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件 单元7、8 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_第1页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件 单元7、8 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_第2页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件 单元7、8 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_第3页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件 单元7、8 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_第4页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件 单元7、8 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七通信系统及大数据平台汇报人:优品PPTFreshbusinessgeneraltemplateApplicabletoenterpriseintroduction,summaryreport,salesmarketing,chartdata目录CONTENT01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02通信技术03蓝牙技术04ZigBee技术05Wi-Fi技术06RFID技术07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s3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定义、组成与分类,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分类。掌握V2X通信的定义、要求和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场景。了解蓝牙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ZigBee技术的定义、网络组成、特点和应用。了解WI-FI技术的定义、网络组成、特点和应用。了解RFID技术的定义、网络组成、特点和应用。了解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组成、功能及关键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通过美国和日本推行的DSRC与我国的LTE-V这两种实现V2X的不同通信技术路线,强化科技强国理念,激发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7.1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

无线通信系统一般由发射设备、传输介质和接收设备组成,其中传输介质为电磁波、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上需要安装天线,完成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

发射设备是将原始的信号源转换成适合在给定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其中包括调制、频率变换、功率放大等。调制器将低频信号加到高频载波信号上,频率变换器进一步将信号变换成发射电波所需要的频率(如短波频率、微波频率等),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在通过天线发射出去进行传输。

接收设备是将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原来的信息送至接收端。接收设备把天线接收下来的射频载波信号、经过信号放大、频率变换,最后经过解调的过程再将原始信息恢复出来,完成无线通信。7.1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类

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按传输信号形式、无线终端状态、电磁波波长、传输方式和通信距离等进行分类。(1)根据传输信号形式分类1)模拟无线通信系统。2)数字无线通信系统。(2)根据无线终端状态分类1)固定无线通信系统。2)移动无线通信系统。(3)根据电磁波波长分类根据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分为长波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无线通信系统、短波无线通信系统、超短波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等。(4)根据传输方式分类

1)红外通信系统。2)可见光通信系统。3)微波中继通信系统。4)卫星通信系统。(5)根据通信距离分类根据通信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和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7.2通信技术(一)DSRC通信技术DSRC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简称DSRC)是一种高效的无线通信技术。例如高速路中的ETC专用通道,其原理就是利用的DSRC技术。它是实现车辆身份识别,电子扣费,实现不停车、免取卡,建立无人值守车辆通道的关键。另外,在小区停车场遇见的电子拦路口也有与之相同的技术应用。其特点是对短程(数十米的距离)中高速行驶的车辆进行识别和连接,它可以实现小范围内图像、语音和数据的实时,准确和可靠的双向传输,将车辆和道路有机连接。其技术是比较成熟的、稳定的,也是当前被广泛认可的。7.2通信技术(二)LTE-V通信技术进入21世纪后,蜂窝移动通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就所使用的手机通信。开始将蜂窝通信技术(Cellualar),就像是手机连入3G/4G一样,这种技术应用于车联网通信。目前最主流的蜂窝通信技术标准是4GLTE。LTE-V是给车联网量身定制的LTE。LTE-V依托于现有的LTE基站,避免了重复建设,而且工作距离远比DSRC大,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覆盖范围。DSRC和LTE-V的竞争激烈,二者都希望成为主流的车辆网通信标准。目前,我国倾向于采用LTE-V。与DSRC标准相比,LTE-V在覆盖范围、部署成本、安全性及持续演进性等方面更与优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车联网对更高可靠性、更低时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DSRC技术未能满足全程覆盖、盈利模式、容量及安全的需求。7.2通信技术(三)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在运动中实现通信的方式,包括移动台与固定台之间、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移动台与用户之间的通信。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等组成。7.3蓝牙技术(一)蓝牙技术定义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它能在包括移动电话、掌上电脑、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汽车、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互,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简化设备与因特网(Internet)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二)蓝牙系统组成

蓝牙系统一般由无线单元、链路控制(固件)单元、链路管理(软件)单元和软件(协议栈)单元四个功能单元组成。7.3蓝牙技术(三)蓝牙技术特点蓝牙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全球范围适用。(2)通信距离为0.l~l0m,发射功率l00MW时可以达到100m。(3)同时可传输语音和数据。(4)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5)抗干扰能力强。(6)蓝牙模块体积很小,便于集成。(7)功耗低。(8)接口标准开放。(9)成本低。(四)蓝牙技术标准目前,蓝牙技术已经过8个版本的更新,分别为1.1、1.2、2.0、2.1、3.0、4.0、4.1、4.2版本。7.3蓝牙技术(五)蓝牙技术应用

蓝牙技术的实质是建立通用的无线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开放标准,使计算机和通信进一步结合,使不同厂家生产的便携式设备在没有电缆或电线连接的情况下,能在短距离内互联。

蓝牙技术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即外围设备互联,个人局域网(PAM),语音/数据接入。外围设备互联是指将各种设备通过蓝牙链路连接到主机;个人局域网主要用于个人网络和信息的共享;语音/数据接入是将一台计算机通过安全的无线链路连接到广域网。7.4ZigBee技术(一)ZigBee技术定义

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ZigBee技术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ZigBcc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IEEE802.15.4标准的规定。ZigBee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可工作在2.4GHz(全球流行)、868MHz(欧洲流行)和915MHz(美国流行)3个频段上,分别具有最高250kbit/、20kbit/s和40kbit/s的传输速率;不同频段可使用的信道分别为16个、1个和10个;它的传输距离一般在10~100m的范围内。7.4ZigBee技术(二)ZigBee网络结构ZigBee支持三种网络拓扑结构,即星形网、对等网和混合网。

在ZigBee网络中存在三种逻辑设备类型——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设备。ZigBee网络由一个协调器以及多个路由器和多个终端设备组成。7.4ZigBee技术(三)ZigBee技术特点ZigBee是一种无线连接,可工作在2.4GHz(全球流行)、868MHz(欧洲流行)和915MHz(美国流行)3个频段上,分别具有最高250kbit/s、20kbit/s和40kbit/s的传输速率,它的传输距离在10-75m的范围内,但可以继续增加。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ZigBee具有如下特点:(1)低功耗:(2)成本低:

(3)时延短:(4)网络容量大:(5)可靠:(6)安全(四)ZigBee技术应用

随着ZigBee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基于ZigBee技术的产品正逐渐被开发。采用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领域有数字家庭领域、工业领域、智能交通领域等。7.5Wi-Fi技术(一)Wi-Fi技术定义Wi-Fi网络技术(WirelessFidelity)是基于IEEE802.1b标准的无线通信技术。俗称无线宽带,可以工作在2.4GHZ和5GHz频段。在无线局域网(WLAN)范畴内有多种竞争技术,然而,基于Wi-Fi的定位通常赢得更多的关注,因为它在城市地区密集布置多个低成本的Wi-Fi接人口(AP)能够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因此,许多手持设备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都是基于Wi-Fi进行定位的。(二)Wi-Fi技术的网络结构

无线局域网由端站(STA)、接入点(AP)、接入控制器(AC)、AAA服务器以及网元管理单元组成。AAA服务器是提供AAA服务的实体,在参考模型中,AAA服务器支持RADIUS协议。Portal服务器适用于门户网站推送的实体,在Web认证是辅助功能完成认证功能。7.5Wi-Fi技术(三)Wi-Fi技术特点Wi-Fi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覆盖范围大。(2)传输速率快

(3)健康安全。(4)无需布线。(5)组建容易。

Wi-Fi信号会随着离接入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而且无线电信号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反射、衍射,使信号传播受到干扰;无线电信号也容易受同频率电波的干扰和雷电天气的影响,这些都会造成网络信号的不稳定和速率下降。Wi-Fi技术作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补充,具有可移动性、价格低廉的优点,Wi-Fi技术广泛应用于有线接入需要无线延伸的领域。7.5Wi-Fi技术(四)Wi-Fi技术应用

由于Wi-Fi的频段在世界范围内是无需任何电信运营执照的,因此,无线局域网提供了一个世界范围内可以使用的、费用极其低廉且数据带宽极高的无线空中接口。用户可以在Wi-Fi覆盖区域内快速浏览网页、随时随地接听拨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音乐下载、数码照片传递等。Wi-Fi在掌上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智能手机。Wi-Fi手机与早前应用于手机上的蓝牙技术不同,Wi-Fi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传输速率。如今Wi-Fi的覆盖范围在国内越来越广泛,宾馆、商场、飞机场、车站以及咖啡厅等都有Wi-Fi接口。Wi-Fi技术凭借其低成本、低功耗、灵活、可靠等优势在物联网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i-Fi技术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千电力监控、油田监测、环境监测、气象监测、水利监测、热网监测、电表监测、机房监控、供水监控等。7.6RFID技术(一)RFID技术定义

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波不接触快速信息交换和存储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结合数据访问技术,然后连接数据库系统,加以实现非接触式的双向通信,从而达到了识别的目的,用于数据交换,串联起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识别系统中,通过电磁波实现电子标签的读写与通信。根据通信距离,可分为近场和远场,因此读/写设备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交换方式也对应地被分为负载调制和反向散射调制。7.6RFID技术(二)RFID系统组成RFID系统主要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阅读器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传送到后台系统进行处理。(三)RFID产品分类射频识别技术依据其标签的供电方式可分为三类,即无源RFID,有源RFID,与半有源RFID。(四)RFID技术特点及应用通常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如下特性:①适用性:②高效性:③独一性:④简易性:7.7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一)大数据关键技术大数据采集技术是指,从射频终端、传感器、互联网节点、移动网络节点等方式输入获得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的过程。常见的大数据采集方法包括,系统日志采集、网络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库采集。大数据的抽取技术可以将采集到的多结构数据转化为单一的或便于分析的结构。大数据的清洗技术可以去除大数据中不具备分析价值、干扰项及与目标无关的数据。常见的大数据抽取及清洗技术包括,ETL数据仓库技术、利用Spark框架清洗特殊数据、分析数据源及业务场景模型背景等手段。7.7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如下:(1)感知层和数据接入:实现对分布广泛、多源异构的海量交通数据的采集,汇聚,清洗。(2)数据资源层:实现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大数据系统: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分布式数据库HBase对采集到的海量多源异构交通数据进行存储;使用MapReduce计算框架和内存计算框架Spark对其进行快速计算。(3)应用层:通过计算和存储层,支撑公交都市应用中公交智能调度云服务、公交监测云服务和指挥交通云服务的运行。(4)展现层:通过网站、移动互联网、数字广播等多种方式提供服务。(5)用户层: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向交通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大数据平台的服务,实现应用的数据共享,使得交通数据资源被更好地使用。7.7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三)大数据平台功能设计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需要从城市路网、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收集多源的异构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关联、融合、语义化处理和建立索引,并通过可视化技术管理和监控平台。交通大数据处理分析后从基础、业务和主题数据库,提取路况信息、客流信息、事故信息、能耗信息和路链速度信息,用于智能调度、公交服务,检测和智慧交通云服务,并通过网站、移动互联网、数字广播等多种方式展示给服务人群,达到为业务管理部门、决策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平台的组成包括异构交通数据采集、大数据管理、语义化处理、数据监控等核心功能。7.7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四)大数据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展望(1)面向场景类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基于车辆在特征道路环境、不同交通因素中的行驶特征和不同领域驾驶员的行驶需求,对于车辆危险的预警阈值、行驶策略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便预警效果能够更加符合相应领域、状态下驾驶员的安全需要。基于地图大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基于路况特征、车辆性能驾驶员操作习惯等因素提供节能减排、降低驾驶疲劳程度的行驶方案。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可对于智能网联车载系统交互数据、控制系统数据的在线监控,提供车辆启动时的数据稳定性与可靠性检查、提供车载控制系统级安全性的在线检查。(2)面向行业类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业务的发展,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驾驶行为数据、车辆性能数据、车辆从开发到销售的一系列数据以及车主人物画像、基于网联车辆的互联网行为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数据中所包含的对不同行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使数据智能化,并通过建立模型寻求个性化保险、个性化销售、流程优化、个性化产品等行业市场的解决方案以及实现预测等。感谢观看单元八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智能网联汽车概论1.掌握ADAS的基本含义。2.熟悉ADAS系统功能及分类解析。3.熟悉ADAS的组成及基本逻辑。4.熟悉当前ADAS在汽车中的应用车型及自动驾驶功能。5.熟悉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车型及自动驾驶功能。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一、ADAS基本概念

二、ADAS功能

三、ADAS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ADAS基本概念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英文全称AdvancedDriverAssistantSystem,简称ADAS。图7.1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统功能

二、ADAS功能(一)ADAS系统功能概述ADAS系统常用的汽车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通常包括导航系统、实时交通系统TMC、电子警察系统ISA、车载网联系统VCS、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系统LCA、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S、车道偏离预警LDW、碰撞避免或预碰撞系统(Collisionavoidancesystem或Precrashsystem)、前向碰撞报警系统FCWS、后碰撞报警(RearCollisionWarningRCW)、夜视系统(NightVision)、交叉车流报警(CrossTrafficAlertCTA)、自适应灯光控制(Adaptivelightcontrol)、行人保护系统(Pedestrianprotectionsystem)、自动泊车系统(Automaticparking)、交通标志识别(Trafficsignrecognition)、盲点探测BSD(BlindSpotDetection)、驾驶员疲劳探测(Driverdrowsinessdetection)、下坡控制系统(Hilldescentcontrol)、电动汽车报警(Electricvehiclewarningsounds)系统。其中,现在比较主流的应用有ACC,BSD,LCA,CTA,FCW,RCW等。(二)ADAS系统技术发展路线及其类别技术发展路线:ADAS的发展遵循“感知预警-主动控制-无人驾驶”路线系统构成(按功能):分作感知、控制、执行等模块分类(依据技术发展路线和实现功能):识别预警类ADAS、自主控制类ADAS、辅助类ADAS识别预警类ADAS自主控制类ADAS辅助类ADAS视觉系ADAS识别预警类ADAS雷达系ADAS车内辅助ADASMobileye系列产品车道偏离警示系统(LDW)通标志识别系统(TSR)行人碰撞预警系统(PCW)360全景影像系统(MVC)夜视辅助(NV)车载摄像头获取路面信息前向防碰撞预警系统(FCW)盲区检测系统(BLIS)泊车辅助(PA)以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或单线激光雷达传感器为主要的感知模块抬头显示系统(HUD)驾驶员疲劳驾驶预警系统(BAWS)改善驾驶体验

(三)ADAS系统功能分类解析识别预警类ADAS识别预警类ADAS车道偏移报警系统,英文全称LaneDepartureWarningSystem,简称LDWS。是一种通过报警的方式辅助驾驶员减少汽车因车道偏离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系统。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S可确保车辆高速行驶时更加安全,避免驾驶员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驾驶等原因带来的危险。该系统由图像处理芯片、控制器、传感器等组成。前向碰撞报警系统FCWS英文全称ForwardCollisionWarningSystem,由安装在车头的雷达侦测自车和前方车辆的距离及速度,发出警告声提醒驾驶人注意车距,若车距持续拉近,车辆会自动轻踩刹车并轻拉安全带2~3次,系统判定追撞无法避免时,启动自动紧急刹车(AEB)并立刻拉紧安全带固定驾驶人,降低意外发生后的伤害。FCW作用条件为车辆时速0-60km/h范围,可检测前车的运动状态,发出警告以避免碰撞。UFCW用于城市道路低速行驶时,对车前即将发生的危险发出警告。车距检测及警告系统HMW英文全称HeadwayMonitoring&Warning,简称HMW。用于检测本车与前车的车距,在车距过近的情况下向驾驶员发出警报。车距检测及警告系统HMW和前向碰撞报警系统FCWS均通过检测本车与前车的车距,在车距过近的情况下向驾驶员发出警报。两种系统的区别在于HMW的车距时间和FCW的碰撞时间(TTC)计算方式不同。后碰撞报警RCW英文全称RearCollisionWarning,简称为RCW。交叉车流报警系统(CrossTrafficAlertCTA)英文全称CrossTrafficAlert,简称为CTA。行人探测与防撞警示PCW行人探测与防撞警示,英文全称PedestrianCollisionWarning,简称PCW。可以时刻监测车辆前方行人的情况,当车辆与行人距离过近有碰撞可能时,PCW将向会警示驾驶员及时减速。PCW可以大幅度提高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性,其作用条件为车辆时速0-60km/h范围。行人检测系统PDS行人检测系统,英文全称PedestrianDetectionSystem,简称PDS。通常整合到碰撞预防系统当中,利用雷达摄像头和感应器来检测行人,并及时减速刹车从而减少事故伤害。交通标志识别TSR交通标志识别,英文全称TrafficSignRecognition,简称TSR。能识别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如限速标志,包括固定或非固定的LED标志。这些信息还可以与导航地图信息相融合,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技术要点主要在于图像处理,及标志结构信息的提取与识别。盲点探测系统BSDS英文全称Blindspotmonitoringsystem,简称BSDS。汽车驾驶人的盲点是指三面后视镜,左、右、内看不到的区域,它也是在众多事故中,常发生的意外之一。所谓盲点监测,就是运用超声波雷达和传感器,来侦测本车两侧后方3m×3m的视野盲区,相邻车道后方有没有车子在靠近,以及后视镜盲区里有没有车子。夜视系统NVS夜视系统,英文全称NightVisionsystem,简称NVS。该系统是一种源自军事用途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在这个辅助系统的帮助下,驾驶者在夜间或弱光线的驾驶过程中将获得更高的预见能力,它能够针对潜在危险向驾驶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或发出早期警告。电动汽车报警系统EVWS电动汽车报警(Electricvehiclewarningsounds)是一种安装在车上的报警装置。如果有人击打、撞击或移动汽车,传感器就会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指示震动强度。根据震动的强度,控制器会发出表示警告的声音或者全面拉响警报。以此来震慑偷盗者,并提示通知车主。车辆检测VD(VihicleDetection)在仅基于视觉的模式下,VD目前要能检测70米远的车辆,并能持续跟踪到100米开外。但在大雾、极端天气及摄像头被阻挡的情况下,VD是不可用的,但能提示用户不可用。自主控制类ADAS自适应巡航ACC文全称Adaptivecruisecontrol,简称ACC。自适应巡航ACC是在早已存在的巡航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都基于雷达或激光技术,现在可以基于视觉/相机技术。该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驾驶员设定的目标速度及与前车的相对距离,自动调整车速,ACC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员驾驶的疲劳。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在车辆时速30-150km/h时,该功能才能激活。自动紧急制动AEB英文全称Advanced/AutomaticEmergencyBrakingsystem,简称AEB。自动紧急制动AEB是一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该系统在驾驶者无法通过自身能力避免碰撞时通过系统干预,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自动紧急制动AEB主要由3大模块构成,包括控制模块,测距模块,和制动模块。其中测距模块的核心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它可以提供前方道路安全、准确、实时的图像和路况信息。车道保持系统LCA或LKS英文全称LaneKeepingSystem,简称LKS。车道保持系统LKS属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的一种。它可以在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的基础上对刹车的控制协调装置进行控制;可检测本车在车道内的位置,并可自动调整转向,使本车保持在车道内行驶。碰撞避免或预碰撞系统CAS碰撞避免或预碰撞系统,英文全称Collisionavoidancesystem或Precrashsystem,简称CAS。系统能自动探测前方障碍物,测算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若系统判断碰撞的可能性很大,则会发出警报声。系统还可通过自动调节一系列安全系统:预碰撞刹车辅助系统、紧急转向辅助系统、汽车动态综合管理系统来尽可能避免碰撞。若系统判断碰撞不可避免,则会预先收紧前座安全带、启动刹车来最大限度的减轻损伤。自适应灯光控制ALC自适应灯光控制Adaptivelightcontrol也叫智能远光灯控制IHC(IntelligentHighBeamControl)或远光自动控制IHC。自适应灯光控制ALC是根据车速,打方向的角度而自动调整近光灯转向角度侧,扩大车辆转弯时有效照明范围。自动水平调节功能可确保无论承载情况如何,灯光始终照向前方地面;在黑暗的道路上,附近没有车辆的情况下可对车辆的前大灯进行控制,将其由近光灯自动切换成远光灯。泊车辅助系统PAS泊车辅助系统,英文全称ParkingAssistanceSystem,简称PAS。该系统可辅助驾驶员进行泊车。自动泊车系统就是不用人工干预,可以使汽车自动地以正确的停靠位泊车。该系统包括环境数据采集系统、中央处理器和车辆策略控制系统。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又由图像采集系统和车载距离探测系统组成。下坡控制系统DAC或HDCDAC下坡辅助系统(Down-hillassistcontrol)。下坡行车辅助控制系统(Down-hillassistcontrol)与发动机制动的道理相同,为了避免制动系统负荷过大,减轻驾驶员负担,下山辅助控制在分动器位于L位置;车速5-25km/h并打开DAC开关的条件下,不踩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下山辅助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把车速控制在适当水平。下山辅助控制系统工作时停车灯会自动点亮。DAC系统的出现能使车辆以恒定低速行驶,防止车轮锁死,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车辆在坑洼路面下坡时产生的震动,从而确保了行驶的稳定性与提高驾乘舒适性。智能车速辅助系统ISA智能车速辅助系统,英文全称IntelligentSpeedAssistance,简称ISA。智能速度控制系统(ISA)是一种车载系统,它使用与该特定位置的有效速度限制有关的网络中车辆位置的信息。ISA可以支持驱动程序,以帮助他们遵守网络中所有地方的速度限制。ISA确保驾驶者在法定限速内行驶,有效避免驾驶者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超速行为。该系统可获取当前路段的限速信息,当本车超速行驶时,可提醒驾驶员或自动减速。换道辅助系统LCA换道辅助系统,英文全称LaneChangeAssistance,简称LCA。可监控车辆后方驾驶员视野盲区内的范围,当有其他车辆对本车的换道造成危险时,可向驾驶员发出警告。辅助类ADAS抬头显示系统HUD英文全称Head-UpDisplay,简称HUD。该系统把汽车行驶过程中仪表显示的重要信息(如车速、导航等)投射到前风挡玻璃上,不仅能够帮助对速度判断缺乏经验的新手控制自己的车速,避免在许多的限速路段中因超速而违章,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驾驶员在大视野不转移的条件下瞬间读数,始终头脑清醒地保持最佳观察状态。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DCW英文全称DriverConditionWarning,简称DCW。该系统可通过监控驾驶员的眼部或头部运动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当发现驾驶员疲劳驾驶时,可向驾驶员发出警告。现阶段装备于车辆的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主要通过图像分析手段对驾驶员脸部与眼睛特征进行疲劳评估。系统利用摄影机侦测驾驶者脸部,判断专注力程度、是否有打瞌睡的象征,还有系统更是利用驾驶人眼睛开闭频率情况,来辨别安全等级,提供适合的警告或是协助动作,如果驾驶者的脸部表情变化减少,甚至出现闭眼的情况,车辆就会透过声响与灯号来警示车主注意,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全景影像系统SVM英文全称SurroundViewMonitor,简称SVM。该系统由安装在车身前后左右的四个超广角鱼眼摄像头,同时采集车辆四周的影像,经过图像处理单元畸变还原→视角转化→图像拼接→图像增强,最终形成一幅车辆四周无缝隙的360°全景俯视图。在显示全景图的同时,也可以显示任何一方的单视图,并配合标尺线准确地定位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实时交通系统TMC英文全称TrafficMessageChannel,简称TMC。是欧洲的辅助GPS导航的功能系统。它是通过RDS方式发送实时交通信息和天气状况的一种开放式数据应用。借助于具有TMC功能的导航系统,数据信息可以被接收并解码,然后以用户语言或可视化的方式将和当前旅行路线相关的信息展现给驾驶者。电子警察系统ISA英文全称IntelligentSpeedAdaptation,简称ISA。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警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作为现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迅速地监控、抓拍、处理交通违章事件,迅速地获取违章证据,提供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为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道路交通管理队伍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以充分发挥它准确、公正的执法作用。车载网联系统VSA英文全称VehicularCommunicationSystems,简称VSA。该系统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