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的内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测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支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用铅笔去测量课桌的高和凳子的高。1.指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点什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先通过教材的情境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学生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教具的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用的物体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第3页的内容。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课件、尺子、图钉、纸条等。师:上一节课中,我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时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不同的物品对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了测量,但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能既方便又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师: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带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介绍认识尺子。)师: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涉及长度单位方面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教师明确测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4页。学生活动,同桌交流。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4页。(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2.用厘米量。(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的长、橡皮的长等。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交流来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3课时认识米教材第4页的内容。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课件、1米的直尺、皮尺、卷尺、纸。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5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5页。1.复习旧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新知。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师: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引导: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1.认识米。师: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教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师: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师: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师: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3.用米量。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作为尺子去估一估。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2.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并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①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出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②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四周墙壁的长等。)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1米到底有多长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因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第4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6页的内容。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出线段的过程,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课件、直尺、绳子。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7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7页。1.感知线段的直。教师收集教室里各种弯的、直的实物放在讲台上。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等都有两个端点。1.教学第5页例6(认识线段)。(1)课件出示两根弯曲的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师: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一下子看不出长短。)师: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短?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后一头对齐再比较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师: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2)认识线段是直的。师:老师手上的这根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师:我把它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师: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弄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师: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师: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第6页例7(画线段)。(1)师: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2)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8页,当前为第8页。(3)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8页,当前为第8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3.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1)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2)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会画线段吗?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要以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在教学本节课时,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认识线段。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根线的长度,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去画线段,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第5课时确定长度单位教材第7页的内容。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9页。课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9页。师: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1.教学第7页例8。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看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师: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2幅图)。师: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的长度应该是1厘米。3.做一做。(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师: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还是28厘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1.辨析题。(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0页。2.估一估。(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9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0页。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0题。)(1)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2)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3)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点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4.量一量。(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1题。)(1)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2)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长度单位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l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紧接着课件出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指名回答效果很好,基本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对他们的回答及时肯定,能让学生有种自豪感,有信心学好数学,这样的课堂效果应该更好。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1页,当前为第11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1页,当前为第11页。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课件、小棒。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师: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把这些信息用铅笔画横线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发现。)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师: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1.教学第12页例1。师: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师:怎样计算35+2呢?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7=37。(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2.教学第13页例2。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师:怎么计算?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30=60,60+7=67。(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先算共有6捆也就是60根,再算5根+2根=7根,60根+7根=67根。(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7。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2页,当前为第12页。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2页,当前为第12页。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摆小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第2课时进位加法教材第14页的内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课件、小棒。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不进位加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36+21=23+75=56+30=4+5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检查。师: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师:昨天同学们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今天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二(1)班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3页,当前为第13页。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3页,当前为第13页。1.教学第14页例3。(1)观察图画,全班交流(继续展示课件主题图)。生:我发现二(1)班有35人,二(3)班有37人。师: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师: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先摆3捆零5根和3捆零7根,再看5根和7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还剩2根,最后得出一共有7捆零2根。)((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2.比较总结。(1)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2)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3)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1.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时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本节课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个先把它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方法。学生计算过程中在对向前进“1”的处理时,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4页,当前为第14页。第3课时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4页,当前为第14页。教材第15~16页的内容。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发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使学生比较熟练、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课件、卡片。师: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师: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1.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3.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4.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5.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6.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7.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1)独立完成,交流算法。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5页,当前为第15页。(2)说说题意,该怎么买?有几种买法?独立列式。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5页,当前为第15页。(3)独立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计算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题比较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点评,有意识地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这样,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了差异资源。(第4课时不退位减法教材第18页的内容。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课件、竖式计数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师:是啊,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可是你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前5名的国家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从图中,我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生1:我知道金牌数: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生2:我知道中国的金牌数排在第一位。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师:应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36-2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6页,当前为第16页。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就涉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6页,当前为第16页。1.教学第18页例1。(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2)指名说怎样算的?鼓励算法的多样性。①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②还可以用竖式计数器计算。动手操作:用竖式计数器表示36。师:十位上的3个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表示多少?师演示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③如何列竖式笔算?小组讨论。生汇报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36-2313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要对齐。师:对了,相同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个位:6-3=3,3写在对着个位上6和3的横线下。十位:3-2=1,1写在对着十位上3和2的横线下。2.归纳算法。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在算36-23时你注意了没有,老师是先算哪儿?再算哪儿?(引导学生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1.教材第18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思考:个位上得几?怎样写?十位上的两个数相同,十位上应该得几?2.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退位减法算理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细心指导,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7页,当前为第17页。己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7页,当前为第17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8页,当前为第18页。第5课时退位减法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8页,当前为第18页。)(教材第19页的内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地笔算。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能正确笔算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件、小棒。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信息,我们知道了中国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金牌榜的首位。那么从金牌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块金牌?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1.教学第19页例2。课件出示题目:51-36=。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指名摆小棒。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单根的小棒拆完1捆后总共有11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这样最后剩下1捆零5根小棒。)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1根小棒,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5根。(2)列竖式计算。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9页,当前为第19页。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19页,当前为第19页。51-36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411.5\[]1\[BHDWG4mm]-3615→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51-3615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3)比较。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2.教学第19页例3。(1)出示题目:50-24=。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eq\o(5,\s\up6(·))0·-2426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2)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3)师: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4,4-2=2,十位上写2。(4)小组讨论: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1.教材第19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20页。2.教材第20~21页“练习三”第5~7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20页。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知识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算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以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作为背景,让学生置身于预设的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无处不在。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1页,当前为第21页。第6课时练习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1页,当前为第21页。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课件。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1.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2.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它们的差。然后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3.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夺红旗,计时,看哪组做得又快又正确。4.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1.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先观察,发现规律,再填空。2.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指导学生读懂题意,再独立完成,全班订正。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22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22页。本节课通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发现学生在计算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数位对不齐;②横式上的得数不写;③把数字或符号抄错;④把减法当加法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⑤忘了进1或退1;⑥一个竖式中既有退位点,又有进位1,思路混乱。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严格要求,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计算错误。加强学生平时的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去写进位点、退位点,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第7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难点: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课件、小红旗。师:我们学校每周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4主题图。)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师:那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1.教学第23页例4(1)。师: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班得了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借助小红旗摆一摆或画图分析。师:请同学们摆一排12面小红旗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下面摆二班小红旗的时候就要比12面小红旗多出3面小红旗。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也就是12+3=15(面)。师:同学们再用画图的方式试试。(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23页。2.教学第24页例4(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23页。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或用小红旗摆一摆进行解决。师:请同学们摆一排12面小红旗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因为三班比一班少4面,所以在下面摆出三班小红旗的时候就要比12面小红旗少4面小红旗,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4=8(面)。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1.教材第24页“做一做”。(1)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系?(2)学生自己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知道的数学信息一一画出来,而且要和学生一起画。在画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要求,画的时候一定要画两行,第一行表示一班的,第二行表示二班的。画第二行的信息时,有学生说画15面,我就问他为什么画15面呢,生答因为是比一班多3面,就是在12的基础上再画3面就是15面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对比发现问题。在求三班的红旗时同样让学生们画一画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第8课时练习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4页,当前为第24页。课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4页,当前为第24页。师:上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指名汇报。)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相信大家会进一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1.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回答。2.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8题。(1)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2)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3.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5题。(1)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2)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3)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1.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6题。(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2)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3)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这道题时,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还差”是什么意思?2.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7题。(1)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引导学生了解“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3)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本节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从画图中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用减法的道理。第9课时连加、连减教材第27页的内容。1.使学生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5页,当前为第25页。2.使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连加、连减之间的联系。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5页,当前为第25页。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难点: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二年(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图片及统计表。)师: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2。)(3)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还进行了列式计算。但你发现了吗,有一个问题和其他几个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道连加题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1.教学第27页例1。出示:28+34+22,应该怎样计算这道题呢?组织学生讨论:这道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让学生在组内尝试解答。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8+13146262+2284(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6页,当前为第26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6页,当前为第26页。28+131462+2284师:比较这两种书写格式,哪种更简便呢?2.教学第27页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请同学认真读题,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40-26。组织学生讨论:这道连减题怎样计算?有几种书写格式?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84-404444-2618(2)84-4044-2618师: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3题。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但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读题是关键,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题目的意思,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列出算式。第10课时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7页,当前为第27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7页,当前为第27页。教材第28页的内容。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课件。1.口算。32+40+7=20+50+30=15+40+3=60-40-15=16+5+10=10+8-13=2.竖式计算。36+28+17=65-25-21=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笔算。如果在计算过程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1.教学第28页例3。(1)师:同学们,你们都坐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3。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2)师: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出算式:67-25+28。)师: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3)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竖式计算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①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8页,当前为第28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8页,当前为第28页。67-254242+2870②67-2542+2870(4)指导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2.教学第28页例4。(1)师:这道题怎么算呢?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生试算:47+16=63,72-63=9。(2)指导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指导完成教材第29~30页“练习五”第4~10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加减混合运算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就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我就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节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简便写法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9页,当前为第29页。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29页,当前为第29页。第11课时解决问题教材第32页的内容。1.结合具体的情境,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乐趣。)(重点:学会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难点: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量。课件。1.口算。20-5+40=34+6-9=100-60+35=50+(65-15)=40+50-7=45-25+30=2.竖式计算。46+6-29=59-(34-14)=73-(20+35)=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5。(1)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所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2)讲思路: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板书:14-5=9(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板书:9+14=23(人)。2.解答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步骤。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结合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0页,当前为第30页。1.教材第32页“做一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0页,当前为第30页。(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鼓励学生交流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教材第33页“练习六”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教材第34页“练习六”第6、8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读懂题目中的信息,知道题目中要解决几个问题,再来思索怎样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证解答正确。通过读题训练,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5~37页的内容。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难点:应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师: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并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小组汇报的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1页,当前为第31页。师:谁能说一说计算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方法,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1页,当前为第31页。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并独立完成计算。1.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2.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五题。)(小组互相讨论,学生列式计算。3.教材第37页“练习七”第9题。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店庆,满50元减10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盒积木能节省10元吗?是否满足50元减10元的条件。学生交流,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在以前的口算练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百分之八十。教师根据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有知识点,并系统地进行整理归纳。第二,让学生自主练习,理解和掌握算法。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要及时给予肯定,但先让学生比较出最科学的方法,然后再计算。复习时,可以多加一些游戏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悉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信心。)(第1课时认识角)(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2页,当前为第32页。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2页,当前为第32页。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三角板等。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师:同学们,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师:这是什么图形呀?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玩个猜一猜的游戏。我把这些图形藏起来,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吧!(玩猜一猜游戏。)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点呀?(都有角。)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角呢?(学生各抒己见。)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请你们摸一摸你找的角,有什么感觉呀?(尖尖的。)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出示角的顶点。)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课件出示角的边。)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课件出示2个不同的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你能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吗?3.制作角。(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3)全班交流。师: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师: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3页,当前为第33页。4.画角。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3页,当前为第33页。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板演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画的。)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师: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4.判断角。展示不同学生画的角,全班交流讨论。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角吗?为什么?5.比较角的大小。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有大有小。)师:谁能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师:他排对了吗?大家意见都不相同,到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两个角,一个角的边长些,一个角的边短些。)师: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师:大家的说法不同,它们到底谁大谁小呢?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将观察、操作、试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第2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0页的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4页,当前为第34页。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4页,当前为第34页。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课件、三角板。师(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这是角。)师(把活动角开口张大):现在这个角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生:变大了。)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生:与开口的大小有关。)师(演示转动成直角):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师:这种角就是直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1.从生活中找直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3。师: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直角?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2.制作直角。师: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3.辨别直角。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师: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你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并汇报。4.画直角。(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小组交流画直角的方法。(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你还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5页,当前为第35页。2.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5页,当前为第35页。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去认识直角的,直角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初步表象,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最后通过画直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第3课时角的分类教材第41页的内容。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重点:能直观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难点: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课件、两个不同的三角板、两张纸。师: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1.请同学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学生在卡片上画角。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2.学生分小组把角进行分类。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6页,当前为第36页。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6页,当前为第36页。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3.引导学生汇报验证。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4.教师完善角的定义。师:你们认为他们分得怎么样?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学生起名。)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板书:锐角。(钝角同上。)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钝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5.比较三个角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序:钝角、直角、锐角。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2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小组合作操作中,能准确地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第4课时用三角尺拼角教材第42的内容。1.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重点:会用三角尺拼角。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件、直尺、三角尺等。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37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37页。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的图形):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最聪明!1.拼角游戏。(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角,像老师这样把它们拼起来(教师自主示范)。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2)找出它的顶点和边。(3)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3个。)待生讨论出结果后,指名上台数给全班看。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上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3个角,而不是2个角。(4)想一想,你用两个三角尺拼成的角分别有哪些?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还可以怎样拼?拼一拼,说一说。2.数角游戏。师:请每组同学再拿出1个角,像老师这样把它拼在刚才拼好的图形上。小组讨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指名上台数给全班看。3.剪角、数角游戏。(1)师: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筋,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生:4-1=3,还有3个角。)师演示,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展示给学生看:应该是5个角。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