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1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2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3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2.下图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A.冶铁技术达到古代顶峰 B.铁器使用普遍推广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区域商贸联系密切3.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这说明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B.史学新发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C.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 D.历史解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传统4.汉初,“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这一变化()A.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B.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求C.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 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5.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太学领袖郭泰、贾伟节率领太学生以弘明善恶,匡正时弊为宗旨开“清议”之风,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时之间致使“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这说明汉代太学A.体现了独尊儒学的国家政策 B.以参政议政为主要职能C.改变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生态 D.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6.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A.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B.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C.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 D.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7.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8.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9.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 D.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10.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 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 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11.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1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13.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此外还处理地方特定事务;到明代中后期,督抚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A.地方监察效能的提升 B.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C.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D.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14.明代文人归有光在为徽商程氏所作的寿序中,称扬程氏商人“蔡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即为“商而士者”,程氏家族“以读书为业”,实为“士而商者”。这反映了当时()A.士商互动引领时尚风潮 B.政局变迁影响阶层流动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儒家信仰规范商业经营15.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16.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主张绘画要“师法自然”“师造化”,提倡“唯我”“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强调“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以彰显自我性灵,抒发内心情感。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文化()A.蕴含自我独立意识 B.遵循自然变化规律C.旨提升道德修养 D.具有开放包容色彩17.下表为(苏州织造局志)中记载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苏州织造局工匠人数表(单位:人)。据此可知,清初官营作坊在生产组织上()拣绣匠挑花匠倒花匠提花匠织绸匠画匠织染局81415561总织局66106—1A.追求规模效益 B.已引入标准化的流水线C.注重分工合作 D.强调对成本的精细控制18.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各地,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的上海影星蝴蝶,亲自前往国货商场购买国货,意在借助其明星效应,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与行为,特别是引领女性更多地选用国货产品。这反映出当时()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妇女事业受到社会关注C.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 D.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19.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以及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1933年6月,毛泽东指出,要做革命工作,“第一口头讲话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A.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C.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20.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人民以空前规模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随时动员民众协助国家完成各项工作。这表明()A.新生政权群众基础广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民族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D.基层民主制度得以实现21.公元前5世纪,若有雅典公民被公民大会认为可能危害雅典,则会由公民大会投票,当票数达到规定数,此人将被流放出雅典十年。但在这十年中,若雅典需要,也可以随时由公民大会将此人召回。这反映雅典()A.力图根除氏族贵族势力 B.重视调节公民内部矛盾C.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D.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22.中世纪早期,书籍中儿童游戏的画面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到了15世纪,儿童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宗教画作中。游戏不再有罪,反而成了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表明()A.人神关系重构 B.宗教改革兴起 C.人文主义传播 D.世俗生活多样23.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新的消费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价格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这种消费选择()A促进了人类身体健康 B.加速了殖民经济发展C.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 D.推动了近代科学兴起24.1952年,在美国国务院支持下,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中东地区美国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发行。图书类别选择,由美国新闻署主导,出版物须反映美国生活的“平等主义”“家庭稳定”“理想主义”等。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对外交往渗透冷战思维 B.注重推广欧美生活方式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竭力策动“北约”组织东扩25.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说:“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人口迅速增长 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C粮食依赖进口 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奏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摘编自《宋代疑古思潮简史》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摘编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28.“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说明须史论结合。)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各有其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B项;鲁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A.冶铁技术达到古代顶峰 B.铁器使用普遍推广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区域商贸联系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结合图示可以看出铁器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说明此时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仅从图示,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状况,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铁器的分布状况,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B项;从图示中,无法得出区域商贸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3.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这说明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B.史学新发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C.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 D.历史解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史书上中并没有记载出土文物中的相关内容,因此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反映出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C项正确;ABD项的表述都太绝对了,排除ABD项。故选C项。4.汉初,“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这一变化()A.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B.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求C.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 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丞相初置员吏十五人,分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知,汉初,刺史是丞相府下属官员;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刺史“迁(监)部”,“有常治所”可知,汉武帝时期,刺史作为监察部门已经独立出来;根据材料“汉元帝时期,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总领州郡奏事””可知,此时的刺史已经是御史府下属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御史主要职责是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因此,当刺史变为监察部门的下属机构时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A项不符史实,刺史作为监察官,当初设计此制度就是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题干的变化实际上体现出汉代监察权的加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汉代监察权的强化,君主专制在强化,与儒家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东汉后期,刺史成为封疆大吏,造成地方分裂割据,但是材料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5.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太学领袖郭泰、贾伟节率领太学生以弘明善恶,匡正时弊为宗旨开“清议”之风,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时之间致使“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这说明汉代太学A.体现了独尊儒学的国家政策 B.以参政议政为主要职能C.改变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生态 D.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太学生扬清激浊,褒贬朝臣,“清议”之风盛行使“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体现出黑暗政治势力因太学生的议政被迫有所收敛,说明汉代太学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独尊儒学的“国家政策”,排除A项;太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官员而非参政议政,排除B项;太学清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而非改变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生态,排除C项。故选D项。6.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A.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B.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C.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 D.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且主要以反映批判社会现实为主,因此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A项正确;乐府诗属于文学作品,一定程度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乐府诗批判了社会现实,但能否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乐府诗反映民间疾苦,是官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之一,但不是主要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7.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8.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答案】D【解析】【详解】以剑言志的唐诗、表现陷阵杀敌的剑舞和融剑意于笔墨的狂草等倍受推崇,反映出唐代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D项正确;唐朝诗歌、歌舞、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其尚武崇侠风气浓厚,排除A项;材料无关唐朝兼收并蓄文化政策的实行,排除B项;唐诗等贵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故选D项。9.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 D.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可知,唐朝的科举制不够合理,不仅录取人数少,而且录取对象倾向于贵族子弟;根据材料“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可知宋代的科举制下不仅录取人数较之唐朝大大增加,而且越来越公平,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士族的没落开始于隋朝,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选官制度较之唐朝更公平,吸纳大量平民子弟,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只能说到宋朝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但是没有瓦解,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宋朝时曾出现“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现象。这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严重致均田制无法实行 B.地主借贷利息高使农民流离失所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 D.科举制使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zhō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富民对佃户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有降低,佃户就会另寻他路,说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减轻,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时期,就已废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无法得出地主借贷对农民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但“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1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体现出宋代的中枢机构运行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A项正确;宋代中枢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非“分权与制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过程程序严格,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并非“有效制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宋代中枢机构如何分割相权的信息,材料主要体现了宋代中枢机构运行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此外还处理地方特定事务;到明代中后期,督抚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A.地方监察效能的提升 B.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C.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D.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督抚虽然具备行政职能,但是依然受到都察院的管辖,这主要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非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监察效能提升无关,排除A项;督抚属于地方高级行政机构,非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4.明代文人归有光在为徽商程氏所作的寿序中,称扬程氏商人“蔡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即为“商而士者”,程氏家族“以读书为业”,实为“士而商者”。这反映了当时()A.士商互动引领时尚风潮 B.政局变迁影响阶层流动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儒家信仰规范商业经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人称颂程氏商人是“商而士者”、程氏家族是“士而商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出现了士商融合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士商互动和融合现象,但没体现这一现象成为时尚风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明代政局变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士商融合的现象,没有体现儒家文化对商业经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主张绘画要“师法自然”“师造化”,提倡“唯我”“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强调“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以彰显自我性灵,抒发内心情感。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文化()A.蕴含自我独立意识 B.遵循自然变化规律C.旨在提升道德修养 D.具有开放包容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主张绘画要‘师法自然’......提倡‘唯我’......以彰显自我性灵,抒发内心情感”及所学知识可知,石涛主张绘画要注重观察自然,强调自我感悟,有自己的创造和独立精神,服从自己内心感受,体现了其个性解放思想,也表明明清之际的文化蕴含自我独立意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清文化遵循自然变化规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清文化旨在提升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绘画“唯我”“一画之法,乃我自立”,不能体现开放包容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为(苏州织造局志)中记载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苏州织造局工匠人数表(单位:人)。据此可知,清初官营作坊在生产组织上()拣绣匠挑花匠倒花匠提花匠织绸匠画匠织染局81415561总织局66106—1A.追求规模效益 B.已引入标准化的流水线C.注重分工合作 D.强调对成本的精细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初,苏州织造局将完成一件纺织成品的流程分为若干道工序,并配置了相应的人员,这体现了生产组织上对分工合作的重视,C项正确;从表中的工匠人数可知,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不大,且官营作坊不以追求效益为主要目标,排除A项;标准化的流水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生产成本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18.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各地,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的上海影星蝴蝶,亲自前往国货商场购买国货,意在借助其明星效应,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与行为,特别是引领女性更多地选用国货产品。这反映出当时()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妇女事业受到社会关注C.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 D.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国货运动浪潮店卷全国各地”“影星蝴蝶……购买国货……引领女性更多地选用国货产品”表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运动蓬勃发展,体现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国货运动开展情况,无法说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国货运动”,不是“妇女事业”或“女性运动”,排除B项、C项。故选D项。19.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以及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1933年6月,毛泽东指出,要做革命工作,“第一口头讲话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A.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C.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革命伊始,毛泽东就把宣传、发动、组织和帮助群众看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毛泽东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及其在群众工作中强调要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由此可见他主张积极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反封建斗争,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业文化,排除B项;农村社会全面振兴是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战略,排除C项;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A项。20.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人民以空前规模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随时动员民众协助国家完成各项工作。这表明()A.新生政权群众基础广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民族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D.基层民主制度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人民以空前规模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这表明了新生政权群众基础广泛,A项正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之后还需镇反、剿匪、抗美援朝等,不可说已彻底胜利,排除C项;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包括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材料所述内容不仅仅限于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1.公元前5世纪,若有雅典公民被公民大会认为可能危害雅典,则会由公民大会投票,当票数达到规定数,此人将被流放出雅典十年。但在这十年中,若雅典需要,也可以随时由公民大会将此人召回。这反映雅典()A.力图根除氏族贵族势力 B.重视调节公民内部矛盾C.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D.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流放与回归决于城邦利益,反映雅典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体现了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D项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有一系列程序和法律约束,不能体现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而且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2.中世纪早期,书籍中儿童游戏的画面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到了15世纪,儿童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宗教画作中。游戏不再有罪,反而成了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表明()A.人神关系重构 B.宗教改革兴起 C.人文主义传播 D.世俗生活多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早期至15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到了15世纪,儿童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宗教画作中。游戏不再有罪,反而成了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并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相关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文主义,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文主义的传播,并非人神关系重构,排除A项;15世纪宗教改革尚未兴起,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儿童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宗教画作中,并非世俗生活多样,排除D项。故选C项。23.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新的消费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价格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这种消费选择()A.促进了人类身体健康 B.加速了殖民经济发展C.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 D.推动了近代科学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新的消费选择”“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在殖民地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了欧洲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了欧洲市场的商品种类,加速了殖民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人类身体健康”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地理大发现”是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兴起”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24.1952年,在美国国务院支持下,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中东地区美国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发行。图书类别选择,由美国新闻署主导,出版物须反映美国生活的“平等主义”“家庭稳定”“理想主义”等。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对外交往渗透冷战思维 B.注重推广欧美的生活方式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竭力策动“北约”组织东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美国)。据材料“1952年,在美国国务院支持下,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中东地区美国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发行……”,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启动“意识形态图书项目”,向海外散发以反映美国生活的“平等主义”、“家庭稳定”、“理想主义”等内容的图书,美国通过输出宣扬意识形态的书籍对苏联实行遏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对外交往渗透冷战思维,A项正确;注重推广欧美的生活方式不是美国的意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苏联竞争的一种手段,无法体现美国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排除C项;北约东扩发生在苏联解体后,排除D项。故选A项。25.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说:“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人口迅速增长 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C.粮食依赖进口 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4年的苏联。根据材料“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及所学可知,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存在粮食匮乏的问题,即便苏联农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城市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仍难以满足城市的粮食需求,而城镇人口的增长离不开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没有明确其余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排除A项;苏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以缓解粮食产量不足的情况,但材料仅涉及到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对于国际贸易的具体态度,排除C项;斯大林执政时期注重推进农业集体化生产,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农业集体化进行适当改革而非推进,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奏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2)作用: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基层组织等角度分析,如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小问2详解】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可知,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可知,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大力发展教育等”可知,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摘编自《宋代疑古思潮简史》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摘编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答案】27.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答对任意三点)28.不同点: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否定传统。评价:积极: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可知,儒学经典的缺失;根据材料“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可知,儒学自身的缺陷;根据材料“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可知,佛道思想的冲击;根据材料“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可知,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矛盾尖锐。【小问2详解】不同点: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和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可知,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根据材料“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可知,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否定传统。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和近代(中国)。积极:根据材料“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局限:根据材料“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8.“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