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试题7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试题7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试题7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试题7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题

1、阴寒凝滞型心痛的主方为:a

A.瓜篓藏白白酒汤B.乌头汤C,当归四逆汤D.桂枝甘草汤

E.以上都不是

2、眩晕的主症是:d

A.头晕B.眼花C.头晕、耳鸣D.头晕、眼花E.以上都不是

3、水肿的发病机制为:e

A.肺失通调B.脾失转输C.肾失开合D.膀胱气化不利E.以上都是

4、哮病发作时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中哮鸣,咯痰粘腻难出,舌

苔厚浊,脉滑实。治宜选用:d

A.苓桂术甘汤B.五苓散合五皮饮C.射干麻黄汤D.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E.以上

都不是

5、心胆气虚所致不寐的主方是:a

A.安神定志丸B.琥珀多寐丸C.交泰丸

D.酸枣仁汤E.养心汤

6、热淋的主方应该是:b

A.石韦散B.八正散C.沉香散D.小蓟饮子E.程氏革解分清饮

7、张某,女,54岁。近1月来常有饥饿感,饭量明显增加,但体重反而下降5公斤,

伴烦热口渴,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疗主方应该是:a

A.白虎加人参汤B.小承气汤C.金匮肾气丸D.沙参麦冬汤

E.玉女煎

8、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是:e

A.中风B.视瞻昏渺C.胸痹心悸D.痈疽E.以上都是

9、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c

A.上实下虚证B.痰浊阻肺证C.肝气乘肺证D.表寒里热证E.痰热遏肺证

10、阳明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为:a

A.葛根、白芷B.柴胡、川茸C.藁本、吴茱萸D.羌活、度荆子

E.苍术、细辛

11、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白而稀,恶寒发热,肢体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

脉浮紧,证属:b

A.风热犯肺B.风寒袭肺C.燥热伤肺D.痰湿犯肺E.痰热蕴肺

12、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滑数,证属:d

A.下焦湿热B.脾不统血C.脾胃虚寒D.肠道湿热E.胃热壅盛

13、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证属:b

A.气虚B.血虚C.气秘D.热秘E.冷秘

14、中风病中的中脏腑与中经络鉴别要点是:a

A.有无神志障碍B.有无口眼歪斜C.有无语言不利1).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口角流涎

15、对黄疸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是::d

A.身黄B.苔黄C.小便黄D.目睛黄E.爪甲黄

16、鼓胀的病机重点是:c

A心脾肾功能失调B,脾肺肾功能失调C.肝脾肾功能失调

D.心肝肾功能失调E.心肺肾功能失调

17、主张眩晕“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主”的学者是(b)

A.张景岳B.朱丹溪C.张仲景D.孙思邈E.陈无择

18、“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b)

A.《内经》B.《金匮要略》C.《医宗必读》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19、某男,24岁,胁助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尤甚,伴有头晕目眩,心中烦热,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疗方剂首选(d)

A.芍药甘草汤B.化肝煎C,丹桅逍遥散D.一贯煎E.柴胡疏肝散

20、痢疾初起,兼有表证,首先选用(e)

A.香连丸B.桃红饮C.白头翁汤D.芍药汤E.活人败毒散

21、下列哪一项不是肺跨的临床特征(c)

A.身体消瘦B.咳嗽咯血C.喉间痰鸣D.潮热盗汗E.有传染性

22、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c

A.项背强直B.四肢抽搐C.意识丧失

D.角弓反张E.以上都不是

23、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痿病治法的是:d

A.《内经》B.《中藏经》C.《千金要方》D.《丹溪心法》E.《景岳全书》

24、痰饮内停型呕吐的最佳治疗方剂是:d

A.香砂六君子汤B.理中汤加吴茱萸C.旋复代赭汤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E.以上均不是

25、患者李某,女,29岁,泄泻5年,发作与情志有关,暧气食少,肠鸣攻痛,腹痛即

泻,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细弦。治疗方用;c

A.越鞠丸B.柴胡疏肝散C.痛泻要方

D.四七汤E.参苓白术散

二、配伍题

题干:26-27

A.白虎桂枝汤B.犀角散

C.宣痹汤D.二妙散E.桂枝芍药知母汤

26、关节肿痛,触之灼热,得冷则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最佳方是:a

27、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质红少津,脉弦数者,最佳方是b

题干:28-29

A.失笑散合丹参饮B.通窍活血汤

C.桃仁承气汤D.旋覆花汤E.桃红饮

28、瘀血停滞型胃痛直选用:a

29、瘀血阻络型胁痛宜选用:d

题干:30-32

A.气虚发热B.血虚发热

C.肝郁发热D.阴虚发热E.湿郁发热

30、低热或潮热,热势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多见于:c

31、热势或高或低,常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多见于:a

32、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多见于:d

题干:33-35

A.桅子清肝汤B.泻心汤

C.龙胆泻肝汤D.滋水清肝饮E.知柏地黄汤

33、鼻蚂,目赤耳鸣,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者,首选:c

34、吐血,色红或紫黯,脱胀胁痛,心烦易怒者,首选:c

35、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颗红潮热,腰酸耳鸣,舌质红,脉细数,首选:e

四、填空题

1、痢疾是以_腹痛一、里急后重、_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2、中风的发生,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一火—、_痰_、—气

_、—虚一、—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_肝肾阴虚,气血虚弱,标实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滞血瘀—。

3、积聚的病机在于—气滞__、一血瘀—、一痰结—,治疗中应贯穿-调气理血-

的基本大法。聚证病在—气分一分,故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分,故

重在—理血―。

4、《血证论》提出一止血、消瘀、宁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

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5、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证候一

般演变规律是:初起常以——津伤燥热一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渐至—气阴两虚—,

日久出现—阴阳两虚—之证。

六、问答题

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内伤发热:

由内伤病因所致(1分),

病程较长,起病缓慢(1分),

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多无恶寒,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证,

可见瘀血、气滞、痰湿的表现,如属虚证,则伴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之象(1分),

且以虚证为多(1分)。

外感发热:

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1分),

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1分),

常为高热,伴有恶寒、鼻塞流涕、身痛、咳嗽、脉浮等外感症状(1分),

且以实证为主(1分)。

2、如何鉴别阳黄与阴黄?

阳黄:

多由湿热之邪所致(2分),

其黄色泽鲜明如橘(1分),

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1分);

阴黄:

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2分),

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1分),

伴脱腹痞闷、畏寒神疲、气短乏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脉

弦涩(1分)。

七、病例分析:

1、患者男性,62岁。因胸前区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天而入院。3年前开始,患

者常因劳累出现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每次持续3、5min不等,初时静卧休息后

可自行缓解。但近一年来发作频繁,特别是天气变冷时明显加重,甚至夜间睡眠时常痛

醒。在当地医院服用消心痛及复方丹参片后一度病情好转。3天前因天气骤冷,病情复

发加重,每日发作3次以上,继续服用消心痛及复方丹参片效果欠佳。除胸闷痛外,还

伴有心悸气短,活动后加剧,腰酸、畏寒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舌淡紫暗,有瘀斑,苔

白,脉沉细。

请为该病例作出中医诊断、中医辨证、辨证分析依据、治法、主方、药物(不要求药量)。

1、病名:心痛(2分)

证型:心肾阳虚(或心肾阳虚挟瘀血)(2分)

病机要点:心肾阳虚,失于温煦,胸阳不运,气机不畅,血行瘀滞。(2分)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2分)

方:参附汤合右归饮。(2分)

药: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桂枝、枸杞子、杜仲(2分)

2、患者女性,40岁。因“头痛反复发作2年余”而就诊。患者伏案工作,2年前开始

出现阵发性头痛,以后枕及头顶部胀痛为主,与天气及情绪变化无明显关系,初时痛势

也不甚剧烈。但2月前开始症状加重,头痛可持续整天不解,甚至呈阵发性刺痛样加剧,

伴头重头昏,肢体困重,纳差,时有胸闷、欲呕。无发热、复视、视物旋转、耳鸣等症。

X线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脑血流图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查体见形体肥胖,舌

淡,边有瘀斑,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