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定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域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这些倡导极具现实意义。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再度强调亦表明了重视事实、实践为先的态度。统而观之,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两个《讲话》都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后者则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产生了正本清源的效果。(摘编自韩伟《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材料二:如果依据中国古代“载道”诗学与梁启超等“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的说法,诗歌便被观念化了,反映了一种利用外部理念强行约束人类自由本性的思维。与此不同,鲁迅早年号召人们回到生命的感性世界。为了解释感性力量的有效性,鲁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对于生活在热带而且从来没有见到过冰的人,该如何使他明白什么是冰呢?这时,只是堆砌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名词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他一块冰,让他直接感受冰的刺激。鲁迅郑重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由于诉诸个体生命或者内在自我的直接性感受,它提供的是一种不需要向外假借、不需要经过理性锤炼的感性认识,尽管鲁迅使用“理”来描述这种认识的形态,但实际上,“诚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理念化、观念化。文学对人生的意义体现了同样的道理,鲁迅指出:“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今宛在矣。”尽管文学从不诉诸灌输和教导,甚至远离了一切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认识形态,但重要的是,它与主体内在的生命经验直接相关,读者在其中领会到的是自我内在生命力的提升。不过,鲁迅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立足主体感性生命诗学原理的同时兼具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指向,在这个意义上,他似乎重新回到了晚清群学与功利主义的逻辑。(摘编自孙尧天《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文以载道”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准则和批评理论倾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有所不同。B.为了纪念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毛泽东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在中国文艺批评“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过程中,中国现代主流的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D.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台前,强化文化自觉。2.关于鲁迅的文艺批评观念与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早年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说,用来表达文学对人生的意义,“诚理”追求个体感受的理念化和观念化。B.“五四”以来,鲁迅自觉接续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C.鲁迅对当时一些批评家的讽刺和对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的理论主张。D.鲁迅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极不科学地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教传统的一项是()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庄子·秋水》)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4.为什么鲁迅能扮演“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4分)5.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年容易又秋风孟超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有删改)文本二:野草[注](节选)秦似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有删改)【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B.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C.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D.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宜、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力求做到慎终如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2)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14.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以十扇送徐天隐黄庭坚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遗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注】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16.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既要原文不变,又要浑成出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为上联,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为上联,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堪称佳联。(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苏轼一生过着(①)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②)。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______?饱经风霜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能造就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世人敬仰的伟大诗人。的确,逆境与磨难是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避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③),消沉堕落;它又是公平的,使有些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可见,逆境与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的脆弱,意志的崩溃。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D.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近。(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科技含碳产品,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其“稀缺性”不言而喻。因此,尽管碳元素并不“稀缺”,但是碳纤维却十分“稀缺”。碳纤维的“贵”,不仅是因为它的“稀缺性”,①。碳纤维具有的“既轻又强”和“刚柔并济”等特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并越来越重要的发扬着作用。对于航天探索来说,“轻装上阵”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节约燃料消耗,②。为了提高航天发射的效能,搭载必要的科学装置等有效载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从运载火箭开始减重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运载火箭减重绝不是要少带燃料,而是要从燃料罐和氧化剂罐入手进行减重。如果将传统的铝合金罐体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减重效果。在航天器结构中,庞大的太阳翼是一个必备的装备。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太阳翼的框架,一定会有显著的减重效果。在制造遥感相机镜筒、相机支架、星载天线时,③。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吟诵过这样的古典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欣赏过这样的革命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见证过这样的时代镜头:党员干部与乡亲们共同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这些诗句、歌曲、镜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一直滋养着我们。上述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写演讲词、观后感、倡议书,可以写游记、书信、评论……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绝密★考试结束前第02卷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定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域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这些倡导极具现实意义。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再度强调亦表明了重视事实、实践为先的态度。统而观之,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两个《讲话》都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后者则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产生了正本清源的效果。(摘编自韩伟《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材料二:如果依据中国古代“载道”诗学与梁启超等“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的说法,诗歌便被观念化了,反映了一种利用外部理念强行约束人类自由本性的思维。与此不同,鲁迅早年号召人们回到生命的感性世界。为了解释感性力量的有效性,鲁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对于生活在热带而且从来没有见到过冰的人,该如何使他明白什么是冰呢?这时,只是堆砌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名词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他一块冰,让他直接感受冰的刺激。鲁迅郑重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由于诉诸个体生命或者内在自我的直接性感受,它提供的是一种不需要向外假借、不需要经过理性锤炼的感性认识,尽管鲁迅使用“理”来描述这种认识的形态,但实际上,“诚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理念化、观念化。文学对人生的意义体现了同样的道理,鲁迅指出:“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今宛在矣。”尽管文学从不诉诸灌输和教导,甚至远离了一切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认识形态,但重要的是,它与主体内在的生命经验直接相关,读者在其中领会到的是自我内在生命力的提升。不过,鲁迅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立足主体感性生命诗学原理的同时兼具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指向,在这个意义上,他似乎重新回到了晚清群学与功利主义的逻辑。(摘编自孙尧天《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文以载道”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准则和批评理论倾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有所不同。B.为了纪念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毛泽东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在中国文艺批评“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过程中,中国现代主流的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D.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台前,强化文化自觉。2.关于鲁迅的文艺批评观念与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早年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说,用来表达文学对人生的意义,“诚理”追求个体感受的理念化和观念化。B.“五四”以来,鲁迅自觉接续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C.鲁迅对当时一些批评家的讽刺和对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的理论主张。D.鲁迅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极不科学地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教传统的一项是()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庄子·秋水》)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4.为什么鲁迅能扮演“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4分)5.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4分)【答案】1.B2.C3.A4.①鲁迅接续了古代文艺“载道”和言说方式的传统。②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推动了现代主流文艺批评的发展。③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5.①毛泽东的《讲话》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将文以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相结合,朝着《讲话》指明的方向努力前进;②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正本清源,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进一步养成文化自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错误,根据原文“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可知,毛泽东撰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的目的并非纪念鲁迅。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追求个体感受的理念化和观念化”错误,“诚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理念化、观念化。B.“自觉接续”于文无据,原文是“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选项说法没有依据。D.“极不科学地”有误,原文是“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并不是真正不科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以物的有限喻指人的局限性。与“文”无关。C.意指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的无形但却真实存在,千差万别且变动不居。与“文”无关D.意为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发奋图强,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与“文”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可知,鲁迅接续了古代文艺“载道”和言说方式的传统。根据“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可知,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推动了现代主流文艺批评的发展。根据“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可知,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域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可知,毛泽东的《讲话》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将文以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相结合,朝着《讲话》指明的方向努力前进;根据“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这些倡导极具现实意义。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再度强调亦表明了重视事实、实践为先的态度。统而观之,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两个《讲话》都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后者则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产生了正本清源的效果”可知,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正本清源,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进一步养成文化自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年容易又秋风孟超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有删改)文本二:野草[注](节选)秦似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有删改)【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D8.①“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

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

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9.①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②文本二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说法错误,“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文辞典雅”说法错误。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由首段“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可知,“秋”指的是时节“秋季”;由后文中“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可知,“秋”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兼具了“时节”和“收获”两层含义,贯穿文章始末,是理解本文情感的重要线索;由文章“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一同去访秦似兄”可知,“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是在秋天;由“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可知,文章中插叙了《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也发生在秋天。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展开的;由“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秋”也有人到中年之意,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根据文本一“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可知,文本一是以“野草”来比喻《野草》的创办者秦似,侧重写“野草”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它不惧恶劣环境的顽强和葱茏,表现了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根据文本二“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可知,文本二以“野草”来喻指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B.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C.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D.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宜、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力求做到慎终如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2)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14.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0.C11.B12.B13.(1)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2)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14.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何如”表反问,用在句首,与“得一有才行人”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B;“不法”作“按举”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错,治书侍御史,管理图籍文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错,原文“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是岑文本自谦之语,不谋求私产是他崇尚节俭、懂得自爱的表现,不是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谤议”,非议;“徇其私欲”,满足自己的私欲;“共”,一同享用。(2)“顷年”,近年;“稍”,逐渐;“乖”,违背;“曩”,从前;“敦朴”,敦朴、俭约;“克”,能;“终”,坚守到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可知,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结合“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可知,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所以打算放弃。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二十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魏徵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徵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臣我自从被提拔在身边任职,每次在近侧侍奉,屡次都能奉行圣明的旨意。常常自许仁义的道义,坚守而不愿失去;行节俭的志向,从始至终不愿改变。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奏疏呈上,太宗对魏征说:“臣子侍奉君主,顺从旨意非常容易,忤逆君主的意愿是最难的。我今天闻过能改,差不多能够把好事坚持做完。如果违背了这样的誓言,有何颜面与您相见?又想用什么办法治理天下呢?自从得到您的奏疏,深深感到用词准确道理充分,于是就书写在屏风处,早晚学习。不久又交给史官,希望千年之后的人能够见识我们君臣之间的情义。”于是赐给魏征十斤黄金,两匹厩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以十扇送徐天隐黄庭坚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遗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注】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16.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5.D16.①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②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或富有深意,别有韵味)。③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错,应该是“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他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而人物的高洁品格隐于其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诗作内容简单自然,其行文构思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运用对比,写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其中“有毡”“暑榻”具有情景化特点。“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这两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凉、长),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既要原文不变,又要浑成出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为上联,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为上联,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堪称佳联。(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诏书切峻责臣逋慢(2)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枫叶荻花秋瑟瑟(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苏轼一生过着(①)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②)。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______?饱经风霜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能造就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世人敬仰的伟大诗人。的确,逆境与磨难是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避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③),消沉堕落;它又是公平的,使有些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可见,逆境与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的脆弱,意志的崩溃。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D.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近。(4分)【答案】18.B19.①颠沛流离(坎坷不平)

②炉火纯青(登峰造极)③一蹶不振(自暴自弃)20.示例:如若终日置身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他又怎能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胸怀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的句子使用了借代修辞,以“黄”代“狼狗”,“苍”代“老鹰”。A.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反问,“岂”是“怎么”的意思,表反问语气。B.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借代周瑜与曹操之战中曹操的落败,更是夸张的用灰飞烟灭来形容曹操一方的惨败状况。C.“飞湍瀑流争喧豗”是拟人,“砯崖转石万壑雷”是比喻,本体是水击打在岩石上发出的声响,喻体是雷声。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木兰、宿莽来比喻高洁品质。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正是生活的磨难”推断生活艰难,故可填写“颠沛流离”或“坎坷不平”。“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坎坷不平”:意思是道路坑坑洼洼不平坦。形容前进道路上有许多困难,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空:依据“正是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