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_第1页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_第2页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_第3页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_第4页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目标导航1.了解常见的量概念的内涵。2.理解学前儿童量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各年龄班的教育要求。3.掌握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的主要方法,并能设计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请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奇奇看见两瓶一模一样的饮料被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时会认为它们变得不一样多呢?案例中的伟伟和奇奇对量的认识概念分别处于什么水平?案例

伟伟和奇奇是兄弟俩儿,伟伟6岁,奇奇4岁。妈妈拿来两瓶一模一样的可口可乐(这两个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给兄弟俩儿喝。一开始两个孩子都知道两个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但妈妈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交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4岁的奇奇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奇奇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在他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6岁的哥哥伟伟却在一旁不耐烦地叫道:“笨蛋,挑什么挑呀,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他说的是对的。第一节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特点与教育要求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本章所涉及的是幼儿认识连续量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量的一般过程(一)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儿童早期对于物体量的认识是不分化和不精确的。表现在:3-4岁的儿童往往只能感知和区分差异明显的量,并从中辨认出最大的(最长的、最高的)或最小的(最短的、最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才逐渐能够认识和区分差异不太明显的量,大班幼儿已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量的排序。(二)从绝对到相对儿童早期对于物体量的认识是绝对的,他们不懂得物体的量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分出大小、长短、高矮等,即量的相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对两个、三个或更多物体量的比较中,逐步开始理解量的相对性。大班幼儿已能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三)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儿童早期对于物体量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精确的,表现为常常用大或小两个词来表示所有的量,如将长的、高的、粗的、宽的物体都叫做大的,将短的、矮的、细的、窄的物体都叫做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词汇逐渐丰富,对物体量的称谓也越来越精确。二、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特点2岁左右18个月前的婴儿,还不理解大小的含义。18-24个月这一阶段的儿童已逐渐能按语言指示选择相应大小的物体。2岁儿童选择拿大或选择拿小,只受他们知觉倾向性的影响。这时,他们还不具有区分大小,和用语词说出大小的能力。2.5岁儿童还不能掌握大小的相对意义,即某物体是大的,那么它就永远是大的。3-4岁三四岁幼儿已经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和长短,能明白在同类物体中,大小是相对的。能用相应的简单词汇表示,但往往与主观愿望联系在一起。感知物体大小的准确性有所提高,表现为:能辨别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或最小的物体;能正确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物体的大小。但这时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等属性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往往把大或小这两个词汇作为表示物体的各种长度等量的通用词。他们往往把长的、高的、宽的、粗的物体称之为大的;把短的、矮的、窄的、细的物体说成小的。4-5岁四五岁幼儿感知大小和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能区别大小、长短、厚薄不太明显的物体,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等。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大小相同的物体。但是他们还没有长度、面积、体积等守恒的观念,对物体大小、长度等的比较,常常受位置和形状变化的影响。5-6岁五六岁幼儿,在正确认识物体大小、长度的基础上,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等词汇来描述直接观察到的或想象中的各种物体。能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这时幼儿还有了初步的计量观念,知道物体的长度、质量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大多数幼儿自己还不会测量长度、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逐步学会自然测量。三、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特点(一)3岁幼儿已能感知和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但是他们还不会运用“轻”“重”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轻重的感知,对轻重的感觉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三)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四)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四、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是建立在两个物体的比较上的,需要幼儿能连续的比较和区分物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较。(一)幼儿的排序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如按形状排序、按颜色排序、按体积大小排序。2.按规则排序。3.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4.按数排序。

(二)幼儿量排序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点幼儿排序能力在排序对象的数量及排序中思维能力方面均呈现出年龄的差异。总体来看,幼儿量的排序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大明显增加的趋势。1.3-4岁量的排序具有随意摆放性最初的排序能力在小班已经萌芽,小班一半以上的幼儿不存在排序的概念。这一年龄幼儿多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完成排序活动。2.4-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中班幼儿能更好地了解排序的潜在规则和规律。3.5-6岁能自觉使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五、学前儿童长度守恒的发展特点小班幼儿往往只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因此只能判断两根两端对齐的软铁丝是一样长的,对其他摆放形式,小班幼儿基本判断错误。中班幼儿在长度守恒方面虽比小班有所发展,但不明显。能两端不对齐摆放作出正确判断的中班幼儿很少,表明此阶段的幼儿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缺乏可逆性。大班幼儿在长度守恒方面有了较明显的发展,不管是哪种摆放形式,大部分大班幼儿都能作出正确判断。六、幼儿认识量的教育要求学前数学教育内容其中量的初步知识包括了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一)小班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长短、高矮、宽窄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2.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宽窄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最长的、最高的、最宽的)和最小的(最短的、最矮的、最窄的)。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正排序。(二)中班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高矮、宽窄、粗细、厚薄、轻重。2.能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中找出其中两个等量的物体(两个是相同量)。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并能按一定规律对物体排序。(三)大班1.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相对性)和可逆性关系。2.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3.学习利用自然物如铅笔、脚步、杯子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当整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小,反之,每份数越大则份数越少,这种份数和每份数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第二节幼儿认识量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体量的特征。一、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一)视觉观察比较幼儿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等量的特征,可以主要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区别和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宽窄、厚薄。(二)触摸比较在判别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薄厚等物体量时,幼儿还可用手触摸得方法通过触觉和运动觉进行物体的比较。(三)运动觉感知比较比起识别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薄厚,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的量难度要大一些,主要是通过手的掂量和提起物体来获得重量的直接体验。(四)运用重叠、并放等方法比较在幼儿进行物体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教给幼儿重叠、并放等比较方法。二、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一)学前儿童学习量排序的意义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排序能帮助幼儿认识数的顺序,建立起数序概念;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二)学前儿童学习量排序的方法1.明确排序的方向2.明确排序的规则3.明确排序的基线4.注重操作材料的提供。首先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其次,要注重操作材料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要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投人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三、学习量守恒的方法量守恒的学习是在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长度、面积、容积和体积的守恒。学习量守恒的方法有:(一)运用各种量的多种变式,添加干扰因素来帮助儿童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二)运用等量的两份物体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三)运用数来表示量的守恒。四、让幼儿感知与初步理解量的可逆性、传递性和相对性的方法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从两个方向排序的能力,即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排列成逐一递增或逐一递减的顺序,如从小到大排列,从大到小排列。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B比A长,C比B长,那么C就比A长,(B>A,C>B,所以C>A)。排序中的双重性(相对性),指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一个物体大,比后面一个物体小。引导幼儿感知与理解序列中的可逆性,可在幼儿完成排序任务的过程中或以后,结合讨论排序结果进行。例如,中班幼儿先完成了5的正排序(由小到大),又完成了5的逆排序(由大到小),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这次排的跟之前排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感知与理解序列中的传递性,可在大班幼儿分别完成A与B(B>A)、B与C(C>B)的比较后,提问幼儿C与A谁长?,待幼儿回答C>A后,问“你是怎么知道黄棍比红棍长的?”(由短到长的三根小棍儿,A红色,B绿色,C黄色)量的相对性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幼儿感知量的相对性这个特点一般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应注意:(1)先让幼儿进行两个实物的比较;(2)再增加第三个物体;(3)向幼儿提出认识相对性的问题,如教师指着中间高的说:“这个人一会说他高,一会说他矮,那么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个人到底是高还是矮?”引起幼儿积极思考,使幼儿感受到高矮比较具有相对性。五、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一)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是指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一般常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自然测量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测量活动是一种逻辑活动,它需要把量的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测量的过程是一个逻辑相加,进行移位和替换的过程。因而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二)学习自然测量的意义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三)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1.教幼儿懂得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2.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