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1页
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2页
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3页
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4页
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上报稿)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五年十月目录TOC\o"1-2"\h\z一、 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呈现状及面临重要问题 5二、 循环经济发呈现状、基本条件及制约因素 8(一) 循环经济发呈现状 8(二) 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 9(三) 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0三、 规划根据、范畴和期限 11(一) 规划根据 11(二) 规划期限 11(三) 规划范畴 11四、 指引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的 12(一) 指引思想 12(二) 基本原则 12(三) 发展目的 13(四) 重要指标 14五、 发展循环经济重要途径 16(一) 大力推动节约降耗 16(二) 全面履行清洁生产 17(三) 加快产业构造优化调节 18(四)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运用 18(五) 坚持科技先导,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19(六) 加强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0六、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任务 21(一) 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 21(二) 循环型工业发展重点 24(三) 循环型服务业发展重点 29(四) 资源、能源节约与运用重点 32(五) 绿色消费体系发展重点 38(六) 循环型城区建设重点 39(七) 科技、信息、征询体系建设重点 39七、 重点建设项目 40(一) 农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41(二) 工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41(三) 服务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41(四) 资源、能源节约与运用重点建设项目 41八、 保障办法 42(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二)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42(三) 运用经济杠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3(四)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3(五) 加强宣教与培训 44(六) 加大人才引进与科技研发力度 45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的和任务,本世纪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又是一种矛盾凸显时期。我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基本达到世界中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正在进入加快发展历史性核心时期。“十一五”期间既是我市经济发展机遇期,同步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觉得继,环境将不堪重负,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因而必要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和谐型都市奠定良好基本。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运用和循环运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运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性,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老式经济增长模式主线变革,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和谐型社会核心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统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健康发展。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呈现状及面临重要问题近年来,青岛市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稳定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95.82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都市中列第4位。成功竞得奥帆赛承办权,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品牌全面发展使青岛品牌都市形象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先后获得“最具经济活力都市”和“公司家最满意都市”。与此同步,都市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被授予“全国卫生都市”、“全国环境模范都市”称号。但是,作为资源短缺滨海旅游都市,我市在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同步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当前产业构造不尽合理,资源运用率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等方面。从产业层面上看,全市产业构造、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主线变化。老式重化工业和粗放型农业生产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从资源供应与运用角度看,作为资源短缺都市,全社会资源意识、节约意识比较薄弱,资源综合运用效率不高,资源挥霍现象仍普遍存在。当前,青岛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资源综合运用产业化限度、土地集约化运用率等指标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青岛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4吨原则煤(折算为5.46吨油当量/万美元),高于深圳0.38吨原则煤、日本1.25吨油当量/万美元和世界平均3.96吨油当量/万美元。在列入山东省考核14种重点耗能产品21个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有13个单位产品能耗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产值资源节约与综合运用贡献率局限性2.5%,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仅为上海1/5、发达国家1/8-1/16。在生态环境方面,作为一种滨海旅游都市我市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长期生态干扰破坏与资源过度开发运用,致使青岛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构造趋于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调控能力削弱。重要体当前:水资源短缺,大某些河流生态用水难以保证,水环境生态平衡失调;绿化植被品种单一,覆盖率低,森林生态系统不能满足都市功能需要;山体破坏、水土流失、矿产资源不当开采等生态破坏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湿地数量不断减少,既有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功能衰退;海岸带破坏严重,海洋滩涂生物多样性减少,重要海洋生态系统逐渐消失。当前青岛都市环境污染总体上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都市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农业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四大产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及都市化进程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因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保证我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的,具备十分重要意义。循环经济发呈现状、基本条件及制约因素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在公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创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备一定基本,但整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循环经济发呈现状推动清洁生产,哺育循环型示范公司。我市以履行清洁生产作为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切入点,引导公司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成本增长效益,当前已完毕了130余家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和评审。与此同步,在多家公司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获得了明显成效。废弃资源综合运用步伐加快。工业领域,我市先后认定了348个资源综合运用产品,哺育了各种运用工业废渣、余热、尾气、废轮胎等进行生产综合运用公司。青岛已被列为国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解决试点都市,年解决60万台(套)废旧家电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始建设。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创立工作。先后启动了城阳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生态工业园区、青岛国际环保产业园创立工作,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实质运作阶段。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我市先后建设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秸秆气化站、畜禽粪便沼气化解决示范园及“大棚-养殖-沼气-蔬菜(果)”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产业示范。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显成效。我市已经建成4万吨/日中水工程,中水回用已经发挥效用;海水直接运用达到8.8亿吨/年;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工作全面展开;海水淡化项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还开展形式多样宣传、培训和教诲活动,提高了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结识。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良好经济基本和稳定社会保障。我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都市、沿海对外开放都市、筹划单列市,是山东省龙头都市,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我市科技、教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本设施建设日渐完善,都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循环经济具备良好经济社会基本。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提供良好产业基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提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构造、完善产业链发展战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引区域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区改造,合理调节产业布局,这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打下良好产业基本。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我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履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192家公司通过了ISO14000环保管理体系认证,循环型农业发展初显成效,废弃物资源化运用效果明显,这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社会氛围。随着生态市建设和文明都市创立工作开展,公众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对产品和消费绿色环保规定不断提高,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社会氛围。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急迫性结识局限性、意识不强,在拟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和政策上,对人与自然生态互相协调还不够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有效地组织和考核,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运用方面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已制定法律法规缺少可操作性,难以规范公司生产经营行为,政策勉励和引导力度不够,缺少强有力经济调控手段。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增进循环经济发展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发展循环经济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对资源节约与代替、能源梯级运用、绿色制造、污染物零排放、有关产业链接技术研发和推广有待加强。规划根据、范畴和期限规划根据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国发〔〕22号”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见》“鲁政发〔〕83号”3、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远景目的纲要框架(讨论稿)规划期限“十一五”期间(-)。规划范畴规划范畴涉及整个青岛市域范畴(七区、五市)。指引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的指引思想全面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勉励、宣教等方式,将资源运用和环保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加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基本原则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主线上变化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节约为本,减量化优先原则。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生产环节优先实行资源节约运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用至少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流通与消费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挥霍。依托科技进步,增进再循环、再运用原则。通过产品构造调节、产业构造调节,提高资源运用效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进资源再循环、再运用。政府引导、公司为主、全社会参加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勉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加相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整体推动、重点突破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融入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循环经济建设。同步有重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发展目的到基本形成增进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比较有效勉励约束机制,产业构造趋向合理,资源运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进。建成完善都市再生资源回收运用体系,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自觉性普遍提高。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都市”。重要指标“十一五”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如下:序号指标名称单位1资源消耗指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原则煤/万元0.960.752万元规模工业增长值电耗万千瓦时14941326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立方米/万元38.435.54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万亩1972405农业灌溉水有效运用系数0.50.66资源节约与

综合运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运用率%97987工业用水循环运用率%87.5908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540其中:七区%75五市%159都市再生水解决能力万立方米/日42010海水运用量亿立方米/年8.81811其中:淡化海水产量万立方米/日0.32012都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16.4501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毕率%03014农业秸杆综合运用率%608515农用地膜回收运用率%-7016生态环保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5.794.75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15.5411.4518万元工业增长值废气排放强度万标立方米1.330.67发展循环经济重要途径大力推动节约降耗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奖励与勉励机制,有效地减少能源、水、土地、自然资源消耗。工业领域加快高技术和先进合用技术改造老式工艺,强制裁减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全面推广能源梯级运用、海水运用、工业用水重复运用等资源综合运用方式,实现工业生产节能降耗。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实行化肥减量与精量使用、农用地膜减量与重复运用,实现农业领域投入品减量化。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运用水平,通过盘活闲置和低效运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运用率。推广建筑节能节水技术。积极倡导和培养理性、绿色消费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资源观,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与持续消费方式。积极勉励推广使用能效标记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立。全面履行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基本,全社会各行业全面履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止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使用有机农药、有机肥料及作物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比重;勉励种植业、畜牧业横向联合,实现“种植-养殖-沼气-优质有机肥”资源综合运用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化运用、养殖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行工业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依法履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从源头和整个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开展绿色流通公司、服务业审核认证,勉励第三产业优先选用各类符合国标环境和谐型产品,履行包装绿色化。推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引导公司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增强公司竞争力。加快产业构造优化调节加快产业构造调节,逐渐建立起产业构造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高效化”原则发展第二产业,逐渐减少第一产业比重。引进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增进一、二、三产业间和产业内副产品互换和运用,提高产业关联度。以农产品、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引导农业发展走上生态化道路;积极发展市郊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种苗繁育,提高农业附加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定,以产品构造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大炼油、石化基地、钢铁基地、造船基地建设为契机,延长产业链,提高当代重化工业比重。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动信息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工业生产集约化、网络化、循环型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物流产业、生态旅游业、绿色商品流通业、高效金融业,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资源综合开发运用在提高能源运用效率前提下,积极稳步调节能源构造,推动风能、海洋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开发运用,推广能量梯级运用和循环运用技术,努力提高能源产出效益。积极开展节水、海水淡化、中水回用、海水直接运用,实现都市水资源多样化循环运用。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运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运用技术和工艺提高制造业总体水平。积极推动公司间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运用。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及秸杆、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运用,积极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循环运用;建立废弃物资源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运用体系。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国际贸易。坚持科技先导,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建立以公司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运用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技术,提高工业科技原创能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实现重点环保装置、设备产业化,为资源高效运用、循环运用提供技术装备保障。大力扶持技术应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骨干公司科技资源,强化产学研横向联合,建立并逐渐形成各种形式循环技术创新开发平台、转让推广网络体系、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征询服务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发展技术征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公司和技术市场,为公司发展提供生态合用性技术支持。加强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依照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型园区、社区、城区建设,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综合效应。对已有园区按生态和循环经济规定进行改造,新建园区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哺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生态园区体系。建设集成建筑节能、新能源应用、中水回用、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与运用、绿色消费等循环型模式示范社区。逐渐建立涉及农村区域内部循环体系、中心镇循环体系、县市农村总体循环体系在内农村三级循环体系。通过引导产业衔接、建设高原则环保基本设施、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有效方式,建设循环型示范城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循环型增长模式建立是一种长期过程,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将实行渐进式推动战略。“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时期,要在广泛发动、进一步调研、严格阐述、充分准备基本上,突出重点,选用对全市经济发展具备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重点区域、重点公司和重点产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带动我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变化种植业生产方式。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三元构造轮作复种、间套作,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综合运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运用,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减少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限度,改进种植业生态环境。勉励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因地制宜勉励引导农户之间联合,推广“四位一体”(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大棚种植技术,形成“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业—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循环产业链。到,全市建设“四位一体”生态大棚个。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与高效、高产、优质农业相适应节水灌溉体系。平原区履行地下半固定式管道灌溉形式;山丘梯田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逐渐推广防渗渠、管道自压等各种形式节水灌溉,提高水运用系数;山丘林果产区建设一批喷、滴灌示范区;市郊蔬菜基地大力推广微灌技术。到,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240万亩,农业灌溉水运用系数达到0.65。莱西、胶南、平度三市建设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区。履行水产养殖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式高效水产养殖业。变化当前个体分散经营、小规模、粗放式养殖方式,调节养殖品种构造,控制养殖密度,倡导鱼、虾、贝、蟹、藻等混合养殖,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学原理,建立完整水产养殖生态体系。推广高效、少污染饵料,控制饵料投放量,禁止直接向沿岸海域水体施肥;推广养殖水循环运用技术建设自净式水产养殖场,减小海水养殖业发展对海洋环境破坏。推广抗污损网箱,使网箱构造规格、材料实现原则化与规范化,实现循环使用。到,城阳、即墨、胶南建设3-4个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在全市范畴内推广水体净化养殖。以规模化养殖、农牧结合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履行畜牧业清洁生产,实现科学养殖,饮污分离、雨污分流、污染物固液和干湿分离。发展农牧结合规模化养殖,建设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匹配相应农作物基地,使得畜禽粪尿综合运用率达80%以上,保证养殖废弃物能被农田吸取运用。到,全市农牧结合、规模化养殖畜牧产品比重达到60%,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生产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哺育“种-养-加工”一体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发挥农产品加工连接一、二、三产业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运用我市农产品加工出口行业优势,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运用能力。扶持“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循环型生产模式农业深加工龙头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原则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公司,增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加工公司横向联合,开展农产品、畜产品组合收购,以经济手段增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养殖”一体化进程。增进加工废弃物集中运用,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公司,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运用,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运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集成大中型沼气、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四位一体”(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生态能源模式、生活污水净化解决、农业节水、农用地膜代替或回收等一系列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园区内部循环。到,全市建成1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2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青贮池71.4万立方米。建立村级绿色生活社区。开展农村绿色生活社区建设,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肥料就地还田、秸秆集中运用。推广生活污水分散或集中解决,人畜粪便污水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实现集中运用和有效还田。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解决,有机垃圾采用饲养牲口、集中腐烂制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农村产生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应纳入城乡垃圾解决总体规划。推广沼气应用技术,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提高有机废物运用效率。加快环境和谐农业生产资料开发与生产。环绕循环农业发展,开发和集成有关技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加快环境和谐型农业生产资料开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添加剂、可降解地膜生产;加强绿色食品贮藏、保鲜、运送等技术开发和设施建设,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循环型工业发展重点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重点,通过调节产业构造,开展清洁生产、环境管理认证,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等办法,力求“十一五”末建成有效运营循环型工业体系,明显提高工业系统资源运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履行清洁生产。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增进法》,依法引导勉励和支持公司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强化环境准入和裁减制度,制定石化、冶金、电力、印染、酿造、轻工等行业重点产品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强度地方指标,依法取缔高能耗、高水耗、污染严重生产公司。以高新技术改造老式落后工艺,减少污染,提高资源运用效率。全面推广能源梯级运用、水资源集约循环使用、废弃资源综合运用等技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步提高工业效益。至“十一五”末万元工业增长值能耗降至1326kwh,万元工业增长值取水量降至21立方米,工业水重复运用率达到80%以上,全市万元工业增长值废气排放强度降至0.67万立方米。到,全市建成省市级清洁生产公司100家,国家级先进清洁生产公司4家。以大炼油、石化基地为龙头,延伸拓展产业链,建设国家级循环型石化产业基地。以大炼油、乙烯、芳烃等重大项目为契机,大炼油带动大石化,大石化带动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整合老公司,延伸拓展产业链,建成“炼油-乙烯-芳烃、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为主链,密切关联高新材料、医药和环保产业当代循环型石化产业。石化基地在大炼油项目建设同步,配套发展芳烃、异丙苯、苯乙烯、丙烯酸系列石化产品。尽快开工为大炼油配套百万吨乙烯项目,形成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EVA、SM等生产能力,完善产业链。石化基地内推广能源梯级运用技术、海水运用与海水淡化、水资源循环运用等,为石化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结合石化基地建设,整合、改造老市区化工公司,以青岛碱业、石油化工厂、青岛化工厂为重点公司,建设应用大炼油副产品高硫石油焦作为原材料青岛碱业联碱改造项目,为石化基地提供配套FCC催化剂和助剂项目、10万吨/年乙内酰胺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共同发展循环型化工体系。以钢铁、造船业为核心,建设循环型重工业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西海岸造船基地、钢铁基地,体现行业间横向关联。钢铁工业结合青钢搬迁、浦项制铁项目,对产业构造进行优化调节。重点发展与船舶、汽车、家电、集装箱、机械等用钢产业密切联系钢板生产。积极发展与钢构造、造船有关焊条钢、焊丝钢、弹簧扁钢、钢帘线和预应力钢绞线盘条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钢铁基地规划建设注重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搞好钢渣综合治理。以国家级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北船重工修造船、青岛船厂搬迁扩能、中海油海洋油气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等项目为龙头,带动发展船用柴油机、曲轴、涡轮增压器、发电机组、船用锅炉、船用环保设备、船用自动设备、机电设备、导航定位设备等船舶设备制造,形成船舶工业产业链。配合造船基地、海洋工程基地,建设年加工能力20万吨钢材加工中心,延伸发展壮大钢塔制造、集装箱制造,特别是重型钢构造产业。针对重工业能耗、水耗高特点,在西海岸规划建设一批热电联产、电水联产(海水淡化)项目,为钢铁与造船业发展提供支撑。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行业循环经济家电电子行业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为龙头,打造具备特色循环型生态家电电子产业。整合上游产业链,积极发展环境和谐型原材料研发与应用,控制铅、铬、PBDE、PBB等有害材料使用,率先在环境和谐家电产品领域获得突破。环绕家电电子产品回收运用,积极参加有关原则制定,推广产品绿色设计,履行可拆解零部件使用,实行材料部件代码和标记,形成具备示范效应生态家电电子产业生产模式。食品及酿造行业推广青啤、青岛酒厂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经验,积极开发生物提取、菌种改良新技术和新产品,完善以固体废弃物综合运用为中心下游产业链,加强能源、水集约运用。配合建筑节能、粉煤灰治理等规定,调节建材行业构造,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系列产品等绿色建材产品。使建材工业成为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橡胶、纺织服装、建材、皮革等老式产业,实现老式产业循环良性发展。橡胶行业积极推动绿色化、高新化,推广集散式控制系统,加强废旧轮胎综合运用。纺织服装业推动纺织工业综合化、系列化、高新化,采用纺织新材料技术、生态助剂技术和染色整顿等技术,改造老式工艺,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减少污染。采用新工艺改造皮鞋制革业老式工艺,减少废水排放。发展壮大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海洋生物优良种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医药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质及酶工程、基因医药及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技术平台及生物芯片为重点,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从粗放式开发向集约式、生态式开发转变,从低层次产业构造向高档产业构造转变。新材料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3个新材料领域,积极发展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和谐材料等其她新材料。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循环运用提供装备技术保障。加快烟气脱硫、海水运用、海水淡化、都市垃圾资源化运用、海洋保护、环境监测等相核心技术设备研发,推动产业化进程,改造和提高污水解决、中水回用、垃圾解决等环保技术和设备水平,增进都市污水、垃圾解决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节能灯具、双层玻璃及中空低辐射玻璃等环保产品,加快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节水型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开发制造。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优化整合原有工业园区。从能流、水流、物流、废物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对既有工业园区布局和设施进行优化整合,合并或取消水平低、规模小、缺少竞争力工业园。重点建设内容涉及:一是以配套互补,合伙衔接为原则,推动产业集聚耦合,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公司发展;二是加强既有园区资源综合运用,完善园区水资源综合运用体系,建设污水解决厂与中水回用设施,在沿海园区大力推广海水直接运用与海水淡化,加强工业固废资源化运用,减少排放,集中建设固体废物回收中心和再生中心,共享使用消防设施、绿地、交通和运送设备、仓储设施、培训设施等;三是推广能源梯级运用,裁减小锅炉,发展热电联产,提高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运用比例,大力开展节能技术,减少园区能源消耗。规划到,全市优化改造完毕工业园区10个。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约型示范园区。“十一五”期间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青岛国际环保产业园、青岛出口加工区为重点,建成循环工业示范园区。示范园区按照循环经济规定进行规划布局,明确准入原则,按产业链进行绿色招商,集中建设治污、排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本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增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废物互换体系和能量梯级运用体系建设,高原则建设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园区能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共享,保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发展重点以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各旅游区履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加强风景旅游区污染控制设施建设,完善景观与生态保护宣传、环保标记、废物分类收集等设施,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解决。至青岛重点旅游区烟控区覆盖率和噪声达标区达到100%,垃圾实现分类收集,污水解决率达到100%。发挥青岛公司和产品品牌影响力,深度开发海尔、青啤、青岛港、华东葡萄酒庄园等国家级、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积极发展红岛蛤蜊、北宅樱桃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农业观光旅游。实现旅游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结合。建立统一旅游信息平台和网络,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对全市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有效控制景区游客密度。依照景区生态环境容量,提高各景区生态品位,坚持旅游开发、生态环保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行。积极发展绿色酒店,开展绿色旅游服务,倡导一次性用品减量循环运用,改进能源供应构造,积极发展海洋能、太阳能应用,推广酒店小中水系统,实现水资源有效运用。到,三星级以上宾馆所有达到绿色酒店原则。加快旅行社规模化、集团化和网络化建设,推广ISO14000环境认证,实行优胜劣汰,打造以绿色服务为核心导游服务体系。积极发呈当代物流业。推动综合生态物流园区建设,强化生态物流原则,推动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绿色化,哺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公司。加强对物流公司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污染源。提高当代物流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送、配送、自动化仓储、库存控制等专业技术为支撑当代化物流新格局。扶持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增进公司合理选取运送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减少环境和生态成本。发展专业化环境服务公司。支持发展环境认证和环境征询等中介机构,为社会和公司提供环保技术征询和技术服务,增进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发展ISO14000体系认证机构、清洁生产征询服务机构,为公司开展清洁生产、环境认证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环境服务业发展战略,切实提高环境服务业竞争能力。信息服务业。构筑公司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诲、电子商务、数字都市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技术辐射力度和强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高老式产业。构筑循环经济体系中能源综合运用、废物资源化信息互换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保障。建设当代化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在出租、公交、长途客运等公共客运营业履行节油技术和清洁燃料,严格控制尾气排放。发展轨道等迅速交通,提高公共客运交通能力。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提高综合交通运送效率。发展绿色房地产业。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四新”成果集成应用推动房地产发展。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坚持节约为本指引思想,积极发展高层建筑提高土地运用效率,大力推广环境和谐材料,发展生态节能型建筑,履行立体绿化,建设生态社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和装修服务业。发展绿色商贸流通业。积极组织绿色有机产品货源,通过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包装和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量。加快纸袋、布袋代替,减少塑料包装袋使用量。全市范畴实行净菜进城,从源头减少厨房垃圾产生量。商业公司推广变频设备、使用高效节能灯具等办法减少电能消耗;对于流通公司产生生活垃圾、废弃包装物进行分类收集、资源化运用。资源、能源节约与运用重点土地集约化运用。摸清土地运用状况,制定以提高土地集约化运用为目的土地资源运用规划。强化土地集约化运用控制原则和园区闲置用地准入原则,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用地比例等集约用地定额原则。加强用地管理,认真执行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实行违约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控制土地供应,优化产业构造和用地构造,提高全市土地资源集约化运用效率和水平。加大土地招商、拍卖、挂牌等市场化运作力度,进一步加快经营性用地市场化配备步伐。到,全市增量土地集约化运用达标率100%。能源节约与开发运用。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在城区和工业园区裁减分散小供热锅炉,全市范畴禁止新上单机容量20T/H如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禁止新建供热锅炉,加快裁减已有20T/H如下燃煤锅炉。继续开展电厂余热集中供热工程,提高电厂总热效率,减少发电煤耗。贯彻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纺织、机械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作。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和运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新能源运用转换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加大新能源在能源构造中所占比重。在沿海有条件公司推广节能环保型海水源热泵空调制冷供热技术,加大海洋能应用。大力发展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建设,建设太阳能供热水社区试点。建设风力发电示范项目,并在有条件地区逐渐推广。推广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审查,履行各种有效节能改造办法。对建筑内集中供热设施加装计量仪表,推广按照供热量计费。加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生产和推广应用力度。到,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普遍执行节能65%原则;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原则;新建节能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总量比例提高到80%;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完毕30%;城乡新型墙体材料代替实心粘土砖代替率100%。都市中水回用。扩大中水产量,提高工业公司中水运用比率,加大都市景观用水、空调用水、清洗用水等方面中水用量,开展社区中水系统试点。进一步完善海泊河中水厂、团岛中水厂管网,开工建设李村河污水解决厂中水回用工程、麦岛污水解决厂中水回用工程、城阳、黄岛等区市中水回用项目,至青岛市中水回用量达到20万m3/d,市内四区回用量达到10万m3/d。海水运用。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建设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运用示范都市,规划沿海城区及重点发展区域建设青岛电厂、青岛碱业、黄岛电厂等17处海水淡化厂,到,全市淡化水应用规模达到20万m3/d。加快海水直接运用,对电力、石化、钢铁、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加强海水冲厕后解决技术研究,建设海水冲厕住宅示范社区,在全市逐渐推广。到,全市海水直接运用量达到12亿m3/年。加强淡化后浓盐水综合运用研究,加快海水中钠、钾、溴、镁、铀、锂、氘等化工原料和物资提取。到,全市海水综合运用初步形成产业化生产条件。都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运用。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分类垃圾回收网络,建设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送、解决系统,实现垃圾收集容器化、密闭化,到实现都市生活垃圾清运率100%,都市生活分类收集率达到50%。履行垃圾解决收费制度,控制都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垃圾减量化。环绕垃圾解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的,重点建设11大项目,使七区垃圾无害化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75%以上。规划将市内四区、崂山区、城阳区作为一种综合解决体系,重点建设大型垃圾焚烧解决厂、分类解决设施、垃圾转运设施等。黄岛区作为独立解决体系,建设独立垃圾焚烧厂。各县市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分别建设垃圾解决设施。配合奥运会帆船比赛,购买海上废物清扫设施,建立和完善近岸海域保洁队伍和管理手段,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近岸海域保洁。理顺行业管理体制,逐渐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合理垃圾解决价格体系,建立垃圾解决收费制度和解决运营资质管理制度,推动垃圾解决市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运用广泛宣传农用地膜危害,提高干部和农民治理污染积极性和自觉性。选取胶州杜村镇试点,开展残留地膜现状调查与环境监测、综合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监督管理与宣传培训,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强力塑料地膜、适期揭膜和机械除膜等技术,建立全市农用地膜危害综合防治技术与信息数据库。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推动液态可降解地膜产业化,建立废旧地膜回收责任制,扶持废旧地膜再加工试点和示范推广。至全市地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可降解地膜代替率达到40%以上。推动养殖业与种植业联合发展,农作物秸秆加工为饲料,牲口粪便经生物解决成为有机肥料,用于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运用、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倡导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四位一体”(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生态能源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秸秆生产一次性餐具、包装材料示范项目建设。在平度建设秸秆发电项目,提高运用水平。至全市秸秆综合运用率达到85%。粉煤灰和炉渣综合运用继续搞好粉煤灰、炉渣与建材工业结合综合运用,对于发电、供热等大型公司由其自行解决,对于社会小锅炉进行集中回收运用,到全市粉煤灰和炉渣综合运用率达到100%。钢渣综合运用实行青钢集团钢渣磁选解决线改造工程,通过磁选,高品位钢渣回炉运用、低品位用于水泥生产和市政路基土填料。改造后年钢渣解决能力达到80万吨,在实现钢渣“零”排放同步,年解决堆存钢渣35万吨,到此前现堆存100余万吨钢渣可所有实现综合运用。白泥综合运用通过实行青岛碱厂30万吨/年合成氨和52万吨/年联碱工程,实现白泥零排放。扩大生态宝项目规模,积极开展盐厂回填造地和市政路基土填料、山体恢复等方式进行白泥综合运用,解决现存约65万吨白泥污染。铬渣综合运用以红星化工厂积存铬渣为水泥生产矿化剂和炼铁烧结助熔剂,实行青钢集团和山水集团下属水泥厂铬渣综合运用项目,实现30万吨积存铬渣资源化,彻底根治污染。磷石膏综合运用扩大青岛东方化工公司硫酸联产水泥生产线,推广磷石膏制墙体空心板、装饰板材等综合运用技术应用,至前彻底根治历年堆存磷石膏30万吨导致污染。废旧轮胎综合运用扩大废旧轮胎及废橡胶回收运用产业规模,对于废旧轮胎进行定点翻新。扩大青岛绿叶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废轮胎解决产能规模,对于不能翻新轮胎采用液氮深冷技术,运用超低温制冷机生产精细橡胶粉。废旧家电回收与运用按照国家对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解决体系建设试点都市规定,积极推动海尔废旧家电回收解决项目及青岛新天地60万套/年废旧家电解决工程建设,提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报废、拆解、解决等有关原则和规范,建立规范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解决体系。废旧蓄电池回收与运用新建废旧电池解决生产线,对电池中铅进行回收,对含铅硫酸进行无害化解决,对废塑料进行再生加工,对不可运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废旧汽车综合运用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管理,取缔非法拆解公司,建立与当代化大规模汽车生产相适应汽车回收和拆解体系。建立有效零配件再生运用体系,完善相应检查原则,对再生零配件进行分类解决,实现资源化运用。此前建成废旧汽车综合解决基地,年解决能力达到1万辆/年。建筑垃圾回收与运用。建设建筑垃圾解决场,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解决。对于废混凝土、废沥青混凝土、废砖块、废沙浆、施工中散落沙浆和混凝土等进行再生运用;大块垃圾通过粉碎、筛分后用于工程回填,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与资源化。绿色消费体系发展重点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增进公众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培养公众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将循环经济纳入各级学校教诲筹划。倡导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包装袋使用。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政府带头,实行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公司产品列入优先采购筹划,逐渐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比例,并在全社会推广,不断提高再生产品、绿色产品应用比例。规范绿色产品开发与绿色公司认证。扶持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再生资源产业,扩大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建立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勉励机制。勉励科研机构与公司参加节能、节水、无污染产品以及再生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研究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公司评价原则和办法,推动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公司认证制度,建立完善绿色公司与绿色产品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绿色产品、绿色公司检测、监督与指引。采用系列办法,消除“白色污染”。制定有关政策,对包装袋生产厂、经销商、消费者收取解决费,减少包装袋使用量。服务行业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包装袋,推广使用可降解包装袋,在商场、市场、公共场合设立回收设施,加强对包装袋集中回收力度。勉励塑料解决技术创新,实现塑料包装垃圾最大限度回收运用。循环型城区建设重点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社区住宅达到节能建筑新原则,建立社区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太阳能普及率,建立资源回收运用系统,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定期开展绿色消费讲座与交流,绿色消费观念进一步人心。到,全市建成循环型社区20个以上,其中七区各2个,五市至少1个。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城阳区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成1个生态工业园、2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一批循环经济型公司,提高资源运用率,哺育新经济增长点。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营造公众参加循环经济社会氛围。在此基本上,在全市逐渐推广,为我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科技、信息、征询体系建设重点成立青岛市循环经济技术指引中心。加强发展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和技术储备,定期发布循环经济科研课题或软课题,开展信息征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积极组织引进和消化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资源节约和代替技术、能量梯级运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有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代替技术、回收解决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再运用成本技术等。建立生态产业技术孵化基地,推动实现循环技术产业化。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发布系统。整合既有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面向公众循环经济信息发布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与循环经济建设有关产业及技术导向目录、环境信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消费理念等公共信息;面向公司提供废弃物资源信息,提供废弃物资源化指引信息。建立污染物排放交易中心。在现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基本上,组建全市排污交易机构,建立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勉励公司积极通过技术进步开展污染防治,控制和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废物资源互换贸易中心。哺育和发展面向全国可再生资源废物市场,建设区域性废物资源互换中心。集聚发展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钢、废铜、废纸、废家电资源回收和循环运用,吸引社会资本参加工业废物削减、废物互换、废物循环、废物解决处置项目。重点建设项目为保证循环经济建设目的如期完毕,“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拟定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