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_第1页
八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_第2页
八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_第3页
八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_第4页
八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讲、学、练立体化教案【内容感知】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呼后应,感情真挚。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考试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时,语言充满风趣和幽默,寓有情趣,让人忍俊不禁。【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哄哄声磨mó磨刀横héng横行弄nòng捉弄哄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横lòng里弄hòng起哄二、字形晾晾晒揍挨揍挎挎篮子鬃鬃毛薯红薯谅谅解凑凑巧垮垮台鬓两鬓署署名曙曙光三、词义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温厚:温和宽厚。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调教:一是指调理教导(多指幼童);二是指照料训练(牲畜等)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哄堂大笑•哄然大笑:形容词,两词都形容众多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哄堂大笑”主要形容在某一室内场所里的人同时发出笑声,如“我们班在庆元旦文艺汇演时,班里的调皮大王的单口相声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而“哄然大笑”没有在某一室内场所这个限制,如“在小巷里一条小狗的精彩表演让行人们哄然大笑”。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或变化无常。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哄堂大笑: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四、文学常识1.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山西定襄县人。在20世纪四十年代即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将。出版了《海上蝴蝶》《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仍笔耕不辍,还写了大量的散文。2.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诉,篇幅短小而思想艺术高,如题深而行文笔法妙。五、名篇名句【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剖析:这句话强调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第一本书是难以忘记的,给作者极深的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说“看了很难笑起来”,表明其中充满苦涩,它承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回忆起苦难童年中特殊的读书经历。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剖析:作者首先说明“我的童年没有幽默”,生活中充满孤独、寂寞、单调,毫无生机与活力。但“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课文内容来看,这“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我”把课本撕开一分为二送给乔元贞,两人共同上学,突出表现苦难生活中人间难有的一点温情。两只狗和我友好相处,陪我上学,在教室外叫唤,这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给“我”苦涩的童年增加了难得的欢乐。3.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书,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剖析:“他们家买不起书”说明乔元贞家生活贫困,上学连书都买不起,这反映出旧中国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他一半我一半”的独特的读书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农村孩子的早熟,那种童年小伙伴患难与共的温情,让人非常感动。4.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剖析: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我”听课,它们在外面规规矩矩地等“我”。当“弄不成”老师读课文时,“我”调教它们大叫,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弄不成”老师狠狠训斥我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就罚我在院中背书。老师说这话虽有失教师身份,但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纯朴的情义。学习环境恶劣,生活贫困,这却是一种难得的乐趣,那一份童趣令读者忍俊不禁,深深感动。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剖析:“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还有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察。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这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有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理历程。如果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来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一个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忘记苦难。所以要把握住生命的航船,找到生命的价值。二、重点语段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了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了他。剖析: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段落,这里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我”拦腰截断的书,没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当他得知真正原因后,他让“我”从乔元贞那要回那半本书。然后他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纸重新缝补那本书,补写文字,包上牛皮纸封面并写上各自的名字。这段叙述平淡质朴,没有父亲的抱怨和自我炫耀,他默默地做好这一切。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他看到如此艰难的读书处境,如此懂事明理的儿子,他百感交集。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两半本书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课本,并补上所缺的文字。父亲温厚和善的性格毕现,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并乐于助人。他爱书爱儿子的深沉感情,都体现在修补课本上了。作者这一段叙事简洁,语言质朴,但感染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结构简析】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中心素材,展示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从一位诗人的来访谈起,引出话题——我一生难忘的第一本书。第二部分(第3——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中蕴含浓浓的父子、同学之情。第三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可以图示为:【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1.作者回忆关于自己第一本书的故事,抒写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的父子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表现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难得的生命乐趣。2.作者通过自己的第一本书,回顾了儿时难忘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感悟到读书对人生的意义。我的观点:【审美鉴赏】享受三美——悲剧美、情感美、情趣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在阅读作者为我们将清如水、明如镜的客观事实呈现出的同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它的美感:(1)感受文章悲剧美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在故乡是“稀奇的东西”,但却被“我”拦腰截为两半,于是引出了一段父亲要“我”拿回书并为我们俩修补完整成两本书的故事。乔元贞没有课本,考了第一名,应该说很聪明,正常发展下去比“我”有出息,但“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作者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启发我们品味那个时代的苦难,同情苦难生活的小伙伴,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2)感受文章情感美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朋友间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生活的独特感受。深深的父子之情从父亲关心鼓励儿子学习,默许儿子助人为乐的做法,亲自在灯下将课本修补完整,新学期又把“我”转到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去上学等事件体现出来。浓浓的友情从“我”与乔元贞分书而读,“我”和狗弄得课堂上哄堂大笑后,“弄不成”老师只训斥“我”不打手板等事件中流露出来,也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情谊。(3)感受文章情趣美文章中人与狗的默契与情趣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有关“上书房”的描写特有情趣。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被“我”调教得格外机灵。它们在教室外等“我”,读书时,听我指挥。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得双簧,是最好的情景教学。“弄不成”老师读书时,“我”提醒狗叫起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让我们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问题探究】问题: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震撼的是由这本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状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大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具体深入地进行探究。【导思】本文中刻画了三组感人至深的画面,探究本题时请重点阅读这些片断,感知这些事件,从而把握作者真挚的感情,还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一片深情。【探究】第一步,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精彩动情的句子、段落,可以直接摘录,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品评人物形象。第二步,本文读来简单易懂,但要紧扣“第一本书”,体会“第一本书”蕴含的意义,认真品味其中的情节,体会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真实的情致。第三步,重点阅读展现父子深情、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的段落,抓住经典词句,体会浓浓深情。第四步,交流体会、感受。大家经过自己的品味之后,可以有不同的体会、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小组交流。第五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掺和磨蹭奥秘塾师答案:chānhémócengàomìshú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答案:⑴凄凉悲惨。⑵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⑶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3.填空。《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现代诗人__________,这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_______的第一本书,文中表达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感情及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的感慨。答案:牛汉人生人不能忘本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人不能忘本”中“本”的含义。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全文作答,此处巧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本”主要是指作者开始读书的艰苦环境和简陋条件,它能够促使作者认识到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成就事业不仅是能力,而且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答案:“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又指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此处主要是指后者。5.请仿照下面句子,再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解析:仿写句式能增加我们对句子的优美之处的理解,锻炼我们造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剖析例句的特点,续写的句子要恰当地运用比喻的修辞,还要与前两句形成排比句。参考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果实的果园。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狠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弄不成”老师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6.选文出自《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第一本书”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B.“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C.“我的第一本书”指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D.“我的第一本书”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解析:要把握文章的意思,就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努力使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答案:B7.选文第二段括号中的内容有必要交待吗?解析:解答本题时结合课文该句后面的情节即可,这是“我”的那两只狗的区别。答案:有必要,因为下文写到狗时分别写了大狗与小狗,这样才好区别我叫的是哪只狗。“弄不成”老师?解析:本文中对“弄不成”老师着墨不多,他虽不是重要人物,但从他简单的言行中也透露出当时乡邻间的纯朴美好的情谊。答案:一分为二地看,他教学水平不行,但也有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谊。9.二黄毛和乔元贞这两个人的经历给你什么启发?解析:评价这两个人物时结合二人的结局,从他们的性格及当时的社会等角度来分析。答案:二黄毛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要全面长远地评价,有人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必苛求这样的人。乔元贞的经历启示我们“知识改变命运”,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最后沦为平庸之才正是这句话的反面注释。10.你在学校里有类似充满童真童趣的事情吗?解析:儿时的往事总是让人留恋,联系自己快乐的童年,写一段充满乐趣的话,语句要流畅,感情要真挚。参考答案:略。(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我们是一家人秦文君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选自《畅销书摘》2006.2有改动)11.体验细腻情感,回答:(1)第5段画线句“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解析:解答(1)题需结合前文所述的情境,重点抓住“天冷”“感冒”“头昏脑胀”“牙疼”等实际情况,又加之饭桌上是我所不能破例吃的“热气腾腾的排骨汤”,顿时感到与家人的距离感,满腹的委屈、无助涌上心头。解答(2)题时需扣住这两个“快乐”场景的不同之处,答出各自快乐的原因。答案:(1)因为“我”已感受到与亲人的隔膜所带来的凄楚(无助、委屈、脆弱等)。(2)“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或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12.理解鲜明形象,回答:⑴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解析:⑴题结合该句的前一句“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从中提炼出要点回答即可。(2)题中“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说明了母亲深知女儿有着强烈的自尊,“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明母亲对我的疼爱。答案:⑴母亲决定让女儿经受一次锻炼,在生活中碰壁,然后自己回心转意。(2)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又表现母亲善解人意或照顾女儿的自尊。13.揣摩生动细节,回答: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解析:细节描写即指文章中细小入微的描写,它又往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切合题意,抓住“分伙”过程中家人关注“我”的细节描写,体会出其中的深情。答案: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着我,不放心我。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变。14.品味精彩语言,回答:“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解析:品味本句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