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三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三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三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三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三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附原卷扫描版大庆市后附原卷扫描版语文2024.04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及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兼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材料二: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说理是与人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EdelstonToulmin)是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低的要素。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中指出“公共说理”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一己之理由并不完全自由,需要大家共同认可。C.材料二提出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事实为根据是说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空口无凭、信口雌黄,都不具有真理的力量。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D.“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B.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太阳与风》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C.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观点鲜明,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5.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79元哪里贵了,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当之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废墟上的菜地晚乌①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开始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③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④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⑤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⑥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后来又试图用那些故事教导我正在念高中的侄女。女孩缺乏耐心,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三言两语便可让奶奶闭嘴不再说话。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⑦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⑧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⑨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⑩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生活,感到寂寥与不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让母亲极不适应。B.母亲习得了藏匿的本领,藏起工具,清理好劳动的痕迹,说明她种菜的行为并不为城里的孩子所接受。C.全文围绕着菜地来写,不仅写了母亲来到城里后与土地的“交道”,也写了年轻时母亲与土地的故事。D.母亲在废墟上种菜,因为有菜就有土,有土就有了根。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B.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被作者借用来塑造母亲形象,比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C.文中回忆了母亲在生产队里参加插秧比赛的故事,拓展内容空间的同时,也让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D.作者善于撷取日常的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这种写法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极为相似。8.“土地”作为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不仅是物质源泉,更是精神家园。请结合全文分析“土地”之于母亲的意义。(5分)9.作者晚乌在谈及创作时曾说:“散文,就是说话,要真实朴素,道出心中的欢喜与哀伤。”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答①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注]①答:箭尾。②讓闻:小的声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反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幔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鹧鸪韦庄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南禽”点题,描写鹧鸪鸟孤独地挥动锦翅傍马而飞的场景,渲染了凄清的气氛。B.颔联既写声又写形,形象地写出了眼前鹧鸪鸟哀鸣于孤竹庙前和飞翔于汨罗祠畔的场景。C.“空能画作衣”是指将鹧鸪描绣作为衣饰,与“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描述类似。D.尾联出句摹声,诗人将鹧鸪的叫声拟作“懊恼泽家”,以鹧鸪音破题,引出对句的主旨。16.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的《蜀相》中,“,”两句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融合。(2)《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正面阐述种树原理,强调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3)小刚想要使用古诗文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他可以引用“,”来再现古人使用铜镜的生活场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大自然的①就是这样奇妙无比。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段金沙江,在巍峨绵延的横断山脉里并肩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然而,就在人们认为这三条巨龙继续会以不可阻挡之势齐头向南游弋的时候,长江却在丽江境内掉头,突然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毅然地向北飘然而去,然后又折向东方,浩浩荡荡地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也许是亿万年来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冲积的结果,在长江第一湾处形成了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沿着逶迤的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②,而且把江水染得翠似碧玉。柳林外面,是一片平畴沃野,那弯弯曲曲的田埂,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图。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那莽莽苍苍的气势,与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使妩媚秀丽的第一湾又平添了许多的雄伟和阳刚。正是长江第一湾,弯出了举世惊羡的壮丽风光。正因为有了这次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里的磅礴气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三段有“微微、弯弯曲曲、莽莽苍苍”这三个重叠形式,试比较它们和“微、弯曲、莽苍”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乘车、买票、购物……移动支付应用于经济活动多个环节和场景,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但是,①。比如,不太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等群体会面临不便;许多来华的外籍游客和商务人士仍习惯通过刷卡或现金方式支付,支付习惯差异也让他们面临一些不便。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②。一方面,要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提升电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多的支付便利。比如,可以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完善适合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场景,同时对其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另一方面,需持续规范商户现金服务,推动商户③,满足不同群体支付偏好。提高支付服务,旨在以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图书馆内不可以高声喧哗,请保持安静。B.他这次表现得还可以,像个战士的样子了。C.诺如病毒病程一般比较短,大部分人二到三天就可以自愈。D.你这张嘴真可以,驳得他们哑口无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提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强调求学者需进入各级学校,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而陆游则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8页共8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答案】B【解析】A项“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C项“不是说理”错误,材料二中“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是显得不是,其实是说理。D项材料一中的“平等”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对话时的正确态度,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材料二中的“平等”是针对所说之理而言,指任何观点主张都是平等的,因为说理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都可以再说理。2.【答案】C【解析】“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错误,材料二说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说理并不一定能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3.【答案】D【解析】“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4.【答案】B【解析】依据是数据、事实、证据,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5.【参考答案】①说理者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对网友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每点2分,满分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6.【答案】B【解析】“说明她种菜的行为并不为城里的孩子所接受”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孩子不接受母亲的种菜行为,文中提到“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说明孩子是理解母亲的行为的。7.【答案】B【解析】塑造母亲形象时没有心理刻画。8.【参考答案】①土地为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感。母亲在废墟上开辟的土地为她带来了收获,更带来了劳动的喜悦,这也让作者感到了欣慰。②土地成就了年轻时的母亲,使她赢得人生的价值感。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③土地抚慰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母亲,给了她安全感。土地给予了母亲无限的温情与陪伴,让母亲度过了在城里的漫漫黑夜;土地驱散了母亲在城里生活的寂寥与不安。(每点2分,答满3点给5分)9.【参考答案】①散文要真实朴素地说话。本文再现了母亲在废墟上种地的小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用平凡质朴的文字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人间的真情实感娓娓道来。②散文可以表达内心的欢喜。母亲用执念、勤劳和汗水为荒芜萧条的废墟植入亮丽的颜色,生活变得充实快乐,也在劳动中获得了价值感,与他人分享劳动果实更让人心生欢喜。③散文可以表达心中的哀伤。离开故土,只有废墟上的菜地给予老人们些许安慰与希望。作者在细数温情的同时也心生感叹,这是他们最后的精神乐园,可是挖掘机的轰鸣随时会打破这份美好,让人心生不安。(每点2分,满分6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答案】ADF【句意】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解析】“夫然”与“故”为因果关系,故A处必须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和“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对举关系,结构相同,故应于D后断开;“是以”是表结果的连词,前面应断开,故应于F后断开。故答案为ADF。1

11.【答案】C【解析】A项正确。“雕以文藻”,用文采来充实自己,状语后置句。“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宾语前置句。B项正确。句意: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很清楚。C项错误。都是锋利的含义。句意: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也不会锋利。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项正确。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答案】C【解析】C项“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错误。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可知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也可依据“中年”(意为隔年)来判定。13.【参考答案】(1)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因”,通过,经由。“假”,借助。者,……的人。三个采分点各1分,句意1分)(2)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三个采分点各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1分)不同点:①立足点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文本二立足于执政者。(1分)②侧重点不同:文本一强调学习要积累(坚持);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1分)【参考译文】文本一: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它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看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而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精通。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剥茧抽丝,织成细绢,绘以花纹,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礼仪,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世人就会赞誉他。蚕茧不拿来抽丝,那么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不学习,那么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就像海里的蚌不被剖开,体内的珍珠就不会显露;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人的性情不经过磨炼,聪明智慧就不会开启。就比如是金属和木头,金属的性质包含着水,木头的性质蕴藏着火。因此熔炼金属的时候水就出来了,钻木的时候火就生了。人若能从事学习,像钻木炼金一样磨砺他的性情,那么才能和智慧就发生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染色使得它这样的;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寒冷使得它这样的;镜子出于铜而明亮过于铜,是磨冶使它这样的;戎夷的后代,出生时声音相同,长大后语言却不同,是后天的教育使他们如此。远看有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近看更加明亮的,是学习的功效。因此吴地产的箭虽然强劲,但没有箭末的羽毛则不美观;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就不会锋利;人虽然本性聪慧,但不积累学问则不会有所成就。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深思熟虑的法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打动众人。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众人,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通过学习!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里有称为库的学校,术里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处理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