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__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一、单选题1.[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2.[2023·高考冲刺卷]宋代注重族规和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如:南宋袁采家族的《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为宗旨,把全书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卷。这说明()A.儒家世俗化现象得以发展B.入世思想影响到基层治理C.印刷术发展推动书籍革命D.家训形式内容更加规范化3.宋代,朱熹撰写了许多富于应用性的礼学著作,如他的《家礼》就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做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朱熹的这一做法()A.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B.有助于儒家伦理的世俗化C.印证了“理”在生活中的道理D.旨在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4.[2023·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岀的结论是()杨万里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陈造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C.农业生产技术有重大革新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5.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6.[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7.[2023·湖北部分市州元月高三调研]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8.[2023·吉林长春一模]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下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表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9.[2023·眉山市高三三模]宋太宗时期,“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北宋熙宁年间,在改革财政税收制度之前,“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说明北宋()A.重视民主立法B.商税为主要财政来源C.放松重农抑商D.商业经济影响力扩大大辽尽忠平乱功臣兼侍中赠中书令谥贞愍律公墓志铭记10.[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如图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A.崇尚佛教文化B.民族矛盾尖锐C.借鉴汉族制度D.推行蕃汉分治11.[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12.[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13.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1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15.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二、综合题16.[2023·临沂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所示: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谣谚类别引文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岐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10分)17.[2023·河北高三年级阶段检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唐后期、五代到宋朝,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占有形态中完全占据了压倒优势。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为“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甚至还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经由官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得到承认,受到法律保护。——《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材料二“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本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注1022年政府规定)——《宋会要辑稿》材料三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土地交易的特点。(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土地交易中商业契约的作用。(9分)参考答案1.解析: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北宋宝元元年到元丰元年,三路客户增加的数量大于主户增加的数量,且三路客户比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没有田产的客户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加深,故A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差别扩大,也不能反映贫富差距逐渐缩小,B、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加深,说明人们仍视土地为重要的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答案:A2.解析:据材料“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可知,儒家的社会规范逐渐融入到生活实际,规范世俗生活,说明儒家世俗化现象得以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可知,材料侧重的是儒家的行为规范融入生活实际,而非入世思想,且族规和家训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族规和家训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书籍革命,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家训内容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家训形式规范化,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将儒家三纲五常的礼仪做出详细、全面的规定,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读懂且接受,有助于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B项;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求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纲五常的世俗化,并未印证“理”在生活中的道理,排除C项;儒家伦理规范已然形成,并不需要重塑,排除D项。答案:B4.解析:据材料“却破麦田秧晚稻”“起麦秧稻田”等可知,土地实行稻麦轮作,所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故选A项;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信息是人们耕作繁忙的景象,所以不能体现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排除B项;材料中稻麦轮作属于耕作制度,不属于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项;材料只有农产品的种植,没有农产品的收获以及销售,所以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棉种植业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棉花北传的确切时间,无法反映开始,故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无法得知棉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所以排除B项;丝绸与棉布的产量的比较,材料中无直观体现,排除C项;元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以及交通发展,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带动棉纺织业在全国的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在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大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7.解析:据材料“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可知,“引黄”即将上奏的相关内容简要写出来,方便皇帝了解公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引黄”是我国古代形成的文书工作制度之一,官僚管理体制包括官僚的考核、录用、监督等内容,与材料中的文书制度内容无关,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指文官的选拔、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材料中的“引黄”属于文书工作制度,排除D项。答案:A8.解析: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材料中“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即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宴会的本质,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到曲宴对“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的重要作用,即将“曲宴”与“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之间“搭桥”。而其“搭桥”的关键在于明确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表中曲宴人员变化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武将到文臣,这反映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逐渐确立,也看出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故C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是指阶级间的变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如一,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据材料“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可知,北宋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注重采纳商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济影响力扩大,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商业改革注重商人的利益,还达不到民主立法的高度,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是本业,农业税是主要财政来源,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但重农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材料说明,排除C项。答案:D10.解析:据材料“侍中”和“中书令”可知是汉族官制,据材料“谥贞愍律公”可知来自于汉族的谥号制度,这体现了辽朝对汉族制度的学习和借鉴,故选C项;该墓志铭只涉及汉族的官制和谥号制度,没有佛教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墓志铭内容未体现民族关系,排除B项;典型的蕃汉分治如南北面官制度,材料只有辽朝汉化的特征,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根据所学及题干信息《宋论》(明确时间,该基层制度应属于宋代)“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不难判断王夫之所指为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保甲法”,故B项正确。唐朝在基层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故A项错误。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故C项错误。清初实行里甲制,故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宋仁宗废郭皇后引发了御史和谏官“跪求奏对”,说明在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谏官也任监察;由“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朝廷对御史和谏官的“相率请对”予以叫停,这反映出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不容外朝官员置疑”与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奏对”不符,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说法错误,D项排除。答案:C13.解析: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14.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