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_第1页
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_第2页
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_第3页
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_第4页
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一、概述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都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谁更积极地进行监督,一直存在争议。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其在公司中的股权份额,通常与公司管理层存在某种程度的利益关联,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监督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保留或偏向。相比之下,独立董事作为外部人士,不持有公司股份,因此理论上更能从公正、客观的角度进行监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两者在监督积极性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公司治理环境、法律法规、个人动机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角色上的表现差异,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监督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1.阐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监督职能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制度和机制来规范和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并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公司的健康运行、股东的利益保护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监督职能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监督职能的核心在于确保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防止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等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非控股股东董事虽然不拥有公司的多数股权,但他们通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专业角度对管理层的行为提出质疑和建议,促进公司的科学决策。而独立董事则更加独立,不受管理层或大股东的控制,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对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都是积极的监督者,他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发展。通过有效的监督,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提出研究问题: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之间,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这两类董事在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他们在监督职能上的表现,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那么,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之间,究竟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呢?非控股股东董事通常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虽然其持股比例不足以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但他们仍然具有监督公司经营行为的动机。他们可能会通过参与董事会会议、审议议案等方式,对公司的经营行为提出质疑和建议,从而发挥监督作用。而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滥用权力。独立董事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性,他们在公司决策过程中能够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并在必要时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可能由于持有股份而与公司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而独立董事则相对更加独立,他们的监督行为可能更加客观、公正。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表现差异,分析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通过对比分析两类董事的监督行为、动机和效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有益参考。3.简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的利益。在现实中,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研究谁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保护股东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监督中的行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揭示谁更可能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在监督职能履行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监督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解,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依据。具体来说,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推动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优化公司监督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保护股东利益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文献综述在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角色上的积极性时,已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视角。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将围绕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的职能、动机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展开。关于非控股股东董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们如何平衡与控股股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的同时,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由于非控股股东董事通常不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他们在监督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时可能面临一些限制。这些董事往往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独立董事的研究则侧重于他们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独立董事通常不受公司内部人控制,因此在监督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方面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独立董事通常具备专业的财务和法律知识,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加客观和专业的意见。也有研究指出,独立董事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受到时间、精力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在比较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时,现有文献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由于非控股股东董事与公司存在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他们可能更有动力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监督工作。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他们在监督方面更具优势。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角色上的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利益关系、专业知识、时间和精力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类型的董事在监督方面的差异和优势,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他们的行为动机、监督效果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1.回顾国内外关于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在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角色与作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两类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监督作用。国内研究概述:在国内,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学者们普遍认为,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其在公司中的股份较少,因此更加倾向于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发挥监督作用。而独立董事作为外部人士,不受控股股东影响,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得其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层,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国内的研究还结合了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如股权分置改革等,分析了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实际作用。国外研究概述:在国外,尤其是在英美等成熟资本市场,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存在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独立董事通常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商业经验,能够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非控股股东董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控股股东,防止其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均扮演着积极的监督者角色。尽管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两者的具体作用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是维护公司治理结构健康、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力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两类董事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2.分析现有研究对于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积极性的评价。在分析现有研究对于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积极性的评价时,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面,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其在公司中持有的股份比例相对较低,其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可能不如控股股东那么紧密相关。一些研究认为,非控股股东董事在监督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方面可能相对保守,不太愿意积极行使监督权,以免损害与控股股东的关系,影响自身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作为公司外部人士,其独立性更强,受到的公司内部利益纠葛影响较小。独立董事的职责是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层的行为。一些研究认为,独立董事在监督方面可能更加积极,更愿意发表独立意见,维护公司和所有股东的权益。也有研究指出,无论是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其监督积极性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公司的治理结构、法律法规环境、董事个人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能力等。在某些情况下,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源和能力,而无法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对于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积极性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在具体分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董事的个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在监督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法律法规环境,提高董事的监督能力和意愿,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3.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积极程度对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现有文献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动机和决策机制。这导致了对两者监督积极性差异的理论解释不够深入和全面。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大样本的实证数据支持。这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受到一定质疑,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再次,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主要关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表现差异,而较少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因素对监督积极性的影响。在揭示两者监督积极性差异的内在机制方面,现有研究仍显不足。三、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究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角色上的积极性差异,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包括董事会结构、董事持股情况、公司业绩等关键信息,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研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以揭示不同类型董事监督积极性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进行了深入交流。访谈对象涵盖了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旨在从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感知出发,探究他们在公司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动机、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改进策略。通过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文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还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公司董事会运作情况的深入剖析,本文试图发现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不同情境下的监督行为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具体影响。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定性访谈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角色上的积极性差异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通过这一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本文期望能够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董事会监督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1.描述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变量定义等。在研究《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这一课题时,我们采用了严谨的研究设计,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明确了研究对象,即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行为及其效果。为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多个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数据来源方面,我们采用了二手数据和一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二手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季报以及公告等,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公司治理信息和财务数据。同时,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以了解董事们的监督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在变量定义方面,我们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定义了多个关键变量。例如,我们将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量化为他们在董事会中的发言次数、提案数量以及针对公司管理层的质询次数等。我们还设置了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行业特征等,以消除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设计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行为及其效果。通过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我们期望为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结论。2.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理由和适用性。在《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这一研究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选择定量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其能够通过数据化的手段,客观地衡量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及其效果。本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包括董事会结构、监督行为记录、公司业绩等指标,运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两者在监督积极性方面的差异。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结论,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定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则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动机、过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公司内部的运作机制、董事会成员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在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决策等。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出定量分析无法捕捉到的细节和背景信息,使研究结论更加丰富和全面。本研究方法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既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又兼顾了深入性二是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内部文档以及访谈资料等,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研究方法符合公司治理领域的国际惯例和学术规范,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本研究选择的方法既能够客观地衡量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又能够深入地揭示他们监督行为的动机和过程,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本研究有望为理解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3.说明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在探究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的问题时,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初步了解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对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数量、持股比例、会议出席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统计描述,以便我们对这些群体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作用上的差异。回归分析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帮助我们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出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方面的不同表现。我们选择了适当的回归模型,将监督效果作为因变量,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相关特征作为自变量,同时控制了公司规模、行业特征等潜在影响因素。我们还采用了其他统计方法,如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以从不同角度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方面的差异,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结论。我们的数据分析方法涵盖了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探究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方面的差异。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洞见和更准确的结论。四、研究结果在参与监督活动的频率上,独立董事明显高于非控股股东董事。独立董事更倾向于主动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监督过程中,他们不仅出席董事会的次数更多,而且在会议中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的频率也更高。从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监督效果来看,独立董事的监督效果更为显著。他们更有可能发现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与此相反,非控股股东董事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他们更倾向于采取观望态度,而不是积极介入。研究还发现,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积极性与其独立性密切相关。独立董事通常不持有公司的大量股份,因此他们更有可能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地履行监督职责。而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可能持有较多的股份或与公司存在其他利益关系,因此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影响。本研究得出独立董事在履行监督职能时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监督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公司应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于非控股股东董事,也应通过相关机制激发其监督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公司治理过程中。1.展示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积极性的实证分析结果。在探讨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两者的监督积极性。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非控股股东董事的监督积极性。非控股股东董事通常在公司中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虽然不是最大的股东,但他们依然具有影响公司决策的能力。这些董事往往更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因此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的监督活动。他们可能通过参与董事会议、提出质询、审查财务报告等方式,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和管理层进行监督。他们的监督行为旨在确保公司的决策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控股股东的利益。我们再来看看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监督公司的经营行为。由于他们不持有公司股份,也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因此他们可能更加独立、公正地履行监督职责。独立董事通常会积极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还可能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比分析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监督积极性。由于他们的角色和职责不同,他们的监督方式和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可能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而独立董事则更注重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类型的董事更积极,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公司情况和监督需求来评估他们的监督效果。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公司的经营行为和管理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监督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们的监督行为是否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战略,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2.比较两者的监督效果,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均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但二者在监督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持有公司股份,其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更为紧密相关,因此他们在进行监督时,更容易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更为积极的监督态度。相比之下,独立董事虽然也承担着监督职责,但由于其并不持有公司股份,与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对较小,可能在监督过程中表现得相对保守或审慎。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源于二者在公司中的身份和利益关联度的不同。非控股股东董事作为公司的股东之一,其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积极参与监督,确保公司的决策能够维护股东的利益。而独立董事虽然也具备专业知识和独立判断能力,但由于其与公司利益关联度较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监督的积极性和效果。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获取信息、参与决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在公司内部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容易获取公司内部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而独立董事在这方面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监督效果。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效果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在公司中的身份、利益关联度以及获取信息、参与决策等方面的不同。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3.探讨不同情境下(如公司规模、业绩、行业等)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积极性的变化。在不同的公司情境下,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情境包括公司规模、业绩和行业等因素。公司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大型公司中,由于股东数量众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为严重。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履行监督职责,以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相比之下,小型公司中股东数量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较轻,这些董事可能会相对减少监督活动。公司业绩也会对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产生影响。当公司业绩良好时,这些董事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支持管理层,以减少对公司运营的干预。在公司业绩不佳时,这些董事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履行监督职责,以防止管理层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行业特点也会对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一些高风险行业中,如金融、制药等,由于行业监管严格,这些董事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履行监督职责,以确保公司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而在一些低风险行业中,这些董事可能会相对减少监督活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在不同公司情境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制定公司治理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公司规模、业绩和行业等因素,以优化董事会的监督功能,保护股东权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五、讨论在讨论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积极性时,我们发现这两类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在不同层面上展现出其监督的积极性。非控股股东董事,尽管他们不拥有公司的多数股权,但他们通常与控股股东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或利益共享。这种关系可能使他们在监督控股股东行为时存在顾虑,担心过度的监督可能损害他们与控股股东的关系或自身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非控股股东董事可能更倾向于保持与控股股东的和谐关系,而非积极履行监督职能。相比之下,独立董事通常不与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存在利益关联,因此他们在执行监督职能时可能更加独立和公正。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不受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影响。这种角色定位使得独立董事在监督上更加积极,因为他们不受制于与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的私人关系或利益冲突。这并不意味着独立董事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更积极的监督者。实际上,独立董事的监督积极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他们的专业知识、经验、投入时间以及与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沟通效果等。在某些情况下,独立董事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或专业知识,难以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积极性受到各自角色定位、利益关联、专业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为了确保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应当鼓励这两类董事在监督上发挥积极作用,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公司也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所有董事都能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风险,从而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能。1.分析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的异同点。在对比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研究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异同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作为外部人士,能够为公司带来更为客观和独立的观点,从而有效地监督公司的管理层。这些研究通常强调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他们在防止内部人控制、保护股东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董事在公司监督方面同样表现出积极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独立董事。这可能是由于非控股股东董事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非控股股东董事通常更了解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因此他们在监督过程中可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在本研究中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监督优势。他们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外部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在公司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使得他们在处理公司内部矛盾、维护公司利益方面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本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揭示了一些新的发现。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监督方面均表现出积极性,但他们在监督方式、关注焦点和监督效果上存在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类型的董事如何在公司治理中相互协作,以实现更好的监督效果。2.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非控股股东董事通常与公司的主要股东或管理层有一定的关联,他们可能更了解公司的内部运营和战略方向。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更能够考虑到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及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平衡。非控股股东董事可能更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非控股股东董事的局限性也不可忽视。由于他们与主要股东或管理层的关联,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缺乏独立性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维护关联方的利益,而非公司的整体利益。非控股股东董事可能缺乏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有效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层的行为。相比之下,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他们通常不与公司的主要股东或管理层存在关联,因此能够更公正地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通常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公司制定更合理的战略和决策。独立董事通常具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层的行为,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独立董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他们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能缺乏对公司的深入了解和内部信息。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决策过程中难以充分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独立董事可能面临与主要股东或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问题。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力来有效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层的行为,导致监督效果不佳。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力,加强他们的培训和监督,以确保他们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监督。3.提出改进公司治理的建议,包括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监督能力等。提高董事的监督能力也是关键。对于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公司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提升财务、法律和业务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董事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董事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监督活动中。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对在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董事进行表彰和奖励。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活动得到有效执行。这包括完善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加强对董事会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监督和审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六、结论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深入分析了非控股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在监督职能上的积极程度。通过对比两者的角色定位、职责权限以及实际监督效果,我们发现两者在监督积极性上各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作为公司内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在监督上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关注和对股东利益的保护上。他们通常拥有更多的公司内部信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因此在监督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于他们的利益与控股股东存在潜在的冲突,有时可能会受到控股股东的影响,导致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相比之下,独立董事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其监督积极性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权益上。他们通常不持有公司股份,与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能够更加独立、公正地履行监督职责。同时,独立董事通常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专业意见,从而提高监督效果。由于独立董事在公司内部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有时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影响监督效果。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积极性上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为了提高公司的监督效果,应当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的权益。1.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本文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监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者在监督积极性上存在差异。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持有公司股份,其利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关,因此更有动力积极参与监督,以维护自身利益。相比之下,独立董事虽然不持有公司股份,但他们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他们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独立董事通常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从而提出更有效的监督建议。总体来说,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监督积极性上各有优势。非控股股东董事由于利益关联,更可能主动参与监督而独立董事则凭借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在监督中发挥独特作用。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结构,以实现更有效的监督。2.强调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作为监督者,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非控股股东董事作为公司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能够代表少数股东的声音,维护其合法权益。他们对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层的行为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公司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独立董事作为外部的监督者,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为公司治理带来了独特的价值。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公司的决策和运营,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独立董事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内部人控制的风险。无论是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监督作用。他们的参与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3.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使这些董事更加积极地履行其监督职责,是当前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可以考虑研究股权激励、声誉激励等不同激励机制对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能力与效果。不同董事的背景、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对其监督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可以探索如何提升这些董事的监督能力,例如通过培训、信息共享等方式,以提高其对公司运营和决策的监督效果。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比较的视角出发,对比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规模等背景下的监督效果。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两种董事角色的监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公司治理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这些董事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维护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研究可以探索如何促进这些董事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互动,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整体效果。非控股股东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角色。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这些董事的激励机制、监督能力、比较视角以及合作与互动等方面,以推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参考资料: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中国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2023年4月,据新华社,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12月29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其产生的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其制度设计目的也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各大公众公司的股权越来越分散,董事会逐渐被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控制,以至于对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的监督已严重缺乏效率,内部人控制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普遍怀疑现有制度安排下的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客观性。继而引发了对董事会职能、结构和效率的深入研究。在理论研究成果与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美国立法机构及中介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速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2000年5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年均规模为11人,其中内部董事2人,占2%,独立董事9人,占1%。据经合组织(OECD)的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英国34%,法国29%,美国62%。独立董事制度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独立董事制度革命。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必然面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减小企业的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成为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代理成本的降低,必然要求提高经营管理层的效率,同时又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创设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达到监督、制衡的作用,从而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的一致,提高运营效益。其理论着眼点在于改革经营管理层权力配置结构来促进经营管理层的安全有效运作,从而减少代理成本。亦言之,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企业法人的盈利性的根本目的出发,推演出优化管理层权力配置的必要性,得出对独立董事制度创设必要性的结论。在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缺失而使董事会承载了自我监督的职能,在任何一种权力配置结构中,自我监督总是最为弱化的。所以必须在分工上要求有专门的董事承担监督之责,以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目的。这种董事会内部职能分化的必需性,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创设提供了理论根源。该理论认为,监事会的缺省导致监督职能的缺位,从而应该从董事会中分化出部分董事补位。这种理论蕴含了一个既定的前提,那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层必须通过权力配置平衡才能高效运作。其实,从这个角度上讲,职能分化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致力于改革公司权力结构配置,使这种结构更加稳定、高效、安全,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两者区别只是在于代理成本理论更加抽象,视野起点相对较高,而职能分化理论更加注重公司治理运行中的现实需求性。中国现行《公司法》创制时,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的立法模式,并没有考虑到独立董事制度。1999年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境外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则是采取了许可的态度,而并非鼓励的态度。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意见》规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同时,200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新《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由此可见,独立董事这种舶来品,正一步一步走入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系之中。(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该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特别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影响。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五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三)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该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二〇〇二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二〇〇三年六月三十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四)独立董事出现不符合独立性条件或其他不适宜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情形,由此造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达不到该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要求的人数时,上市公司应按规定补足独立董事人数。(五)独立董事及拟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参加中国证监会及其授权机构所组织的培训。独立董事能够客观地监督经理层,维护中小股东权益,防止内部人控制。基于这种考虑,1978年,纽约证交所规定,凡上市公司都得有独立董事。此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股东和管理层发生利益冲突时,独立董事站在中小股东的立场上,对管理层置疑、指责和建议。到了非常时期,如公司兼并、重组、破产等,股东更信赖独立董事,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意见,也成了热点,被媒体竞相追逐。很多上市公司聘独立董事无形中提升了公司形象,便于市场融资。担任独立董事的,多为社会名流。如专家学者、离任总裁、商界成功人士等。他们眼界开阔,经验丰富,能为企业提出实用而中肯的建议。当企业需要政策扶持时,就会聘请有从政经历、律师背景的人担任独立董事,来帮助分析和预测政府行为,以便企业能审时度势,有效利用好政策环境。独立董事既为公司服务,又维护着中小股民的利益,使公司和股东实现了“双赢”。正因如此,独立董事制很快风靡欧美,有人甚至把它称之为“独立董事革命”。1999年,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而在大公司中,这一数字还要高些。据《财富》杂志调查,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平均规模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9人。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一)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产生程序上的独立性。时下,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其法人治理结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所有者代表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操纵股东会等,很难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而且当下许多独立董事是由公司的领导或管理层拉来或请来的“人情董事”,权力不清,职责不明。经济上的独立性。经济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去理解,独立董事只要工作认真、尽职尽责,并就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应该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行权上的独立性。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一是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的比例太低,二是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没有设立相应的行权机构。(二)所谓“专业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以及有关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时下,中国企业的独立董事一般是社会名流,而且身兼数职,一年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花在上市公司身上,他们对上市公司很难有时间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有价值的意见,而社会名流未必真正懂得经营和管理,更缺乏必要的法律和财务专业知识。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迩来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独立董事行使上述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的1/2以上同意。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有1/2以上的比例。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对上市公司此刻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迩来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如有关事项属于需要披露的事项,上市公司应当将独立董事的意见予以公告,独立董事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应将各独立董事的意见分别披露。(一)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具备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三)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四)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一)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等;主要社会关系是指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二)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三)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五)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一)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二)独立董事的提名人在提名前应当征得被提名人的同意。提名人应当充分了解被提名人职业、学历、职称、详细的工作经历、全部兼职等情况,并对其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和独立性发表意见,被提名人应当就其该人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其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发表公开声明。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按照规定公布上述内容。(三)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上市公司应将所有被提名人的有关材料同时报送中国证监会、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和公司股票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对被提名人的有关情况有异议的,应同时报送董事会的书面意见。中国证监会在15个工作日内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审核。对中国证监会持有异议的被提名人,可作为公司董事候选人,但不作为独立董事候选人。在召开股东大会选举独立董事时,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对独立董事候选人是否被中国证监会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在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发布前已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士,上市公司应将前述材料在该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起一个月内报送中国证监会、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和公司股票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四)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五)独立董事连续3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撤换。除出现上述情况及《公司法》中规定的不得担任董事的情形外,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前不得无故被免职。提前免职的,上市公司应将其作为特别披露事项予以披露,被免职的独立董事认为公司的免职理由不当的,可以作出公开的声明。(六)独立董事在任期届满前可以提出辞职。独立董事辞职应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对任何与其辞职有关或其认为有必要引起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注意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因独立董事辞职导致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低于该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最低要求时,该独立董事的辞职报告应当在下任独立董事填补其缺额后生效。(一)上市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凡须经董事会决策的事项,上市公司必须按法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独立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的,可以要求补充。当2名或2名以上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或论证不明确时,可联名书面向董事会提出延期召开董事会会议或延期审议该事项,董事会应予以采纳。上市公司向独立董事提供的资料,上市公司及独立董事本人应当至少保存5年。(二)上市公司应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应积极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协助,如介绍情况、提供材料等。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提案及书面说明应当公告的,董事会秘书应及时到证券交易所办理公告事宜。(三)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上市公司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其独立行使职权。(四)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及其他行使职权时所需的费用由上市公司承担。(五)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六)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由于中国的独立董事是由董事会提名,并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控股股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股权优势操纵独立董事的选任,选择自己熟悉的人进入董事会,因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沦为人情董事便在所难免。此外中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大多数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些人虽然具有较高的经济财务方面的理论水平,但是对于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不如董事、经理等企业家那样熟悉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指望其能够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到太大的帮助也并不现实。独立董事的作用要得到正常发挥有待于其组织机构的完善,特别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在英国的上市公司中,这三个机构是董事会的必设机构,并且全部或大部分由独立董事组成,他们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而在中国这些机构并非董事会中的必设机构,是否设立由公司自主决定,在没有这些配套机构做保证的情况下,独立董事的作用是很难得到发挥的。此外中国立法对于独立董事人数规定的下限是3人,这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显得太少。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也是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独立董事虽然也是董事,但是与公司控股股东和普通董事经理等高层人员相比毕竟还是外来人员,因此其本身在身份上就受到一定的排斥,再加上法律上对于独立董事行使权利的保护不够,实践中独立董事在行使权利时往往受到众多阻饶,这样的情况长期存在独立董事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独立董事都是由一些具有本职工作的人兼职,这很难激发起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随着股东派生诉讼等制度的完善,独立董事被诉的可能性也极大提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担任独立董事顾虑重重。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对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界定包括了:(1)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2)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3)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4)最近一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例举情形的人员;(5)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7)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但是这对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标准来说还是不够的,立法上至少还应当从以下两点加以完善。(1)社会关系,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对于主要社会关系的定义是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但是仅将这些具有亲属关系的人纳入社会关系之中还是不够的。比如独立董事与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大学同学并且关系很好,或者是相交多年的好友,那么其独立性便很难得到保证,并及极有可能沦为人情董事或者花瓶董事的范畴。美国公司立法对于独立董事与管理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十分注意,因此中国日后在立法时应当将公司管理层的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社会关系纳入其中。(2)债权或债务关系,如果允许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或者主要债务人成为公司独立董事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要么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要么唯唯诺诺没有作为。因此未来的立法上应对这一点有所注意。当然对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评判除了有待立法的完善之外,还可以聘请一些中介机构对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评价,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拥有独立董事提名权的人员或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但是这一规定并不够科学和细致,比如董事会和监事会可以提名的人数是多少,对于控股股东的提名权是否作出一定的限制等。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做法是将提名权赋予董事会的下设机构提名委员会,由于提名委员会中的大部分成员是独立董事,由独立董事选举独立董事不仅可以保证新当选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独立董事团队,尤其在中国不具备齐备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立法上应该尽快作出相应规定,将提名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必设机构,以便独立董事将提名权牢牢的抓在手中。在选举表决环节上,根据公司法的原理,公司董事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独立董事也是董事,当然也应当有股东会选举产生。中国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也规定独立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应用,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股权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独立董事。因此需要在选举时引入累积投票制。累积投票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操纵行为,使少数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得到发言权,从而保证中小股东推荐的董事候选人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定席位,最终使中小股东权益得到保障。中国新公司法中已经引入了累积投票制,《公司法》第106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但是这一条款并非强制性的条款,对于是否适用于独立董事的选举也未作说明,因此很难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遵守。美国的上市公司之中,独立董事多来源于庞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做独立董事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声誉机制。通常名人很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视声誉为生命,独立董事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必然会尽职尽责。根据声誉资本理论,股东可以充分相信独立董事能有效的履行其监管责任,因为独立董事不这样做的话,市场将惩罚他们,使之将来再也没有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在国外,声誉机制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声誉受损的独立董事在投董事责任险时,保险公司往往顾虑重重,或不愿意承保,或以提高投保费用为承保的先决条件。这也迫使独立董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中国虽然没有完善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但是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的人也大都为企业家、学者、和政要等社会名流,对于这些人来说声誉往往比实际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尤其在曝光率极高,互联网等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次小小的失误便可能使这些名人名誉扫地,因此声誉机制可以做到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至少可以保持其独立性不被动摇。对于是否应当给予独立董事报酬历来存有争议。如果给予独立董事报酬过高,那么独立董事很可能像普通董事那样对报酬产生依赖,其独立性便会受到影响,并陷入管理层的控制之中,但如果不给独立董事报酬或者报酬过低,则很可能难以激发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怠于行使职责,实践中这样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如前几年的郑百文案,被诉的独立董事郑州大学退休教授陆家豪,在其担任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期间,几乎没有从公司领取过任何报酬,但是也几乎没有参与公司任何的经营决策,甚至连公司的董事会也没有参加过几次。从这一案例不难看出,如果完全没有报酬作为激励因素,独立董事的积极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国外立法在这一问题的选择上同样选择将给予独立董事报酬纳入激励机制之中,并且其报酬通常由董事会下设的报酬委员会决定,但是对于报酬的多少规定不一。美国一些大公司大致在33000美元,澳大利亚的公司付给非执行董事的报酬总额较少,还不到高级经理、法律、财务等专业人员顾问的1/2。但不论数额的多少,独立董事的薪酬一般不会与公司的业绩挂钩,否则会影响其独立性。对此问题,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所以中国在立法上也肯定了适当的薪酬对于激发独立董事独立性的作用,但是将薪酬标准交由董事会决定并由股东会通过的做法并不合理,因为在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对于独立董事人数规定仅为3人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很可能利用手中的股权优势掌控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从而干预独立董事职权的行使。因此还是应当尽快在董事会中成立薪酬委员会,由大部分由独立董事构成的薪酬委员会决定自己的薪酬,并由股东大会通过或者由董事会通过,以保证独立董事既不有失其独立性,也不会因为没有报酬而怠于行使其职责。美国的公司治理采用一元制的结构,不设监事会,完全依靠董事会内部监督无法达到监督的效果。为提高股东长期投资的信心和董事会监控的公信力,设置独立董事成为一种需要。独立董事在美国公司中实际上扮演了中国公司法中监事会的角色,对经营管理层进行监督。但是我国的公司治理采用二元制的结构,监事会是传统的监督机关。只是因为重重障碍,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建立在股权革命的基础上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极为分散,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股东在特定公司中也最多持有1%股份。由于股权分散,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因而上市公司的意志往往是众多股东的合意;由于股权全部都是可以流通的,容易变现且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因而很少有长期不变的稳定持股者;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以利润为导向来调整持股结构,因而可以形成市场化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用脚投票”与“用手投票”相结合的股权制衡机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分集中,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过分渗入,且与上市公司“混为一体”的现象比较普遍。据调查,我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占63%,其中87%是国有股东。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实际是控股股东的控制,在国有股基本处于行政支配并且没有一个既定的市场目标和盈利目标的情况下,独立董事究竟如何应对如此强大的行政力量和行政机制,确实是一个难题。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一个明显的群体优势之上的。在外部,有一个长期形成的经理人市场,一方面保障独立董事人才选任的通畅,另一方面,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使得声誉机制得以形成和发挥作用,并促使独立董事能够在这些机制的约束下忠实地、谨慎地履行其职能,勤勉地为公司服务。在内部,独立董事无论在人数还是在表决权上都构成优势,这就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客观地表达其意愿,发挥监督作用。而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刚刚起步,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占有股权优势和人数优势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属于弱势群体,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来看,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和美国类似,但是因为国情以及公司实践不同,仍有一些差异之处。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判断标准来看,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规定的独立性判断倾向于独立董事在社会关系上的独立,如证监会的《指导意见》第3条第3项。美国的相关规则更强调独立董事在利益关系上的独立,如要求独立董事不得是公司的高级雇员,不得和公司有重大交易关系,而这方面恰恰是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所欠缺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有两个类似于兜底条款的规定,公司章程可以约定不得成为独立董事的人员,赋予公司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证监会作为审核机构可以排除其认为不适合担任独立董事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从独立董事的职权行使方面看,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已经赋予了独立董事相当大的权力,这可以从证监会的《指导意见》第7条可以看出,但是独立董事能否充分行使其权力仍是个未知数。美国的董事会分工比较明确,薪酬、提名、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常见的下属委员会,独立董事构成了这些委员会的大多数甚至全部,因此独立董事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虽然,证监会的《指导意见》第5条第4项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但实际上上市公司董事会进行专业分工的少之又少,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又属于弱势群体,前景堪优。独立董事职权的行使,作用的发挥,不能仅仅依靠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的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美国公司的独立董事除了行使监督权外,对公司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咨询、顾问作用。这一点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并没有进行规定,笔者以为这是一处缺陷,应当在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描述,而不能仅局限于监督作用。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2023年4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12月29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其产生的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其制度设计目的也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各大公众公司的股权越来越分散,董事会逐渐被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控制,以至于对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的监督已严重缺乏效率,内部人控制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普遍怀疑现有制度安排下的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客观性。继而引发了对董事会职能、结构和效率的深入研究。在理论研究成果与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美国立法机构及中介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速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2000年5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年均规模为11人,其中内部董事2人,占2%,独立董事9人,占1%。据经合组织(OECD)的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英国34%,法国29%,美国62%。独立董事制度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独立董事制度革命。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必然面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减小企业的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成为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代理成本的降低,必然要求提高经营管理层的效率,同时又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创设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达到监督、制衡的作用,从而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的一致,提高运营效益。其理论着眼点在于改革经营管理层权力配置结构来促进经营管理层的安全有效运作,从而减少代理成本。亦言之,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企业法人的盈利性的根本目的出发,推演出优化管理层权力配置的必要性,得出对独立董事制度创设必要性的结论。在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缺失而使董事会承载了自我监督的职能,在任何一种权力配置结构中,自我监督总是最为弱化的。所以必须在分工上要求有专门的董事承担监督之责,以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目的。这种董事会内部职能分化的必需性,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创设提供了理论根源。该理论认为,监事会的缺省导致监督职能的缺位,从而应该从董事会中分化出部分董事补位。这种理论蕴含了一个既定的前提,那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层必须通过权力配置平衡才能高效运作。其实,从这个角度上讲,职能分化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致力于改革公司权力结构配置,使这种结构更加稳定、高效、安全,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两者区别只是在于代理成本理论更加抽象,视野起点相对较高,而职能分化理论更加注重公司治理运行中的现实需求性。中国现行《公司法》创制时,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的立法模式,并没有考虑到独立董事制度。1999年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境外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则是采取了许可的态度,而并非鼓励的态度。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意见》规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同时,200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新《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由此可见,独立董事这种舶来品,正一步一步走入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系之中。(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该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特别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影响。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五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三)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该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二〇〇二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二〇〇三年六月三十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四)独立董事出现不符合独立性条件或其他不适宜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情形,由此造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达不到该证监会的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要求的人数时,上市公司应按规定补足独立董事人数。(五)独立董事及拟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参加中国证监会及其授权机构所组织的培训。独立董事能够客观地监督经理层,维护中小股东权益,防止内部人控制。基于这种考虑,1978年,纽约证交所规定,凡上市公司都得有独立董事。此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股东和管理层发生利益冲突时,独立董事站在中小股东的立场上,对管理层置疑、指责和建议。到了非常时期,如公司兼并、重组、破产等,股东更信赖独立董事,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意见,也成了热点,被媒体竞相追逐。很多上市公司聘独立董事无形中提升了公司形象,便于市场融资。担任独立董事的,多为社会名流。如专家学者、离任总裁、商界成功人士等。他们眼界开阔,经验丰富,能为企业提出实用而中肯的建议。当企业需要政策扶持时,就会聘请有从政经历、律师背景的人担任独立董事,来帮助分析和预测政府行为,以便企业能审时度势,有效利用好政策环境。独立董事既为公司服务,又维护着中小股民的利益,使公司和股东实现了“双赢”。正因如此,独立董事制很快风靡欧美,有人甚至把它称之为“独立董事革命”。1999年,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而在大公司中,这一数字还要高些。据《财富》杂志调查,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平均规模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9人。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一)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产生程序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