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古典价值观念的理解,受制于多重阐释原则的影响。除了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外,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1840年之后遭受西方军事和经济双重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未来中国发展中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们所习见的认为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说法,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也出现了巨大的冲突。相较于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儒家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受到的争议最大,墨家和道家经常被视为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进步”因素。因多重视野而导致的阐释策略的冲突,在评断儒家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一般而言,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关系密切。人们在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仁爱并不能简单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确切地说,对于儒家之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比如,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不独亲其亲”的境界有违儒家的纲常伦理,是墨家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提法:“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意思是说,天下的正道是没有偏向而正直的,从“公私”的视野看,就蕴含着不能“偏私”,而要“为公”的意思。儒家理想中的井田制、禅让制和其他政治制度的设计就是这种公正无私原则的体现。进一步说,就是如何理解儒家立足于血缘的伦理秩序和由此基础所能达到的价值极限。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材料二: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孔子有不少次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仁爱”作为该问题的源发点而备受关注。B.早期儒家和墨家在“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方面就有争论,即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影响巨大。C.部分学者认为,儒家的仁爱不应该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不能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D.孔子对“仁”欲说还止,又退回到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无论是“天下”,还是与之相配的“仁”,两个观念都不太清晰。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运用当代知识分子认知变化的事例,来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B.对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还是可以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C.有人猜疑《礼记·礼运》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表明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已经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D.引用《尚书·洪范》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从而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儒家“天下为公”的仁爱思想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兼相爱,交相利。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分析两则材料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知的差异。〖答案〗1.B2.D3.C4.①首先提出“公”“私”问题,自然引出儒家仁爱思想这个源发点;②然后梳理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识的差异;③接着具体指出儒家和墨家,甚至儒家内部争论的内容;④最后阐述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即一定会发展出超越“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5.①材料一认为“天下为公”的目标会让仁爱观念超越个人和家庭,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最后都要回归到体现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上;②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有超越可能性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秩序理论,材料二则认为其无法超越的原因是差序格局的局限性;③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易被人接受,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早期儒家和墨家”错误。由原文“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可知,选项将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混淆为儒家和墨家的争论。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来证明因阐释方法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错误。由原文“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可知,此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现实需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B.“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错误。由原文“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可知,应该是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否认儒家价值的人”“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另有一些学者”所持的观点。C.“儒家和墨家的争论”错误。由原文“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可知,选项说是“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属于以偏概全,因为这里还提及了道家。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表现的是老子“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属于道家思想。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说到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冲突,引出了第二段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所以材料一首先提出“公”“私”问题,自然引出儒家仁爱思想这个源发点。第三段说到“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可知,第三段梳理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识的差异。第四段说到“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第四段具体指出儒家和墨家,甚至儒家内部争论的内容。第五段说到“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阐明了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即 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第六段说到“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仁爱思想一定会发展出超越“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是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可知,材料一认为“天下为公”的目标会让仁爱观念超越个人和家庭。由原文“‘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可知,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最后都要回归到体现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上。由原文“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可知,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有超越可能性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秩序理论。由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可知,材料二则认为其无法超越的原因是差序格局的局限性。由原文“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可知,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易被人接受。由原文“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可知,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兰州杂碎茅盾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还没有遭过轰炸,唯一漂亮的旅馆是中国旅行社办的“兰州招待所”。三星期之内“招待所”的大厅内,有过七八次的大宴会,做过五次的喜事,其中最热闹的一次喜事,还把“招待所”的空客房全部租下。新郎是一个空军将士,据说是请准了三天假来办这场喜事,假期一满,就要出发,于是“招待所”的一间最大的客房,就权充作三天的洞房。“招待所”是旧式房屋,可是有新式门窗,绿油的窗,红油的柱子,真辉煌!有一口自流井,抽水筒成天ka-ta-ka-ta地叫着。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碱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舔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兰州城外的河水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恼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一九四O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一九四O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一九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漂亮的旅馆“兰州招待所”办喜事,与全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似不协调,却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B.从井中打出的清水苦涩,从黄河里挑来的浑水却是“甜”的,富有西北地方特色,也反映出兰州存在严重的饮水问题。C.文章写防空洞“入口奇窄而向下”“宛如鼠穴”,所以当警报来临时,百姓多跑出城外,可见当时防空洞形同虚设。D.文中虽然三次写到“中国人自有办法”,但这并不是作者对中国人在战时求生存的勤劳和智慧的赞扬,而是持否定态度。7.下列对文中“小家伙”发牢骚的一段话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段借“小家伙”之口解释了上文中“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的原因。B.此段中“撑腰”“染指”“点缀点缀”“正主儿”等词语充斥着江湖气,也隐含着作者的态度。C.用“不知死活”“老鼠似的”等词描写老百姓,作者的目的是借此批判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D.“巧法儿”“涓滴归‘公’”两个词运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8.本文标题为“兰州杂碎”,如何理解“杂碎”一词?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9.某班级读书小组在阅读完《兰州杂碎》一文后,认为末段“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一句蕴含深意,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请你为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的提纲。〖答案〗6.A7.C8.①“杂碎”指杂乱零碎之物,文中指关于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的记录和看法;②“杂碎”暗含着作者比较负面的情绪,反映了兰州留给作者的一些不太好的琐碎的印象。9.①首先要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出解释:这句话是正话反说,实际上是批判许多人忙于发国难财等“大事”,对于解决真正的民生大事却无暇顾及;②其次要驳斥这句话:忙于发国难财不是“大事”,而是令人不齿的恶劣行为;③最后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比如解决兰州的饮水困难,保护民众不受空袭,严厉打击走私洋货等发国难财的行为,军民同心,一起抗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错误。结合全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来看,作者对空军将士在抗战最吃紧的时候请假结婚是颇有微词的,因此本项“却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理解不正确。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C.这两个词是“小家伙”对老百姓的评价,不等同于作者的观点;另外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借“小家伙”之口,是想表达对因为生活困顿而冒险求利的百姓的同情,并非批判其劣根性。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文章开篇写到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还没有遭过轰炸时的兰州招待所;然后由招待所引出兰州的用水;接着写到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后,兰州城遭到了日机的轰炸;轰炸之后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有了很多的洋货;兰州有很多水果,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所以,“杂碎”本指杂乱零碎之物,文中指关于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的记录和看法。本文在写兰州城的兰州招待所时,重点写了一位空军将士的喜事,作者对空军将士在抗战最吃紧的时候请假结婚颇有微词;说到兰州用水的时候,说到兰州用水的紧张;接着写到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后,兰州城遭到了日机的轰炸;轰炸之后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有了很多的洋货,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这些琐碎事件给作者留下了一些不太好的琐碎的印象,所以“杂碎”暗含着作者比较负面的情绪。【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文最后写到西北一代的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并且皋兰县出产好水果,有很大的发展果园的前途,但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家都忙着像贩卖洋货这样发国难财的“大事”,根本没有人关注兰州这个地方的果园发展前途,对于解决真正的民生大事却无暇顾及,所以“自然谈不到”。前文写到大家在日机轰炸兰州的时候,兰州不仅没有就此荒凉,反而更加“繁荣”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大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反而大家忙于发国难财,所以这里面作者对“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是持反对的态度,忙于发国难财不是“大事”,而是令人不齿的恶劣行为。文章写到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所以最后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比如解决兰州的饮水困难,保护民众不受空袭,严厉打击走私洋货等发国难财的行为,军民同心,一起抗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下》)材料二: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节选自《国语·鲁语下》)〖备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执政未改A予B为先君C来D死而去E之F其谁G曰H不如先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2)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14.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ADF11.B12.D13.(1)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2)(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14.①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②若搬楚国救兵,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牢固防守;③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我们为先君而来,他死了我们就回去,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执政”在文中指楚国的掌权者,“未改”是谓语,“执政未改”意思表达完整,故A处断句;“予”作下一句话的主语,“为先君”作状语,“来”是谓语,意思表达完整,故D处断句;根据前文“闻康王卒,欲还”可知,“死而去之”的意思是楚君去世了就离开楚国,“之”是“去”的宾语,句意完整,故F处断句。故应在AD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不同”错误。均为“如果”;句意: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如果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索取。C.正确。均“同‘脱’”;句意:楚国的君臣想要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D.正确。“迎接/违背”;句意:(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着季武子说”错误,由材料二可知,季武子是派季冶前去迎接鲁襄公的,所以荣成伯所说的话是让季冶转告给季武子,不是他对着季武子说的。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勤远”,辛苦地远道而来;“义”,认为……是正义的。“非义楚也”,判断句,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2)“使”,派遣;“谓”,认为;“敢……乎”,表反问。【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可知,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由原文“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可知,若搬楚国救兵,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牢固防守。由原文“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可知,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参考译文:材料一:鲁襄公去楚国(朝贡),到达汉水时,听说楚康王去世,便想返回(鲁国)。(大夫)叔仲昭伯说:“国君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因为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如今楚康王虽然已死,但它大国的名分没有改变,它众多的甲兵没有衰败,为什么要返回呢?”众大夫还是想要回国。(大夫)子服惠伯说:“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听从国君的吧?”叔仲说:“你们这次来访楚国,不是为了个人安身立命,(而是)为了鲁国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而是畏惧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认为别人是正义的,固然要庆贺其喜而忧虑其忧,何况是畏惧而慑服于人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楚君死了又要返回,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又会有谁代替他主办丧事呢?楚王太子现已成年,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我们为先君而来,他死了我们就回去,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即使在国内听到楚国有丧也应前去吊慰,现在听到有丧反而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轻侮呢?楚国大臣侍奉新君承担政事,谁能说他们对新君已有二心呢?楚国的君臣想要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比他们前人的动作还要快,这样楚国对我国的仇恨不就更大了吗?倘若听从国君的话中途回国而遭致祸患,倒不如违背国君的意见以避免灾难。如果有抵御楚国的战术和守护鲁国的防备设施,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到楚国去吊丧。”于是大家继续前行。(鲁襄公从楚国)返回,到方城山时,听说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打算返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讨伐季武子。(大夫)荣成伯说:“不可以!国君对于臣子来说,他的权威是极大的。如果国君的命令不能在本国执行,却要依靠别国诸侯的力量,那么其他诸侯谁还会亲近他呢?倘若请到楚国的军队攻打季武子,而鲁国人之前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必然会牢固。倘若楚国战胜鲁国的季武子,我们尚且不知道姬姓诸侯的态度如何,又怎么知道楚君将如何对待您呢?楚国也会安置他们的同姓来镇服东夷,排除华夏诸侯国,这样楚国就会称王天下,他们对您能有什么恩德,难道会(把卞邑)还给您吗?倘若(楚国)没有打败鲁国的季武子,那么您用蛮夷的军队讨伐了季武子,又再想返回鲁国的话,一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把卞邑赐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侍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国君还是回国吧!”于是(鲁襄公)回到了鲁国。材料二:鲁襄公出访楚国时,季武子(乘机)抢取了卞邑,(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刚走不久,)随后又追赶上季冶交给他一封盖了官印的信,让他转交给鲁襄公。信上说:“卞邑的人将要叛变,我讨伐他们,已经占领了卞邑。”鲁襄公阅信后还未说话,荣成伯(就让季冶转告季武子)说:“你是辅弼鲁国的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你裁夺。只要你认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就由你做主,何况区区一个卞邑呢?卞邑(的人)有罪过,你去讨伐他们,这是你权限之内的事,又何须来禀告呢?”季冶回去后,交还俸禄而辞官不出,说:“(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桃花林古度①几树桃花一色红,野人篱落见春风。种来无意看偏好,开到多时赏复空。可奈蝶蜂群采处,亦闻鸡犬数声中。曾宜潘岳②《闲居赋》,别有芳名自不同。〖备注〗①林古度:字茂之,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家财尽失,以遗民自居。②潘岳:西晋文学家,有才名,做官多次。后因母病去官,时年五十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树”与“一色”两个数量词巧妙地点出篱笆旁桃花盛开、颜色纯粹的美景。B.鸡犬与蜂蝶相和,“鸡犬数声”与《桃花源记》中的“鸡犬相闻”异曲同工。C.诗人认为潘岳《闲居赋》中描写的桃花比“篱落”旁的桃花更具有美名。D.本诗从不同角度描写桃花,借桃花寄托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16.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请分析本诗颔联蕴含的理趣。〖答案〗15.C16.①无意栽种的桃花却格外好看,寓意着有时候我们没有刻意去追求某些东西,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②花开多时未欣赏,等去欣赏时,花期已过,期待成空,寓意着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不要错过;③颔联借桃花寄寓着世间万物盛衰互化、辩证统一的哲思。〖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潘岳《闲居赋》中描写的桃花比‘篱落’旁的桃花更具有美名”理解有误,结合尾联分析,尾联意思是,桃花曾经适宜潘岳的《闲居赋》,它还有美好的名字,自然与众不同。桃花颜色艳丽、形状美好而又质性雅洁,诗中是说此处桃花与潘岳《闲居赋》中的桃花相比,“别有芳名”,更胜一筹。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理趣”指义理情趣;思理情致。颔联的意思是:本来,我只是随意栽种的桃树,此刻看起来,却特别美好。美丽的桃花开得那么盛那么繁,欣赏的时候又好像哪一朵都没看清。①上句中,诗人写自己当初只是无意种桃,桃花却如此灿烂,侧面表现了桃花顽强的生命力。寓意着有时候我们没有刻意去追求某些东西,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②下句中,诗人借助写面对繁盛桃花时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的状态,突出了桃花“多”的特点。花开多时未欣赏,等去欣赏时,花期已过,期待成空,寓意着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不要错过。③颔联借桃花寄寓着世间万物盛衰互化、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盘庚迁都为例自我辩护,他认为盘庚在决定迁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仅是那些士大夫反对;但盘庚不为所动,经过一番揣度后坚决行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一首出色的边塞诗,高适的《燕歌行并序》特别擅长通过描写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情态来表达征战之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是。(3)某同学画了一幅国画,画中有明月、江流、树木等物象,他想题两句诗以增加画面的诗意,请你帮他从唐宋诗词中找出两句诗或词来匹配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胥怨者民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永不止息的“奔跑”,改写了一部不忍卒读的苦难史,也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每行每页,都浸透着拼搏的血汗;每字每句,都迸发着理想的光焰。18.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提升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B.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C.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D.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运用几个“‘跑’出了”的句式,语义上层层递进,从金牌榜第一位到北京奥运会的隆重举办,到发展成体育大国,再到取得其他伟大成就,突出了中国人通过接续奋斗在体育运动和其他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②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对中国人奋斗不息精神的赞美。〖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三:一是关联词残缺,“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残缺,缺失与“之所以”相对应的“是因为”,可在“是”后加“因为”;二是结构混乱,“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中途易辙,可在“那颗”前加“使”。三是搭配不当,“刷新了……印象”动宾不搭配,“改变了……印象”或“刷新了……认知”。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运用排比修辞,由六个“‘跑’出了……”的句式构成。从语义看,“‘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从金牌榜第一位、北京奥运会、体育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可知,语段列举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成就,设计不同的领域,语义层次递进。从表达效果看,排比句句式整齐,“跑”就是一种奋斗精神,几个句子一气呵成,连续排列起来如排山倒海之势,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表达了对中国人奋斗不息精神的赞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春天鸟儿们离开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进发;①,然后第二年再重复这段旅程。候鸟出发前储存的脂肪消耗得很快,无法为鸟儿提供长途飞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鸟儿在迁徙途中需要及时得到食物补充。高质量的中途停留栖息地对于成功迁徙至关重要。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②,需要歇脚的候鸟就无处可去,很可能导致它们无力飞完“马拉松”,严重影响整个物种的存续。除了食物补给,③。在迁徙这件事上,并不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发得越早越好,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烧脂肪甚至燃烧肌肉,好不容易抵达“终点”之后,候鸟如果没法在几个小时内找到食物补充能量,那基本上就会饿死。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那么它们抵达的很可能是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还不够暖和的,还没准备好迎接它们到来的“马拉松终点”。22.①秋天从繁殖地返回,飞往越冬地②如果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③人造光线也会影响鸟儿的迁徙时机〖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其他成分依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成句,这三句话都是在说鸟儿出发过早,到了抵达地所面临的结果,所以所变长句的主语为:那么它们抵达的。而将它们的旅程比喻为马拉松,所以将它们的抵达地比喻为马拉松终点。“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不够暖和”“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是马拉松终点的特点,可变为宾语“马拉松终点”的定语。谓语动词为是。所以变成的长句为:那么它们抵达的很可能是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还不够暖和的,还没准备好迎接它们到来的“马拉松终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这一段是说鸟儿们的旅程,鸟儿们的旅程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其他三句写到春、夏、冬三个季节鸟的行踪,所以这里应是秋季鸟的行踪,可填“秋天从繁殖地返回,飞往越冬地”。②根据“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可知,需要歇脚的候鸟无处可去原因就是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可填“如果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③根据“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可知,这是在说人造光线对鸟儿迁徙的重要作用,可填“人造光线也会影响鸟儿的迁徙时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历史上出现新事物时,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思想理念,人们一开始或多或少都会抵触,但最终也会接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古典价值观念的理解,受制于多重阐释原则的影响。除了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外,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1840年之后遭受西方军事和经济双重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未来中国发展中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们所习见的认为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说法,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也出现了巨大的冲突。相较于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儒家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受到的争议最大,墨家和道家经常被视为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进步”因素。因多重视野而导致的阐释策略的冲突,在评断儒家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一般而言,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关系密切。人们在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仁爱并不能简单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确切地说,对于儒家之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比如,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不独亲其亲”的境界有违儒家的纲常伦理,是墨家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提法:“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意思是说,天下的正道是没有偏向而正直的,从“公私”的视野看,就蕴含着不能“偏私”,而要“为公”的意思。儒家理想中的井田制、禅让制和其他政治制度的设计就是这种公正无私原则的体现。进一步说,就是如何理解儒家立足于血缘的伦理秩序和由此基础所能达到的价值极限。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材料二: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孔子有不少次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仁爱”作为该问题的源发点而备受关注。B.早期儒家和墨家在“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方面就有争论,即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影响巨大。C.部分学者认为,儒家的仁爱不应该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不能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D.孔子对“仁”欲说还止,又退回到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无论是“天下”,还是与之相配的“仁”,两个观念都不太清晰。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运用当代知识分子认知变化的事例,来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B.对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还是可以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C.有人猜疑《礼记·礼运》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表明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已经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D.引用《尚书·洪范》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从而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儒家“天下为公”的仁爱思想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兼相爱,交相利。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分析两则材料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知的差异。〖答案〗1.B2.D3.C4.①首先提出“公”“私”问题,自然引出儒家仁爱思想这个源发点;②然后梳理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识的差异;③接着具体指出儒家和墨家,甚至儒家内部争论的内容;④最后阐述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即一定会发展出超越“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5.①材料一认为“天下为公”的目标会让仁爱观念超越个人和家庭,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最后都要回归到体现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上;②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有超越可能性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秩序理论,材料二则认为其无法超越的原因是差序格局的局限性;③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易被人接受,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早期儒家和墨家”错误。由原文“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可知,选项将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混淆为儒家和墨家的争论。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来证明因阐释方法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错误。由原文“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可知,此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现实需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B.“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错误。由原文“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可知,应该是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否认儒家价值的人”“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另有一些学者”所持的观点。C.“儒家和墨家的争论”错误。由原文“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可知,选项说是“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属于以偏概全,因为这里还提及了道家。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表现的是老子“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属于道家思想。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说到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冲突,引出了第二段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所以材料一首先提出“公”“私”问题,自然引出儒家仁爱思想这个源发点。第三段说到“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可知,第三段梳理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识的差异。第四段说到“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第四段具体指出儒家和墨家,甚至儒家内部争论的内容。第五段说到“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阐明了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即 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第六段说到“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仁爱思想一定会发展出超越“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是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可知,材料一认为“天下为公”的目标会让仁爱观念超越个人和家庭。由原文“‘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可知,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最后都要回归到体现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上。由原文“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可知,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有超越可能性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秩序理论。由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可知,材料二则认为其无法超越的原因是差序格局的局限性。由原文“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可知,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易被人接受。由原文“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可知,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兰州杂碎茅盾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还没有遭过轰炸,唯一漂亮的旅馆是中国旅行社办的“兰州招待所”。三星期之内“招待所”的大厅内,有过七八次的大宴会,做过五次的喜事,其中最热闹的一次喜事,还把“招待所”的空客房全部租下。新郎是一个空军将士,据说是请准了三天假来办这场喜事,假期一满,就要出发,于是“招待所”的一间最大的客房,就权充作三天的洞房。“招待所”是旧式房屋,可是有新式门窗,绿油的窗,红油的柱子,真辉煌!有一口自流井,抽水筒成天ka-ta-ka-ta地叫着。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碱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舔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兰州城外的河水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恼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一九四O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一九四O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一九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漂亮的旅馆“兰州招待所”办喜事,与全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似不协调,却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B.从井中打出的清水苦涩,从黄河里挑来的浑水却是“甜”的,富有西北地方特色,也反映出兰州存在严重的饮水问题。C.文章写防空洞“入口奇窄而向下”“宛如鼠穴”,所以当警报来临时,百姓多跑出城外,可见当时防空洞形同虚设。D.文中虽然三次写到“中国人自有办法”,但这并不是作者对中国人在战时求生存的勤劳和智慧的赞扬,而是持否定态度。7.下列对文中“小家伙”发牢骚的一段话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段借“小家伙”之口解释了上文中“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的原因。B.此段中“撑腰”“染指”“点缀点缀”“正主儿”等词语充斥着江湖气,也隐含着作者的态度。C.用“不知死活”“老鼠似的”等词描写老百姓,作者的目的是借此批判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D.“巧法儿”“涓滴归‘公’”两个词运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8.本文标题为“兰州杂碎”,如何理解“杂碎”一词?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9.某班级读书小组在阅读完《兰州杂碎》一文后,认为末段“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一句蕴含深意,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请你为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的提纲。〖答案〗6.A7.C8.①“杂碎”指杂乱零碎之物,文中指关于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的记录和看法;②“杂碎”暗含着作者比较负面的情绪,反映了兰州留给作者的一些不太好的琐碎的印象。9.①首先要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出解释:这句话是正话反说,实际上是批判许多人忙于发国难财等“大事”,对于解决真正的民生大事却无暇顾及;②其次要驳斥这句话:忙于发国难财不是“大事”,而是令人不齿的恶劣行为;③最后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比如解决兰州的饮水困难,保护民众不受空袭,严厉打击走私洋货等发国难财的行为,军民同心,一起抗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错误。结合全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来看,作者对空军将士在抗战最吃紧的时候请假结婚是颇有微词的,因此本项“却为当时沉重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理解不正确。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C.这两个词是“小家伙”对老百姓的评价,不等同于作者的观点;另外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借“小家伙”之口,是想表达对因为生活困顿而冒险求利的百姓的同情,并非批判其劣根性。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文章开篇写到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还没有遭过轰炸时的兰州招待所;然后由招待所引出兰州的用水;接着写到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后,兰州城遭到了日机的轰炸;轰炸之后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有了很多的洋货;兰州有很多水果,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所以,“杂碎”本指杂乱零碎之物,文中指关于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的记录和看法。本文在写兰州城的兰州招待所时,重点写了一位空军将士的喜事,作者对空军将士在抗战最吃紧的时候请假结婚颇有微词;说到兰州用水的时候,说到兰州用水的紧张;接着写到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后,兰州城遭到了日机的轰炸;轰炸之后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有了很多的洋货,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这些琐碎事件给作者留下了一些不太好的琐碎的印象,所以“杂碎”暗含着作者比较负面的情绪。【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文最后写到西北一代的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并且皋兰县出产好水果,有很大的发展果园的前途,但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家都忙着像贩卖洋货这样发国难财的“大事”,根本没有人关注兰州这个地方的果园发展前途,对于解决真正的民生大事却无暇顾及,所以“自然谈不到”。前文写到大家在日机轰炸兰州的时候,兰州不仅没有就此荒凉,反而更加“繁荣”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大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反而大家忙于发国难财,所以这里面作者对“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是持反对的态度,忙于发国难财不是“大事”,而是令人不齿的恶劣行为。文章写到兰州的招待所、用水、日军轰炸、洋货贩卖、水果生产等琐碎事件,所以最后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比如解决兰州的饮水困难,保护民众不受空袭,严厉打击走私洋货等发国难财的行为,军民同心,一起抗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下》)材料二: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