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

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题(15空,1空1分)

1.美文是_____提出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

3.金钏、柳湘莲、晴雯出自_____。

4.杜丽娘出自_____。

5.《莺莺传》的作者_____。

6.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_和创造社。

7.第一个创作十四行诗的是_____。

8._____是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9.果戈理的代表作_____。

10.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_。

11.《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

12.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_____。

13.高乃依的代表作_____;德莱赛的代表作_____。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_____的《饮酒》。

二、名词解释题(共5个,每题7分)

1.古文运动

2.模仿说

3.意境

4.浪漫主义

5.革命样板戏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2题)

1.简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2.谈谈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四、论述题(每题35分,三选二)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分析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3.论述茅盾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式的贡献。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填空题(15空,1空1分)

1.美文是_____提出的。

【答案】周作人

【解析】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

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

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支持周作人以白话

写作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理念。经过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

徐志摩等人作家以及周作人本人的创作实践与宣传倡导,彻底打破了美

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

确立。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

【答案】《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

雅·采薇》中的名句,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羁旅异乡的游子之思表

达得淋漓尽致,以离别时之杨柳依依喻当时之不舍,以心中所想象之雨

雪靡靡衬此刻犹未归家之思念,今昔对比之下更见凄恻哀婉。王夫之

《姜斋诗话》评此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金钏、柳湘莲、晴雯出自_____。

【答案】《红楼梦》

【解析】三人皆是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虚构人物,金钏与晴雯是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家贾府中的丫鬟,柳湘莲则是贾宝玉的知交

好友,三人之命运起落均与贾宝玉相关。

4.杜丽娘出自_____。

【答案】《牡丹亭》

【解析】杜丽娘是明代戏剧《牡丹亭》的女主人公,美丽聪慧,大胆执

着地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反封建、反礼

教的艺术形象。《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文辞藻

丽优美,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

剧顺应晚明心学思潮,缘情反理,热情讴歌杜丽娘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

反叛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理想,是明代思想解放潮流在文学创作上的

表现之一。

5.《莺莺传》的作者_____。

【答案】元稹

【解析】《莺莺传》为唐代传奇的名作之一,原题《传奇》,收录入

《太平广记》时改名《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此篇传奇文末赋有

《会真诗》,因此又名《会真记》,在此之前,唐代传奇多志怪言异,

自《莺莺传》问世后,唐代传奇始写现实世界中男女相恋之情。作者元

稹,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元白”。《莺莺传》一

文,据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考证,书中张生原型或为元稹本

人,与莺莺之事或取自其生平经历。故事内容为唐代士子张生与没落贵

族之女崔莺莺聚散离合之爱情故事,可于其中见中唐时期之士人风气,

为后世西厢题材作品之滥觞。

6.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_和创造社。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

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

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

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

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

种。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

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

一派。虽然文学研究会成员初期的创作仍很不成熟,不稳定,彼此的风

格也不同,难于归纳为流派,但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

问题上,多数成员又比较一致,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

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

l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

和如实描写,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

一。

7.第一个创作十四行诗的是_____。

【答案】连蒂尼

【解析】十四行诗,因其形制上以十四行诗句为正格而得名,又在译介

入中国时,因其外文发音而音译为“商籁体”,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

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每行诗句通常是11

个音节,抑扬格,形式整齐,音韵优美,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

体。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代表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是第一

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其诗歌大多

描写爱情,委婉清丽,令人耳目一新。

8._____是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答案】《贝奥武夫》

【解析】《贝奥武夫》,又译为《贝奥武甫》,约完成于公元前八世

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央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

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全诗共3182行,以斯堪的

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本诗仿效古罗马民族

史诗《埃涅阿斯纪》而作,以公园10世纪古英语西撒克逊方言书写而

成,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

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历史史诗。

9.果戈理的代表作_____。

【答案】《死魂灵》

【解析】长篇小说《死魂灵》是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家果戈理

的代表作,魂灵是十九世纪俄国地主对农奴的称呼。投机钻营的骗子乞

乞科夫企图通过向俄国地主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

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这便是《死魂

灵》一书的故事内容。该小说通过对乞乞科夫以及五名地主淋漓尽致地

刻画讽刺,酣畅淋漓地嘲讽了处于农奴制末期的俄国衰败腐朽的社会面

貌,同时还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的泼留希金,被别

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

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

作品。”果戈里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

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

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基础,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

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车尔尼

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中称他为“俄国散文

之父”。屠格尼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都

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他最著名的作

品是《死魂灵》(或译:《死灵魂》)和喜剧《钦差大臣》。

10.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_。

【答案】《雷雨》

【解析】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的成名作,同

时也是他的处女作,便是其作于1933年的《雷雨》,作者出于一种“情

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一经

发表,轰动文坛,象征着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是“中国话剧现实主

义的基石”。

11.《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

【答案】刘震云

【解析】刘震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立足平民视角进行创作,在作品

中多关注普通人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被视作“新写实主义”的

代表作家之一。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

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

部生活的“官场系列”的作品。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

后,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其故乡系列长篇小说,结构庞杂、技巧多

变、语言繁复,且具有多重复杂内涵,引人赞叹的同时亦诱发争议。

2009年出版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中

《一地鸡毛》在发表时就在文坛引起轰动,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

作,通过对主人公小林在家庭和单位中的种种遭遇和内心变迁的描写,

展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既

表现人物在当下社会中无力挣脱琐碎平庸生活的无力,也冷静观察其在

不得不适应这一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被王朔称赞“一扫以往

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绝无仅有的反映了小市民的真

实生活。”

12.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_____。

【答案】郭小川

【解析】作为一种有明确思想和艺术规范的“诗体”,政治抒情诗正式提

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是从广义上理解,从政治层面来关注

社会生活、展现具体的政治事件、透过生活的侧面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政

治情绪的诗都可归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因此,政治抒情诗往上可以延

伸到30年代的普罗诗歌、抗战时期的鼓动性诗歌以及抗战胜利后国统区

的政治讽刺诗,这些诗由于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当代政治抒

情诗之间存在着延伸和转折的关系,并且在事实上成为当代政治抒情诗

的一个艺术渊源。至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政治抒情诗的作用

由过往的革命动员宣传,转向对国家重大政策、政治事件的抒情表达,

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

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

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将抒情

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

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五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

郭小川与贺敬之。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

青年公民》《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

行》等。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有《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

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风暴》等。这些诗歌大都从一

个政治命题出发,以充沛的激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纵横展开,思

考、回答历史和现实的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所感受到的

时代精神,并以此作为贯穿全诗的感情和思想脉络。

13.高乃依的代表作_____;德莱赛的代表作_____。

【答案】《熙德》;《美国的悲剧》

【解析】高乃依是17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

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代表作除违背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原

则的《熙德》外,还有严守三一律的《贺拉斯》《西拿》以及《波利耶

克特》,一生共写有各类剧作32部。1636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

悲剧《熙德》,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

代》,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剧中人都表现

出刚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完成自己的义务,不惜牺牲一

切,集中表现了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对理性高于感性、国家责任先于个人

爱情的理念,崇尚君权至上。剧中语句十分优美,流传甚广,创立了法

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但该剧因违反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

在当时评论界曾引发争议。德莱赛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十九世纪重

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作品贴近当时美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多表

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情节丰富曲折,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叙述语言别具

特色,艺术风格平易朴实,善用白描手法真实描绘人物的神态举止,以

强烈的对比手法衬托人物的不同命运和生活,代表作有《嘉莉妹妹》

《美国的悲剧》,其系列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亦在文坛颇有影响力,

与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代

表作《嘉莉妹妹》是其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

作品之一,细腻展现了作为一代“美国梦”追逐者的农村少女嘉丽如何从

社会底层的纯真少女成为物质富裕而精神幻灭空虚的百老汇红星的过

程,,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金钱至上、道德堕落的风气,揭露了资

本主义繁华外衣下掩盖的生存斗争。《美国的悲剧》则是德莱赛成就最

高的作品,使德莱塞获得了世界声誉,以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高度的

艺术概括,将其发掘上升为“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通过对主人

公克莱特的人生悲剧的细致刻画,深刻剖析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社会根

源。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真实

的典型环境中塑造出克莱特这一典型,从而使克莱特成为“发财梦牺牲

者”的代名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下意识、幻觉、梦境、性压抑

等心理分析描写,揭示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和精神世界。另外,还大量

采用文件资料,用真实案件中的信件、审讯记录等材料,加强了小说的

真实感,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至今依然具有巨

大的现实意义。”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_____的《饮酒》。

【答案】陶渊明

【解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

首·其五》。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

生,私谥靖节。为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躬

耕陇亩,吟咏诗篇,多五言诗作,吟咏田园风光、抒发悠然自得于田园

之欣喜,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

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

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除田园诗外,陶渊明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有

《饮酒》二十首,或指斥是非颠倒、贤愚不辨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

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险恶,或表现退出官场后悠闲自在的心

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便出自《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陶渊明

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

喜爱,抒发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意绪,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但也寄情

高远,韵味隽永,是陶渊明诗作中的名句。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题7分)

1.古文运动

答:狭义上的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旨在复

兴儒学的文体革新运动,韩柳等人以“复古”为旗帜,反对一意追求华词

丽藻、内容空虚浮泛的骈文,提倡“文以明道”,以复古为新变,赋予文

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局面。北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

人反对当时雕章琢句之浮靡文风,踵武韩柳,提倡古文,反对当时浮靡

骈文,直接继承唐中叶古文运动的传统,因此北宋古文运动亦被视为唐

中叶古文运动的延续,二者连称唐宋古文运动,即广义上的古文运动,

以唐宋八大家为古文运动中古文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从其对后世的深远

影响来看,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模仿说

答: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

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

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

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赫拉克利特从仿生学角

度,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谟克利特进一步提出“文艺模

仿自然”;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成为文艺模仿的对象,文艺模仿的目

标应该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人的精神领域成了文艺表现的最高

目标;之后,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

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

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在本体上

离理念太远,在实存上是对自然物的复制和抄录,是比自然实体还要等

而下之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并有所发展,认为模

仿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创造能力,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

制自然的机械行为,对柏拉图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诗人……必须

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

的事、应当有的事”,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

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模仿

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

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3.意境

答: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诗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是诗人的主观情思和

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由两部分组成:一

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

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

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

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必须

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实相生,方成意境。

4.浪漫主义

答: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

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十

八世纪晚期盛行于法国、直至二十世纪初期仍余韵不散的波及全欧洲的

思想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涉及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众多艺

术领域,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狭义的

浪漫主义是指在文学史上与现实主义并立的文学艺术风格。浪漫主义作

家,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其创作特征是强调创作

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与爱情题

材,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视

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湖畔派三诗

人、雪莱、济慈,德国的海涅,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斯达尔夫人和雨

果,俄国的莱蒙托夫和普希金等。

5.革命样板戏

答: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

称。“样板”这一富于“大众化”意味的词,便是在“文革”这样一个几乎

是“无经典”的文学时期里,用来替代诸如“经典”“范本”的概念,包含可

供模仿复制的涵义。革命样板戏,便是指代文革时期,诸如京剧《智取

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等描写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

活、被赋予强烈政治意义,由国家政治权利保证其权威地位与绝对正确

性的文艺作品。样板戏”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的关

系,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

全面颠覆,文艺生产成为纳入政治运作之中。“样板戏”的意义结构和艺

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一方面,删

削、改动那些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分;另一方面,

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主要是京剧、舞剧)的程式化特征,在人

物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中,将观念符号化。某些作品如京剧《海港》,典

型地体现了政治观念的图解式的特征,另一些由于其文化构成的复杂

性,使作品的意义和艺术形态呈现多层、含混的状况,如京剧《红灯

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这

正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时空下,这些剧目尚能获得某种“审美

魅力”的原因。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革命样板戏便失去

了它的政治支持,彻底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三、简答(每题15分,共2题)

1.简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答: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

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

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这一题材重要性的强调有关。

不过,这个时期的农村小说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所处时代,而

具有鲜明的特点

(1)创作主题顺应时代潮流,紧随政策方向

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可以说是与同时期的农村合作化运

动、农村合作公社等政策事件密切相关的,小说的背景多是在农村合作

化开展的农村地区,主要内容也多是关于农村地区合作化的进行、受到

的阻力以及人民群众合力排除阻力实现合作化,以此来宣传农村合作化

等农村政策的正确性,政治色彩明显。

(2)鲜明的地域文化气息和流派风格

五六十年代进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由于其创作题材多与农村社

会生活相关,且这些作家多来自农村地区,因此,在其行文之中自然而

然地带有其所生活过的农村地区的地域色彩,如柳青的《创业史》,语

言风格以及人物性格中明显可见陕西农村气息:与此同时,还因为这些

作家在地域上或为同乡而心态、文化、语气相近,或因为风格上的模仿

趋同,使得作家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流派特征。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写作流派有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孙犁为代表

的荷花淀派等等。

(3)对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

从赵树理的创作开始开始,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多积极向传统文学尤其

是民间文学学习借鉴,在情节结构上力求简单清晰、内容完整首尾衔

接,在语言上追求平易亲切,如民间艺术中的评书、说话,在艺术效果

上追求起承转合明显,故事性。冲突性明显。

(4)题材上明显的局限性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作品,其题材多关注重大政治决策在农村地区颁行的

过程,以及重大政治事件对农村的影响,其关注点在农村地区的政治斗

争、阶级斗争层面。即便是取自农民生活的,也常常仅止于描写生活的

表面,未能深入核心,只从静态中去考察,回忆中去想象,而没有从现

实中去看农民,对于现实斗争的关注远远高于农村真实的现实生活。在

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

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

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

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佐证。

(5)作家本人在文本中的失语

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表现

对象即农民相一致,使得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

合起来,然而,即使是被赞扬”没有站在斗争之外,而是站在斗争之

中,站在斗争的一方面“的赵树理,试图在创作中实现感觉、观点与表

现对象的“农民”的“同一”,也不过是一种假想。这种要求,其目的是推

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

了取材的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忽视身为创作者在

创作中应有的中立与自身的价值理念。在整体构思上,也难以摆脱“当

代”普遍存在的阐释政策观念的、“图解式”的路子。

(6)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与丰富性逊于中间人物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虽然数量众多,在作品中也塑造了相当多的人

物形象,其主人公形象多为理想化人物,他们出身贫农,思想进步,勇

于抗争,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领导群众支持国家的农村政策,坚

定不移地同农村反动势力作斗争,如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然

而,由于其被赋予了过多的理想化色彩,反而显得不真实,有脸谱化平

面化趋向,严家炎对此有中肯的评价,即“三多三不多”:写梁生宝时,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

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所以梁生宝的形象反而不如“中间人物”梁三

老汉那样富于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和选材上紧跟时代,反映当下

的农村政策方向,积极借鉴传统文学和民间艺术,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

家作品,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流派风格;但由于其对政治形势

的过度关注,对政治事件、路线斗争、阶级斗争的过分强调,使作品容

易沦为政治的“传声筒”,成为图解重大政策的应时文章;对农村地区真

实社会生活关注太少,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有所缺失,脱离了其所处的时

代环境便失去价值,因此,能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

2.谈谈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答:二十世纪是西方社会生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且严重影响的时

期: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步伐,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

引起了人们对科技快速发展将带来灾难的恐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让原本对和平、安定、人性真善美的信仰产生深深的怀疑;尼采高

喊“上帝死了”所带来的信仰危机,令西方思想界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与

消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逐渐退出文

坛,流派众多、风格迥异的现代主义呈现出它的复杂斑驳的色彩。

(1)反叛传统的理性主义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站在非理性主义立场上,反叛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

体系,质疑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反思现代人的价值和命运,表现现

代人的困惑与精神危机,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表现异化的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4种基本关系,展示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扭曲畸形和全面异化,再现了

现实世界的残酷和荒谬,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恐惧、孤独和悲观绝望。

(3)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受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家认为,主观世

界尤其是非理性意识才是世界的本源和最高的真实。他们把认识人自身

的奥秘,探索和表现本能欲望、潜意识、直觉、幻觉等非理性的深层心

理机制看成文学的重要使命。

(4)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立足于对人性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失望情绪,现代主义文学常常关注人性

与社会的丑恶,并希望通过描写丑恶、暴露丑恶,而实现对现实的超

越。

(5)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为了实现对内在真实的表现,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运用象征与隐喻,创造

性地借用西方神话传说,以此获得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实现对西

方文化的反思,象征性地表现隐藏在表象后面更为本真的真实。

(6)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文学创作本质上就是创造新的艺术形

式。现代主义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求新、求变、求异的艺术热情,大胆地

在文学形式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验,开掘了审丑、荒诞、悖谬、变形

等现代审美观念,锤炼了象征、荒诞、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艺

术表现手法,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现代主义文学景观。

现代主义文学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国际性文学思潮,包括众多相对独立

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

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精神

的体现。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富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

提倡非理性,善于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文化批

判性;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着重表现潜意识、欲望、幻觉和直觉等

非理性心理,追求新奇别致的文学形式,开掘了审丑、荒诞、悖谬、变

形等现代审美观念,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景观。

四、论述题(每题35分,三选二)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答: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将自己的生活、情感

写入词中,表现出鲜明地艺术特色。她还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

论,影响深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倾诉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

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

《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

能体现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

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

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

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毫无半点

雕琢矫饰。这些融和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

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

的映现。

(2)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

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

典丽精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

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

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

而含蕴绵绵不尽,平易自然,感情真挚。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

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

的情味,如家常言语,自然恬淡而韵味悠长。

(3)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

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

《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

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

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

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

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

毫无浅近直露的表现。《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

风!”虽无修饰语,仅以口语描述天象,却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

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4)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

自己的理论。《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

以《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

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彷徨

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韵美,充分体现了这首

词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的绵绵韵味,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

声赞为千古绝调。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

谐律,可谓造化灵秀,佳句天成。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

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

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

接反映现实,但其词作之中,字字见情,句句诉心,感情真挚丰富,语

言清新自然,巧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

的佳篇。

2.分析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

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其所处时代文化风尚的影

响,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1)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作品在整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

征,是作家所处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

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

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2)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的形成既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

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潜在影响。比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

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就是一群古文家为复兴儒学,提倡文以明道的有意

识的努力创造。唐初文风承六朝骈俪旧习,追求藻饰富雅,轻视言之有

物,使骈文逐渐由一种华丽的问题变为束缚文学发展及思想演进的阻

碍,一些先行者逐渐要求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德宗贞元间,韩愈号

称上继三代两汉,以自己奇句单行的散文与“俗下文字”(即骈文)相对

立,逐渐有众多文人追随。至宪宗元和间,又有柳宗元大力支持,于是

声势更大。古文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了骈文,开创一代

新文风。

②文学创作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代发

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

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

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

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早年接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

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作品呈

现出一种浓厚的个人感伤色彩和浪漫哀婉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

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

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

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

③文学创作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

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与当时群

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

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的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

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

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

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怀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些作

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

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

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文心雕龙》在

《明诗》和《时序》篇分别概括为“梗慨以任气”和“志深而笔长”的特

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

同的时代风格。比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地盛行过的古典主义戏剧创

作、哥特小说创作、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都与其所处时代

的时代思潮、时代精神有着密切关联。

3.论述茅盾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式的贡献。

答:当中国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为现代化生产、商业所

代替的时候,这巨大而复杂的生活内容,就提供了文学形式相应改变的

可能性。茅盾的贡献之一便是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

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

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茅盾对现当代长

篇小说体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

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社会风貌及历史

事件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力求使其作品能反映时代的整体风貌,波澜壮阔地展现大时代变迁下社

会生活得丰富图景,呈现出史诗般的宏大品格。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

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

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

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

性的特征。其著名的《子夜》,便波澜壮阔地反映出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东南地区广阔的社会图景,从汲汲野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到挣扎在

贫困线下的穷苦百姓,从十里洋场的上流社会,到流离失所的底层贫民

窟,全方位展现了时代风云变幻之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把茅

盾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

代末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

彼此间的冲突,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为我们提供了

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注重表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

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同样在

《子夜》中,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

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

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对于茅盾的文艺观念来

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

件、客观环境造成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

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他笔下的吴荪甫,是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者十分自觉地把他置于多

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围绕着吴荪甫与官僚资本

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这三种

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

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其精干的亲自提拔

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

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

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

造。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的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创造

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对于进入他的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

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

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3)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

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

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这种结构方式是更适合于长篇小说

的,而不同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单纯而严正的布局的追求:作品通常规模

不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也不复杂,大抵有一个

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

篇。从鲁迅到茅盾,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除了在每篇小说中追求宏大严谨的布局,茅盾还以“三部曲”的形式,使

他的长篇小说呈现出系列小说的宏大感、历史感:三部曲《蚀》的第一

部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

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

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他的“农村三部

曲”(《春蚕》、《秋收》和《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

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三部曲的形式,不

仅丰富深化了原先单独成部的长篇小说的内涵,使其具有了史诗般的品

格,并且使得人物在“三部曲”这样一个连贯的历史时期中,更显人物内

心世界的深刻性与丰富性。

(4)注重对社会历史和人物的心理剖析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茅盾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他追求着社会历

史的剖析与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不仅努力挖掘与

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

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调

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写于l929年的《虹》,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

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

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心路历

程。三部曲第一部《幻灭》女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

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即由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

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茅盾对其内心情绪的变化波动,有细腻独到的

剖析。《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

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

的现实主义精神。茅盾的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

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

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

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

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

剖析小说”。

总之,通过这一切都可以看到革命小说家茅盾不拘一格的阔大风格以及

其艺术造诣上的丰富多样,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成就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

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题(30分)

1._____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2.萧涧秋是作品_____里而的人物。

3.周立波的_____和赵树理的_____是两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

小说。

4.梅勒的代表作品是_____。

5.《荷马史诗》包括_____和《奥德修纪》。

说明:其他题目缺失。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共30分)

1.《野草》

2.《世说新语》

3.五言律诗

4.神话原型批评

5.净化说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2.简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3.简述“文学性”的基本内涵。

四、论述题(30分)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

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填空题(30分)

1._____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答案】施莱格尔

【解析】耶拿派是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一个流派。这个流

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概念,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

学主张。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

求神秘和奇异。理论奠基人是施莱格尔兄弟,代表成员还有诺瓦利斯、

蒂克等。耶拿派因创办《雅典女神神殿》杂志而得名。1805年左右,一

批作家聚集海德堡,创办文艺刊物《隐士报》,发表评论文章和文学作

品,形成新的文学社团,史称“海德堡派“。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作家

格林兄弟、布伦塔诺等。虽在思想上受“耶拿派”影响,但与”耶拿派“相

比,“海德堡派”显得更为实际,对德国知识界的影响更大。该派重视民

间文学,大量采集民歌和童话,整理文化遗产,期望以此复兴“德国民

族精神”,格林童话就体现了当时德国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

2.萧涧秋是作品_____里而的人物。

【答案】《二月》

【解析】萧涧秋,是柔石的《二月》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所追求、

极想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背景下寻找他的位置,探索人生的

道路。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弱多思、情感复杂的青年。这些使他成为现代

文学史上的一种典型。《二月》中篇小说,“左联五壮士”之一的柔石所

作。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奔波

了六年后来到芙蓉镇,希望能过上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但因与校长妹

妹陶岚相恋而冒犯了当地土豪,又因同情和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同

学的遗孀文嫂而受到社会的非难,被迫离开了芙蓉镇。作品反映了大革

命前夕社会的黑暗沉闷,也反映了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恼,表达了

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3.周立波的_____和赵树理的_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

小说。

【答案】《山乡巨变》;《三里湾》

【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于1958~1960年发表,是《暴风骤

雨》的续篇,艺术地展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

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

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

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这部小说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

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

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

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通过三里湾的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故事情

节,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在扩社过程中的

矛盾与变化,生动而真实的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先进力量和落后力

量之间的斗争,农民在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和婚姻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冲

突,广阔描绘出农村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

义积极性,揭露了封建思想在农村的流毒和影响,显示了实现合作化的

艰巨性、复杂性。

4.梅勒的代表作品是_____。

【答案】《裸者与死者》

【解析】梅勒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在美国文坛活跃足足60

年,被视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作家”。1948年,梅勒凭小说《裸者与死

者》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因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军队中官兵之间的对立

关系,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被公认为描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后由于《夜里的军队》等一系列杰作

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领袖地位。因他曾推出《硬汉不跳舞》等

一系列“硬汉小说”,加上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备受争议的生活轨迹,美国

文学界也曾称他为“海明威第二”。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

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

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

所模仿。无怪乎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

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

5.《荷马史诗》包括_____和《奥德修纪》。

【答案】《伊利昂纪》

【解析】《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

《奥德赛》)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

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

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伊利昂纪》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

伊战争的英雄史诗,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

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

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

趣的“荷马式比喻”。

说明:其他题目缺失。

二、名词解释题(30分)

1.《野草》

答:《野草》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

文诗,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

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从中可见身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在白色恐怖下孤军

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以及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

失望与希望之情。《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

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

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

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

象玄妙奇美。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

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2.《世说新语》

答:《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组织其门下文人所编撰而成的志人小说集,由南朝梁代刘孝标作注。依

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

中,下三卷),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名人雅士的逸闻轶事。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

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

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

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

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

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3.五言律诗

答: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

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

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

中两联须作对仗。虽定型于初唐,但最高成就却在盛唐,以王维,杜甫

为代表。

4.神话原型批评

答: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

评流派。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

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

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

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

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把一系列原型

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

度和空间。代表人物为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著有《批评

的解剖》。

5.净化说

答:净化说是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认

为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太强或太弱。通过欣赏悲剧,可以陶

冶性情,“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净化说认为悲剧

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

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解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答:学界对当代文学史分期达成共识的是“三分法”,即中国当代文学分

为建国以来“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文革文学”是指

出现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

运动等文学现象。关于“文革文学”由1966年至1977年的时间设定,依据

的是为一般人所认可的“文革”起讫时间,上限以《五一六通知》为标

志,下限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革文学”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

一个历史概念。近十年来,“文革文学”逐渐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

热点之一,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

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

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也就是个别-一般-

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

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这一公式通向那种更具教谕性的创作。

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在修辞方式上,表现为象征方法的广泛运

用。意义指向确定的“公共”(而非个人性体验)象征,取代了生活细节

具体的描述。“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

型,更理想”的“典型化”的方法,对于表达政治意图,虚构由“革命”所

激发的浪漫想象,显然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

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

美,不允许有什么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

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

保证”。由三突出为主心,衍生出了所谓散配成以及多侧面等突出英雄

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

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生机,一方面深受三

突出影响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或深

浅不同的落入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空白,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有甚

者,则图解概念,精制滥造。

(3)样板戏成为最主流的文学形式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显然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用

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

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处于“中心”的戏剧对文学其他样式产生重要

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在结构上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

线索的安排,开端、发展、高潮、解决的方式,即按照戏剧冲突的设置

和结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角色

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和明确的性格特征),并且人物间安排了

许多戏剧台词式的对白。在这个打倒了所有中外传统的时代里,它们便

是数量不多的公开文学作品中的“样板”,它们以舞台表演、电影播放、

电台广播和语言文字等国家控制的传播渠道,被强行在全民中推行,至

少在公开的层面上,它们已经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在样板戏

的推行过程中,还形成了“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创作

观念,这些“理论”的强行推行给文革期间和文革后很长时间内的中国文

学创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4)官方文学的僵化与地下文学的繁荣

《金光大道》作为文革时期官方认可的出版物,虽然是个人创作,但完

全失去了作家的个体性话语,作品从主题、人物到情节结构,都成为时

代共名演绎。《虹南作战史》则是当时文学作品“集体创作”的一个典型

怪胎,这个由“土记者和农村干部相结合”的“上海县《虹南作战史》写

作组”,直接听命于“上海市委写作组”,其写作方式完全按照《纪要》

所规定的“三结合”进行,所有的艺术手段包括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结

构和语言,都紧紧围绕、服务于“两条路线斗争”主题。文革中潜在写作

的小说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较著名的有毕汝协的《九级浪》、佚名作者

写的《逃亡》、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即北岛)以笔名“艾

珊”写作的《波动》等作品。《第二次握手》在文革中流传很广,并导

致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其主要成就在于把曲折的爱情故事与对知识分

子的歌颂以及爱国主义的主题融合了起来,这对正统文艺的清规戒律是

一次很大胆的触犯。赵振开的《波动》以多角度叙述的方式勾勒了当时

社会各种人物的心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知青中绝望与希望两种心

态的描写,就其语言的精警、感觉的强烈敏锐、象征手法的圆熟、人物

意识的准确流动以及多角度叙述的成功来说,它无疑是“文革”时期潜在

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由于环境的恶劣,潜在写作只能以破碎的形态存

在,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文革”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制造的大一统

局面的失败。它的存在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对

立,而在于不论是老作家,还是年轻一代新人,他们都在那个价值失落

的疯狂年代,找到了现代作家应有的写作立场,也找回了作者作为人文

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传统。

2.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答: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

西方近代最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潮之一。从纵向上看,浪漫主义文学是对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日趋僵化的法国古典

主义的有力反拨;从横向上看,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

学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的繁荣局

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学特

征主要表现为:

(1)主观性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

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浪漫主义却并不注重对

现实社会的描绘和客观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作

者心灵的镜子,反照出的是作者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通常是理想

主义的,想象奇特的,由情生物的。因此,主观性是这种超越现实的文

学精神的本质。比如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剧中,把希腊神

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伟大

战士,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忍受了暴君的残酷迫害,终于消灭了宙

斯,解放了人类世界。这就是浪漫主义典型的理想英雄形象。但需要指

出的是,这里的“完美”是指作者“主观表达的完美”,指符合作者主观愿

望所想表现的一切,即作者为了表现自身的主观世界里的情感不计较客

观合理性,不计较人物真实性,不计较场景现实性;而不是指没有缺陷

的“喜剧式的完美”。

(2)对比象征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感情的倾向性。雨果就是

对比手法运用的大师,他在《巴黎圣母院》中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

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他在《克伦威尔序言》

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认为大自然中美丑并存;艺术想

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而德》中大量运用对比,希腊人民的爱国壮举与

皇亲国戚卖国求荣的对比,希腊光荣的过去与屈辱的现状的对比,被压

迫者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反动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对比,壮美的自然景

色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对比,从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情感。

(3)原始朴实天真的自然观

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

在这种自然观之下,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强调对大自然保持神秘与敬

畏,强调自由、个性、个体。这种自然观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极力歌

颂,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

归自然”的主张。比如华兹华斯的《水仙》,雪莱的《致云雀》,济慈

的《夜莺颂》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均选择了大自然作为歌颂的对象。这种

自然观也使得浪漫主义呈现出重视民间文学的特点。以平民的语言抒写

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海涅的诗歌就富有浪漫主义民歌风格。《罗

累莱》一诗中傍晚的莱茵河风光,不幸的爱情主题,姑娘的美丽歌声,

以及全诗朴实无华、直拨心弦的民歌音调,就是这种自然观很好的体

现。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体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民间生动朴素的

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在代表作《水仙》中,华兹华斯所使用的语言质

朴而简单,晓畅易懂,纯情而生动,真实感受直抵心间。正是这种原始

朴实天真的自然观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上由从宫上廷转向民间,从

城市转向山乡湖畔,在语言上使用民歌式的民众的语言,在抒情上诗歌

成为一种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影响上浪漫主义文学促进了人类个性

自由解放。

(4)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

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

光中。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

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浪漫主义

作家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

极感兴趣。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只追求高雅而排斥民间艺术的做法,许多

作家从收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开始创作。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学进行

加工,利用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这是因为民间文学不仅为浪漫主义文

学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在想象的丰富、感情的真挚、表达的自

由、语言的生动、通俗等方面,都给浪漫主义文学以很好的借鉴。德国

晚期浪漫派、英国司各特的历史小说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对民间文学的

重视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民主倾向。又因为处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

运动高涨的年代,汲取民间文学营养,继承民间文学的民族传统,有助

于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

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

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

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

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

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3.简述“文学性”的基本内涵。

答:“文学性”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笼统、广

泛、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概念。对其的定义应该是宏观的、开放性的,

而非微观意义上的概念界定。“文学性”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1)文学性的存在和特征

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

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

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

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

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2)文学性的内在规定性

在这个宏观的、开放性的、灵活多变的定义中,“普遍升华”相对于一般

话语而言;“形象思维”“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则相对于其它人文

社会学科而言,与哲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推论严谨”、史学性的“真实

性”等特征相对立。从话语到体现“文学性”的普遍升华,为艺术家们的

形象思维和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充分考虑到各种读者或接

受者色彩斑斓、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

(3)文学性的外在拓展性

升华程度的强弱则分别体现为高雅文学、一般文学、大众文学和俗文学

等不同的文学层次的差别之中。而通过“文学性”与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的

联系,可以反映出“文学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反映“文学性”在共时

和历时两个方向的形态及发展情况。关于接受者作用的说明,吸取了巴

赫金的对话原则以及理论界对该原则的众多呼应和发展。接受或阅读行

为是文学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步骤。至于微观方面的具体界定,笔者以为

是不必要的,也是难以做到的:面对接受者无限广袤的审美世界,任何

以偏概全的做法、任何僵化的标准,都将使我们重蹈雅各布森的覆辙而

陷入僵局。

(4)语言之于文学性

语言的突现不能成为文学性的足够标准:语言结构与修辞结构的融合,

即按传统和文学背景的规范,建立起统一的、功能性的相互依存关系,

似乎更应该成为文学特征的标志。这里包括三个层次或三个类型的融

合。

①第一层次是把其它言语中没有功能作用的结构或关系融合在一起,调

动语言产生思想的功能,通过形式结构,产生语义和题材方面的效果。

②第二层次的融合是指整部艺术作品的融合,统一性是文学性的基本概

念之一。俄国形式主义者谈论以一种成份、一种结构形式或一种修辞形

式来统一整个文本。这一定义过于理想化而脱离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实

际:首先很难找到以上述方式统一作品的单一材料;其次,统一性的假

设常常显示出不同成份、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实际

上,任何试图把文学作品限制为某种单一品位或单一视野的做法,都建

立在一再简化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同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也

都把结构统一作为追求的目标。

③在第三层次的融合上,作品针对文学背景、它与文学手法、习惯、体

裁、与读者通过文学赖以阐释世界的规则和范式的关系等,强烈地表现

出自己的意义。换言之,文学是对文学本身的批评,是对它所继承的文

学概念的批评,文学性是一种自反性。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总有一些

文本运作方面的现象,躲过了元语言的思考或定义。从这种意义上说,

文学的不可知性是文学深层的永恒主题;对于绝对的文学追求而言,已

被完成的作品标志着某种程度的失败

四、论述题(30分)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

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

答: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发、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传统文学,多以诗歌形式,兴发感慨,引发读者共鸣。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比兴之作数量颇多,或见景而兴怀,或

遇事而兴叹,兴发感慨,莫不由诗;与诗经齐名的的《离骚》,以香花

香草喻贤人君子,情景交融兴发感慨,于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其忠而

被谤。贤而被弃的愤懑与感怀;曹植才华横溢而遭逢兄侄两代君王猜

忌,后代诗人多于其诗中,体会到曹植当时之失意寥落;阮籍、左思、

庾信、陈子昂等人的咏怀之作,其中多有兴发感动读者之处。由诗中可

感受到作者当时之情思意绪,而有所思考。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

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

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

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

的景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