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之风”;风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季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装、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飉”、形容微风的“飀”、形容缓风的“颹”、形容高风的“飂”,以及形容不同风声的“飒”“飕”“颾”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营子·内业》)。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天”与“人”是整合为一的。人的身体状况必然受到“风”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黄帝内经》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问卷一》)中医经络学说所谓“风池”“风市”“风门”“风府”,都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穴位”。传统中医学设立的“风科”,就是治疗因“风”而起的一些疾病的专科。在中国,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成了“风”的衍生物,被称作“世风”“时风”“民风”“风俗”“风情”“风气”“风化”“风尚”;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如“风宪”“风裁”“风纪”“风教”等,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事实上,“风”和“雨”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差不多就等于“石油”和“煤炭”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动荡、战争与和平。此外,“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一个看似寻常的“风”字,竟成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由《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共同合成的“风骚”一词,在中国竟成为“文学艺术”和“文学才华”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词汇,如“风雅”“风致”“风趣”“风韵”“风骨”“风格”等等。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此类例证,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比比皆是,“魏晋风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色彩绚丽的一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归根结底都是那个古老汉宇“风”的衍生物,“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农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各个领域,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摘编自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材料二: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是肯定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主张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而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19世纪的科学家,特别是达尔文将以前对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命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使人们对生物的审美欣赏更为系统化了。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生物学对美学这样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和为何将自然世界变得美百起来了呢?罗尔斯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的回答: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关,科学范式与和谐代替了无意义的杂乱,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摘编自彭峰《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古人对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风”就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B.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自然中的“风”因此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C.在中国古代,“风调雨顺”往往意味着社会“物阜民丰”和国家“盛世太平”,自然界的“风”便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D.“风”字是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风”的语义场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缩影,通过解读“风”的语义场,可以懂得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B.卡尔松认为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C.崇高的观念在西方曾经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而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美学是一种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一项是()A.“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B.“天有八风,经有五风。”C.“物阜民丰。”D.“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西方现代科学支持下的自然审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答案〗1.D2.A3.C4.先总说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建构了“风”的语义场,再分说自然层面的“风”、社会层面的“风”、艺术层面的“风”和人格层面的“风”,最后总说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5.第一,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第二,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第三,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错,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几乎成了……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是在魏晋南北朝。可见,是“几乎”,而不是“一贯以来”。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与科学没有关系;C.“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错,材料二是针对西方阐述卡尔松的观点,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并没有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可知,是“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而不是“生态学知识”,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不是“科学”。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物阜民丰”只是对社会美好状况的形容,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七段,呈“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是总说,“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第二至六段是分说,“‘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分别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艺术层面和人格层面阐释“风”;第七段是总说,“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概括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材料二“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和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概括出: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二“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概括出: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二“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概括出: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云初记(节选)孙犁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秋分又逗她。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B.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C.小说主要刻画了高翔、庆山、秋分等志同道合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他们朴实无华的谈话中让人感受到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精神。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D.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8.“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答案〗6.B7.B8.①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9.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小说叙事从“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战的乐观、自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应是表现了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特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结合文本辨明正误。B项,“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露出不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而“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分析句子是写景还是写人,如本题所给句子是写人,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庆山”,他是一名为国家而战斗的战士,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如“笑了”是神态描写,“他把孩子抱了起来”是动作描写。该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表现出庆山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在他的心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9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叙事特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然后回顾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叙事的角度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如原文“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如原文用“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等,通过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如“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等,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战的乐观自信,如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文本二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元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B.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C.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D.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B.朔望: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一般情况,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义是以酒祭祀或祭奠,也用来称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博士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画图麒麟阁”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了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苏武与上官桀父子有旧交,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引起霍光不满,因此后来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答案〗10.A11.C12.B13.(1)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地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2)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14.①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想办法让他的儿子回到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赏赐”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赏赐”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BCD。“昆弟故人”做“施予”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BC。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指祭祀”错误。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尊号”。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错误。原文为“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意思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点词:“让”,责问;“如”,按照;“实在”,确实还活着。(2)重点词:“适”,正好,恰好;“因”,“通过”;“致”,送。【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结合“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分析,“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官。结合“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分析,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文本二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其报告给皇帝。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用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封地,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逝。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天台僧贾岛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备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送”,情真意切。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16.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异同。〖答案〗15.B16.同:两处都运用了想象(虚写)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别后清冷之景寄托离别的伤感。异:贾诗运用视听结合,借“雁”“孤峰”“啼猿”“霜”写僧人的凄凉归途,表现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柳词以列锦(意象组合)的手法,将“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并置,想象别后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与恋人分别后的凄苦惆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错误。“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异同”,答题时,考生应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异同,还要注意结合诗句本身分析。本诗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想象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雁”“猿啼”“孤峰”“霜”哀景衬哀情,融情于景,一个“孤”字,一个“霜”字,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想象别后自己眼前之景,用景写情。“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3)《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够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粱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峰与蝶。家乡,(①)。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就是这般情景吧?的确,稻田里的蛙声是空寂而悠闲的,然而有内容。是喜悦,还是忧心?。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爱荡秋千,裙带飘飘,甚是好看。人家爱干净,月明之夜,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注,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如斯,故乡田野的秋声里,除了虫鸣、鸟鸣、蛙鸣之外,又多了一种内容——(②)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万紫千红描述不得而知使B.五光十色描绘不得而知连C.万紫千红描绘显而易见使D.五光十色描述显而易见连19.试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B19.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谷子在风中摇摆拟为人醉酒的状态,突出了谷子的饱满与成熟,暗含了对谦卑品质的赞颂,绘色兼绘形,摹态又传神,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秋天的陶醉与礼赞,以及对家乡的依恋。20.①起先是不种稻子的(刚开始并不种稻子)②优雅的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优雅的捣衣声和悠扬的歌声)〖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成语(包括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式样繁多。根据后文“高粱……颜色红艳艳的”“谷子色泽金黄”“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故乡田野中的作物色泽鲜艳,式样多,故应选“五光十色”。第二空,描绘:描画,也指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描述:描写叙述。从搭配的角度来看,“情景”一般用“描绘”。第三空,不得而知:没有办法知道;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易看清。根据语义,此处是对前文内容的推断和猜想,应为“不得而知”。第四空,连:前后句子语义侧重表并列;使:前后句子语义侧重表因果。此处用“连”,突出了感染力,且与“都”关联更紧密,故应为“连”。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通过句子中对谷子神态动作的描写“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可以断定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在风中摇摆的谷子人格化,赋予它人醉酒后走路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拟人的作用是: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本句中,将其描摹为“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可以更加形象的展现谷穗的饱满,结合句子中“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可知,作者既描绘了谷穗的色,又具体地描摹其形态,表达出作者对谷子谦逊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①处,分析前后文可知,本句与后文关联密切,结合后一句“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可知,此句的语意是家乡最初并不种植水稻,故可填写为“起先是不种稻子的”;②处,这一段文字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结合上文中的“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可知,多出的秋声的内容是捣衣声和歌声,即捣衣声和“阿里郎”,故可填写为“优雅的捣衣声和悠扬的歌声”。(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①,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②。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③。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脑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示例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

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

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含义的能力。句子中画线词“深度”的意思是:程度较深。A.向下或向里的距离。B.对事物理解、体悟的程度。C.程度较深。D.深浅的程度。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从后文“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可知,这是前文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据此推断前文应是说午睡的方法不正确或不合理。故可填入“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第二处,从后文“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可知,这是解释刚吃完午饭就午睡影响午睡质量的原理,据此可以推测,前文应是关于饭后不要马上午睡的警告。故可填入“饭后不要马上午睡”。第三处,从后文“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可知,这里是说午睡要控制时长,不要午睡时间太长。故可填入“午睡时间不宜太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站的高可以望得很远,但是总看不清。站得低可以看得很清,但是总望不远。对此,你怎么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之风”;风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季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装、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飉”、形容微风的“飀”、形容缓风的“颹”、形容高风的“飂”,以及形容不同风声的“飒”“飕”“颾”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营子·内业》)。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天”与“人”是整合为一的。人的身体状况必然受到“风”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黄帝内经》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问卷一》)中医经络学说所谓“风池”“风市”“风门”“风府”,都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穴位”。传统中医学设立的“风科”,就是治疗因“风”而起的一些疾病的专科。在中国,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成了“风”的衍生物,被称作“世风”“时风”“民风”“风俗”“风情”“风气”“风化”“风尚”;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如“风宪”“风裁”“风纪”“风教”等,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事实上,“风”和“雨”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差不多就等于“石油”和“煤炭”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动荡、战争与和平。此外,“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一个看似寻常的“风”字,竟成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由《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共同合成的“风骚”一词,在中国竟成为“文学艺术”和“文学才华”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词汇,如“风雅”“风致”“风趣”“风韵”“风骨”“风格”等等。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此类例证,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比比皆是,“魏晋风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色彩绚丽的一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归根结底都是那个古老汉宇“风”的衍生物,“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农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各个领域,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摘编自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材料二: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是肯定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主张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而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19世纪的科学家,特别是达尔文将以前对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命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使人们对生物的审美欣赏更为系统化了。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生物学对美学这样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和为何将自然世界变得美百起来了呢?罗尔斯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的回答: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关,科学范式与和谐代替了无意义的杂乱,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摘编自彭峰《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古人对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风”就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B.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自然中的“风”因此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C.在中国古代,“风调雨顺”往往意味着社会“物阜民丰”和国家“盛世太平”,自然界的“风”便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D.“风”字是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风”的语义场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缩影,通过解读“风”的语义场,可以懂得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B.卡尔松认为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C.崇高的观念在西方曾经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而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美学是一种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一项是()A.“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B.“天有八风,经有五风。”C.“物阜民丰。”D.“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西方现代科学支持下的自然审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答案〗1.D2.A3.C4.先总说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建构了“风”的语义场,再分说自然层面的“风”、社会层面的“风”、艺术层面的“风”和人格层面的“风”,最后总说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5.第一,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第二,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第三,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错,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几乎成了……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是在魏晋南北朝。可见,是“几乎”,而不是“一贯以来”。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与科学没有关系;C.“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错,材料二是针对西方阐述卡尔松的观点,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并没有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D.“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可知,是“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而不是“生态学知识”,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不是“科学”。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物阜民丰”只是对社会美好状况的形容,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七段,呈“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是总说,“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第二至六段是分说,“‘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分别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艺术层面和人格层面阐释“风”;第七段是总说,“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概括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材料二“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和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概括出: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二“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概括出: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二“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概括出: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云初记(节选)孙犁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秋分又逗她。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B.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C.小说主要刻画了高翔、庆山、秋分等志同道合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他们朴实无华的谈话中让人感受到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精神。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D.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8.“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答案〗6.B7.B8.①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9.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小说叙事从“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战的乐观、自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应是表现了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特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结合文本辨明正误。B项,“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露出不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而“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分析句子是写景还是写人,如本题所给句子是写人,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庆山”,他是一名为国家而战斗的战士,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如“笑了”是神态描写,“他把孩子抱了起来”是动作描写。该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表现出庆山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在他的心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9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叙事特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然后回顾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叙事的角度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如原文“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如原文用“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等,通过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如“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等,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