验菌直接涂染的物品表面进行照射。若为紫外线消毒箱,其箱内应同时将所设计消毒的物品摆放至产品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最高装载量,并保证紫外线能照射到被消毒的物品表面。在消毒箱每层的内、外两个点各放一个含菌片的平皿(大型消毒箱按各层对角线在内、中、外各放一个平皿,相邻层对角线交叉摆放打开平皿盖。d)开启消杀装置进行紫外照射消毒处理。e)照射后,以无菌操作方式取出样本移入含5.0mlPBS试管内,电动混匀器震荡20s或振敲80次,分别取样液1.0mL接种于平皿,倾注TSA培养基,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进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培养72h)活菌培养计数。f)测试中,应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菌片对照)与阴性对照组(培养基对照)。g)阳性对照组,以试验用的同批菌片置室温下,待试验组消毒照射完毕后,立即将该批菌片2片分别放入含5.0mLPBS试管中,与试验组样本同法进行活菌培养计数。h)阴性对照组,以同次实验用培养基或PBS接种培养基培养,观察有无细菌生长。i)试验重复次数:消杀装置卫生安全评价检验时,试验重复3次;卫生监督抽检时,检测1次。j)每次试验中的阳性对照菌片,检测回收菌量均应在5×105CFU/片~5×106CFU/片,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阳性或阴性对照组结果若不符上述要求,该次试验作废,重新进行。C.5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按GB17988规定的方法进行。C.6结果判定各次试验对试验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对数值≥3.00,该照射时间可判为消毒合格所需照射的时间。C.7注意事项a)用浊度计测定的菌悬液浓度,只用于在滴染菌片时对菌悬液稀释度的估计。作为菌悬液含菌浓度或菌片染菌量的正式报告(如杀菌试验中阳性对照组菌悬液或菌片所含菌量必须以活菌培养计数的实测结果为准,不得使用根据比浊法判定的估计值。b)滴染时,菌液滴加量不宜过多,按方法要求控制菌片上的菌含量,并保证滴加菌液充分覆盖1cm2范围,降低细菌之间的堆叠。c)试验菌在烘干过程中,可引起部分死亡,必要时可采用自然晾干的方式。d)配制菌悬液和制备菌片时,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以防污染杂菌,影响随后杀菌试验的结果。e)用带橡皮塞的容器保存菌液时,应将其预先煮沸10min进行脱硫处理。f)制得的菌悬液和菌片,应尽快使用,尽量缩短室温放置时间。g)活菌计数因技术操作而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平板间、稀释度间)不宜超过10%。h)对异型(非直管型)、高强度型紫外线杀菌灯,或非30W功率等灯管的照射距离,应随产品用途和使用方法而定。(规范性)物体表面消毒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QB/T8038—2024根据产品的使用范围,选用相应的物体表面进行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以观测、验证消杀装置实际杀菌效果。D.2试验设备和器材b)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ATCC9372供进行模拟现场试验)。c)染菌载体(供非医疗器械表面进行模拟现场试验,按C.3.2方法和要求进行脱脂处理并人工染d)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e)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7.2)。f)有机干扰物:3.0%或0.3%的牛血清白蛋白(用于污染状态消毒时加3.0%牛血清白蛋白制备菌悬液、用于清洁状态消毒时加0.3%牛血清白蛋白制备菌悬液)。g)规格板(供除医疗器械外其他用品表面模拟现场试验及现场试验时使用;用不锈钢材料制备,中央留一5.0cm×5.0cm的空格作为采样部位)。D.3菌悬液及染菌载体的制备D.3.1菌悬液的制备使用TSB配制。取第4代~8代的TSB37℃培养的菌样。含菌量约为1×108CFU/mL~5×108CFU/mL,可使用浊度计调整菌液浓度。供物品表面模拟现场试验人工染菌用。D.3.2染菌载体的制备D.3.2.1供试载体经下列脱脂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后,烘干备用:a)所用载体于染菌前,应进行脱脂处理。脱脂方法:将载体放在含洗涤剂的水中煮沸30min;以自来水洗净;用蒸馏水煮沸10min;用蒸馏水漂洗至pH呈中性;晾干、熨平备用。b)载体经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滴染法染菌。c)载体表面人工染菌方法载体表面,菌液切勿接触载片边缘,以免边界效应改变紫外光照射情况。待自然干燥后进行试验。D.4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操作程序D.4.1杀菌试验作用时间选择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最低剂量选择1个最短作用时间,对染菌样本或供试物体表面进行杀菌试验。D.4.2照射位置的确定原则QB/T8038—2024试验前,先按B4.3方法确定染菌样本照射位置。D.4.3模拟现场试验操作程序a)试验时,将供试物体表面的30个区块(各为25cm2)置于确定照射位置使其表面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若需进行低温物体表面消杀试验,则需将供试物体预先置于相应低温环境中保持24小时,染菌供试区在低温环境中至少保持30分钟;开启消杀装置,进行消毒照射至规定时间。b)照射结束后,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止血钳样本移入含10.0mLPBS试管内;对桌面等被试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