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1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1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1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1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祭十二郎文第五单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新知导学背景助读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使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而写成此文。基础梳理6.明句式(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句(3)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目标一】

感知文章脉络,揣摩文中的感情1.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参考答案第1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第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第10~11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答疑解惑问题导思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抒发悲恸之情的?参考答案作者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目标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文章的抒情艺术1.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试举例分析并体会其抒情效果。参考答案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以“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2.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请你分析一下作者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答案(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本文一反传统祭文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生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分析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参考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早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庭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务连个商量的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多维探究(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到36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祭十二郎文

文脉图解语出肺腑,哀婉真挚陆炳荣本文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名篇之一,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当时作者正在京师任职,当惊悉侄儿韩老成(即十二郎)去世的消息后,他极度哀伤,写下了这篇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仿照《诗经》中“雅”“颂”篇,大多采用韵语或骈文体式。本文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俗套,采用散体的形式,以沉痛的笔触描述了骨肉之间生离死别的悲哀,句句是肺腑之言,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凄切,真挚感人。韩愈的散文一向以雄奇奔放、气势不凡著称。本文抒情时纵横开阖,哀情如汹涌之大海,滔滔不绝,也正是这种风格的充分体现。每课一法作者行文时边叙述边抒情。叙述,即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以情纬文,件件小事中都寄托无限哀思;抒情,即常常在简要的叙述后,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悲号,“呜呼”之叹贯串始终。忆幼年,韩愈三岁丧父,由大哥韩会及大嫂郑氏抚养成人,后来,韩愈大哥、大嫂、二哥及其长子百川相继去世,两代人中只剩下韩愈和十二郎两人。两人相依为命,“零丁孤苦”,共同经历了家门不幸的患难生活。韩愈出仕后,叔侄二人曾几度相逢几度别,但终究是相见时短别时长,竟不料长期分离成永诀。头年,韩愈写信向十二郎诉说自己年未老而力已衰,恐不久于人世,担心见不到侄儿;而今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悲悲切切的叙说,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声声泪,字字血,撕肝裂胆,令读者不免同声一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有自己不该出仕的悔恨:“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有对死者的告慰:“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有歉疚自责的怨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有痛不欲生的切恨:“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天涯地角,此情此恨何极!综观全文,既有对叔侄情深的往事的回忆,又有对家门不幸和仕途坎坷的叙写,而更多的是凄凄惨惨、哀哀怨怨的抒情。叙事琐细而不凌乱,运笔自如而有章法,哀情从肺腑中奔涌而出,使读者于字里行间同感共悲,真堪“祭文中千古绝调”。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这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座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读写延伸美文品读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琬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韩愈被贬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林则徐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品读提示: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座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何为寂寞,即“寂寞的意义”。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最后一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韩愈、林则徐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他曾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