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第二部分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348世界中世纪史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8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大学430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大学428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大学348世界中世纪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52世界中古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365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364世界上古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362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9世界中古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345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344世界上古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342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338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338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楔形文字2.海上民族3.“轴心时代”4.奥古斯都5.圣像破坏运动6.万隆精神二、简答题1.简述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3.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形成的过程。4.20世纪70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原因。三、论述题1.公元前后到15世纪左右亚欧大陆主要游牧帝国的兴衰。2.美国建国后主要重大社会转型及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四、主观题结合你读过的书籍谈谈“全球史”和“世界史”的异同。

2016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楔形文字答:楔形文字是指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一种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苏美尔文字以三角形尖头物为笔,刻于泥版上,自然形成楔形。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腓尼基文字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2.海上民族答:海上民族是指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入侵安纳托利亚东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带有侵略性的航海者集团。他们摧毁了赫梯帝国等古老的强国。腓力斯丁人是居住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古代居民,被成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世纪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一带建立加沙、阿什杜德等小城。“海上民族”是一个众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后来活跃于世界古代历史舞台上的雅典人、吕底亚人、腓尼基人、以色列人、阿拉美亚人、罗马人等是海上民族各部落集团因迁移而相互融合后产生的新部落集团。3.“轴心时代”答:“轴心时代”是指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历史时期概念。该书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作者认为在公元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4.奥古斯都答:奥古斯都是指第一位罗马帝国的皇帝“屋大维”的尊称。奥古斯都也同样可以用作为罗马皇帝的头衔。奥古斯都原名盖乌斯·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及元首制创始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表示向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交卸大权,恢复共和国,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再次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奥古斯都”不仅是屋大维的称号,还是所有当政皇帝拥有的名号。5.圣像破坏运动答:圣像破坏运动是指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726年,立奥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全社会圣像破坏运动。运动中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教会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破坏运动没收的教产被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和军功官兵,培植了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军士阶层。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沦为

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庭封建化前进一大步。圣像破坏运动打击了教会势力。6.万隆精神答:万隆精神是指万隆会议上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多数国家代表发言,都围绕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等会议主题进行。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简答题1.简述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答:文艺复兴是指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主要有:(1)经济方面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它的手工业发展较快,奠定了经济基础。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

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2)政治方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迅速繁荣,意大利的市民阶级日益壮大,成为一股独立主宰意大利城市国家的社会力量。为了维护和发展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点。(3)文化方面意大利各城市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发展。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意大利得到广泛传播。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人文主义者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了肯定现实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思想。(4)地理位置意大利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航路开辟前,地中海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的纽带,意大利正处于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对意大利发展海外贸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处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交界处,意大利与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有长期的联系。当时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人往来贩运货物,促使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综上所述,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是有其独特的原因的。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

答: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产业资本的发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1)亚当·斯密①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最杰出的代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1776年,他出版了《国富论》一书,是其经济学代表作,该书对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经济自由理论是亚当·斯密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其核心观点是:在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社会资源将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他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造财富的片面,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同时,他还提出了分工理论、价值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资本理论等。(2)大卫·李嘉图①大卫·李嘉图是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另一个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此书中,他建立了以价值论为基础、分配论为中心的经济理论体系。②和亚当·斯密一样,它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

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发比例的原理。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应的交换形式的规律从正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企图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财富的创造。综上,早期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粗糙的。亚当·斯密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更加坚决和一致地贯彻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思想。他们两人构成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典型体系。3.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形成的过程。答:20世纪30年代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很大。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形成经历了一系列事件,最终才形成了法西斯政权的统治。(1)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的形成①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1919年8月,北一辉写了《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叫嚣侵略有理,认为中国、印度等均应在日本的“保护”之下。伪装“反垄断”、“限制资本”,对劳动人民实行军事统治。要求动用“天皇大权”改造日本,建立“国家改造内阁”,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和退伍军人进行统治。北一辉的理论是敌视人民群众、敌视马克思主义、敌视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理论。它与德、意法西斯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依靠天皇制和军部势力来进行法西斯化。②北一辉的理论与民间右翼势力结合,并获得军部支持,法西斯组织相继成立,形成强大的法西斯势力。军部法西斯势力的力量最强,影响最大。

(2)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①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在军部支持下策动政变,以“防止赤化”打击进步势力,并组织暗杀行动。②1932年,发生陆海军法西斯分子袭击政府机构和财团的“五·一五”事件,首相犬养毅被杀。③为处理混乱局面,避免发生极端变化,保持统治阶级的一致,成立海军大将斋藤实任首相的内阁,军部的政治发言权大大加强。(3)法西斯统治的确立①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a.1932年,指责泷川幸辰的《刑法讲义》有“赤化”思想,禁止发行。b.1935年,指责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禁止发售其作品,迫使其辞职。政府发表声明,明确日本的国体是天皇制。②两派陆军法西斯分子a.皇道派主张继续搞政变,由天皇依靠军队直接进行统治。其成员多为下层军官,与民间激进法西斯组织联成一气。b.统制派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联络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以加速对外侵略。③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军官率驻京部队发动叛乱,遭到镇压,29

日叛军投降。二·二六事件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至此,日本法西斯最终形成。4.20世纪70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原因。答:20世纪70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是一场因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随着事态发展而牵涉进来的什叶派催生的革命。1964年11月,霍梅尼因公开抵制“白色革命”被流放到土耳其,后到伊拉克。期间,他写了《伊斯兰政府》,呼吁复兴伊斯兰社会。1977年12月,霍梅尼向国内的学生和信徒发出反对国王的“圣战”的指示,号召神职人员掌握伊斯兰革命的领导权,要求国王离境。革命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1)经济方面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由于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国力的可能,加之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实施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巧取豪夺,奢侈腐化,贪污贿赂风行。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2)政治方面国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的警察机构,特务肆意横行,镇压政治反对派,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权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各阶层人民积怨日深。(3)文化方面王朝推行所谓的开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

涌入。色情、淫秽、凶杀书刊和影视泛滥,赌场、妓院公开活动,西方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社会风尚败坏,冲击着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满。(4)宗教方面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实行政教分离。限制宗教上层的政治活动,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a.禁止寺院征收天课,将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圣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归国有。b.关闭大量宗教学校,代之以世俗教育。c.制定《家庭保护法》,给妇女以一定自由(并不代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妇女没有自由,只是对穿着进行了要求)。d.撤消沙里亚司法机构,代之以世俗司法机构等,从而招致宗教上层的强烈反对。综上,在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伊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及各种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反国王的群众运动。霍梅尼领导了伊斯兰革命,1978年2月1日,霍梅尼回到德黑兰,组建了临时革命政府。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三、论述题1.公元前后到15世纪左右亚欧大陆主要游牧帝国的兴衰。答:公元前后到15世纪左右亚欧大陆兴起了许多游牧帝国,它们主要分布在农耕世界的北方。它们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形成的

一条长弧形的游牧世界。游牧帝国的兴衰很值得人关注,主要的游牧帝国及其兴衰如下。(1)东亚①匈奴帝国匈奴于公元前3世纪末迄公元3世纪初,称雄北方游牧世界。大漠南北的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汉朝初年,汉王朝与匈奴交兵,屡战失利。汉武帝时对匈奴开始进行反击,匈奴屡屡败北。之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加剧,五单于争位,内讧不已,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西徙,后被西域汉将所杀。而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1年降汉,恢复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交往。南匈奴移居塞内,分布于晋陕北部和内蒙西部地区,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②鲜卑帝国汉初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击破。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的乌桓山,故称乌桓;另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故称鲜卑。北走的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汉。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匈奴之地。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③柔然帝国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而称霸塞北

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④突厥帝国突厥汗国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583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并分别于630年与657年亡于唐。682年后突厥复国,共立国193年。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胁。744年八月,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蜜部所杀,其弟白眉可汗即位。此时,回纥、葛逻禄共杀拔悉蜜颉跌伊施可汗。唐玄宗派王忠嗣出兵进攻突厥,745年正月,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献于唐朝长安。后突厥灭亡,阿史那家族完全丧失了草原的统治。⑤回纥(鹘)帝国744年,回纥突厥人取代了东突厥在蒙古的帝国。回纥可汗很乐意接受唐肃宗的要求,肃宗答应将唐朝公主嫁给他。从漠北来的回纥军队随即配合大唐帝国军队,在从叛军手中夺取洛阳城的战斗中(757年)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唐肃宗对回纥首领大加感谢和封官。当回纥军返回漠北时,唐肃宗答应每年给回纥绢帛两万匹。然而,在取得文明的过程中,回鹘人可能衰弱了。840年,一些仍处于更加原始状态的突厥人,即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占领了回鹘都城哈喇巴喇哈森,杀回鹘可汗,推翻了回鹘帝国。(2)中亚①贵霜帝国鼎盛时期:127年~230年。贵霜帝国的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五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

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北方的嚈哒对大月氏贵霜残部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②安息帝国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帕提亚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它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全盛时期的帕提亚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不过,内部斗争及长期与罗马的战事削弱了安息帝国,很快便被萨珊王朝取代。(3)欧洲①日耳曼人建立的各国a.西哥特王国419年,西哥特人在土鲁斯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承认的蛮族王国,即西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建立后,随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进入北非,占据西班牙和南高卢广大地区。尤里克国王统治时期,国势臻于鼎盛,幅员辽阔:以伊比利亚半岛为主,北至高卢南部的卢瓦尔河,东至罗纳河,并于481年夺取普罗旺斯。507年,西哥特的高卢领土全被法兰克人征服。711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人征服。b.勃艮第王国勃艮第人原属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的一支,分布于波罗的海的勃伦霍姆岛上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1世纪时迁至维斯杜拉河下游,后又

西迁至罗马边界莱茵河一带,中心在沃姆斯。5世纪中叶进占罗纳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勃艮第王国。贡多巴德统治时期(474~516年),王国臻于鼎盛。勃艮第习惯法汇编成《贡多巴德法典》。其子西吉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修建修院。534年,勃艮第被法兰克人征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②阿瓦尔汗国公元552年,柔然为突厥所败,部分柔然人西迁欧洲。6世纪后半期,阿瓦尔人以多瑙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7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经常袭击德意志、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7世纪前半期,拜占廷也受到极大威胁。7世纪后半期阿瓦尔汗国发生内讧,势力逐渐衰落。805年,阿瓦尔汗国亡。(4)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在全盛时期,它东起朝鲜半岛,西达波兰,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包括几乎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蒙古帝国在建立过程中,逐渐形成许多层次不同的封建领地,各封地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封建王国。蒙古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1259年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国的短暂统一随之告终。继任大汗忽必烈的权力仅限于东方。此后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国,各自独立地发展下去。①钦察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领有咸海、里海以北地区,东起叶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括俄罗斯,又称金帐汗国。1243年,拔都建都萨莱,成立钦察汗国,并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斡鲁朵,称白帐汗;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分给昔班,称蓝帐汗,皆总领于拔都金帐汗之下。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皇帝的最高权威,礼仪上处于宗

藩地位。到别儿哥汗时期,实际独立,建新都萨莱。14世纪,达于鼎盛。乌兹别克汗死后,钦察汗国逐渐衰落。15世纪分裂为众多小汗国,1502年被克里米亚汗国灭亡。②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建都阿力麻里。元初,反对忽必烈大汗政权,1301年归顺元朝。1310年,合并窝阔台汗国的土地,达到全盛时期。14世纪前期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察合台汗权力衰落。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若干小国,16世纪逐渐衰亡。③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里。1260年,忽必烈称帝,海都以太宗嫡孙不得立为由,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多次击败元军。1301年,海都兵败而死,其子察八儿归服元朝。1310年,窝阔台汗国基本上并入察合台汗国。④伊儿汗国拖雷子旭烈兀的封地,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阿八哈汗时期,先后击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入侵,又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作战,侵入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其境内民族众多,主要有蒙古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和波斯人等,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合赞汗死后,权臣专政,内乱迭起。对外马木路克王朝作战失败,又遭到钦察汗国的侵略,日益衰落。1388年,为新兴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2.美国建国后主要重大社会转型及对美国历史的影响。答:美国建国后经历了五次主要的重大社会转型事件。美国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一旦人民掌握并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技术,它将会释放出难以预见的巨大能量,不仅会全面地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将会改造整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将社会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独立战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本身,也是美国社会经济的第一次重大转型。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英国正在发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钢铁和机械制造业在快速地发展着。1781年10月17日,华盛顿率大陆军彻底击败英军,美国独立战争宣告结束。1783年,美国和英国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确定了美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线。由此,北美的13个殖民地正式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共和国。1787年5月,美国早期的领袖们在费城开会,编纂了一部全新的宪法。这份政治文件创立了美国的政府体系,至今依旧是美国的根本大法。②美国发轫时,便赶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从此便开始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1807年,富尔顿将蒸汽机装在小轮船“克勒蒙特”号上,成功地上溯哈得逊河。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经济最具本质性的转变,还是它的工业的进步。到1861年林肯就职总统时,投资于工业、铁路、商业和城市房地产的资本,超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全部农场和种植园的价值,这一事实宣告: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工业终于战胜了农业。(2)南北战争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美国社会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开始于1861~1865年间爆发的南北战争。美国历史上这场内战,也是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1860年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南部各州便开始了战争准备,目的是要脱离联邦,以便自行处理内部事务,特别是奴隶制度。林肯则坚信,根据宪法,美国各州组成的联邦是永久性的,因此,南部各州无权脱离联邦。林肯还提出,制定宪法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联邦,他的核心任务就是挽救联邦。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遇刺身亡。几个月后,北方终于依靠强大的工业力量,彻底战胜了南方分离势力,使联邦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南北战争历时4年多,士兵阵亡死伤多达60万人,其血腥程度史上罕见。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最重要的结果,是种植园贵族所遭到的彻底毁灭,种植园制度的经济基础,包括奴隶制本身,都在这场横扫一切的战争中被毁灭了。同时,科学领域的革命,使美国经济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当世界上其他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时,美国的农业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实现了机械化。(3)电气化和大工业时代①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超过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当时世界最大的经济事实是:在欧洲的经济基础破产之时,美国却富强起来,世界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②电气设备、内燃机、无线传送动力、无线电广播和飞机的发明。在技术上引起的带有根本性的发展,对社会的命运具有更大的意义,甚至比蒸汽机那个时代的变化更为重大。发电机和燃气发动机,则能够把所需要的电力输送到车间、库房或公路等任何地方,使人们从工厂和铁路中解放出来。汽车使旅行和运输更为迅速,成为货物流动的新动脉,

可以延伸至最辽远的穷乡僻壤。对于农场主们来说,电影放映机使他们能够得到城市中的那些娱乐,而收音机则使国家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城市的思想和喧嚣。这一切新的技术成果,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4)基础设施现代化与乡村电气化①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盘,随后引发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股市崩溃直接导致了5500多家银行倒闭,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濒临瓦解,工业生产和农业净收入下降了近一半。富兰克林·罗斯福按照汉密尔顿的原则,创建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大型国有银行。充分运用国家的信用,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大力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机床设计和机械制造为中心的工业,支持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他建立了几家强大的、完全由政府拥有和控制的战略投资机构,购买银行、铁路和其他机构的资产,并利用这些机构提供的资金,在1933~1938年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②罗斯福总统还利用这些战略投资机构迅速地推进了美国乡村电气化建设。这也是有史以来运用国家最高信用机构进行长期贷款最为成功的例子。在这些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中,美国引入了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明显地提升了生产和建设能力,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制造业、农业、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美国总体经济规模就翻了一倍。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这种相对于德国和日本的巨大经济优势,确保了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5)从生产性经济到消费性经济①1956年,罗斯福总统所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机构——重建金融公司被彻底肢解。它的许多重要资产又落到了私人财团和银行家的手中,并且同战争中形成的巨大的军事工业财团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控制了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战后近7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又经历了许多次衰退、繁荣、激荡和变革。经历了冷战和反恐的时代转换,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航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应对了欧洲的复兴、阿拉伯的威胁和日本的挑战。②在生产方面,美国已走了很长一段下坡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便成为一个贸易逆差国。近40年来,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愈来愈大,无可逆转,表明美国已经从一个生产型的经济,转变为一个消费型的经济。由此衍生出来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联邦债务愈积愈多,都是美国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除此之外,美国社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劳动阶层收入增长停滞,医疗和退休金等福利待遇缩减,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四、主观题结合你读过的书籍谈谈“全球史”和“世界史”的异同。答: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全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全球史,全球史与通常所谓的世界史究竟有何不同,至今还没有学术界公认的说法。结合我读过的书籍,及全球史与世界史研究缘起的背景、过程乃至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来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考察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全球史与世界史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的差异不能在两者之间简单的划等号。(1)二者重点考察的对象不同虽然世界史和全球史都以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客体,但是具体的研究对象却明显不同。

①世界史以国家为分析单位,其研究主要关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国际关系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状况。换言之,世界史研究着重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构成和演变,因而以往史家撰写的世界史经常是以世界各国国别史总和的面目出现。②全球史则突破了国家体系的限制,以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那些超越国家和民族体系之外的、以往被忽视或少重视的、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产生或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人种和民族的迁徙扩散、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等等。二者涉及的领域虽有部分相交,但是总体差别明显。(2)两者考察历史的视角不同从古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眼中的“世界”到今天整体意义上的世界,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①世界史研究的视角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但总体上仍属于从点到面的平面延伸。即便如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全球史观”其初衷也是要突破近代以来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强调治史中各地区历史的平衡。②这与全球史研究所标榜的观察视角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全球史研究的独特视角,美国学者、全球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给予形象的说明,在成名作《全球通史》序言中他写道:“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由此可见,以往世界史研究的视角基本上是在二维平面上的扩展,而全球史研究则强调空间感,属于三维立体的范畴。正是这一不同,导致世界史学者和全球史学者在考察历史时的关注焦点有所不

同。总体而言,前者通常关注的是历史的局部与个体、历史纵向发展的连续性和短时段的历史演进,而后者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整体发展、横向的联系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3)二者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世界史研究总体上局限在历史学的范畴内,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而全球史研究则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疾病、海洋等许多学科领域。除实证方法外,还更多地运用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比较分析法,因而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4)两者的治史观念不同①世界史研究与国别史、专门史研究相类似。一般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人类自身文明的历史考察。其研究视野局限于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等人类社会内部的历史发展和变革,强调人类在创造历史文明过程中的主体性,其结果往往是把人的作用、特别是个别特殊人物的作用放大,因而形成英雄史观。②全球史研究虽然同样是以人为中心,但由于其研究范围突破了国家、民族等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架,往往是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凸显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局限,特别是人类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现实,所以其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进程中人类主体性的局限。这对于客观地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认识人类的主体性与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更大的启示性作用。综上所述,“全球史”和“世界史”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其差异是主

要的。

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亚述帝国2.希波战争3.十二铜表法4.文艺复兴5.《旧制度与大革命》6.年鉴学派7.两伊战争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二、简答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3.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西非的影响。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三、论述1.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入侵的关系。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3.美国革命的进程及其政治和社会成就。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亚述帝国答:亚述帝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末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亚述帝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战俘,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包括王室家族、军队和行政官吏、祭司等,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经过斗争,还从亚述帝国手中争得了自治权。除奴隶外,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2.希波战争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3.十二铜表法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4.文艺复兴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单单是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5.《旧制度与大革命》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主要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出任外交部长。他看到在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化公开。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红,随着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后,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国

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出版《托克维尔评论》。6.年鉴学派答: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主要由法国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46年后改称《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的历史学家组成。《年鉴》于1929年由法国历史学家M.布洛克和L.费弗尔创办,其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和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布洛克和费弗尔在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开阔史学研究视野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出版了一批著作。在史学的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的探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得到法国学术界承认,被誉为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史学家。二战后,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全面发展了年俭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70年代,由芒得鲁、伏费尔等人开创的“年鉴-新史学派”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翻新了研究方法,广泛开展对“日常生活”的研究。7.两伊战争答: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l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l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人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一部书,普遍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事务方面最重要的一部书。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二、简答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答: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等级中有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伊沙库、牧民和另一种劳动者(不知其职业名称)。伊沙库主要是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大概不能随意改变。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答:(1)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中叶的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天主教改革”一词更能反映其

实质。15世纪,以D.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鼓吹改革,但他们站在维护天主教传统的立场上,反对分裂和暴力。(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措施①天主教自15世纪召开一系列公会议之后,要求教廷改革的呼声更高。保罗三世为重振教皇威望,乃着手改革教廷弊端。首先于1545年召开了特兰托公会议。由于受法国和西班牙间战争的影响,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历时18年。1551年复会,新教诸侯曾应邀参加,不久即退出,次年又告休会。1561年由教皇庇护四世重新召开,中心议题是反对宗教改革,进行天主教会内部改革。1564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肃天主教会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该信纲被认为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文献之一。②罗马教廷联合封建势力,特别是依靠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利用异端裁判所加紧镇压新教徒和其他异端,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使天主教在法国、比利时、南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的地位重新得到巩固。在天主教会内部,结束了教义之争,教皇权势有所提高,在欧洲事务中继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各修会竞相向外扩展,使天主教势力达到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3.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西非的影响。答:(1)早期欧洲殖民者在西非的殖民活动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并把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达东方这条航线上的补给

站。(2)早期殖民对西非的影响近代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在西非的占领以军事据点为主,目的主要是为葡萄牙的商业掠夺提供航路保障和军事保护。葡萄牙在西非的商业掠夺,攫取了西非大量的资源和财富,造成西非财富的流失。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葡萄牙也参与黑奴贸易等罪恶活动,造成西非各部族之间自相残杀,西非的人口和劳动力锐减。但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还给西非社会带去了先进的思想、组织制度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非的社会进步。不过殖民者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他们带来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技术。葡萄牙早期殖民也为葡萄牙长期殖民西非奠定了基础,是造成西非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根源。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答:斯大林模式也称苏联模式,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1)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通过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正式形成。(2)特点①斯大林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

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②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三、论述1.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入侵的关系。答:罗马帝国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壮大主要建立在对外征战和对蛮族的征服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衰亡也是必然的,而蛮族人的侵入在帝国灭亡的过程中却也显得尤为重要。(1)匈奴西迁匈奴本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蒙古境内,匈奴全民皆兵,骑兵数量大,战斗力强,与当时的汉朝时常发生战争,给汉朝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公元89~91年,汉军数次向匈奴发动进攻,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单于的权力完全被摧毁,匈奴被迫西迁,历经三百多年,在中亚地区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继续向欧洲推进。到罗马皇帝瓦伦斯时期,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征服了顿河流域的阿兰人以及生活在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在此压力下日耳曼诸部落首先选择南下逃难,接着哥特人、汪达尔人等蛮族接着南下,迁入罗马境内。日耳曼人迁入罗马帝国境内,并逐步站稳脚跟,不断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如果说日耳曼人的入侵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导火索,那匈奴人的西迁则是帝国灭亡的催化剂。(2)日耳曼人的入侵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战争一直不断,且互有胜负,但并没有达到完全征服彼此的目的。公元9世纪,驻守日耳曼行省的罗马统帅瓦鲁斯与日耳曼首领激战四天,最后以全军覆没而告终。这次会战使得日耳曼摆脱了罗马而取得了独立。到2世纪末,帝国由盛而衰,到3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整个北部边境都被蛮族占据,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同时帝国内部的各派系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出现了“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军队哗变,各地区割据自据,长期的分裂局面也给了蛮族以可乘之机。(3)军队蛮族化蛮族军队曾是罗马帝国用以抵抗蛮族入侵的有力武器,但蛮族军队势力的不断扩大却成了埋葬罗马帝国的坟墓。①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和老化,为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就必须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因而将蛮族吸收到军队中就成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但这也为蛮族大规模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在征召的蛮族中。日耳曼人是最重要的兵源,被用以补充军队和戍卫边疆,蛮族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他们在军队中的势力不断扩张,最终达到了操纵朝政的目的。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自立政权,西罗马自此灭亡。而欧洲的古典文明也就此终结,欧洲开始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答:德意志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原因如下:(1)神圣罗马帝国王权的削弱

自从德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之后,中古德国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上的存在是同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