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部分)及详解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9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3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回忆版)

及详解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1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及详解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28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22新闻实务(采、写、编、

评)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采、写、编、评)

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采、写、编、评)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

题(部分)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

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

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3.电视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4.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5.评论:有的记者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进行

虚假新闻新闻寻租,请对此发表评论,不超过800字。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答: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

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

鼻”,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

标志。新闻敏感的表现有三,一是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

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

播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培养新闻敏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记者出于职业本能,遇上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有时会很兴

奋,毕竟好的热点题材并不多见,但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把社会责任感

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节目记者陈跃文、赵

海燕就秉持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毙了自己的节目,使上海

家化厂的信誉没有在社会上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同时也使该厂领导对本

企业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这两位记者失去了一条能引起轰动效

应甚至有可能获奖的报道,但却有效地推动了本来就很艰难的企业整改

创新。从这一点讲,孰轻孰重,记者心里十分明白。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记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种表

现,它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记者的责任感越强,不但触发

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也越大。

(2)要有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

常有记者感叹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要不这么多年下来,为什么搞

的尽是一般化的报道,还常常误把黄铜当金子。殊不知,这些记者的采

访可能停留在浅尝辄止上,总被一些表象甚至假象的事物牵着鼻子跑,

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从理论上讲,新闻发现力不能简单停留

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记者的工作绝非一般的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而是要探寻和挖掘那些往往深藏不露但含金量高的事实,追求并实现新

闻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使新闻发现力达到这一层次,记者、编辑

除需具有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外,

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的储备。

(3)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管怎么说,记者接触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总是有局限的,而受

众、亲友和线人则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记者若是密切与他们交往、联

系,则社会触角就多,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给记者爆料,如此,记

者就会得到更多新闻线索,新闻发现力就会增强。因此,记者应当提高

社会交往能力,广交朋友,有效建立起自己及时获取新闻线索的社会关

系网。西方新闻界在长期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切总结出:记者培养眼线

及专家咨询群、媒体培养受众报料积极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4)要克服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捕捉新闻灵感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闻每天都会出现。敬业的新闻记者时时

刻刻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每天都处在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状态

中,整个新闻采编流程也处于全天候运转中。如许多媒体现在都设

有“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捕捉突如其来的新闻信息,加上电视传播技

术的高速发展,能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让观众看到最新的新闻。这已

成为各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首要目标。因此,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敏感在

如今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显得尤其重要。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

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

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答: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

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

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

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

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

(1)隐性采访的问题

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

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

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

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泄露隐私。由于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因此

被采访对象对记者很少戒备,甚至毫无防范。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

比较方便地获知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隐秘情况。将受访者的家庭状况、

年龄、职业、收入以及未成年人的详细资料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是绝大

多数当事人不能容忍的。最近一二年,关于记者隐性采访泄露被采访者

隐私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媒体败诉的情况不在少数。

②引诱犯罪。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暗访”过渡到“卧底”,这

是近年来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一个显著特点。记者卧底的主要目的是想

让违法乱纪行为现出原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引蛇出洞”,就是由记者

装扮成诸如求购假文凭、假药的人,引诱制假者上钩,在犯罪嫌疑人来

交易时,警察当场将其擒获。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样的采访方

法有引诱犯罪之嫌。

③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近年来,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现象,记者

热衷于暗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象这样满足少数读者低级趣味的

暗访是否应该在大众传媒上频频现身,值得我们思考。

④片面追求轰动,舆论导向模糊。能否抓到具有轰动性的热点新闻

和独家新闻,是检验媒体及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片面追求新闻

的轰动性,容易导致宣传导向不明,采写角度偏颇。

(2)隐性采访应遵守的原则

①正确导向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

点和轰动效应,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在重视政治性导向的同时,也不

能忽视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

向、审美导向等等,要让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

对什么。

②遵纪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社会的道德

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新闻记者更应做出表率。《中国新闻工

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

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大力提倡隐性采

访,因为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

的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报道是设立有禁区的,包括国家

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报道方式

(包括隐性采访)都适用。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遵守这

些规定。

③满足大众需求原则。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满足

大众需求,还是满足少数人的口味?是为了记者个人的一夜成名或报纸

的一炮而红,还是要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有关专

家认为,记者在暗访中存在以下原因是“不能容忍”的:为了赢得奖项;

可以借此打击竞争对手;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料获得新闻故事情节;这样

做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已经这样做了;采访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见,

只有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大众需求,才是记者采

访报道的根本。

④适度介入原则。目前,记者隐性采访的操作方式根据记者介入新

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式和介入式。观察式隐性采访是

指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例

如在十字路口暗设摄像机拍摄闯红灯、偷拍偷录非法音像制品的出售过

程等等。在这种采访过程中,记者只是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出现,

不会有较多的争议。

3.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答: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电视、手机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

空观。

(1)迅猛:比传统的媒介时空传播速度更快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偏向不断变

化的过程。电子媒介出现前,口头媒介和印刷媒介或偏向于时间,或偏

向于空间,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在电视、喷气式飞机和电脑的作用下已不

复存在。进入21世纪,速度更快的网络传播形式伴随着Web2.0时代的

SNS而出现,网络媒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自由。微博等其他移动

终端作为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具有更加快速的传播速度,更加随身的

空间易得,不断征服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落。

(2)互联网和新媒介彻底打破了媒介的地域性,传播距离随着媒介

技术的革新而消失;新媒介的即时传播特点改变了网络传播的时间偏

向。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应用,使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朝着媒介时空一体性

方向发展。

手机微博的移动化特点使传播载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时空自由度

进一步拓展。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以独特的时空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

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类对信息的感知方式。“微博将世界各地的人连接

起来,具有不容质疑的空间偏向。这种空间的倾向使人们能够突破束缚

自主地参与讨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网民通过意见和知识的碰撞、

交汇,使社会热点事件最快最广地传播”。移动新媒介传播所具有的新

的媒介时空表现方式,形成了比传统的媒介时空更快的传播方式。

(3)扁平:时空进一步压缩

①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戴维·哈维和英国著

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时间和空间讨论的重

要学者。哈维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作了详尽地考察,广泛

涉猎了建筑、绘画、电影、广告、文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后发现,时

空压缩是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崛起的直接原因。

②时空压缩导致社会政治、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出现大量即时的和

碎片化的时间,这意味着一个特殊的后现代时代的来临。时空压缩是

指“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

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我们崩溃了”,因

而,现代资本主义以迅速流动与变化包裹起来的绝对多数和难以琢磨的

文化形式表达了分裂和短暂,从而凸显了整个世界在时间维度上的崩溃

和空间维度上的陷缩。

③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所

展开的考察。他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四大重要层面——资本主义、工业主

义、监控体系和军事力量,其形成都与时空的压缩变化密切相关。这种

时空压缩,“地域性已无可避免地与全球性彼此关联起来”,此地信息也

与彼地信息相联系。这种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接近麦克卢汉所

认识到的“地球村”的全球景观。

(4)微小:时空一体化更加明显

①新媒体的使用,导致时间更短更碎片化、空间占用更小。微博、

微信、优酷等终端使用更加便捷,不论是使用空间还是占用空间,都更

加紧凑和狭小。这种“自我压缩”彻底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时空一体化的存在。波兰社会学家鲍曼曾区分两种

不同的现代性,“固态的现代性是一个相互承诺的时代。液态的现代性

却是一个解除承诺、捉摸不定、熟练地逃避和没有希望的追求的时

代”,而对现代性的区分重要的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当今新媒体的

使用是对鲍曼“液态现代性”的一种真实写照。

②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瞬时时间是一个不连贯的、不合逻辑的

时间。瞬时意味着直接的、立即的枯竭和衰减”。现代性的流动特征在

微博、微信等其他移动终端传播过程中的体现,就是在内容发送的一刹

那,无需区分实际的地理空间,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街坊邻里。用户

在即时发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而时空一体化带给人类的媒

介时空观念正是“时间向人格化的一种回归,它将钟表时间独立的时间

体系瓦解,使时间再次与人紧密相连。

③媒介时间带来的‘瞬间时间’的感觉,加剧了人们对事物‘即时满

足’的需求”。目前所谓的“微博控”“微信控”正是用户在浏览与使用移动

化媒体的过程中,即刻感受时空一体化,瞬间体验时间流逝与空间流动

的快感,无法从中抽离的体现。因而,移动化媒体的出现,使原本时空

压缩的状况逐渐过度到时空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用户在

新媒介使用中的切身体验,媒介在用户体验过程中的中介化角色得到充

分显现。

5.评论:有的记者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进行

虚假新闻新闻寻租,请对此发表评论,不超过800字。

答:新闻寻租是指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

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

(1)新闻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新闻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体制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历程。“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体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贯穿

其中的主线是市场以及市场观念在新闻事业中从弱到强。市场化运作手

段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②政府在改革中一直强调的“四个不变”,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

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介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

能变。这既是“事业化管理”的直接依据。也是“事业化管理”的根本目

的。而“企业化经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市场机制,将新闻媒体作为

一个产业来培育。

③对新闻权力监督的不到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说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

制。于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

闻、新闻寻租、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还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

④行业自律工作的薄弱。据报道,很多美国记者都说,如何打击有

偿新闻“这个话题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当今有偿新闻在美国已经基本上

被消灭,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媒体打击有偿新闻,不靠天、不靠

地,而是靠媒体自己,说白了就是行业自律。以《华盛顿邮报》为例,

对记者的限制就多如牛毛。

⑤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早在1991

年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

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然而这些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定大都比较

笼统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具有强制力。

⑥目前的全国性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是从侧重党建的角度制定

的,而现实需要从职业化的角度,以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制定一

个新闻行业的自律规范,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样,各新闻媒体单位的

规章制度,也需要细化、完善。比较国外传媒单位,可以发现我国相当

多的传媒单位的新闻职业规范规定得十分笼统,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

让新闻权力寻租有空子可钻。

(2)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对策

①设立党政媒体等多种媒体并立的传媒体制。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记

者的腐败行为,就必须从传媒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目前。世界上主要

有国有型、公共型和商业型三种传媒所有制形式。相应也形成了三种传

媒管理形式。传统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传媒管理体制被打破,“事业单

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新时期媒体管理方式的通俗说法,这种管理方式

在产业化改革之初对于促进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传媒改革向纵深推进,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②制定专门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新闻法规体系。从1983年开始,我

国启动新闻法制定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取得突破。目前

的新闻管理主要参照一些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

管理条例》等,以及国家法律中涉及新闻行业的相关规定。此外还有一

系列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精神。法律中与新闻行业有关的条款大都比

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③加强我国的新闻立法工作,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是从法律上遏制

记者腐败行为蔓延的必然选择。必须制定专门的、具有实施细则的新闻

法规体系,对于什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记者受贿、如何定罪、如何量

刑等问题要有明确规定,对新闻采访对象的贿赂行为也应作出明确界

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新闻腐败调查机构,

将这种调查常态化、制度化。

④改革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和制约

记者行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实行了员工聘用制、工作

量考核机制、奖罚机制等,但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媒体存在员工同工不

同酬现象,管理上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不仅严重束缚了

部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记者腐败的重要诱因。调整传媒内部

管理体制首先应调整用人机制。要实行在编和聘用人员的同工同酬。工

作量考核、奖罚措施应当一视同仁。要将采编和经营分开,并建立定期

的培训机制。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培训。

⑥建立公众对媒体的批评监督机制。媒介批评是社会公众对传媒的

批评。包括对媒介产品、媒介表现、媒介组织、媒介制度、媒介环境等

对象开展的批评。显然,记者腐败问题,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然而从

实践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公众的媒体素养在逐渐增强,但媒介批评尚未

走上常规化、自主化道路。目前,可以这么说,我国媒体的社会监督基

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批评监督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未

能对传媒形成有效制约。

⑥要加强行业自律。预防、杜绝新闻权力寻租行为,新闻他律和新

闻自律两者不可偏废。新闻他律。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

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管

理。新闻自律是以新闻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的自我约束,它以新闻法制

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

律,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

力,对社会和民众尽责。

总之,要以开放的视角,学习借鉴国外行业自律的做法,建立新闻

行业评议组织,出版行业新闻评议刊物等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

行为进行曝光,加强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刘翔摔倒事件专访。要求拟出报道思路、采访对象、采访提

纲。

2.评析江南Style现象。从互联网文化看法或跨文化传播角度谈启

示。

3.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

4.信息制图受到关注。从传播学角度和新闻业务角度评论该现

象。

5.贵州毕节市儿童死亡事件。写一篇短评。

6.明星微博与草根微博传播模式及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刘翔摔倒事件专访。要求拟出报道思路、采访对象、采访提

纲。

答:(1)刘翔摔倒事件专访报道思路:

①通过对社会各群体的研究分析,找到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焦点。

关于刘翔摔倒事件受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事件本身最吸引人的点是什

么?事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②做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此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刘翔

的受伤经历;刘翔在比赛之前的身体状况;110米跨栏其他世界名将的

伤病情况;对刘翔个人参加比赛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当事人的反应和

观众的反应。

③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

(2)采访对象

刘翔本人、教练、观众、专家、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医生、刘翔的

竞争对手、广告商等。

(3)采访提纲

①采访对象

确定的采访对象包括:刘翔、教练、观众、专家、体育局相关负责

人、医生、刘翔的竞争对手、广告商。

②采访内容

了解刘翔受伤情况;了解社会上不同群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评价;

了解此事件的影响;了解刘翔和教练的想法。

③重点问题

刘翔伤势如何?这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您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

么?是旧伤复发,事前就已经知道今天会受伤了吗?对赞助商产生了怎

样影响?会不会因为此次受伤而退役?

④采访流程

按照顺序联系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包括:刘翔——当事人;教练——相关人员;裁判员、观众目击

者;体育局管理人员;专家医生赞助商;刘翔竞争对手

⑤采写周期:一周左右。

⑥写作:文章以深度报道形式呈现,分不同小专题形成一个大的报

道。

2.评析江南Style现象。从互联网文化看法或跨文化传播角度谈启

示。

答:在视频网站YOUTUBE,《江南style》在短短的86天内,点击

率就突破4亿。鸟叔已经成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范围内的“新恶搞王”,这

首神曲注定将载入流行音乐史册。

从互联网文化看江南Style现象原因如下:

(1)这是一场“免费经济学”引发的经典案例,通过互联网,明星消

费的价值链产生重构。制造免费内容——用户免费分享、观看、参与

——明星关注度提升——明星与商业对接,创造商业价值。

(2)除了众网民之外,各路名人作用巨大。“小甜甜”布兰妮、亚瑟

小子、“大力水手”罗宾·威廉姆斯都在学跳骑马舞;汤姆·克鲁斯在自己

的个人主页上推荐《江南Style》;不久落幕的中网男单决赛上,德约科

维奇和球童们跳起了这首神曲;陈奕迅在日前的演唱会上表演骑马舞,

现场气氛立即High爆;就连被“鸟叔”取代“全球知名度最高韩国人”的联

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盛赞《江南style》为世界和平做出了极大贡献。

(3)在全球化的今天,标准化的流行音乐产品已使大众的精神涣散

和听觉退化,因此在面对文化工业产品时,大众已丧失了抵抗能力,只

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另外“所有人都在听,不听你就OUT了”的跟风心

理也让这首神曲口耳相传。

(4)社交网络成为最有力推手。广泛活跃于各类社交网络的他们通

过不断的转载和推荐,大大扩大了这首歌在各个社交平台,包括推特、

脸谱和微博上的传播范围。明星的推广。各路Twitter明星和微博上的名

人生怕错过各种流行趋势,于是纷纷在自己的Twitter上对其进行自发传

播。在Twitter这样名人效应被不断扩大、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上,《江

南Style》得到成几何级扩大的散播,并且像病毒一样在网上逐渐蔓延。

(5)改编的各种恶搞作品扩大了原版的影响力。由于朴载相并没有

刻意对歌曲的MV进行版权保护,《江南Style》的各类副产品,包括线

下“快闪”活动等也进一步扩大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

(6)看搞笑视频满足优越感和安全感。人在出洋相的时候,是处于

一种失败的境地,别人的失败,会使自己产生一种优越感和一种安全

感,因为你的潜意识中会判定他对自己没有威胁,相应还会产生一种惺

惺相惜的感觉。这种搞笑的网络文化注定会被网友喜爱并传播。

3.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

答:网络新闻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

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

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市场意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新

闻编辑应当是多媒体人才、全媒体人才。做好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

一下条件条件:

(1)快速有效地采集新闻

一般网站不像传统媒体具有采访权,更多的内容要来自于其他媒

体。如何快速准确的完成新闻采集的工作,是网站编辑的“基本功”。

(2)有针对性的编排新闻稿件

千万不要把网络编辑的工作简单地认为是“复制粘贴”的搬运工。有

了原始稿件,怎样再次的加工筛选编排,才是网站编辑的“初级功”。如

何整合网络新闻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3)撰写吸引人的标题、导读

好编辑不仅要有好眼力,还要有一手好文笔。网络内容繁杂,写出

一个好的标题才能吸引读者。还要将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以尽量短的

篇幅来表达文章内容。

(4)敏锐捕捉新闻,策划热点专题

专题策划,则是从一个专业编辑进入“高级编辑”的敲门砖。做好专

题策划,网站才能具备真正的差异性和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

我精”,从而提高点击率。

(5)调动网民的积极性

在web2.0的时代,网站的浏览者是普通大众,网站的创作者也是普

通大众。要调动互动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

(6)加强知识积累

编辑是门考量综合素质的职业,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这样才

能逐渐的提高编辑水平。

4.信息制图受到关注。从传播学角度和新闻业务角度评论该现

象。

答:(1)电脑网络及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使新闻的呈现方式更

为生动和丰富。同时,一般的网络用户,花在阅读新闻产品上的时间越

来越少且趋于碎片化。对于新闻生产者而言,只有尽可能简单、直接、

有趣地将新闻信息展现在用户面前,才能赢得用户的注意力。动辄数千

字的长篇叙述可能是多数新闻生产者熟悉的表达复杂信息的方式,但在

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用户或许仅仅扫一眼摘要就匆匆离开

了,这样状况的发生对于新闻生产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极其低效的。

(2)在视觉传播的时代,相比于文字,用户对于可视化的信息更有兴

趣,所以对信息进行适当可视化的挖掘和包装,不仅可以赢得用户的注

意力,更能帮助用户更清晰透彻地了解新闻信息,信息制图就是其中的

一种有效方式。信息制图是指信息、数据、知识等的视觉化表达,但不

简单等同于过去的新闻图表的概念。相对于纸媒时代、静态为主的新闻

图表,信息制图在互联网和可视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丰富的

视觉化表达手段。

(3)重新审视视觉化传播手段在未来媒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转

变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传播思路,不可避免将触及媒体内部资源分配,媒

体机构设置专业化,视觉设计人员专业分工细化,内部运作流程调整等

问题,需要报纸针对视觉战略进行系统化布局。信息制图将是未来信息

社会的必然要求。

5.贵州毕节市儿童死亡事件。写一篇短评。

答:留守儿童之“困”

寒冷冬夜,贵州毕节街头,五名流浪儿童躲在垃圾箱中烧炭取暖至

中毒死亡。近日当地官方公布处理结果,7名有关负责人被停职或免

职,同时毕节政府立即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

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

五个幼小的生命,依然让人痛心扼腕。痛定思痛,一个无法回避的

现实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输入城市,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由

此造成的问题正在向“农二代”身上转移。据当地官方发布的消息,五名

流浪儿中,就有四个孩子的家长在深圳务工,四人属于典型的“留守儿

童”。父母监护的失职、家庭陪伴的缺失、社会监管的不足,共同导致

了这起令人震惊的悲剧。

毕节的悲剧,暴露的是众多劳动力输出地的“留守儿童之困”。作为

孩子第一监护责任人的父母,或工作繁忙、或输入地就学条件严苛,因

为种种困难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作为孩子所在地的政府机构,没有雄

厚的实力、先进的理念、完善的设施,将留守儿童问题妥善解决。毕节

的悲剧给所有留守儿童父母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从短期来说,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排查、

救助、帮扶,让孩子们平安地度过这个寒冬是当务之急。平时,政府、

学校、其他社会力量,需要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陪伴,要注重

对他们进行心理帮扶、安全教育,减少因亲情缺失对其心理性格的影

响。

应逐步打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壁垒,加大对其教育环境的投

入,在他们的入学、升学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父母带在身边的孩子每

多一个,家乡的留守儿童就少一名。

但愿天堂里没有饥寒,但愿同一片蓝天下的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6.明星微博与草根微博传播模式及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影响。

答:(1)明星微博与草根微博传播模式

①多中心的一对多式传播

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是一种一对多式的传播,有多个传播中心。户

发布讯息后,首先会在自己的媒介传播圈内流通,被自己的粉丝读取。

多中心式的传播经过多次传递,就可以实现急速叠加式传播。

②网状链接的裂变式传播

多个中心通过网状链接传播,但由于传播过程中存在差异,微博会

产生裂变式的传播,多个传播中心共同融入网状链接,来实现讯息的传

播与推广。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来说,在一对多模式的一次传播形成

后,还会产生多再对多(直至无限)N次的传播,裂变式传播模式赋予

了微博在短期内聚集起巨大的能量并核变式地传播开来的功能,在短期

内形成舆论焦点,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③发布便捷,内容丰富

微博的门槛比较低,主要注册成为用户就可以发布信息,发布信息

的形式多样,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等。在微博客上,140字

的限制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明星微博社会影响

①微博是个众声喧哗、消息芜杂的广场,明星微博是意见领袖。他

们粉丝成堆、拥趸甚众,比普通网民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粉

丝,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好奇心理,惯于在明星微博发声后跟风发

帖、疯狂评论。因此,理性发言更显重要。某种程度上,明星的微博不

仅是个人麦克风,还带有公共媒介的属性。

②在网络上,不少明星确实颇具担当。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公

益活动,都是由明星发起,这发掘了社会的爱心资源。还有许多明星微

博,是积极致力于监督公权。在公共事件中,他们以追问倒逼着真相,

以质疑呼吁着正义。不失见地的批评建言,也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③但明星微博对社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些明星微博在网络表

达时,动辄搞诛心论、阴谋说抑或人身攻击,渲染暴戾氛围;有的则有

意无意中散播流言;有的在“名人光环”下,泄私愤、打击或骚扰他人

等。这类行径,背离了公序良俗,也在自毁声誉。它也警示着循守法治

与道德的重要性:只有懂得自律,真诚守信,才能对得起公众信任。

一条假消息,本来危害有限,也没有多少网民知晓;但网络大谣一

转发,天下皆知,尽管事后被证伪,但造成的恶劣的影响很难消除。明

星微博的话语不仅能鼓动人,而且还能左右人的思想。越是无责任的言

论,破坏力也越强。如果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随意或故意造谣传谣,

必将影响到粉丝,导致其价值观被扭曲、庸俗化。

(3)草根微博社会影响

①内容趋于小众,实用性、趣味性较强。草根的影响力通常需要经

历长期的积累,一般而言,他们依赖自己的职业优势或者兴趣爱好,都

有固定的关注领域。在陌生人为主体的社交环境中,草根微博通过贡献

有益的信息,传播富有娱乐精神的内容,依靠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赢

得人气。

②对热点事件介入较少,“网络社会力”现象不明显。草根微博内容

呈现出一定的“亚文化”特征,内容较少宏大叙事,偏向生活关怀。

在“日常生活”、“个人感悟”、“交往互动”、“娱乐”几个选项中,草根微

博在精力分配上大致均衡。草根微博对热点事件较少,

③草根事件对普通网友的号召力大,容易转化为实际行动,抗争现

象存在,但政治意味低。草根博友相互关怀,对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感

同身受,容易将网络事件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行动目标有着明确的指

向,不会上升至意识形态领域。他们或通过实战关怀,或有限地表达抗

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正义的实现。

④戾气较低,粉丝群体相对固定。微博的风格决定了其粉丝的趣

味,草根微博内容的生活、娱乐倾向较为明显,加上较少介入社会事

件,因此草根微博的戾气较低。相比较而言,认证用户因为有一定的现

实影响力,在吸引粉丝关注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可能导致活跃粉丝率

不高,甚至出现大量僵尸粉的情形,而草根微博关注领域固定,粉丝忠

诚度普遍较高。草根名博的网民认可度较高,在其所在圈子中的人气很

旺。

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819新闻业务考研真题

(回忆版)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9新闻业务

1.编辑在进行新闻内容组合的过程中对版面或节目的编排应遵循

哪些原则?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新闻敏感?结合实际,谈谈记者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

敏感。

3.近几年,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

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问题新闻报道格外引人注目。问题新闻报道的最

大特点是敢抓问题,善于抓问题。试分析下面的问题是如何抓好典型报

道的。

一个大学讲师的生与死

新华网上海4月4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刘丹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

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

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

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

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

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

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

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

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

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

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

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

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

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

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

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

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

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

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

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

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

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

希望。

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

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

降。而他们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

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

师?我们常常会发

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

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只看课时数,至于教学效

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勉强走上讲

台,不认真备课,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取得最佳教学

效果,而是如何以最少时间“完事”。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

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

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

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

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

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

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

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

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

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

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

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

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

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

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

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

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他是不是

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

法。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

经“手生”了。另一些说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

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

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

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

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

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

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

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

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

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

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

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

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

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

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谁能理解晏才宏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

大眼镜,乱乱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

里,看到店主读

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

下来帮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

她一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

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

在空中划着电路图。

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

是二极管呢”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

对自己清贫无闻

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

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

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

命最后一刻说

“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4.简述公民新闻的特点,并试着结合实际谈谈公民新闻与专业新

闻媒体相比在报道过

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5.自杀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给了一篇短评,分析文章在选题、立论以及写作方面的特点。

(材料:关于政府权力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干预)

《假若周家良不是“人大代表”》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9新闻业务

1.编辑在进行新闻内容组合的过程中对版面或节目的编排应遵循

哪些原则?试举例说明。

答:在报纸版面的编排上,经由不断的经验积累,会渐渐形成一些

约定俗成的规矩。以下四条原则是编辑在进行新闻内容组合的过程中应

当遵循的。

(1)导向原则

①首先要对所有即将刊发的稿件作一个基本的判断,作出一个恰当

的处理。要仔细审读每一篇稿件,分析其倾向性和新闻价值,综合权衡

刊发后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判断出这样的稿件该不该发,应该

发哪一个版面,应该在版面上如何处理。

②贯彻导向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尊重新闻规律和讲求宣传效果的关

系。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讲政治并不是不要新闻性和可读性,高明的版

面制作者能够将政治性较强的稿件以读者最愿意接受、最喜闻乐见的方

式体现出来,即在政治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将之做足放

大,使之成为报纸上的一个亮点。

(2)协调原则

①图文协调。在黑白报的时代,图文的协调,主要指的是图片、文

字、标题的协调。图文协调就是要做到图文并茂。进入彩报时代,图片

在版面上的作用更加突出,图文协调的原则显得更加重要。

②主次协调。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版面,必须有主有次,层次分

明,中心突出。熟练的编辑善于利用版面语言来向读者传递自己的见

解,如稿件位置高低,文章区的大小,标题字号的变化,线条、色彩的

运用,文字字体的选择等等,都是编辑最常用的突出主次,增强版面层

次的手段。

③体裁协调。新闻的品种很多,除了图片外,还有消息、通讯、调

查报告、言论、特写等等。如果在同一个版上出现的是清一色的通讯或

消息,这个版面就会单调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题材协调。题材就是内容。题材的协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防

止题材的单调。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在一个版面上出现内容相同的稿

件。其次要避免题材的冲突。最后要把握题材间的内在联系。要

(3)简洁原则

①短。这是简洁原则最直接的要求。短,才能确保新闻版面的信息

量;短,才使报纸成其为新闻纸。

②精。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就是“精”。只有将报纸的新闻价值以最

好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才是一张成功的报纸。

③新。稿件不新,何谓新闻?因此,在挑选和安排稿件时,要尽量

将新鲜、新奇的信息传播给读者。

④活。写一篇稿件,如同讲一个故事,需要谋局布篇,需要设置悬

念,不仅要将新闻讲清楚,而且,要让所讲的新闻打动人,吸引人,感

染人。

(4)时效原则

正如记者通讯员采访需要“抢新闻”一样,编辑部在处理版面时,同

样需要突出一个“抢”字,最大限度地在版面上突出新闻时效性,同时,

要根据不同稿件的时间属性,合理安排编排上版时间。

①事件类新闻稿件必须抢在第一时间刊发。

②经验类新闻要精挑细选,及早刊发。

③要尽量避免模糊的时间概念。

2.什么是新闻敏感?结合实际,谈谈记者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

敏感。

答:(1)新闻敏感的含义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

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

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

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

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

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

鼻”、“新闻眼”。

(2)记者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

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

个“政治家”。从一般事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

义,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好新闻。

②要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

起群众关心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

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建议⑼

③胸中要有全局,手中要有典型。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是站在时

代船头的了望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该是一个“消息灵通人

士”,“材料篓子”和“信息库”。

④要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大量

的事实中哪一件新闻价值最大。采访过程不单是搜罗情况的过程,而且

还应当是一个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过程。

⑤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新闻敏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知识面

广的人,往往思路开阔,头脑敏捷,对新闻的捕捉力强。当记者的,不

但要在采访本身下功夫,而且还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们能在工

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新闻敏感就会不断有所

提高。

3.近几年,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

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问题新闻报道格外引人注目。问题新闻报道的最

大特点是敢抓问题,善于抓问题。试分析下面的问题是如何抓好典型报

道的。

一个大学讲师的生与死

新华网上海4月4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刘丹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

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

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

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

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

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

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

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

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

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

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

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

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

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

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

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

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

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

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

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

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

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

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

降。而他们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

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

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

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只看课时数,至于教学效

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勉强走上讲

台,不认真备课,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取得最佳教学

效果,而是如何以最少时间“完事”。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

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

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

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

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

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

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

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

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

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

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

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

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几乎

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

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

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

板,作为“答疑房”。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

类。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

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

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

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

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

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

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

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

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

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

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谁能理解晏才宏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

副大眼镜,乱乱

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在采访中,记者听

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

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

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

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诸如

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

在空中划着电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

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

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

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

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

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答:(1)典型报道的含义

典型报道,也称经验消息,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

成功做法所作的比较全面或系统的报道的一种消息。其作用是通过典

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

物所做的新闻报道。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问题、经验的剖析,教育

人民,指导工作。典型报道多数是正面宣扬先进的人和事,也有对反面

典型的揭露和批评。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报道方法。

(2)如何作用好典型报道

①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传统美德

作者发现晏才宏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

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

堂教学,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

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

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

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

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②选取典型事件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

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

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到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

深深的无奈和哀伤。从这件事中透露出他对教学的热爱。

③以细节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

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

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

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在癌细胞已经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

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

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从两件小事中反应出了

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④典型人物的现实性更让人可亲可敬

有人问晏才宏为什么不发表论文,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

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

论文的做法他不想去做。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

心无愧。”

4.简述公民新闻的特点,并试着结合实际谈谈公民新闻与专业新

闻媒体相比在报道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公民新闻的特点

①新闻传播主体呈现非专业性和个性化

公民新闻即参与式新闻,它与传统新闻报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传

播主体不是专业新闻媒体机构或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而是社会普通民

众。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他人分享信息、自主发表观点,携带

更多的个人意愿,他们可以只传播与自身利益最相关的新闻,就最关心

的问题进行讨论,彰显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公民记者采写和提供的新闻

也因此而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②双向传播、互动更加及时

公民新闻将传统媒介中新闻由传方到受方的单一关系改变为传受双

方形成互动的双向关系。公民新闻的受者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可以即时

地对信息做出反馈,此时被动的“受众”变为了积极的“传播者”,而传者

在接受反馈信息时,也就变成了受众。

③新闻传播内容的特征

a.及时捕捉突发事件。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预知的,而社

会各个层面、地域无所不在的普通公民可以在感应到突发事件的瞬间拿

起手机、照相机、DV机等工具拍摄现场照片,描述事发情况,利用自

媒体发布或传给其他媒体形成公民新闻,凸显新闻的时效性。

b.开放性。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任何话题、观点都可以作为自

媒体公民新闻的内容进行公开传播和讨论。公民可以利用手中媒介撰写

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公民还可以对别人的报道进行补充、修改和评论,

使之更加完善、有深度。

c.直接表达民意。公民新闻多为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充分显

示民众的原生态生活,体现人们的意志。公民新闻可以不经传统媒体

的“把关人”将民众意志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这也为政府部门全面、充

分了解民意,理性化看待民意,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

④新闻传播对象具有小众化趋势

公民新闻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推动了受众市场的细分,传播对象呈现

出小众化、地方化和个性化。许多传播者在发布新闻时就将接受者限定

为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或宗教信仰等某

方面相同的小团体人群。

(2)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媒体相比在报道中的优劣势

优势体现在与专业媒体相比公民新闻在报道事件时能更加及时快

捷;能第一时间把事件现场的发生的状况传达出来;能相对完整的记录

当时发生的情况;能够把公民的力量集合起来进进行报道从各个角度展

现新闻事件;更具有亲和力。比如,7·23动车事故,当时乘坐此次列车

的乘客通过微博等第一时间发布了此次事故的图片和文字报道,为这次

救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众多网友在网上关注此次事件。

劣势表现为公信力不高;虚假新闻较多;只关注事件表面现象缺乏

深入了解事件;很多新闻只是网友一时的泄愤;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等。比如,“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最美女孩事件”都反映了公民新闻

存在的问题。

5.自杀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自杀行为具有传染性,传媒上的自杀新闻会诱发他人的效仿,

国内外许多媒介效果研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证据。尽管目前的实

证研究尚不能证实自杀新闻与随后的自杀行为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

联,但研究者取得的一致共识是:媒介对自杀新闻的渲染、煽情、美

化、浪漫化等手法会引起自杀率的升高。传媒与自杀的关系复杂,所以

在自杀新闻的报道方面要格外谨慎,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原

则。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

的暗示、诱导性。

(1)自杀新闻的种种失当

①刊登遗书、遗照、现场照片,详尽描写自杀过程等。根据国内外

的研究,刊出自杀者生前照片、遗书、自杀地点、现场的照片等对自杀

高危人群有极强的暗示和诱导性。

②缺乏对危机干预机构、危机救助措施的报道。

③渲染式、煽情式的报道方式。采用耸人听闻、煽情的标题吸引眼

球,尤其是对名人自杀的大肆渲染对普通人的影响很大。

④对自杀事件的归因过于简单。简单归因的报道对于青少年来说,

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招致模仿。

(2)自杀新闻在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奢求单靠媒体去承担厘清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之重,

但仅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考虑,媒体也应该主动和自觉地进行反

思并警醒:面对逝去的生命以及背后所暗含的社会危机信号,在报道的

同时,要把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至最小。

①具体报道技术层面,记者应自觉运用预防自杀的科学常识,避免

无意之中增大自杀的传染性。世界卫生组织专门编写了自杀预防手册,

用以指导传媒工作者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里面详尽列出了科学报道的

方法和一些基本的预防常识。

②精神健康层面,有效实用地传播心理疏导与救助知识。这包括:

自杀干预机构的社会活动的报道、预防自杀研究成果普及、具体实用的

预防措施等。实际上,在自杀新闻中嵌入具体实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和措施是最好的传播时机。比如,在报道中及时公布最近的心理危机干

预与预防机构的联系办法,宣传自杀行为前的征兆;宣传抑郁与自杀的

密切关系,以及抑郁症是可治之症,呼吁人们关爱身边的亲朋好友等

等。

③议题建构方面,从“自杀事件”引向“自杀问题”。不渲染、炒作自

杀个案,谨慎报道理性剖析,以启迪受众、尊重生命。

此外,报道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

杀不是唯一出路,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以对亲属进行深度访

谈,强调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亲属心理方面的伤害。

④组织社会资源方面,重视、采用多种信息来源,凝聚、传递专业

组织的力量。如果仅采访自杀者的亲朋好友、警方,则获知的是事件表

面信息,议题狭窄且影响力有限。如果重视、咨询包括心理学、精神医

学、社会学等等在内的专家、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则媒体可能在这

些专业人士、机构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有利于组织、启迪公众对自杀

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6.给了一篇短评,分析文章在选题、立论以及写作方面的特点。

材料大概是关于政府权力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干预

《假若周家良不是“人大代表”》

答:略。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823新闻业务考研真题

(回忆版)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3新闻业务

1.简述广电采访中现场观察的作用

2.根据警方口供记录写一篇消息

3.简述广电编辑的专业技能

4.以钱学森之问为中心写一评论

5.简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影响

6.结合实际谈谈新闻职业道德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