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全册知识点(炫彩版)_第1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全册知识点(炫彩版)_第2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全册知识点(炫彩版)_第3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全册知识点(炫彩版)_第4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全册知识点(炫彩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梳理新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梳理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精品知识点全册精编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4.住房建造的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第2课认识工程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3.认识港珠澳大桥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2)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4.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5.“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等宏大的工程都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6.工程与技术的关系:工程与技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3课建造塔台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1)足球教练训练塔台不固定位置,可以随需要变换位置。(2)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3)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2.制订标书(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2)竞标要点是项目成本和项目安全性。(3)制订标书时,要综合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3.投标发布会(1)可以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2)小组依次进行投标讲解,介绍本组塔台设计的优势。(3)其他小组进行有理由的质疑与评议。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2.我们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设计塔台模型要考虑的因素(1)增加塔台的稳定性:多用三角形结构,接口处牢固。塔身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有利于抗风、抗震、增加塔台的稳定性。(2)防止塔台倾斜:立柱的高度相同,结构对称。(3)抗风的方法:塔身采用框架结构,减小受到的风力。(4)抗震的方法①耐震:加大底部面积或加大底部质量。②制震:塔台底部加弹簧。③免震:塔台底部滚珠。免震制震免震制震(5)控制成本:不能太大、太高,以防材料不够用。5.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第5课制作塔台模型1.制作塔台模型的过程(1)动手制作:①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②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2)开始搭建底座:①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可防止塔台的倾斜。②使用三角形结构可使塔台稳固。(3)基本搭建完成:①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是否有地方需要修补。②为建造的塔台模型起个名称。2.制作模型时,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当小组内成员意见不同时,要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3.在实际制作模型的活动中,如果对塔台模型的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要经过小组研讨后,先修改图纸再实施制作。要保持设计图纸与建造模型的一致性。4.模型展示金字塔型底托抗震型脚手架型围栏防护型金字塔型底托抗震型脚手架型围栏防护型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1.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测试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明确测试标准,以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为依据从“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统计、分工合作、美观”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3.展示与测试(1)测试高度,需要使用直尺等材料。(2)测试顶端承重,需要使用书本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做重物。(3)测试抗风能力,需要使用电风扇。(4)测试抗震能力,需要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地震模拟。(5)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4.各组梳理塔台模型建造中的问题。问题梳理记录单问题梳理记录单小组:日期:(1)塔台模型高度太高,对于抗风有一定影响。(2)塔台模型承重结构不多,造成承重能力差。(3)制作还不够精细,角度不正对于抗震有影响。(4)吸管用量过多导致成本过高,浪费材料。(5)底部较轻,不利于抗震。(6)制作过程中测量有误差,成品有倾斜的问题。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1.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2.评估与改进:小组交流评估→明确问题→改进设计3.塔台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1)重新调整斜杆结构,减少多余的吸管与胶带,降低塔台模型的成本,让外形更加美观。(2)重新调整框架结构,让底部更大更重,使塔台模型在抗风抗震中稳固。(3)制作过程随时进行准确测量,减小误差。(4)组员分工协作的同时要加强沟通,保证整体搭建顺利完成。(5)制作过程中,要合理裁剪吸管,避免浪费。(6)在连接吸管时,要避免破坏吸管的整体结构,导致承重能力下降。4.根据塔台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进行改进设计,并画出设计图。5.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为人类。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5.调查方法(1)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2)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6.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1)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8.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2)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3)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4.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这说明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5.校园中的动植物存在的关系: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6.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1.认识形形色色的植物:苔藓、蕨类、云杉(裸子植物)、水稻(被子植物)2.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选择两株植物,一株(后代)是由另一株(亲代)结出的种子培育来的。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点:花瓣数量,花的整体结构等。不同点:花瓣的颜色、形状等。相同点:叶脉的形状、叶片边缘的形状等。不同点:叶片的整体形状等。3.遗传和变异(1)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2)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3)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4)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4.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1)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2)抗倒小麦增加了粮食产量。(3)太空椒、无子西瓜等都改善着人类生活。5.孟德尔花了八年时间用豌豆进行实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又像又不像的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第4课多种多样的动物1.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1)右侧小狗的毛色与狗妈妈相同,它遗传了狗妈妈的毛色。左侧小狗的毛色与狗妈妈不同,它相对狗妈妈的毛色来说发生了变异。(2)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白色的,因为左侧小狗的毛色是白色,它可能是遗传了狗爸爸的毛色。2.动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动物亲代与后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不同。3.与植物世界一样,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4.动物的分类(1)像麻雀那样,身体上长有羽毛的动物是鸟类。鸟类包括燕子、大雁、丹顶鹤、鸡、鸵鸟、企鹅等。(2)像兔子那样,直接生下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哺乳类)。哺乳动物包括大象、长颈鹿、马、牛、猪、猫、狗、袋鼠、河马、海豚、鲸、蝙蝠等。人类也属于哺乳动物。(3)像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鱼类包括鲫鱼、金鱼、带鱼、鲨鱼等。有一些动物名称里含鱼,但不是鱼类,如鲸鱼、鳄鱼、章鱼、墨鱼等都不属于鱼类。(4)像蚂蚁那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昆虫类)。昆虫包括蚕、蝴蝶、蜜蜂、苍蝇、蚊子、蜻蜓、蟑螂、蟋蟀等。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变异现象。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1.动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中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在世界上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3.如果每个性状表现出两种特征,2个性状可以呈现2×2=4类相貌,3个性状可以呈现2×2×2=8类相貌,4个性状可以呈现2×2×2×2=16类相貌,······4.我们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5.人的后代与亲代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6.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7.红绿色盲、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等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遗传的。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1.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2.1999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3.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有些古生物已经灭绝,一些现存生物与古生物相似,也有些古生物至今仍存活,如鲎(hòu)等。4.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5.认识古生物的化石6.研究古生物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2.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3)建立动物精子库。(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2.认识太阳(1)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86%,正因为如此,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2)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1)矮行星的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冥王星是矮行星。(2)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3)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4)彗星也绕太阳公转,有的大约几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第2课八颗行星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运转。2.给八颗行星排序(1)离太阳由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简记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2)按直径从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3.处理纸带: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长纸带被平均分为48份。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4.标记行星时用两条折痕间的距离表示10000万千米。5.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中,八颗行星的间距相差不大,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非常大。6.八颗行星自身都不能发光,只能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显得明亮。有的行星看上去比其他恒星还要亮,那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很近。第3课日食1.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月亮在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2.模拟三球运动3.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4.模拟日食(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5)实验现象: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近时,月球会完全挡住太阳;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完全挡住太阳。(6)实验结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能挡住太阳光,形成日食。5.金星凌日(1)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2)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边缘移出。(3)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比月球大得多),但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像一个小黑点(不能像月球那样挡住太阳),这是因为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远得多。第4课认识星座1.在夜晚观星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许多闪烁的星星。这些星星绝大多数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2.为了方便认星,人们把星星分成了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它们的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者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天空中被人们划分成的不同区域就称为星座。3.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4.天空中的星星虽然遥不可及,但我们可以通过建星座模型来帮助我们认识星座。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投下的影子不同。5.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6.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第5课夏季星空1.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2.利用星座找方向:先找到北斗七星,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两颗星的连线沿勺口方向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这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方,所以能帮助我们在夜间辨别方向。3.根据季节和星图,可以确定星座大致在天空的位置。4.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一条闪亮的光带,它就是银河。银河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5.夏季星空中有三颗亮星组成了“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6.天蝎座是夏季南天最显眼的星座,里面亮星云集。7.在夜晚观星时,将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让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就可以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了。8.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星空观。第6课浩瀚的宇宙1.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天体系统。银河系由数千亿颗恒星组成。2.银河系的结构(1)银河系像一个盘子,银盘直径约10万光年。(2)银河系又像一个漩涡,它有多条旋臂。太阳在其中一条猎户座支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3)银河系中的天体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高速公转。3.建立银河系模型时,用米粒模拟银河系的“恒星”。模型用胶水固定米粒,银河系中天体之间的引力使“恒星”固定在银河系中。4.通过太空望远镜,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5.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通过观测分析,我们的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6.向河外星系的“外星人”描述我们的地址时,可以描述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中国等。第7课探索宇宙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位于贵州平塘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宫”空间站(1)第一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和记录各种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斗转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时间概念。为了更好地观测,专门建立了观测、记录和研究天象的场所——天文台。(2)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3)第三阶段:航天时化。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开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测任务,其中月球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球以外的天体。2.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卫星、“祝融”号火星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2.厨房中的物质(1)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2)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它是咸的。(3)铁锅是由坚硬且传热快的金属做的,而锅把手是由可以隔热的塑料或木头做的。3.各种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4.厨房中的变化:米经过蒸煮才会变成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有些放置久了的食物会变质等。5.不同的变化(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2)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3)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6.泡沫灭火器灭火、燃放烟花、铜狮生锈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是化学变化。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1.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加入水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而在其他五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3.收集产生的气体(1)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2)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到有气体生成,密封袋鼓起来。(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4.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助燃。如图,将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我们能观察到靠近底部的蜡烛先熄灭,过会儿上面的那支蜡烛也熄灭了。5.鸡蛋壳和贝壳也能和白醋反应产生气体。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1.蜡烛燃烧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2.加热白砂糖开始加热白砂糖熔化变黄白砂糖变黑并冒烟(1)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这是物理变化。(2)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有颜色的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黑色的固体是新物质,气味是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4.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如用面粉烘制蛋糕、虾被煮熟后变红。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如钢铁生锈、酸雨导致的后果。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有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2.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为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例如电灯发光(发光发热)、混合红墨水和清水(颜色变化)、泥水静置(生成沉淀)、烧水(产生气体)等都是物理变化。3.铁钉生锈实验①有水、无空气②有水、有空气③无水、有空气(1)3组实验中,第②组(装半量筒水,既有水又有空气)的铁钉最先生锈。(2)铁生锈需要具备水和空气两个条件。(3)铁锈是一种与铁不同的物质,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4)铁钉生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主要原理是隔离水和空气。常用的方法包括:(1)放在干燥处;(2)刷上油漆;(3)涂抹油;(4)电镀;(5)搪瓷;(6)制成合金等。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1.大地之下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煤的形成:亿万年前的植物被掩埋,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变成了煤。3.我们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的枝、叶等痕迹。4.地底下发现的煤,一般都是位于煤层中。5.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约占大气体积的21%。6.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有机物),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7.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8.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历化学变化;农业上需要的化肥,也是通过化学变化过程制造的。第6课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1.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2.种子发芽、我们的身体长高等都属于化学变化。3.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4.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5.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 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6.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1.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1)剪下两块紫甘蓝叶片,把它们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白醋中的紫甘蓝慢慢变成红色,水中的紫甘蓝颜色不变,仍然是紫色。(2)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2.紫甘蓝汁与常见液体的反应(1)紫甘蓝汁与白醋、柠檬汁等酸性溶液反应变成红色。(2)紫甘蓝汁与洗衣液、小苏打溶液等碱性溶液反应变成蓝色。(3)紫甘蓝汁与水、白砂糖水等中性溶液不反应,仍然保持原来的紫色。3.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1)可以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可以生产药物帮助我们恢复健康。(3)可以制造矿泉水瓶,方便把饮用水带到很多地方。4.关注我们的环境(1)如果塑料矿泉水瓶被丢弃到环境中,会在环境中存在几百年,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要学会回收矿泉水瓶和其他塑料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凤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难点: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干土壤、湿土壤、滴管、一些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面巾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可按组准备)教师准备: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1.欣赏绿豆种子萌发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绿豆苗从什么开始新生命的?(预设:种子)2.我们知道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种子发芽)(预设:水、温度、阳光、空气、土壤、养料等)3.生自由交流,师板书。4.出示绿豆种子: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们发芽,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预设:需要或不需要)5.讨论: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想让种子发芽必须条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6.生交流汇报(板书:实验)引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探索(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一)完成实验计划的设计1.请你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2.生交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文字描述、画图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预设:我们可以把有些绿豆种子放在土里,而有些不放在土里,看看它们能不能发芽。)3.明确实验方法:(1)不错的建议,分成两组实验。为什么要设计成两组实验呢?(预设:只有两组进行对比才能说明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2)研讨: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什么?(预设:都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其中有土的一组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4.全班共同讨论实验方案:预设:(1)两组实验应该有相同的绿豆种子。研讨:放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预设:多几颗,因为有些种子本身受损的话就不会发芽,防止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2)两组实验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适量的水。(3)两组实验应该放在相同的地方,这个环境是适宜种子发芽的……5.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计划并汇报交流。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 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 有无土壤实验方法 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6.小组完善并修改实验计划。7.归纳小结: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对照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在“实验”下板书:对比实验)(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1.根据实验计划完成相应实验:播放视频自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项。2.生汇报交流注意事项。(预设:种子至少要放3粒、贴上标签、水要一样很多……)(三)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材料准备:干土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1.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研究水、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2.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水或阳光),选择下列的材料设计实验,实验计划完成后到材料区选取材料进行实验。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并选取材料进行实验。4.分组汇报交流: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汇报,其他组评价并补充。(预设:我们组研究水,将种子分别种在土壤里,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还可以将种子种在面巾纸上,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三、研讨(预设5分钟)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四、布置实践作业(预设2分钟)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其他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可以从种子的大小、种皮的情况、长芽的情况等方面去观察。 2.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如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阶段变化的照片,视频,画图等。【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 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 有无土壤实验方法 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材简析】在本课之前,学生经历过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将基于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研讨并最终形成共识。聚焦板块通过呈现“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明确了本课活动的两大主题:分享自己的发现、研讨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探索板块由5个层次活动构成,分别为“组内分析数据交流发现”,“相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不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查阅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资料”,“移植绿豆芽”。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如何运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论,以及整合全班的发现,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对于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本课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倾听并充分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思考分析,最终建构起对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新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难点: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组:实验信息统计表、花盆、土壤。【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呈现课前收集的有关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相关照片。(学生观看图片。)2.提问: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预设:有土壤和没有土壤的绿豆都发芽了,有水分的绿豆发芽了……)3.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探究种子发芽实验。揭示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板书)二、探索:交流研讨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预设30分钟)活动一:组内交流数据,整理发现。1.现在请同学们整理实验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1)两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不同?(2)实验结论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3)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小组讨论。)活动二:相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哪一小组率先来分享小组交流结果?(整个小组上台汇报分享。)2.其他小组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统计表哦!(其他小组将相同实验数据收集在相应汇总表中,汇总表如下图。)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 种子总数 已发芽数 未发芽数 我们的解释1号组() 2号组() 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3.小组汇报结束后,提问: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现象一样吗?实验结论一样吗?(预设:有的小组一样,有的小组不一样。)4.如果出现不一样地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预设:是种子自身的原因,是实验操作方法不当的原因,是改变了多个条件的原因……)活动三:不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邀请学生将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表呈现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数据。2.提问:我们统计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实验?(预设: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的实验……)3.提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根据有土壤和无土壤的绿豆种子发芽数都是18,未发芽数都是0,我们可以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4.提问:支持我们研究结论的证据是什么?(预设:对比实验中种子发芽的现象,以及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5.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活动四:查阅资料,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提问:通过观察绿豆发芽过程图,以及阅读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以及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光照和土壤。)三、移植绿豆苗并预测绿豆苗的生长条件。(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花盆、土壤]1.提问: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预设:长成绿豆苗,然后继续生长……)2.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预设:阳光、土壤、水分……)3.出示移植说明。【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3课。在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绿豆苗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激发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豆苗生长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激发其探究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一样好。对于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思考,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意义所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需不需要阳光,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通过每天坚持记录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植物在光照充足与黑暗环境的变化。活动二:研讨,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活动三:拓展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探究不同方向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环境,并且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但对绿豆芽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目标1.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2.能用画图、拍照,视频等方法记录观察所得。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难点:设计绿豆芽生长与光照关系的对比实验方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实验计划和实验记录表。教师准备:长势基本类似的绿豆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预设:需要。2.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提供营养。3.揭示课题:绿豆苗的生长(板书)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预设:20分钟)(一)小组设计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这个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保持不变的条件分别有哪些?预设:保持相同的条件有水、温度、空气、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等等;改变的条件是光照。2.师生讨论: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控制光照这一因素。3.学生操作。(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来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预设: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方面进行比较。)2.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先观察教师课前一周做的实验视频和对比照片,交流讨论。(预设: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矮,茎的颜色偏绿,较粗壮,叶子的颜色是绿色的,较大;无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瘦长,茎比较细,黄绿色,叶子偏黄等。)3.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三、研讨:观察发现,植物与环境的联系(预设:10分钟)(一)研讨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提问: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气等。)(二)阅读资料,交流研讨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三)植物适应环境1.讨论:观察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不同特征,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之间的联系。2.举一举大自然中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预设:仙人掌的根系等等。)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预设:5分钟)1.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预设:绿豆苗会向着光的方向生长。)2.布置实践作业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聚焦板块教科书通过简短的语句引导学生从绿豆苗生长的观察活动出发,发现蚯蚓生存的痕迹,并提出问题:“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板块,本环节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活环境”为探索主题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自己的原有认识思考并描述对蚯蚓生存环境的了解。研讨环节主要包括2个关键问题的研讨。第一个问题“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梳理实验发现,再从中形成对蚯蚓生活环境特点的共识,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要特殊的环境。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则引导学生基于原有认知进一步分析、思考其他动物对环境的需求。此环节教科书出示了天鹅、青蛙、企鹅、蜥蜴、狼的图片,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其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动物而言也是一样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