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01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6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6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7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详解2009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0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1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7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18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01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6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一、简述题(共6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1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2简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3简述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4画图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5简述储蓄曲线的特点。6简述失业的类型。二、论述题(共3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1试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2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3试述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原因。三、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1设某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其需求曲线分别为:试求该市场需求曲线。2设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AC=10/Q+5Q,产品的价格为P=60元,该厂商最大利润的产量和利润额为多少?200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6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述题(共6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1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答:(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包含在一切商品中的同质的东西,并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白费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②其矛盾性体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a.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在商品买卖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买卖结束,价值在卖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在买方得到实现。(2)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其现象形态看,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劳动的不同形式,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法、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以制造某种有用物为目的。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亦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具体劳动具有永恒性。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具体劳动,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生产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个根本性质,是不以社会形式的变化为转移的,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要生产某一种使用价值,总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为条件。所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时候,总是以自

然物质的存在当做前提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②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其内涵实质看,即撇开劳动千差万别的具体形式来看,都是人类劳动力(脑力、神经和肌肉等等)的消耗,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出现以后,在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借助于劳动产品的交换间接地进行,正是因为交换劳动产品,要进行劳动量的比较,异质的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才在千百次的交换过程中,还原为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是价值的实体),成为产品商品交换的共同基础。所以,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3)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又是对立的,具体体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

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2简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答:(1)级差地租的含义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是有级差性的,这是由于资本家租用的土地有不同的等级,现假定把全部耕地分为优等、中等和劣等三类,则租种同样面积但等级不同的土地,其地租额也不相同。中等地要多于劣等地;优等地又多于中等地。这样,地租随土地等级的不同而具有级差性。(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产生条件来决定。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能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这样,劣质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从而使产品供求平衡为止。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生产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因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土地所有权也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它只是决定级差地租要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如果土地国有化了,这种额外利润便交给国家。3简述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答:(1)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需求曲线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要满足同一需求可以有多种商品供选择,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会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因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反之,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这种影响称作替代效用。另外,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在一定的时期内是既定的,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时候,消费者将感觉到实际收入下降而减少购买这种商品,因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反之,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这种影响称作收入效用。消费的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的存在,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自身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从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供给曲线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它的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假定生产要素的成本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将使单位商品的利润增大,这不但促使原厂商扩大生产,而且还吸引别的厂商转产这种商品,结果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将增加。反之,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将减少。因此,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与它的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4画图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答:(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是由平均固定成本曲线(AFC)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叠加而成的U形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函数形式为LAC(Q)=LTC(Q)/Q。即只要把长期总成本曲线LTC上各点的长期总成本值除以相应的产量,便得到每一产量的长期平均值,再把这各个平均值的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形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在长期内所有各个投入要素都可调整变动,因此,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既是相应产量的平均成本值,也是最低的平均成本值,而且都可表示为短期的一定生产规模的平均成本值,因而必然会落在一条短期的平均曲线SAC上。假定厂商有无数个大小不同的生产规模可供选择,相应地,也会有无数条规模不同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这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如图1所示。(2)长期总成本曲线LAC与SAC1、SAC2相切,这些切点连接起来便形成LAC曲线。但必须注意,LAC曲线与各条SAC曲线相切的切点,并不都在各SAC曲线的最低点。当LAC曲线处于下降的递减阶段,相切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当LAC曲线处于上升的递增阶段,相切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处于最低点时才相切于SAC曲线(图中为SAC4)的最低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LAC曲线所反映经济规模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有递增、不变、递减的变化结果。图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5简述储蓄曲线的特点。答: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如果消费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s=s(y)。(1)由图2所示,s=s(y)曲线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交点,表示这时消费和收入相等即收支平衡,B点以右有正储蓄,B点以左有负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图2储蓄曲线(2)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其公式是:MPS=Δs/Δy,如果收入与储蓄增量极小,上述公式可写成:MPS=ds/dy,此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图3线性储蓄函数(3)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APS)。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APS=s/y。(4)如果储蓄和收入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为一直线的话,则由于s=y-c,且c=α+βy,s=y-c=y-(α+βy)=-α+(1-β)y,上式是线性储蓄函数的方程式。线性储蓄函数图形如图3所示。6简述失业的类型。答:失业是指劳动者没有能够就业。失业划分为两类:①自愿失业;②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虽然有工作机会,但因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发生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虽然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发生的失业。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失业一般指非自愿失业。按照失业的原因,非自愿失业包括下述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部门走向衰落而有的部门正在兴起。但是从旧工业部门排挤出来的工人,不一定能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又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迅速,有的地区发展缓慢。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3)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有的行业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等的季节性是很强的,当这些行业的淡季到来时,就会出现季节性的失业。(4)需求不足的失业。它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带来的失业。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生产就会出现过剩,经济将陷入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会减少生产,解雇工人,从而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所发生的失业,就是典型的需求不足的失业。由于经济萧条是周期性的,需求不足的失业又称为周期性失业。(5)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二、论述题(共3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

1试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1)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①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是:Ⅰ(V+m)>ⅡC(a)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Ⅰ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个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②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是:Ⅱ(C+m-m/x)>Ⅰ(V+m/x)(b)这个公式中的m/x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m-m/x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Ⅱ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Ⅰ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分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①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Ⅰ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Ⅰ(V+m)大于ⅡC,而且要求:Ⅰ(V+m)=ⅡC+ⅠΔC+ⅡΔC(c)式中,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公式(a)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而没有回答追加多少生产资料。公式(c)不仅包含Ⅰ(V+m)>ⅡC即公式(a),而且回答了Ⅰ(V+m)比ⅡC大出的部分要正好等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就是说,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等。②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ⅠΔV+ⅡΔA(d)式中,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它的实物形态是追加的消费资料。

公式(b)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而没有回答它需要追加多少消费资料。公式(d)不仅包含Ⅱ(C+m-m/x)>Ⅰ(V+m/x)即公式(b),而且回答了Ⅱ(C+m-m/x)比Ⅰ(V+m/x)大的部分,正好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所需要的追加消费资料相等。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也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Ⅰ(V+ΔV+m/x)=Ⅱ(C+ΔC)(e)这是因为如果把公式(c)即Ⅰ(V+m)=ⅡC+ⅠΔC+ⅡΔC中的Ⅰm分解为ⅠΔC+ⅠΔV+Ⅰm/x,即分解为追加的生产资料、追加的消费资料和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就可得出:ⅠV+ⅠΔC+ⅠΔV+Ⅰm/x=ⅡC+ⅡΔC+ⅠΔC。把等式左右两端相同的部分ⅠΔC减去,就会得出公式(e)。(3)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公式说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来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因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这种矛盾到一定时候只有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地暂时解决。2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答:(1)平均利润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似乎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①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②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2)市场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关系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也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②这一理论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证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③这一理论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不能仅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3试述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原因。答:(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也可以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①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需求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IS-LM曲线推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如图4所示,图4(a)是IS-LM模型的图形,图4(b)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当价格水平从P1下降到P2时,减少了货币需求,又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P1)移动到LM(P2)。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1下降到r2。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即从y1增加到y2。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而使GDP增加。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和不同的收入水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由此可见,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图4总需求曲线的推导②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a.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b.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所以,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时际替代效应。时际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c.国际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也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国际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国际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函数关系的图像,它可以从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推导而成。对单个厂商的分析表明,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的价格越高,厂商的利润将越高,厂商提供这种商品的数量将越多。因此,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在以商品价格为纵轴、商品供给量为横轴的坐标系里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于在一个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是生产这种商品的厂商的供给量的总和,把生产相同

商品的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在横向上相加,便形成了单个市场的供给曲线。单个市场的供给曲线仍然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假定各个市场都是竞争的,并且把单个商品的价格转变为平均价格水平,把以实物表示的供给量转变为以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那么把各个市场的供给曲线在横向上相加便形成了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同样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从相对平坦再到相对陡峭。如图5所示。总供给曲线的这种形状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设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Yf,当国民收入处于较低的水平时,由于社会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存在失业的工人和闲置的设备,价格水平较小幅度的上升就会引起较大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当国民收入处于正常水平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国民收入处于较高水平时,社会生产能力已接近充分利用,难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较大,因而价格水平较大幅度的上升只引起较小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总供给曲线相对陡峭。

图5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从长期来看,由于人们可以掌握充分的信息并做出理性的预期,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者会要求相应增加工资,厂商的利润没有增加,总供给量也不会增加。这样,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与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不同,它是一条垂线,如图5所示。三、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1设某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其需求曲线分别为:试求该市场需求曲线。解:将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在几何图形上表示出来,如图6所示:图6消费者需求曲线当P≤40时,Q=Q1+Q2=100-2P+160-4P=260-6P;当40<P≤50时,Q=Q1=100-2P;当P>50时,Q=0。即市场需求曲线为:2设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AC=10/Q+5Q,产品的价格为P=60元,该厂商最大利润的产量和利润额为多少?解:由平均成本函数AC=10/Q+5Q,得该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TC=10+5Q2。从而边际成本函数为MC=dTC/dQ=10Q。由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P=MR=MC,即60=10Q。解得产量Q=6,利润额π=PQ-TC=60×6-10-5×62=170(元)。200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政治经济学部分(Ⅰ)(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价值2劳动生产率3货币4垄断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通货膨胀及其成因。2级差地租及其成因。三、论述题(20分)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部分(Ⅱ)(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市场体系2股份有限公司3国民收入4经济增长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手段。三、论述题(20分)试述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西方经济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消费可能性曲线2需求弹性3斟酌决定的财政政策4乘数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原因。2简述宏观货币政策的工具。三、论述题(20分)试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生产的三个阶段。200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Ⅰ)(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价值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持,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2劳动生产率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等等。其中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3货币答: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并具有价值;但它又和其他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4垄断答:垄断是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通货膨胀及其成因。答:(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2)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始终从供给与需求这两方面出发来看待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原因,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两大派:需求论与供给论。即通常所说的“需求拉上论”和“成本推动论”。后来又出现了用需求与供给同时解释通货膨胀产生原因的混合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①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出现得较早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起的。即因为物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供给,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换句话说,当消费者、企业、政府的总开支超过可得到的总供给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②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自5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流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论。即认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根源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即使总需求不变,但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也被推动而上涨。西方经济学家将这种理论称为“新的通货膨胀”理论,它又可分为两类:a.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论。这一理论认为,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工资率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存在着力量强大的工会,工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由于工资提高,引起产品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引起“成本推进”通货膨胀。b.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论。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

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利用它能操纵市场价格的权力,通过削减产量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而形成的。③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纯粹由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不常见的。长期以来,现实的通货膨胀,大都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通货膨胀过程可能从一般的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物价上涨,从而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率,这样成本推动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引起更大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推进开始,如在工会压力下提高工资或为了追逐利润而减少供给,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水平的增加,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将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工资上升意味着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终止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因此,纯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成本推进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④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中各部门结构性因素变动导致各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社会可能从不同角度划分成许多部门,各个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各不相同。那些能够大量应用最新技术成果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较快。在其中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也增加得较快。但其它部门的工人要求按“公平原则”也提高工资,并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于是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甚至没有提高的部门的劳动者工资也跟着提高了。这就使社会

的货币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形成通货膨胀。2级差地租及其成因。答:(1)级差地租的含义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在客观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所引起的。(2)级差地租的成因级差地租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级差地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土地的优劣不同。土地有贫瘠之分,有离市场远近之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收益是不相等的。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少,个别生产价格就高;而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个别生产价格就低。农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因此,投资于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就因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交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②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若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将因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中去,农产品会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涨至投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为止。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这样,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从中获得超额利润。又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因此,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③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加强的劳动,因此它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三、论述题(20分)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现实意义。答:(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第一个公式:Ⅰ(V+m)=Ⅱ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

的不变资本。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二个公式:Ⅱ(C+V+m)=Ⅰ(V+m)+Ⅱ(V+m)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Ⅱ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第三个公式:Ⅰ(C+V+m)=ⅠC+Ⅱ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

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①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Ⅰ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Ⅰ(V+m)大于ⅡC,而且要求:Ⅰ(V+m)=ⅡC+ⅠΔC+ⅡΔC(a)式中,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公式Ⅰ(V+m)>ⅡC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而没有回答追加多少生产资料。公式(a)不仅包含Ⅰ(V+m)>ⅡC,而且回答了Ⅰ(V+m)比ⅡC大出的部分要正好等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就是说,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等。②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ⅠΔV+ⅡΔV(b)式中,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它的实物形态是追加的消费资料。公式Ⅱ(C+m-m/x)>Ⅰ(V+m/x)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而没有回答它需要追加多少消费资料。公式(b)不仅包含Ⅱ(C+m-m/x)>Ⅰ(V+m/x),而且回答了Ⅱ(C+m-m/x)比Ⅰ(V+m/x)大的部分,正好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所需要的追加消费资料相等。

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也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Ⅰ(V+ΔV+m/x)=Ⅱ(C+ΔC)(c)这是因为如果把Ⅰ(V+m)=ⅡC+ⅠΔC+ⅡΔC中的Ⅰm分解为ⅠΔC+ⅠΔV+Ⅰm/x,即分解为追加的生产资料、追加的消费资料和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就可得出:ⅠV+ⅠΔC+ⅠΔV+Ⅰm/x=ⅡC+ⅡΔC+ⅠΔC。把等式左右两端相同的部分ⅠΔC减去,就会得出公式(c)。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公式说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来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因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这种矛盾到一定时候只有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地暂时解决。(3)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适用。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

理比例。政治经济学部分(Ⅱ)(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市场体系答:市场体系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市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体系,应当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如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同时,还应当具备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构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市场体系的完整性;②市场体系的开放性;③市场体系的统一性;④市场体系的竞争性;⑤市场体系的有序性。2股份有限公司答: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的条件成立,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金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或者说,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是:①应为5人以上作为发起人,其中半数以上应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可以少于5人;②全部资本分成若干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数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并确定其权利的大小;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③公司股份体现为股票形式。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可在股票市场上发行和流通;④公司具有较严密的内部组织机构。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行使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公司的议事规则及办事程序均有明确规定。组织机构较充分地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公司信用完全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上。它具有其他公司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融资能力强;股份可以自由流动,较大程度上分散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比较,设立条件及程序更为严格。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可分为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两种,募集设立可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其设立程序比发起设立更为严格。3国民收入答:国民收入是指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看,国民收入是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中,扣除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新增加部分和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从价值形式看,国民收入是一年中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4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答:中共中央高度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并将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并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和今后的长远目标。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在市场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绿色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表现在:①优化种植业结构。在市场经济的支配下,农产品需求结构决定农业生产结构,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②加快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养殖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大发展。③突出农产品加工。努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根据国家政策大胆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兴办高附加值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2)着力增加政策投入。增加农业投入,对农民实行保护、扶持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我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应符合WTO的基本规则,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培训等作为支持的重点,逐渐把对消费者的补贴转为对生产者的补贴,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农业竞争力上。(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要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减负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具体表现在:①要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04年农业税率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要严格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②继续抓好村级消赤减债。规范村务管理,巩固扩大消赤减债成果,严禁再增新债,防止村级债务反弹;全面启动乡镇的消赤减债工作,促进农村、农业发展。③规范执法行为。减负就是要减轻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依法办事,杜绝执法行为中的“三乱”发生及涉负案件的发生,重点是禁止行政乱摊派、教育乱收费、执法乱罚款等搭车收费与乱收费现象。④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扶贫济困工程,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系,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

科学文化支撑。(4)有序转移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人口占了七八成,人多地少,加上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和农村户籍管理体制的限制,导致城乡矛盾、人地矛盾突出,使农村滞留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摊薄了个人的农业收益,这是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减轻农业就业压力。具体表现在:①加快推进城市化,降低进城“门槛”,将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去,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要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不合理规定。使农民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②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减少农民人口,使有土地的农民转让出一批土地,让有能力的人集中经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步入市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手段。答:(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宏观经济调节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收支平衡是指总量平衡及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充分就业是指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并实现就业。(2)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各种调节手段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加强宏观经济调节的综合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经济调节,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还要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这种计划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②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a.财政手段。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来进行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规定各种税收政策,调节生产与流通、收入分配与消费、外商投资以及进出口商品的总量与结构。而财政预算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支出的流向,可以调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社会发展。b.金融手段。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进行的。国家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国家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最终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c.汇率手段。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运用手中掌握的外汇来调节汇率,利用汇率调节对外经济活动。国家利用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还可以调节外商投资、侨汇收入以及旅游收入。③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经济法指的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主要有以下内容:a.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b.调节对外经济关系。c.维护经济秩序。④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指的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并由经济立法加以规定。在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不应损害和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三、论述题(20分)试述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答: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产出的增长,通常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不仅意味

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必然带来经济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1)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①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紧迫的意义。②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可靠的物质保证。③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a.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b.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c.是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核心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

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2)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速度、效益、比例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①经济效益要以发展速度为条件。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③比例是效益和速度的基础。在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时,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比例协调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因此,比例关系的安排既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强调国民经济之间的比例和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和平衡,这种比例关系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还必须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速度是指一定的劳动成果的增长率;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速度本身包含着对效益的一定要求,效益本身也包含着对速度的一定要求。两者是统一的。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又不完全一致。经济增长速度所反映的是产值、产量等指标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与有用成果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速度并不一定体现劳动投入的节约程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速度应该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3)要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中心,注重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应有以下几个要点: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需要认真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②要注重投资的效益要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主线,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严格执行可行性论证、招投标、监理等制度,而要使这些制度能对提高投资效益起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对所有当事人都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奖惩机制。③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带动结构调整研究产品的发展方向,鼓励并支持各行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

新,是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比例、速度和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既统一,又矛盾。要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较快的速度。西方经济学部分(9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消费可能性曲线答:消费可能性曲线又称预算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曲线。公式表示为:PxQx+PyQy=M,消费者预算线表明了消费者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1所示。图1预算线预算线对消费选择的限制,它是可以实现的消费与不可以实现的消费的分界线,在预算线内和线上任何一点时X物品和Y物品的组合都是可以实现的消费。在预算线以外的任何一点时的X物品和Y物品的组合都是无法实现的消费。对家庭消费选择的权限取决于价格与收入,不同的价格与收入水平时有不同的预算线,当价格与收入水平变动时,预算线也要变动。2需求弹性答: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某种影响因素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说明在一个需求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是因变量,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是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所以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影响这一数量的某一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化1%,会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百分之几。微观经济学中常将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指的是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的相对变化对于供给量相对变化的影响程度。根据需求规律,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所以需求弹性系数是个负值,但是通常我们在使用需求弹性来分析问题时只考虑其绝对值。其计算公式Ed=(ΔQd/Qd)/(ΔP/P)。3斟酌决定的财政政策答:斟酌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采取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式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业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从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到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但是60年代后期以来“滞胀”局面的出现,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4乘数答: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之间的比率。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a=Δy/Δd,Δd表示自发总需求的变化量。乘数的公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某一部门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需求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原因。答: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混合的不同性质的曲线,它们分别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2所示。图2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1)凯恩斯区域(水平段)及其原因这是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线区域),表示凯恩斯区域内一般价格水平不变,而国民收入可以变动。凯恩斯认为,短期内的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未充分就业以前,提高总需求只会增加产量水平,不会提高价格水平,在充分就业以后,提高总需求只会提高价格水平,不会增加产量。这是由于在严重的失业情况下,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总产量水平很低,产量增加不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价格下降又有刚性,导致工资和物价不下降。(2)中间区域(正斜率阶段)及其原因这是正常情况下的供给曲线,此时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会经常处于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因而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产量水平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增加。这时,随着产量的增加,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进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正斜率段是处在大量资源闲置与充分就业的中间地带。在产量从水平段右端上升时,总有些部门的发展较早较快的靠近充分就业,在其他价格水平稳定时,靠近充分就业部门出现“瓶颈”状况,则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当产量持续增加时,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达到饱和状态,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再增加产量已变得困难,于是,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影响总供给曲线变的陡峭起来,最终进入垂直阶段。(3)古典区域(垂直段)及其原因这是古典主义的供给曲线(垂直线区域)。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维持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总需求的变动只是影响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量水平,即供给水平总是等于潜在的国民产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提高,产量不会增加,Y0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全社会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这是传统理论所考察的经济社会存在充分就业趋势,各种资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2简述宏观货币政策的工具。答: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存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