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_第1页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_第2页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_第3页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_第4页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一、概述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与艺术的表达方式,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文学史上,身体叙事经历了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前先锋阶段的身体叙事,主要关注身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对身体的直接描绘和象征,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先锋阶段的身体叙事则更加注重身体的反叛和超越,通过对身体的解构和重构,来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而后先锋阶段的身体叙事,则进一步深入到身体的内部,探索身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对身体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阶段身体叙事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叙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介绍身体叙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表达手法,指的是通过身体经验和身体感知来呈现个体或集体生活经验的叙事方式。它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世界、塑造身份和传达意义中的核心作用,将身体从单纯的物质存在提升为文化、历史和社会维度的交汇点。身体叙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身体叙事有助于打破传统叙事中身体和心灵的二元对立,将身体从边缘地带推向中心舞台。通过身体叙事,个体能够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揭示身体与情感、记忆、欲望之间的复杂联系。身体叙事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同文化对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叙事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能够通过身体这一共同的语言,探讨和比较各自的观念和实践。身体叙事对于当代社会中的身体政治和身体美学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消费主义和媒介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身体被塑造为一种商品和符号,身体叙事则能够揭示这种塑造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关系,推动对身体的多元理解和尊重。对身体叙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个体和集体经验的理解,还有助于推动跨学科对话和跨文化交流,以及促进对身体的多元认知和评价。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分别探讨身体叙事在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2.阐述身体叙事在不同文学阶段的发展变化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不同的文学阶段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发展变化。从前先锋时期到先锋时期,再到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隐晦变得直接,从单一变得多元。在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往往被边缘化,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身体往往只是作为背景或辅助元素存在。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敏锐的作家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身体叙事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他们通过对身体的细致描绘,试图揭示出隐藏在社会规范背后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进入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观念,将身体作为文学的中心,通过对身体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绘和探讨,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身体不再是简单的生理存在,而是成为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体。到了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则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身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强调身体的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他们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通过对身体细节的描绘和放大,来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细腻的文学世界。同时,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也开始更加关注身体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试图通过身体来反思和批判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身体叙事在不同文学阶段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逐渐深入和多元化的过程。从前先锋时期的边缘化到先锋时期的中心化,再到后先锋时期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身体叙事逐渐成为了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身体的描绘和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也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和批判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3.提出文章主题:探讨身体叙事在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时期的演变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身体叙事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从早期的身体书写到现代的身体艺术,身体叙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本文旨在探讨身体叙事在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语境。在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往往被束缚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之中,其表达方式和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先锋文学和艺术运动的兴起,身体叙事开始突破传统的束缚,以更加自由、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这一时期,身体不再是被束缚和禁锢的对象,而是成为了探索和表达个体经验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到了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则进一步拓展了其边界和内涵,不仅关注个体身体经验的表达,也开始关注身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复杂关系的互动和反思。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不仅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文化视野。通过深入剖析这三个时期身体叙事的特点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成为文学和艺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表达和反思工具。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身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复杂关系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二、身体叙事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前先锋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对身体感知与表达逐渐觉醒和觉醒前的摸索阶段。在这一时期,身体尚未被明确地视为一种叙事工具或媒介,但其存在与意义已经开始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隐性的体现。在古代文学中,身体常常作为情感的载体出现,但其本身并未被赋予独立的叙事功能。诗人和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细节的描绘,如面容、姿态、服饰等,来传达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或营造特定的氛围。这种对身体元素的运用,虽未形成明确的身体叙事,却为后来的身体叙事先锋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身体开始逐渐从情感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叙事元素。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以更为真实和生动的方式描绘人体,强调身体的比例和动态美。这种对身体的艺术化再现,不仅体现了对人体本身的赞美,也预示着身体叙事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启蒙时期,思想家们开始对身体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身体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认知的主体。在这一时期,身体被赋予了更为积极和主动的角色,成为了连接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这种对身体的新认识,为后来的身体叙事先锋提供了理论支撑。身体叙事前先锋时期是一个对身体感知与表达逐渐觉醒的过程。虽然在这一阶段,身体尚未被明确地视为一种叙事工具或媒介,但其存在与意义已经开始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隐性的体现。这为后来的身体叙事先锋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定义前先锋时期的时间范围及文学特点在探讨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演变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前先锋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界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它标志着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前先锋时期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身体的描述和呈现方式上。这一时期的作家开始尝试以更为真实、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身体,突破了传统文学对身体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他们不再将身体仅仅视为情节的附庸或背景,而是将其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这种对身体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使得身体叙事在前先锋时期得以初步形成。同时,前先锋时期的文学还呈现出一种对身体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注。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对身体进行单一的、刻板的描绘,而是试图展现身体的多重面貌和内在矛盾。他们关注身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变化,以及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对身体复杂性的深入探索,使得前先锋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充满张力的艺术风格。前先锋时期是身体叙事在文学中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身体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以及对身体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注。这些特点为后来的先锋文学和后先锋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析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社会道德限制:前先锋时期,身体作为表达方式受到了社会和道德规范的限制,这使得艺术家们在探索身体叙事时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争议。创新表达方式:尽管受到限制,艺术家们仍然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来探索身体叙事。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如文学、绘画、雕塑等,来表达身体的意义和价值。广泛讨论和争议:由于身体叙事涉及到敏感的话题,如性别、身份认同等,因此在前先锋时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些讨论和争议推动了社会对身体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对传统的挑战:前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也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艺术家们通过身体叙事来表达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不满和反叛,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主要表现和特点是对身体的探索和表达,尽管受到社会道德的限制,但仍然通过创新的方式推动了艺术和社会的发展。3.探讨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在探讨前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时,我们不得不深入考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前先锋时期,通常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身体叙事提供了独特的语境和动力。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机械化和物质化,个体身体在这种环境下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生产效率和物质利益的工具。这种对身体的忽视和压迫,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和寻找身体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身体叙事的探索和表达。另一方面,前先锋时期的社会也充满了性别、阶级和种族等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身体叙事成为了反映和批判这些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例如,在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她们通过对身体叙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地位和身份的不满和抗争。同时,一些左翼作家也通过身体叙事来揭示和批判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为前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使得身体叙事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身体叙事本身也反过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它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体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推动了文学向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前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推动了文学的变革和创新。三、身体叙事先锋时期在先锋文学思潮的推动下,身体叙事逐渐进入了先锋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不再仅仅是对身体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开始探索身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复杂关系。在先锋作家的笔下,身体成为了一个多维度的符号系统,它既是感性的载体,又是理性的象征。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试图揭示出身体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他们不仅关注身体本身,更关注身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在先锋身体叙事中,身体往往被置于一种边缘、异化的位置。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变形、扭曲、甚至解构,来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试图通过身体的先锋性表达,来探索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创新。同时,先锋身体叙事也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思精神。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来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他们试图通过身体的叙事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困境,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身体叙事先锋时期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时期。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深入探索和先锋性表达,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1.定义先锋时期的时间范围及文学特点先锋,这个词汇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常常用以描述那些在创作上勇于突破传统,追求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先锋时期,则通常指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其中艺术家们纷纷摒弃传统的创作规范,尝试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具体到文学领域,先锋时期的时间范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文学发展而不断变化。一般来说,文学中的先锋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时欧洲的文学艺术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家开始对传统文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模仿古典文学的形式和技巧,而是试图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些文学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文学手法,如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以期在文学领域开创新的局面。文学先锋时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和质疑。先锋文学家们不再将传统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而是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试图打破旧的文学框架和束缚。对创新的追求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形式和技巧,而是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手法,以期创造出全新的文学世界。再次,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先锋文学家们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文学的方式揭示社会的弊端和矛盾,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文学先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文学家们对传统文学的反叛和对新文学的探索。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得以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析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如自虐、越界等在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与多元。这一时期,身体不再是被遮蔽或忽视的对象,而是成为了文学与艺术创作的核心。身体叙事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如自虐与越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情绪,也揭示了人们对自我认知与身体界限的探索与突破。自虐作为一种身体叙事的表现方式,在先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自虐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伤害,更是对心灵的折磨。通过这种极端的行为,作家们试图表达的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迷茫与绝望。自虐的身体叙事,也体现了对于疼痛与苦难的审美化追求,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越界也是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重要特点。在传统文化中,身体被视为受到严格规范和限制的容器,而在先锋时期,身体成为了突破界限的媒介。越界的身体叙事,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身体潜能的挖掘与释放。通过越界,作家们试图打破身体的固有界限,探索身体与心灵、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以其独特的自虐与越界等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探索与挑战的世界。在这一时期,身体成为了表达自我、挑战传统、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身体叙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先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以及人们对自我与身体的认知与追求。3.探讨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如何挑战传统观念,推动文学创新在先锋文学时期,身体叙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挑战,推动了文学的创新。这一时期,身体不再是简单的生理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先锋作家们通过身体叙事,将身体作为反思社会、探索人性的重要媒介。他们突破了传统文学对身体的刻板描绘,将身体置于各种极端和异化的情境中,以此来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例如,某些先锋作品中,身体被描绘成一种变形的、扭曲的存在,以此来反映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异化。同时,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也强调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细节的精细描绘,将个体的感官体验、情感波动以及心理变化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身体经验的强调,不仅挑战了传统文学中忽视个体经验的倾向,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还通过对身体与权力、欲望等复杂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身体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地位。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书写,表达了对权力机制的批判和对自由表达的渴望。这种对身体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使得身体叙事在先锋文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寓言。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挑战,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内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4.分析具体作品及其身体叙事手法,如卡夫卡、贝克特等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中的身体叙事具有深刻的反思性。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疾病、变形、饥饿和被惩罚等身体图式,这些图式反映了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人公格里高利萨姆沙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这个变形的身体图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卡夫卡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策略也值得关注。身体的异化成为叙事的动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卡夫卡塑造了矛盾的身体形象,增加了叙事的张力,使故事更具内在阐释空间。卡夫卡以零度叙事的创作态度塑造了小说中的个人身体,真实客观的身体成为故事开展的前提。卡夫卡将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通过封闭空间的破坏、无限空间的不可到达以及身体被困于“等待空间”等方式,表现了身体对世界陌生破碎的真实生存体验与认知。贝克特在他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法称呼的人》中,深刻探讨了身体的遭际与命运问题。贝克特的三部曲中身体承载了社会、个人的荒诞记忆,这较之他的荒诞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步曲中主人公的身体总是被监视着,权力附着其上,身体备受蹂躏,被宰制、改造、矫正和规范化着,因此身体显得悲观、被动、呆滞。身体在性的支配下,摆脱了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束缚,放纵欲望,成为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贝克特通过他的小说三部曲,展示了身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命运,他的身体叙事手法深刻而独特,为我们理解身体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四、身体叙事后先锋时期在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深化。这一阶段,身体不再仅仅是反叛传统、挑战权威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一种自我表达、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艺术家们开始从身体出发,探索个体的内在世界和复杂情感,以及身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复杂关系。在后先锋的身体叙事中,我们看到了对身份认同的深入探索。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实践,表达了对性别、种族、性取向等身份问题的独特见解。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揭示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表演艺术、行为艺术等方式,展示了身体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的多重身份和角色。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还强调了身体与自然、宇宙的联系。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身体感知和体验自然、宇宙的奥秘和力量,从而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对身体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探索,不仅拓宽了身体叙事的边界,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艺术家们通过对身体的多维度探索和实践,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身体叙事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引领艺术走向更加广阔和深邃的领域。1.定义后先锋时期的时间范围及文学特点在定义后先锋时期的时间范围及文学特点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先锋文学与后先锋文学的界限。先锋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对传统文学形式与主题进行挑战和突破,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兴起,先锋文学逐渐演变,进入了后先锋时期。后先锋文学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跨学科性。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而是尝试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跨界的文本形式。这种多元化和跨学科性的尝试,使得后先锋文学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后先锋文学在主题上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与先锋文学对社会问题和历史批判的关注不同,后先锋文学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作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内心剖析,试图展现出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人性世界。后先锋文学在语言上更加注重实验性和反传统性。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而是尝试运用各种语言实验手段(如拼贴、断裂、重复等)来挑战传统的语言规范和审美观念。这种实验性和反传统性的语言运用,使得后先锋文学在语言上更加具有冲击力和创新性。后先锋时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实验的时期,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后先锋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和自由的文学空间,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分析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如多元化、跨学科等在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身体叙事在这一阶段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多元化是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身体叙事也开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和风格。一方面,身体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领域,而是扩展到了影视、戏剧、舞蹈、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身体叙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电影中的身体语言、戏剧中的身体表演、舞蹈中的身体动作等,都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身体叙事在主题和内容上也更加多元,涵盖了性别、身份、性取向、身体残疾等多个方面,这些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身体叙事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跨学科是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这一时期,身体叙事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产生了密切的关联。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身体叙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工具。例如,哲学对身体和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身体叙事提供了哲学基础社会学则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揭示了身体叙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心理学则从个体的心理角度出发,探讨了身体叙事与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些跨学科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身体叙事的内涵和外延,也推动了身体叙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在多元化和跨学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身体叙事在这一阶段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也为艺术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和研究空间。3.探讨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在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逐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先锋派对于身体解构和重构的创新精神,又汲取了传统文学对身体书写的深度与智慧。在后先锋作家的笔下,身体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符号。作家们通过身体叙事,将传统文学中的美学观念、道德评判以及哲学思考与现代主义的身体观、后现代的身体政治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现代性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文学表达。在这一时期,身体叙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描写或批判,而是开始探索身体与自我、身体与他人、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书写,展示了身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对身体的全方位关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还善于借鉴和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和技巧,如寓言、隐喻、象征等,来深化对身体主题的表达。这些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不仅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深度,也使得身体叙事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探索身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既继承了先锋派的创新精神,又保留了传统文学的美学价值,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分析具体作品及其身体叙事手法,如莫言、余华等在文学领域中,身体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历了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也揭示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身体叙事的影响。本文将以莫言和余华为例,分析他们作品中身体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著称,他的身体叙事手法也充满了奇幻和想象。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描述主人公余占鳌和他的家族成员们的身体特征和行为,展现了一个充满原始欲望和生命力的世界。这些身体叙事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颂扬,更是对集体记忆和历史传承的隐喻。莫言的身体叙事手法往往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莫言相比,余华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挖掘。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身体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抗争。福贵的身体在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和磨难,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余华的身体叙事手法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感悟。从莫言和余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体叙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莫言的身体叙事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关注和传承,而余华则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反思。这些不同的身体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思考。身体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莫言和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身体叙事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身体叙事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带来更多深刻的文学作品。五、身体叙事在不同时期的比较与反思在身体叙事的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时期,艺术家们通过身体这一媒介,对性别、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表达。在20世纪早期到中期,身体叙事的前先锋主要是指以身体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表现。这些表现形式在当时受到了社会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艺术家们通过身体来挑战传统观念,表达对社会规范的质疑。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的先锋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推崇创新和颠覆性的表达方式。在身体叙事方面,先锋艺术家们通过身体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表现形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社会反响。艺术家们通过身体来挑战权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后先锋文化运动推崇多元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强调对身份、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在身体叙事方面,后先锋艺术家们通过身体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这些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艺术家们通过身体来倡导多元文化,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身体叙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演进。从早期的挑战传统观念到后来的倡导多元文化,身体叙事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身体叙事进行反思,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1.对比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特点与差异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身体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经历了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身体的呈现方式上,还体现在对身体的认知和理解上。在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往往被视为一种装饰性的元素,用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或情感表达。身体被描绘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存在,缺乏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往往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束缚,对身体的描绘往往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刻板性。到了先锋时期,身体叙事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艺术家们开始将身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通过对身体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描绘,表达出对身体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身体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元素,而是成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呈现身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则更加注重对身体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探索。艺术家们开始将身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通过对身体的描绘和思考,表达出对身份认同、性别关系、权力结构等问题的深刻洞察。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不再仅仅关注身体本身的美感和表现力,而是更加注重对身体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挖掘和反思。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时期的身体叙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从对身体的认识和理解到对身体的呈现方式,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影响。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和深入的身体叙事方式和思考角度。2.分析身体叙事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在《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这篇文章中,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在前先锋时期,身体叙事主要表现为对个体身体的直观描绘和生理功能的简单呈现。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尚未脱离传统的束缚,多受到宗教、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制约。身体往往被描绘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或是被掩盖在厚重的服饰和象征意义之下。这种身体叙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身体的态度,即认为身体是精神的对立面,应受到抑制和束缚。进入先锋时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文学艺术的革新,身体叙事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强调对身体的直接感知和表达,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身体与自我、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艺术家们通过对身体的描绘和塑造,表达了对个体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追求。这种身体叙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身体的重新认识,即认为身体是自我实现和个体表达的重要途径。到了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进一步演变,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特点。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身体叙事开始关注身体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多重意义。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关注身体的生理属性和社会象征,而是将身体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探讨身体与性别、身体与权力、身体与科技等多种关系。这种身体叙事反映了后现代社会对于身体的多元化认知,即认为身体是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交汇点。身体叙事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是深刻而多样的。从前先锋时期到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经历了从被束缚到被解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通过对身体叙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文化变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身体在其中的重要角色。3.反思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身体叙事作为文学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自古以来就在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身体叙事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着人性的复杂与多样。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也经历了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阶段的转变。在前先锋阶段,身体叙事主要被用来表现个体的生理欲望和情感体验,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作品往往以自然主义的手法,真实而细腻地描绘身体的感觉和体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直观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进入先锋阶段,身体叙事开始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极端化、变形或碎片化处理,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引发了读者对身体与灵魂、现实与幻觉等议题的深入思考。这一阶段的身体叙事作品不仅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实验。到了后先锋阶段,身体叙事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作家们不再仅仅关注身体的生理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通过身体叙事来探讨身份认同、性别角色、权力关系等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身体叙事作品既具有深刻的个体性,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使得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展望未来,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身体叙事将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视角,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奥秘。同时,身体叙事也将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身体叙事作为文学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将继续在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六、结论身体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经历了前先锋、先锋和后先锋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学形式与技巧的不断创新,更深入地展现了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变迁。在前先锋阶段,身体叙事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身体描写,其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故事情节或人物塑造。随着先锋文学的到来,身体叙事开始突破传统的限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叙事方式。在先锋阶段,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是作家用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和存在意义的媒介。到了后先锋阶段,身体叙事进一步拓展了其边界和深度。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体成为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体,身体叙事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身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身体在全球化、消费主义等社会现象中的角色。身体叙事从简单的身体描写发展到了复杂的文化象征,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学技巧的进步,更反映了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对世界的多元理解。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的不断创新,身体叙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富有创意和深度的身体叙事作品的出现。1.总结文章主要观点与发现《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这篇文章通过对身体叙事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身体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文章首先回顾了身体叙事在先锋派运动中的起源与演变,指出身体作为创作媒介和表达工具,在打破传统叙事模式、推动文学创新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后先锋时期身体叙事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探讨了身体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艺术形态。文章强调,身体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拓宽了创作的边界,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对当代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强调身体叙事在文学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在文学中,身体叙事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身体叙事能够提供一种直接而深刻的方式来探索和表达个体的经历、情感和身份认同。通过关注身体的感受、欲望和经验,作家能够揭示出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身体叙事在文学中具有挑战传统规范和价值观的作用。通过描写身体的欲望、痛苦和变形,作家能够对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这种对身体的关注可以引发读者对自身身体经验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和质疑现有的社会和文化规范。身体叙事还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潜力。不同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和经验存在差异,通过身体叙事,作家可以展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经验和观念,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这种跨文化交流可以帮助读者拓宽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身体叙事在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还能够挑战传统规范、促进跨文化交流,从而推动文学和社会的发展。3.展望身体叙事在未来文学发展中的可能性与前景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身体叙事将有望继续其创新与演变的过程,其可能性和前景展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身体叙事可能会进一步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结合,创造出更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读者可以亲自“进入”故事中的身体,体验角色的感知和情感,这将极大地丰富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读者的阅读感受。身体叙事也可能会在后现代和后人类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继续发展,更深入地探讨身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复杂关系。在后先锋的语境下,身体叙事可能会进一步解构身体的传统意义,将其视为一种文化构建和社会符号,而非仅仅是生物学的存在。这将使身体叙事在文学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反思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重要工具。身体叙事也可能会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境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经验和身体观念为身体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身体叙事也可以通过电影、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跨媒介的表达和传播,实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与对话。身体叙事在未来文学发展中的可能性和前景是广阔的。它将继续探索身体的多元意义和价值,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同时,身体叙事也将不断创新和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参考资料:先锋10号发射于1972年2月28日,仍在向远方运行,且在此后将近18年中继续运行。先锋10号原先任务是探测木星及其邻近区域。1973年12月2日,即发射后21个月,它经过了木星,从而向人类提供了它的第一幅该巨行星的近视图象。先锋10号于1973年成为第一艘飞越木星的飞行器。它于1979年成为第一批研究土星的探测器。先锋10号也是用来测试通过小行星带与木星巨磁场的生存率的。受木星引力场加速,它继续前进,进入外太阳系,到1983年6月中旬,它穿过海王星轨道。因为在当时冥王星并不比海王星离太阳远,所以先锋10号已经旅行到行星系以外。先锋10号离开太阳系后朝着金牛座方向前进,如无意外,它将在200万年后接近毕宿五。许多年过去了,“先锋10号”仍在继续其漫长的旅程,目前离太阳已远远超过42亿英里。地球本身离太阳只有9300万英里,这个距离即是所谓的一个“天文单位”(AU)。也就是说“先锋10号”现在离太阳约45AU。冥王星在其轨道远点时到太阳的距离是47AU。但它现在正处于其轨道的近点,而且到21世纪,它也将不在远点。“先锋10号”从这遥远的距离之外,仍在传送无线电波,并且地球上也仍在接收。这些波以光速行进,也要花25小时才能到达地球。先锋计划已于1997年3月31日正式终止,虽然美国方面仍不定时地与它进行联系。当它离开太阳系时,将把带有的一幅6*9英寸的金匾弹出至飞行器主框架。先驱者10号仍然没有飞出奥尔特云。先锋10号上携带了一块金属板(见图片),这块板指出了太阳和行星的分布状况、地球的位置,和一张男人、女人的草图,这是为了离开太阳系后万一遇上外星生物而准备的。根据美国太空总署(NASA)2月25日表示:先锋十号(Pioneer10)在2003年1月23日传来最后一个非常微弱的讯号之后,就与地球失去联系了!NASA的深太空网(DeepSpaceNetwork,DSN)工程师表示:控制站原本预计在2月7日应收到一次先锋十号的讯号,但最后却杳无音讯,因此极可能是由于先锋十号由放射性同位素制成的电力供应系统已因年龄过老而逐渐失去作用,无法再继续供应讯号传输所需的电力所致。不只如此,原本DSN的工程师可以根据讯号来回所需的时间计算先锋十号的位置与距离,但自2002年4月27日的讯号之后,讯号的强度微弱到无法辨析,所以无法测距。NASA并无特别计划去积极地再与先锋十号取得联系。于1983年离开太阳系的先锋十号(Pioneer10),目前正被一股未知的力量拖拽回太阳。先锋十号在离开太阳系前拍摄到首批木星特写图片。随着该宇宙飞船逐渐进入深空,这股未知的力量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科学家正在思考该探测结果或暗示了一种新自然力量的可能。正在追踪这艘太空飞船的研究小组成员菲利普·梁(PhilipLaing)博士说道:“我们已经研究了每一种可能想到的机制和理论,然而没有一个能够合理的解释这个现象。如果这种拖拽效应是真实的,那么它将对宇宙学和太空飞船航行产生重大影响。”加利福尼亚航空航天公司的梁这样说道。美国宇航局“先锋十号”于1972年3月2日发射升空,同行的还有它的双胞胎飞船“先锋十一号”。两者发送了大量木星和土星的细节图片,彻底的改变了天文学。1983年6月“先锋十号”路经了太阳系最遥远的星系冥王星。这两颗探测器目前都在以7万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前进,它们遇到下一颗恒星可能要经过几百万年。科学家正在持续监测“先锋十号”的信号,后者目前距离地球几十亿英里。发表在行业领先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上的研究显示,两颗探测器的移动速度正在以每世纪6英里每小时的速率改变――这种效应几乎无法探测到,它大约比引力作用微弱100亿倍。先驱者11号(Pioneer11)是第二个用来研究木星和外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它也是去研究土星和它的光环的第一个探测器。与先驱者10号不同的是,先驱者11号(也称做先驱者G号)不仅拜访木星。它还用了木星的强大引力去改变它的轨道飞向土星。它靠近土星后,就顺着它的逃离轨道离开太阳系。探测器在1973年4月6日,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尔角发射。探测器全长9米,设有一个直径74米的高增益天线,在其之前再装上一个中增益天线。至于另外一条全方位低增益天线则装设于高增益天线接收器之下。探测器以两个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作为能源,在拜访木星时仍能产生144瓦特,但到达土星时只能产生100瓦特的功率。探测器上还设有三个感应器:恒星(老人星)感应器及两个太阳感应器,藉以根据相对于地球及太阳的位置,及以老人星的位置作后备,用以计算探测器的位置。先锋11号的恒星感应器及起点设定,是按先锋10号的经验而被重新修改的。探测器上的三对火箭推进器,负责控制转轴(8rpm)及为探测器提供动力。三对火箭推进器都可以按指令持续燃点,或暂停燃点亦可。在探测器上的仪器负责研究星际间及行星的磁场太阳风、宇宙射线、太阳圈的转变区域、大量存在的中性氢;星尘粒子的分布、大小、质量、通量及速度;外太阳系行星极光、电波、其卫星的大气层;以及木星与土星及其卫星的表面等等。以上的研究主要由探测器上的磁力计等离子分析器(太阳风专用)、粒子感测器、离子感测器、一具可以重叠不同视点来探测由经过的陨石折射而来的阳光的非影像望远镜、一些已密封并加压的氩气及氮气用以计算陨石的渗透、测紫外光计、测红外光计、及一具影像光偏计用以拍摄照片及计算光偏振等等。至于进一步的数据则从天体力学及掩星法现象去计算出来。探测器于1974年12月4日最接近木星,离木星最高云层34,000公里以内。借着木星的强大引力,探测器改变轨道朝向土星。探测器于1979年9月1日最接近土星,离土星最高云层21,000公里以内。(当时旅行者1号及旅行者2号已经过木星,同时已经朝向土星进发)先驱者11号被设定会飞过土星的光环,其轨道将会与即将到达的旅行者一样,用以测试旅行者探测器的轨道。因为先驱者11号可以测试该区域,是否尚有暗淡光环会损毁探测器。所以先驱者11号正如其名一样,是一名“先驱者”。要是真的探测到有危险存在的话,旅行者探测器将会更改轨道以离开那些光环,但将会失去拜访天王星及海王星的机会。其实探测器甫在发射后就使用备用的发射天线。探测器在1985年二月因电池提供的电力开始下降,而开始需要与其他仪器共用电力。最终,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器所提供的能源不足以再进行任何实验后,探测器的运作及遥测数据于1995年9月30日终止传送。在终止运作之前,探测器当时正处于离开太阳约7天文单位的距离,与太阳赤道面形成4度的倾斜角,并正以每年5天文单位(每秒12公里)的速度飞行。根据由先驱者10号及11号传回来的无线电追踪数据分析,当探测器处于距太阳20至7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时,其讯号有一些稍微异常的都卜勒频率漂移现象出现。这种漂移情况,使探测器不断以(74±33)×10−10m/s2的加速度减速。换句话说,像是有种外来力量迫使先驱者探测船减速。科学家对于这个现象议论纷纷,有人指出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所做成的,但有人则指这可能是一种人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定律。在研究人员首次进行先锋号异常分析时,他们虽然采用了先锋11号近4年的观察记录,但只相当于先锋10号近11年半的数据。在行星协会发起的穷追搜索行动之后,图勒雪夫及其小组重新获得了记载二个先锋号宇宙飞船的完整的遥感记录数据,包括先锋10号近30年的数据和先锋11号近20年的数据。当时,它们距离太阳20-70AU。AU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5亿公里。大多数数据死死地记在了喷气实验室中深入保存的近40盒磁带上。这里有近40个G的先锋10号和11号的任务数据,相当于半小时的高清电视节目。他们将这些数据从磁带转换成现代的数字模式,将它放映出来,以还原宇宙飞船的旧时模样以及其它受损材料。对先锋号异常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一工作相当费时,且可能徒劳无功。但图勒雪夫还是坚信,这些信息一旦用于分析,此异常现象就会显露新的秘密。图勒雪夫还坚持观看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探测器的运行情况,或许有一天它能出现这种异常现象,不过如果神秘力量被发现是一种确确实实的效应,我们就不用大惊小怪了。“我们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恢复这些新数据,”图勒雪夫说,“让这些数据被分析之后再谈吧。”科学家表示,同样的现象也在伽利略号和尤利塞斯号太空船上出现过。伽利略号是1989年发射的,用于研究木星。它于1995年12月7日到达木星。在成功完成飞行后,它于2003年9月21日被送到了木星的一个故意毁坏的轨道上。尤利塞斯号于1990年10月发射,1992年2月到达木星。之后,它成功研究了木星,彗星和其它天体。此任务已经延期到2008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后来借用在小说艺术性质的概定,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先锋也必须建立在纯文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先锋性,小说必须首先具备纯的品质。“谎言去尽之谓纯。”(墨人钢《就是》题词),必须先把艺术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剔除干净才具备往先锋迈进的可能。历代西方先锋流派的崛起都是建立在“去谎言'的基础上,然后在小说的语言、形式、内在等方面产生各种先锋探索性。在“去谎言”的基础上,小说产生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性一般被认为是具备了先锋性。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在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虽然不可能形成“五四”时期那样的绝对的强势话语,但已颇有上升为“准共名”的趋势。先锋文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以马原的“叙事革命”为例,某些评论家加之于他头上的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的标签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艺术形式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形式,马原对传统叙事的似真幻觉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片断性与不可确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这使得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经由这条途径,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进入90年代,苏童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莫言的《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其一,先锋的空间在缩小。因为先锋小说主要侧重于小说文体、语言的探索,因此很容易走向极端,也走向极点。所以当各种小说的枷锁被拆除后,各种各样的小说的可能性多被实验过以后,文本和语言自身的探索空间变得狭小了,先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先锋小说失去了自身的探索动力和目标。其二,商业化的影响。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消费性和经济性吞没了先锋文学的神圣性和精神性,原先他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那种甘于寂寞、“荷戟独彷徨”的文学清教徒形象终于开始随着时代的文化演进而变化了。没有人再对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与没有商业实利作用的话语方式感兴趣。精神广场上的群众已经走散,去了证券交易所和商贸市场,原来他们独居在文学的象牙塔内,不停地创造为读者所冷落的文学精品,不计厉害得失、功过荣辱,文学的眼光更具有超越性,他们也从来不愿为当下的读者写作,因此具有了超前性和前卫性。当大规模的文化转型变成现实,当经济原则和金钱原则彻底击溃了精神原则的时候,清高的传统一击即溃了。其三,先锋小说的退场,从先锋的实验到回归传统,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他们的创作从原先的遁入历史而回避现实,(实际上是丧失了持续解决现实难题的能力),而又重新面对现实来发言了,从自恋情结而重新走向了社会民族历史,这又是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回到世俗,并不意味着先锋精神的泯灭,而是在进行着一种更为扎实的探索。有一些作家对马原、格非、余华的影响是共同的,在三人的随笔集中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博尔赫斯、卡夫卡和海明威,这些作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不同的小说叙事的可能。但是作家对作家的影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不同的地点去读,不同的作家去读,都是两件不同的事,可以说,一部好的作品更像是开启着无限的可供进入的门,不过有一点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阅读一部优秀小说感受到的乐趣,格非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试图将读者带入一个未知的陌生世界,写作则常常可以带给他一些‘渴望的快乐’。”马原则说:“我在阅读这些天才之作时,切实感受到了领悟带给我的兴奋与激动。”余华认为,小说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要丰富的多,宽广的多,每天都是新的,使他发现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莫容置疑,当下的中国文学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元的审美格局;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先锋小说开始式微,无论现代派,后现代派或各类旗帜林立的派别,也终于没有挽回先锋后撤的颓势。如果我们把先锋小说纲举目张地理解为一种自由精神的话,那么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四川青年作家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年月12月版),倒有理由被视为先锋小说撤退后的又一次有力冲刺。一个自幼聪慧而又有些神经质的孩子,在大踏步通往天才数学家的幸运途中,却突然地被国家召去,成为了一个破译敌国军事密码的锐利工具。有所写所有不写,是作家创作中不免的选择,在《解密》中,作家的笔基本不在人物的心灵和故事的情景上着力,而是着力探测、描述人物环境周围的无数神秘又秘密的人生黑洞。换言之,左右《解密》主人公命运的既非小说家贯常驳斥、展览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物的心理与性格,而是那些无处不在又时时不显的命运洞穴。主人公的天才与智慧,也许正是这洞穴的根源:愈是智慧,就愈是悲哀,愈是天才,就越发深陷洞穴中。人物本身的洞穴,又镶嵌在一个巨大无底的陷阱之中。走进小说,我强烈感到,犹如走钻了一座幽光闪烁的自然溶洞之内,一个巨大的洞中又有无数小的洞穴。各类奇异的小洞穴就是各类奇人,而大的溶洞就是真正神秘而不可究知的世界。你无从考查是世界孕育了人物,还是人物组成了世界,正如你无法分辨是巨洞产生了小的洞穴,还是无数小的洞穴组成了大的溶洞世界。剥离《解密》中的“解秘”的故事和人物的表层,作家所探索与传达的人类的“洞穴世界”,正是先锋小说中怀疑与自由精神的根本之一。这种怀疑的自由精神,也正体现着先锋小说的某种本质所在。先锋的目的不是对读者的颠覆,而是为了在和读者的默契中完成对自由与怀疑精神的表达,这就是《解密》对先锋的一次修正。也正是这样的修正,才完成了先锋小说撤退后的一次努力冲刺,也使得《解密》在当下无数的长篇小说中获得了卓尔不群的品格和价值。两位“骨灰级”的先锋派遗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重出江湖。日前,格非推出了长篇小说《人面桃花》,据说这是他计划中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而徐星也推出他断断续续写了17年的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这两部作品同时推出,不能不成为一个“事件”,因为它们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的“先锋派”。先锋小说家“沉寂”的说法,只是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创作群体而言。事实上,90年代,苏童、北村依然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但挑战性并不强劲。潘军依然在写作各种作品,但都看不出与先锋有关。孙甘露本来就惜墨如金,他不写也不奇怪。至于格非,据说在大学当教授感觉一向很好,并没有后顾之忧。据说,你的新长篇《人面桃花》从1994年开始写,中间多次搁浅,到2003年才完成,它的诞生为什么会这么艰难?格非:小说的第一句话“父亲从楼上下来了”是2000年在意大利写的,之前写的一些内容都废了。在意大利写了几万字之后,也停了下来,一直等到2003年到了韩国,我才突然有了写作的欲望,一口气完成了这部小说。重读《金瓶梅》使我最终决定另起炉灶。它的简单、有力使我极度震惊,即使在今天,我也会认为它是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我觉得完全可以通过简单来写复杂,通过清晰描述混乱,通过写实达到寓言的高度。所以,我以现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小说。完成《欲望的旗帜》之后,你的写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后来就基本停下来,写不出来、写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格非:“《欲望的旗帜》写完后为什么突然作品就少了”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每次不大一样。因为原因很多,那段时间我出现了精神危机,被很多问题困扰着。甚至,有段时间什么都不想写,最喜欢的音乐听不进去。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批人总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隐秘的中心。我们对热火朝天的社会带着嘲讽的眼光,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掌握了生活的精髓。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充满自信,自由地生活着。到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变了,出现了另外一些人。这时我总有一种感觉文学的环境不再属于我们了。我对读者完全没有信心,没有办法满腔热情地去写作。我一直在教书,算是个业余作家,能写就写一点,不能写就停下来了。我觉得可能会过去,只有耐心地等待。当时的心态像卡佛说的:不抱希望,也不绝望。1985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伊甸园之门》(GatesofEden),作者是MorrisDickstein。原本是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副标题是“美国六十年代文化”。这个书在80年代中后期非常风行,好像大学中文系的很多学生都在读。书的前面有一些黑白的照片,大致上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第一张是马尔库塞的照片,我们知道,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综合成为西方60年代反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础。第二页的照片是三个作家:一个是小库尔特·冯尼格,另外一个是诺曼·梅勒,最下面的大胡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第三页是摇滚乐时代最有名的歌手:一个是滚石乐队的米克·贾格尔,另外一个是鲍勃·迪伦,接下来的一张是甲壳虫乐队刚刚在利物浦开始他们演唱生涯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们都还是穷光蛋。还有一张是1968年8月在纽约40万人集会的伍德托克摇摆舞节,一个反文化节,乱糟糟的场面。接下来的两张是反战游行的照片。最后一张是在60年代美国的大学里面经常看到的场面,柏克莱大学学生和警察的对峙。从马尔库塞的理论到诺曼·梅勒、艾伦·金斯堡这样的文学创作,到摇滚乐,到学生的反文化运动,到整个社会的反战,大致上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了一个非常混乱的、但是又充满生机的、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在不断生长出来的这样一个时代。好像一个社会从50年代突然地发生了变化,一个社会的典型的感情、人们典型的意识,都发生了变化,有一些新的东西在生长出来。当时,有一个学生就说,读了这本书,就想写一本书,仿照这本书来写一本中国文学、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一九八五年”。很多人有这样一个愿望,要把1985年这一年表述出来。其实对这一年的描述,就可以像MorrisDickstein描述美国60年代文化一样,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普通人的感情,从大众文化,从文学创作,甚至包括新闻等方面来着手。这是1985年刚刚过去不久以后说的话。说明这一年,1985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学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学生的心里,留下的冲击非常大,而且它是来自多方面的。这种冲击里面肯定还包括一些很混乱的,当时摸不清,后来可能也说不清的一些东西。先讲《伊甸园之门》这本书,不是说要把美国60年代文化和1985年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做一个类比。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但是确实有一些相像。比如,很多的事情就是那样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冒出来,就那样发生了。也不是说,是这本书影响了中国1985年的变化。当然不是。想说的是,如果要讲先锋小说,讲先锋文学,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去理解先锋文学的途径,就是能够进入到1985年的现场。如果能够对那一年,那一年的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一个感受的话,那么大致上就可以理解先锋文学。今天,我们在讲先锋小说的时候,拿出几个作家或者几个文本来分析,其实,这几个作家或文本看起来都是干巴巴的,不能还原到当时历史情境当中去的东西就很难读出什么意思来。说老实话,重新读这些先锋小说,那些当年曾经激动人的很多东西没有了。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当年先锋小说非常奋力地去争取来的,很多东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常识。当年让人惊奇的东西,变成了日常写作当中常见到的东西。所以,它不会让你激动,引起你的陌生感,也不至于对你的阅读构成什么样的挑战。但这个是它最大的成功,它把当时一些还没有的东西拿进来,当时一些非常陌生的东西今天变成了常识,“常识化”,它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就在于你今天再回头读那些文本的时候,你不那么激动了。比如说,我们看棉棉———7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女作家———的小说《糖》,里面写到了吸毒,她引用了艾伦·金斯堡在他的《祈祷》里面提到的他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他母亲临死的时候写给他一封信,这封信是在他母亲死的第二天金斯堡收到的:“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下———我带着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栅里,在窗前的阳光下。”这其实是80年代常被引用的东西,《伊甸园之门》也引了;到了90年代末,到了21世纪,在棉棉的小说里面出现,自然也很感人,在反复的引用过之后,它的冲击力当然不会有当年那么强烈。对先锋小说当时的叫法很混乱,有叫“新潮小说”的、“探索小说”的、“实验小说”的、“现代派”的,“先锋小说”也是一个很不严格的叫法。也不知道该怎么叫。回过头去看1985年发生的事情,单单从文学上来讲,好像在那一年的前后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注定要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的作品。文学史的发展是非常奇怪的,很可能一百年就是一个空白,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很可能突然一个时间,一个地方,会有很多的作品一下子都出现在文学史上。在1985年,出现了寻根文学的很多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文学的“根”》等。之前,1984年,有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之后,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在1985年,出现了刘索拉、徐星的小说。这一些小说可以看成是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艾伦·金斯堡的作品一类品格的东西,是一些年轻人以一个非常叛逆的姿态对社会的事情来发言。在80年代后期有一个“伪现代派”的讨论,刘索拉、徐星写的这些人,在中国的老百姓看来都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干。刘索拉写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她的同学,整天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从最表面上看是对当时僵化的教育体制有一种反抗。其实不一定看得那么狭隘,因为他们正好在学校里,所以就只好反抗教育体制;换别的任何一个地方,也会反抗那个地方的体制。这样一些内容,有点类似于西方的嬉皮士(不能把这种类似夸大)。那些艺术青年,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那些另类的生活和思想,当初就让人觉得中国人现在怎么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所以当时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认为这个所谓的现代派其实是假的,我们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社会土壤、社会基础。其实是真的。要反驳“伪现代派”这样的指责,不要那么多的理论,只要讲读者的感受就可以了。按照“伪现代派”的说法,像刘索拉写的这样的情感、生活方式不可能引起中国人的真正的感受,如果说你这样感受,你是在模仿一种时尚。其实,像这样一种对于社会的反抗,有的时候是莫名其妙的,你要说理由当然可以说体制非常僵化,压制、约束人的个性的生长,但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的骚动、不安,偏要跟什么作对的感受和情绪。当时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唤起了一大批的青年人的认同,这应该不是假的。1985年我高中毕业,从山东半岛到上海读大学,随身带着两本杂志,一本上面有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另一本就是发表《你别无选择》的那期《人民文学》。而且刘索拉写的差不多是实事,她写的班级里的同学,这些同学当然后来一个一个都是大名鼎鼎。但那个时候他们就是那样吊儿郎当的在学校里,不去上课,整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和老师闹别扭。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徐星写的《无主题变奏》,写的是社会青年,没有刘索拉写的学校里的艺术青年那么高雅,是整天在社会上闲荡的一个人。像刘索拉和徐星的小说,基本上可以看作后来出现的王朔小说的一个前奏,特别像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作者都是北京的,只不过后来王朔发展得比他们更痞了。在刘索拉和徐星那里有一个很雅的东西,因为是嬉皮士。到王朔,把立场换得更加平民化,更痞一点,来写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不满、牢骚、叛逆。这样的情绪一路发展下来,到90年代出现了朱文的小说,像《我爱美元》、《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等。1985年文坛还特别注意到了一个东北人,他写的多是西藏的事情,喜欢说“我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这一年马原发表了很多作品,以前他一直发不出来。从1984年发表《拉萨河女神》,一下子走运了,在1985年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等一大批作品。一个简单的说法,韩少功和寻根文学,以及刘索拉这样的青年人的反抗文学,它带来的变化基本上还是文学内容上的变化;马原的变化,更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上的,或者我们把这个“形式”换成当时更流行更严格的说法,叫“叙事”。这个说法当然过于简单了,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它在叙事上的变化也非常大,“怎么写”的问题不会比马原的更少。当时人们喜欢说的一个说法是,小说到了这个时候,“写什么”变成了“怎么写”———那当然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法———所以就有叙事结构、小说语言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再和我们通常所要探讨的小说的意义、小说的认识功能联系在一起,它本身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东西,可以把它叫成“文学的自觉”,或当时的概念“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