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1页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2页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3页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4页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考点目录考点解读课文解剖技巧解密真题解析33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议论文在议论的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就决定了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简洁。同时,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会采用修辞手法,这就多了生动性的特点。有时会引用权威人士的见解或评论,使文章更具权威性。

考点解读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赏析议论文词句的表达效果,就是要抓住词语、句子的关键处,挖掘词句的特点、亮点、美点。

常见题型有:

1.赏析词语类:①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②说说“××”词的妙处;③句中加点词语可以删去(换成另一个词)吗?为什么?④句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赏析句子类:①从××角度(或自选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子;②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③根据全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④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考点解读

例1:选文中加点部分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部编版九上)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由此看来”表明下面的结论是由上面的推论得来的,如果删去,就变成毫无根据就得到以下结论,导致论证的逻辑性不够强;“主要、之一”表明还有其他的依据,如果把它们删去,就变成唯一的依据,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的语言不够准确、严密。课文解剖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培根《谈读书》(部编版九下)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阐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的重要作用;又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生动地强调了读书的作用非常多,非常大,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再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运用对比,生动地阐明了三种人的读书态度,从而突出了读书贵在运用。课文解剖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12一、议论文的语言特点3二、考查方式三、方法技巧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技巧解密一、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①准确: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②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③鲜明: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④简洁: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⑤生动: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二、考查方式:

题型一:重点词语的赏析。

1.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及作用?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生动性。

答题模式: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使用“××”一词,准确(生动)地论证了……(观点)。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江苏常州中考】《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参考答案】“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9年山西中考】《伤疤的身价》:

阅读材料可以发现,题目中的“伤疤”有两层含义,各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示例一:“伤疤”,表面上指黄花梨受到大自然的伤害后,身上留下的花纹;深层含义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等给予心灵的打击。

示例二:“伤疤”一方面指受到伤害后,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另一方面指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挫折灾难后,内心受到的影响。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2.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明态度,然后看词语的类型,分析它的作用。如限制性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恰当的关联词语增强语言的逻辑性等。

答题模式:①不能。××词在句子中是××意思,删去(或更换)后句子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

②不能。××词语有××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方面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去(或更换)后就……(如显得太绝对了)。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09年河北中考】《读书杂谈》:

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3分)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湖北咸宁中考】《恰与够》:

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参考答案】不能。“往往”在句中表示话多半句,危害越大。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大得多”,过于肯定,表达意思不严密。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8年湖北襄阳中考】《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3.句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明态度,然后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逻辑的先后顺序,强调其时间性或层次性。

答题模式:不能调换,因为“××”讲的是……,“××”讲的是……,它们之间存在……关系,体现了议论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中考模拟试题《做人当有底气》:

第③段划线的两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答案】不能。(1分)文章先说“做人需要有底气”,再谈“做事需要有底气”;做人有了底气,才具有魄力,做起事来才雷厉风行,两者有层进关系,因此不能调换。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4.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代词的指代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甚至是段落。

②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大体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代词前,二是指代内容在代词后。

③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找关键词、关键句,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

④将指代内容代入验证。找出指代内容后,将其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文意。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湖南湘西中考】《不要空喊读书》:

第⑨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3分)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答案】第一问: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

第二问:因为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21年辽宁鞍山中考】《敢于推翻自己》:

写出选文第③段加点字“这”指代的内容。

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善于自省,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优长短处,进而勇于推翻自己。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答案】善于自省,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优长短处,进而勇于推翻自己。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题型二:句子理解。

(1)从句子结构、内容来分析。首先分析句子主要讲什么,再通过内容分析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并且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成分对句子内涵的揭示作用。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2)从句子位置来分析。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有效地理解句子含义。句子出现在文章的首段,那么理解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句子在中间段,那就要从它的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分析,注意审视句子的上下文段的内容;句子出现在靠近结尾或结尾段,或者是某个分论点的结尾处,对前文起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时就必须对其上文内容有所了解,结合上文内容分析句子的作用。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湖北黄冈中考】《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

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A.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A.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前后衔接。甲处谈论的是学语文要“苦练”,B句举的是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恰好能论证学语文要“苦练”。乙处谈论的是学语文要“苦改”,A句中“新诗千改才心安”,恰好能论证学语文要“苦改”。

【答案】【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23年山东烟台中考】《交友之道,择友为先》:

根据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选一个最合适的句子()

⑤“____________。”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交朋友必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这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乃至国家事业前途的大事。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跟黑土一样的黑,就再不能变白了。说明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说明的是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说明的是学习能者的长处,反省自己的错误。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的意思是: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团结为朋党。说明的是择友的标准不一样。

根据⑤段“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说明的是环境的影响,故选A。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3)从上下文内容来分析。句子的上下文和所考查的句子基本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可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加强对所考查句子的理解。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甘肃庆阳中考】《善借者赢天下》: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

【解析】此题考查句段层次的逻辑关系。分析时,将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与前面与之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结构上找出他们相对应、相关联的地方,看看该句与前面内容在连贯上是否相符。还可以将两个句子互换后,分析它们在层次、连贯上将出现什么问题。本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例子,先列举的是丹尼尔·洛维洛因“善借”而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后列举汉高祖刘邦因“善借”而称霸天下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先后顺序与句子中所提到的这两个人物的先后顺序一致,句子换了,就不能与前面所列举的例子相吻合。这样一分析,就能明白为什么不能换了。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甘肃庆阳中考】《善借者赢天下》: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

【答案】不能。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4)从语言生动性来分析。从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文段(或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①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②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如:描写)。

答题模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修辞(或者是使用了××表达方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江西中考】《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解析】此题分析生动的语言,考查对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三段中有几个比较生动的句子,如“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可以选择一处分析。分析时,按照“写法+阐明的观点+表达效果”的格式作答。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7年江西中考】《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示例一:“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一句,运用比喻,阐述“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观点,生动有趣,形象通俗。

示例二:“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19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中考】《读书箴言》:

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

【参考答案】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22年山东济宁中考】《“自知”的层次》:

本文的语言幽默犀利,富有讽刺意味,请结合第③段加以分析。(3分)

③从实际情况看,“二三流人物”多是半桶水———晃得很。他们“自知不明”,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身高像珠穆朗玛峰,海拔8800多米;自己的相貌如同潘安再世,帅呆了酷毙了;自己的才华比唐伯虎还唐伯虎,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浑身上下全是亮点,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伟大得不得了。到处海阔天空,侃侃而谈,诲人不倦,自吹自擂,自鸣得意。殊不知,他所炫耀的东西,正是他的短处。如果不炫耀,还有半桶水,一炫耀、一晃荡,水洒出去,桶空了。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例:【2022年山东济宁中考】《“自知”的层次》:

本文的语言幽默犀利,富有讽刺意味,请结合第③段加以分析。(3分)

【答案】示例一:“认为自己的身高像珠穆朗玛峰,海拔8800多米”“自己的相貌如同潘安再世,帅呆了酷毙了;自己的才华比唐伯虎还唐伯虎”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极大地讽刺了“二三流人物”缺乏自知之明。

示例二:“帅呆了酷毙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伟大得不得了”“海阔天空,侃侃而谈,诲人不倦,自吹自擂,自鸣得意”“一炫耀、一晃荡”等词语,运用俗语和三、四字短句,语言简练、幽默、犀利,讽刺了“二三流人物”缺乏自知之明。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三、方法技巧:

第一步:审题清楚,确定答题区间。

第二步:从整体感知文章的角度,分析评价其写作特点。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写作风格,是高屋建瓴,还是欲扬先抑;是气势凌厉,还是娓娓道来;是生动活泼,还是逻辑缜密。

第三步:从关键词语的角度,分析评价其对文章整体风格的作用。关键词语的使用,往往使得文章语言风格明确而坚定,严密周到,无懈可击。

第四步:整合答案。技巧解密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22年江苏泰州中考】

①《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真题解析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李勤余)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拟定。议论文的题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现议论文论点的标题,一种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标题。本文是对专注力的论证,只有专注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学习,所以从概括论点的角度可以拟定为:真正的阅读、学习;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角度可以从第①段“《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己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入手,拟定为: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仅8秒?

【答案】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仅8秒?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中的“夺走”词,可用“干扰”来替换。你不认同,理由如下: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词语理解。一般从本义和文中意思两个方面来作答。“夺走”的本义是用强力拿走。“干扰”的本义是打扰,妨碍;使混乱。第③段“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素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意思是这些内容耗费掉了我们的时间,不是只影响我们,所以我们的时间是被拿走了,故而不能用“干扰”替换。

【答案】“夺走”,意思是用强力拿走。“干扰”,指打扰,妨碍;使混乱。“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意思是我们的时间被拿走,所以不能用“干扰”替换。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2)第⑧段中的“自我关照”是何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词语理解。“自我关照”的本义是自己照顾自己,第⑧段“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可知我们因为专注而让自己有了提升,要想提升自己,需要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掉问题,故而“自我关照”就是在自己的指导下让自己有进步。

【答案】“自我关照”的本义是自己照顾自己,这里指在一件事上集中精力可以让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自己,完善自己。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3.结合本文④~⑥段内容,说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真正的阅读、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由第④段“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可知真正的阅读、学习就是要专心致志:由第⑤段“‘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可知真正的阅读、学习需要掩卷长思;由第⑥段“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可知真正的阅读、学习需要做到自由自主。

【答案】专心致志、掩卷长思、自由自主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019年四川达州中考】痛定思痛说“戾气”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真题解析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会的“垃圾人”。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选自《成都晚报》2018.11.06,有删改)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2.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位置进行考虑。本文的①②两段,给出重庆万州公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