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A)。A、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D、列明的《群众心理学》。2.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D)。A、政治社会化;B、角色扮演;C、社会自我;D、社会化。3.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A)。A、社会角色;B、角色期待;C、角色扮演;D、角色实践。4.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A)。A、自我;B、自尊;C、角色;D、社会化。5.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决定的自我认同,称为(C)。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身份;D、自尊。6.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B)。A、印象形成;B、社会知觉;C、印象整饰;D、光环效应。7.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C)。A、社会动机;B、社会态度;C、归因;D、社会行为。8.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是(A)。A、成就动机;B、赞许动机;C、亲合动机;D、交往动机。9.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是(B)A、社会行为;B、利他行为;C、社会态度;D、社会情绪。10.(C)。A、态度转变;B、人际交往;C、社会态度;D、人际吸引。11.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A)。A、人际吸引;B、人际交往;C、人际关系;D、人际互动。12.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称为(C)。人际交往;B、人际关系;C、人际沟通;D、人际吸引。13.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D)。A、社会态度;B、社会情绪;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14.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从众;B、归因;C、沟通;D、角色。15.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是(D)。A、社会惰化;B、社会感染;C、社会态度;D、社会促进。16.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转递过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是(A)。A、社会感染;B、社会惰性;C、社会助长;D、社会态度。17.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是(B)。A、友谊;B、爱情;C、婚姻;D、家庭。18.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关系是(C)。A、人际交往;B、人际吸引;C、人际关系;D、人际沟通。19.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D)。A、印象;B、印象形成;C、第一印象;D、印象整饰。人们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整饰。20.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是(B)。A、目光接触;B、面部表情;C、身体运动;D、姿势。21.奥尔波特之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多种具有一般方法意义的专门技术,以下哪种选项不是专门的技术?(D)

A.态度测量技术B.角色扮演技术C.社交测量法D.相关性研究

22.勒温提出过一个关于社会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其中E指的是(C)。

A.行为B.个体C.个体所处的情境D.环境P指的是个体23.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4.社会行为是人(B)的反应系统。

A.对社会产生影响,并由社会因素引起B.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C.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对社会因素做出D.对社会因素做出,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25.个体或群体对特定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或外显的反应叫(A)。

A.社会心理B.个体心理C.民族心理D.文化心理学

2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属于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叫(C)。

A.本我B.自我C.超我D.主我

27.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C)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

28.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29.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C)。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B.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之研究

C.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D.有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的研究

30.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在(A)年由德国学者谢夫勒提出。

A.1875B.1905C.1857D.1900

31.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B)。

A.个人怕一旦决策竟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

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

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来似乎无懈可击

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高冒险性行为有更高评价

32.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D)。

A.群体极化B.社会惰化C.从众性D.匿名性津巴多认为去个体化现象的产生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激起(arousal)、匿名性(anonymity)以及责任分担(diffusedresponsibility),而其他心理学家在解释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第二个原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有关。

33.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B)。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34.“杀一儆百”属于(A)。

A.替代性强化B.直接强化C.自我强化D.内部强化

35.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现代观点强调(B)。

A.继续社会化B.毕生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36.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是(C)。

A.青年期B.老年期C.童年期D.少年期

37.(D)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

A.高顿B.詹姆士C.斯腾伯格D.罗森伯格

38.以下属于观察法的缺点的是(A)。

A.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B.所得结果外在效度较低

C.与现实条件相去甚远

D.难以消除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研究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39.行为主义主要的假设是(D)。

A.环境对人的现时行为有决定作用B.以前的信息加工对现在有影响

C.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现时现场的所思所想D.先前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40.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A)。

A.力比多B.意识C.感觉D.自我

41.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属于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叫(C)。

A.本我B.自我C.超我D.主我

42.美国社会学家研究犯罪问题时发现,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内,一些男孩子自幼就模仿犯罪团伙中大男孩子的行为,认为他们勇敢、大胆,是真正的男子汉,视他们为楷模,直至最后堕落成犯罪团伙成员。这类犯罪团伙在该社区内成了许多小男孩子心目中的(C)。

A.非正式群体B.内群体C.参照群体D.越轨群体

43.一般情况下,父母常常鼓励男孩顽皮,多尝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要勇敢、坚强、不怕吃苦。而对于女孩,父母常常鼓励她们文雅、听话、安静、多做家务劳动,在活动中通常要她们勤劳、踏实、可爱。这表现了(A)。

A.家庭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B.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C.教师群体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D.同学、同伴群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44.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C)。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45.社会知觉,也称(D),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A.自我知觉B.归因C.自我评价D.社会认知

46.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D)

A.首因效应B.马太效应C.近因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47.采用(A),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则越好。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

48.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这属于(D)。

A.稳定性信息B.共同性信息C.一致性信息D.特异性信息

49.凯利把归因中“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的原则称为(A)。

A.折扣原则B.人际原则C.特殊原则D.定因原则

50.下列有关行为目标和动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B.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

C.在一定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目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

D.目标本身一定是行为的动机所在

51.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D)

A.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者的因素求助者的特点环境和情境因素性别性别社会文化因素年龄年龄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特征(社会责任感)魅力自然环境助人者的心境人品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52.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D)。

A.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不明显B.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无明显差别

C.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与弟妹们一样

D.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明显

53.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利他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的理论属于(B)。

A.社会生物学B.学习理论C.规范论D.历史文化论

54.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C)。

A.家庭结构B.人际关系C.社会化进程D.学校教育

5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B)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B.社会行为C.社会规范D.社会意识

56.行为主义主要的假设是(D)。

A.环境对人的现时行为有决定作用B.以前的信息加工对现在有影响

C.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现时现场的所思所想D.先前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57.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中,注意过程指(B)。

A.言语编码B.选择性观察C.表象转译为行动D.动机获得强化

58.社会行为是人对(A)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环境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

59.(A)是在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A.实验法B.观察法C.档案法D.文献法

60.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是(C)。

A.服从、认同、外化B.服从、内化、外化C.服从、认同、内化D.认同、内化、外化

61.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C)

A.“行动意图模式”B.“态度意图模式”C.“态度行为模式”D.“主观期待模式”62.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称为(D)。

A.认知失调理论B.三阶段论C.社会交换论D.平衡理论

63.“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他的这种负性态度实际上是在掩盖真正的原因”,这种现象体现出的是态度的(C)功能。

A.效用B.认知C.自我防御D.价值表达

64.“要求被试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作出描述或反应,通过对这些描述和反应的分析来推断被试的内在心理特点”的方法是(C)。

A.行为反应测量B.态度的生理反应测量C.投射测验D.梯形量尺

65.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反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心理现象称为(B)

A.补偿B.投射C.反向D.否认

66.(C)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两本书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A、1895B、1897C、1908D、192467.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C)。

A、实验控制研究阶段B、假设研究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社会认知阶段68.海德的P-O-X模型中O代表:(B)A、个体B、他人C、另一个对象D、情境69.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B)。

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70.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B)。

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

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71.(C)不是从众行为的特点。

A、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B、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C、群体的对偏离者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就越心甘情愿的从众。

D、从众行为有时候虽然不是按照个体的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72.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经过(B)个阶段。

A、3B、4C、5D、6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73.根据优势反应强化理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A)反应易于表现。

A、优势B、弱势C、复杂D、简单74.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积累阶段指的是(B)

A.公元前4世纪~公元18世纪中叶

B.公元前4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C.公元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D.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75.认知失调中的诱导服从研究是由(D)作的。

A.巴克和弗斯汀格

B.艾宾浩斯和卡尔斯密斯

C.巴克和卡尔斯密斯

D.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76.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际过程的是(A)

A.态度改变B.侵犯行为C.组织行为D.种族偏见77.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人格发展动力的心理学家是(A)

A.阿德勒B.冯特C.弗洛伊德D.荣格78.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比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更倾向于(B)

A.实验B.调查和参与观察C.文献研究D.历史比较79.突出强调外部因素作用的社会心理学流派是(B)

A.人本主义流派B.行为主义流派C.精神分析学派

D.结构主义流派80.以下选项中不是学习理论的学习机制的是(D)

A.强化B.联结C.模仿D.聚焦108.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通常采取的最简单的模型是(C)

A.平均模型B.加权平均模型C.刻板印象模型

D.图式化模型81.最早提出通过内因和外因进行归因的社会心理学家是(A)

A.Heider海德

B.Weiner维纳C.Bem

贝姆D.Ross罗斯82.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A)

A.情感B.认知C.外显行为D.行为倾向83.费斯廷格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是(B)

A.标签理论B.认知失调理论C.平衡理论D.越轨理论84.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说服效果的说服者方面的因素的是(B)

A.心情B.吸引力C.人格D.卷入程度与说服者有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说服者的可信度,二是说服者的吸引力。其中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可靠性。85.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这是________理论的观点。(B)

A.团体冲突B.社会学习C.认知D.心理动力86.以下选项中属于态度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是(D)

A.行为观察法B.自陈法C.问卷法D.反应时测量87.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熟悉性因素的是(C)

A.接近性B.年龄相同C.曝光效应D.态度相似曝光效应:即仅仅因为与对象人或对象物接触的次数增多,对这个人或者事物的好感也会增强的效应88.许多候选人在竞选时经常在广告上宣传自己,这运用的是人际吸引中的(C)

A.明星效应B.蝴蝶效应C.曝光效应D.骨牌效应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89.在压力之下发生的改变行为的倾向,指的是(C)

A.从众B.顺从C.服从D.遵从四项都是受压力影响,服从更具压力的强迫性90.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从众的个人因素的是(C)

A.团体规模B.团体的社会支持C.控制愿望D.团体凝聚力91.在增加顺从的技巧中,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是(A)

A.门前技巧B.脚在门槛内技巧C.折扣技巧D.“滚雪球”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这是一种分两步实施的顺从技巧,第一步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该要求之后,再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加。“门前技巧”(Door-in-the-face

technique):它与“脚在门槛内技巧”正好相反,这种方法是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折扣技巧”(that's-not-all):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它的好处“滚雪球”(low-balling):既在最初的要求被他人接受之后,又告诉他人由于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或价码92.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C)

A.实验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个体心理学D.分析心理学93.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D)

A.1895年B.1897年C.1908年D.1924年94.______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C)

A.学习理论B.诱因理论C.认知理论D.角色理论95.______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其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A)

A.扫帚星效应B.慈悲效应C.晕轮效应D.正性偏差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effect)即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即积极偏见,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96.“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是指(C)

A.自我图式B.自我概念C.自我觉知D.自我确认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即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觉知: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97.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B)

A.自我障碍B.自证预言C.自我检控D.自我确认98.归因风格理论是由______创立出来的。(D)

A.Kelly凯利B.Weiner韦纳C.Heider海德D.AbramsonAbramson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之上。乐观型风格的人归因风格与抑郁型的人相反。99.以下关于遗传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环境提供发展空间

B.遗传决定个体人格发展C.环境能改变遗传因素D.遗传和环境互不干扰100.侵犯行为从效果上来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D)

A.有益社会行为

B.协同社会行为C.有害社会行为

D.亲社会行为101.以下选项中属于态度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是(B)

A.问卷法B.投射技术C.自陈法D.行为观察法102.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认知影响态度形成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C)

A.理论行为理论

B.有计划行为理论C.认知失调理论

D.认知行为理论103.以下选项中有关说服效果的不正确说法是(B)

A.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时比较有效

B.当说服信息简单时,书面语的效果最好

C.自尊心较弱的人易被说服D.心情好的人易被说服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104.偏见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A.性别歧视B.认知失调C.促进越轨D.自证预言105.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接近性B.熟悉性C.互补性D.能力106.为了增加他人的顺从,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该要求后,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是(A)

A.脚在门槛内技巧B.门前技巧C.折扣技巧D.“滚雪球”技巧107.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中,团体规模一般以______为最宜。(A)p131表2-7

A.1~3人

B.3~4人C.4~6人

D.10人以上108.如果个体不明确其所扮演角色的地位、他人的要求及期待等,就可能产生角色失调,这类失调被称作(B)。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失败D.角色矛盾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2.角色不清:个体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3.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4.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109.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D)。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自我意识的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积极的统一:自我肯定型。特征:①都能很好地处理不同类型的自我矛盾;②他们的理想“我”较为现实,通过努力最终得以实现;③他们执着但不固执,不畏惧困难,知难而上,同时又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2、消极的统一:自我否定型和自我扩张型。共同特点是:①往往以回避、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解决自我矛盾;②他们的理想“我”相对不现实,至少当事人找不到实现理想“我”的方式;③他们的意志力往往很薄弱,容易放弃,不善于调整既有的行为模式。自我否定型。特征是:①对现实“我”评价过低,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很大;②消极情绪体验过多,缺乏自信,低自尊,甚至自我憎恨,处处与自己为敌。这类人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遇事总是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给自己太多的消极暗示,最终导致对现实“我”的评价越来越低,理想“我”就成了遥遥不可及的梦幻,每次努力只会强化“我很差”的观念,渐渐郁积的挫败感使他们以放弃理想“我”而告终。自我扩张型。特征是:①对现实“我”评价过高,以至于形成虚妄的判定,虚幻的理想“我”占了优势;②缺乏理智,盲目的自尊,超常态的虚荣心,较强的消极心理防御,使他们终日自吹自擂;③他们善于伪造一个能使他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来充当真实的自我,因此其自我带有表演性和白日梦的色彩。3、难以统一:自我矛盾型。特点是:①对现实“我”缺乏一个统整的认识,一般人在经历了自我矛盾冲突之后,都会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但自我矛盾的人却会越来越混乱;②他们的自我意识矛盾强度大,持续时间长;③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都缺乏稳定性,内心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110.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这是(C)。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11.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B)。

A.自尊=自信/抱负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抱负/成功D.自尊=成功/自信112.把“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称为(D)。

A.自我教化B.个体内化C.社会内化D.社会教化

113.波普把“个体对自己外表的观点和看法”称为(C)。

A.社会方面的自尊B.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C.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D.整体自尊

114.以下选项中,(C)是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实验研究。

A.勒温关于从众问题的研究B.霍夫兰关于服从问题的实验

C.勒温关于群体动力问题的研究D.拉特纳关于劝导与态度改变的研究

115.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称为(C)。

A.社会学习论B.强化理论C.社会交换论D.社会认知论

116.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D)。

A.19世纪末B.20世纪末C.19世纪初D.20世纪初

117.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A)。

A.对社会心理学已做分门别类研究B.已在哲学的怀抱里积累起来

C.已做定量的研究D.已经成熟和壮大

118.米德把“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称为(B)。

A.概化他人B.重要他人C.一般他人D.亲密他人

119.小华学习成绩一向不太好,今天他由于作业完成较好受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的表扬,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这反映了群体的(D)。

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1.教育功能学校群体是种特殊的教育群体,它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教育的特定功能。在文明社会里,新生的一代要完成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过程,要形成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主要依靠学校而不是社会的其他机构和部门,因为学校群体作为一种教育群体,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塑造下一代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的其他任何群体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也正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群体中,青少年一代获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身心的整体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和提高。2.归属功能这是指学校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各个成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为协调一致,彼此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群体,产生“我们是同班的”、“同校的”、“同一足球队的”等类似情感体验。归属感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表现得很强烈,只有当群体受到表扬与奖励、惩罚与攻击时,归属感才会增强。通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许多不同的群体,如一个学生可能同时属于班集体、少先队、足球队、兴趣小组等,虽然他接受这些群体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但对自己某一个最主要的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3.认同功能这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提供知识和信息,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群体之所以有认同功能,通常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吸引力。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其自愿接受群体影响并与之融为一体的心理基础,也是使学校这一群体保持内在整体性的心理基础。群体的认同感还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情绪焦虑不安,判断能力不足时,更容易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4.支持功能当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符合群体的规范、期望和利益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个体的信心增强,行为持续进行,推动其前进。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从学校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和支持,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渴望从学校、班级和同学中获得理解和支持,以摆脱困境。群体对其成员的支持作用及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自己所隶属的群体持肯定的态度,即热爱自己的群体;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地位和威信,因此,个人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和表扬自己。缺乏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使群体要去支持成员的行为,也起不了多大的强化作用。120.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这被称为(B)。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去个体化D.群体极化

121.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B)。

A.外显的B.内隐的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122.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下面了哪一种情况?(D)

A.角色紧张B.角色错位C.角色内冲突D.角色间冲突

123.“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D)。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124.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A)。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概念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125.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B)。

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

126.(D)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所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卢梭D.亚里士多德127.(C)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描述时期的开始。

A.谢夫勒等B.冯特等C.拉扎鲁斯等D.勒温等128.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可能的答案,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这种方法叫(B)。

A.有结构式谈话法B.结构问卷C.访谈法D.问卷法

129.社会认知论源于(C)。

A.精神分析学说B.拓扑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学说130.按照勒温的场论,消除心理紧张是(A)。

A.驱力的减少B.平衡状态被打破C.寻求需要的结果D.正诱发力的增加131.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的关系是(C)。

A.线性B.函数C.倒U型曲线D.随机132.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B)

A.个体社会化

B.性欲说

C.家庭的本质

D.群体心理学133.要从态度预测行为,有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C)

A.社会环境

B.个人的特征

C.最突出的态度

D.情感性134.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自我结构中,下列哪个国家的人的自我中包含了家庭(C)

A.美国人B.德国人C.中国人D.法国人135.“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这是(B)的观点。A.角色理论B.诱因理论C.生物理论D.认知理论136.“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是指(A)

A.自我确认B.自我图式C.自我表演D.自我提升137.社会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图式和(B)

A.综合B.分类C.累加D.知觉138.在文化心理学看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最终层次是(B)

A.外在物品B.价值观C.潜在假设D.行为方式139.我们常常认为浙商善于商谋、讲求实效、开拓创新,这实际上指的是一种(B)

A.个人图式B.团体图式C.角色图式D.自我图式140.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______的一系列行为。(D)

A.成功B.倒退C.进步D.失败141.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常常会因为观念和行为很难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而产生(A)

A.社会性寂寞B.情绪性寂寞C.生理性寂寞D.孤独性寂寞社会性寂寞:由于无法融入社会而产生的寂寞情绪性寂寞:由于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而产生的寂寞。142.在亲密关系破裂时,一般来说(B)

A.女性比男性更痛苦B.男性比女性更痛苦

C.两者差不多D.先提出结束关系的一方痛苦较少这是研究结果。原因在于男性掩饰痛苦、朋友少、因此很难有人分担,很难排解和调整;男性相比女性要难于重新建立另一段感情。143.跨文化心理学是______的一个分支。(A)

A.文化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心理人类学D.文化人类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CDE)。A、联想强化;B、模仿学习;C、哲学思辩;D、经验描述;E、实证分析。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ACDE)。A、家庭;B、道德;C、学校;D、大众传播媒介;E、参照群体。3.自我概念的结构含有(ABC)。A、物质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E、反思自我。4.对他人表情的知觉有(BCD)。A、第一印象;B、面部表情;C、言语表情;D、身段表情;E、印象整饰。5.印象形成的效应有(ABCDE)。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定型;E、近因效应。6.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三种信息是(BCD)。A、不变性信息;B、特异性信息;C、共同性信息;D、一致性信息;E、可控性信息。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

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7.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它是由(ABC)构成。A、伤害行为;B、侵犯动机;C、社会评价;D、社会规范;E、社会赞许。8.态度的构成成分有(CDE)。9、工具成分;B、防御成分;C、认知成分;D、情感成分;E、行为倾向成分。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意向时只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1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阶段有:(ACDE)A、定向;B、交换;C、情感探索;D、情感交流;E、稳定交往。11.个体具有的基本人际需要有(ACD)A、包容需要;B、被动需要;C、支配需要;D、感情需要;E、吸引需要。12.影响人际吸引处于中等程度的喜欢因素有(ABCDE)。A、相似性;B、互补;C、外貌吸引力;D、人格品质;E、熟悉与邻近性。13.人际沟通的功能有(ABCDE)。A、获取信息的手段;B、思考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C、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D、减少冲突;E、协调群体内行为。14.暗示的三个环节是(CDE)。A、暗示感染;B、暗示模仿;C、暗示者;D、暗示环节;E、被暗示者。1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可以分为(ABC)。

A.社会认知B.社会行为C.群体心理D.民族心理学

16.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AC)。

A.提高人的生活质量B.提高人的智力C.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D.满足研究者的兴趣

17.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BCD)。

A.阿尔弗雷德·阿德勒B.卡尔·荣格C.凯伦·霍妮(K.Horney)D.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18.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A.家庭和学校B.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C.大众传播媒介D.法庭、监狱和劳动教养所

19.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

A.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

B.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

C.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像,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

D.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

20.社会知觉包括(ABCD)。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D.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21.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ABCD)。

A.按社会常模或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B.隐藏自我

C.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D.投人所好

22.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BCD)。

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23.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ABCD)。

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维持功能D.调节功能

24.社会性动机包括(ABCD)。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工作动机D.权力动机

25.有助于产生利他或助人行为的是(BCD)。

A.助人者行色匆匆B.求助者有类似性C.助人者心情愉快D.求助者有吸引力

26.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AB)。

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伯克威茨

27.利他行为的特征有(ABCD)。

A.自愿性B.利他性C.损失性D.无偿性

28.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B.从众与服从C.侵犯与利他D.行为归因

29.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即(ABCD)。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动机过程D.动作再现过程

3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ABCD)。

A.家庭B.学校C.文化D.同辈群体

31.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模式包括(ABCD)。

A.平均模型B.加权平均模型C.加法模型D.中心品质模型

32.小强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天资好,能力高的结果,这种归因是(ACD)。

A.不可控的B.可控的C.内部的D.稳定的

33.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行为原因时把它们分为(ACD)。

A.内部原因-外部原因B.宏观原因—微观原因C.稳定原因-易变原因D.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34.广义的侵犯包括(ABC)。

A.反社会性质的侵犯B.亲社会性质的侵犯C.被认可的侵犯D.自我防卫性的侵犯

35.下列有关社会态度的说法,正确的有(AC)。

A.社会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B.社会态度的对象特指人,并不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

C.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不是态度本身

D.态度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外显性、动力性等特征B选项,态度的对象包括人也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D选项错在外显性,态度是内隐的

36.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的成分有(ABC)。

A.认知B.情感C.行为D.意志

37.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ABCD)。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冲突C.新旧经验相悖D.观念的矛盾

38.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BC)。

A.言语沟通B.人际沟通C.大众沟通D.非言语沟通

39.沟通的功能包括(ABCD)。

A.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B.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C.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目标实现D.信息交流与感情分享40.喜欢作为一种常见的人际吸引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BCD)。

A.相似性B.个人能力C.互补性D.邻近性4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BCE)

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

42.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CE)

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

43.身势语主要有(ABE)

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

44.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CDE)

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

45.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AC)的影响

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

46.理智的对抗方式有(DE)

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

47.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ABE)

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

48.冲突的形式分为(

BD)

A.个际竞争

B.人际冲突

C.群体间的冲突

D.个人内部的冲突

E.社会关系的冲突49.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ABCDE)

A.共同的目标

B.存在沟通

C.相对的稳定性

D.有意识的认识

E.互相依赖性50.在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中,认为个性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

BCE)

A.本能

B.自我

C.本我

D.他我

E.超我51.非遵从行为的形式包括(AB)

A.反模仿

B.独立

C.偏离

D.行为传染

E.模仿52.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包括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和(AB)

A.年龄的影响B.性别的影响C.环境的影响D.气候的影响53.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BCD)等三个领域。

A.行为过程B.个体过程C.团体过程D.人际过程E.社会交换过程54.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包括他人的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BD)

A.求助者B.环境条件C.助人者D.时间压力E.个人困扰55.与态度改变的有关理论主要有两个,它们分别是(BD)

A.Heider的认知失调理论B.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C.Hovland的说服模型理论

D.Heider的平衡理论E.Festinger的平衡理论56.态度形成的过程包括(ACD)A服从B顺从C同化D内化E遵从57.角色扮演过程包括(BDE)。A、角色失调;B、角色期待;C、角色不清;D、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58.爱情发展的阶段是(ABCDE)。A、取样;B、评估;C、互惠;D、承诺;E、制度化。59.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AD)。

A.特里普力特(N.Triplett)B.墨菲(G.Murphy)C.奥尔波特(F.Allport)D.莫德(W.Moede)60.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ABD)。

A.针对特定问题展开B.问题不要太多C.避免出现歧义D.面不要太广61.在使用访谈法时,需要被访者提供更多信息,可采用(AB)。

A.中性提问B.评论方式C.系统追问D.沉默不语62.现场实验法的缺点包括(BC)。

A.不能广泛地观察被试B.对自变量的控制程度较低C.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D.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63.角色扮演过程包括(BCD)。

A.角色失调B.角色领悟C.角色实践D.角色期待

64.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BCD)

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65.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ABCE)

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66.沙赫特总结了有关孤独的报告,认为孤独与下列因素有关(ACD)

A.与时间不是线性关系

B.是否有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